《要下雨了》教案
【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小白兔两次产生疑问,使学生知道可以通过“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小动物的表现来预测天气变化。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的种种自然现象,而且还是一篇培养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的好课例。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四幅图;由于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人物对话分明,结构内容大体一致,因此不需要教师做更多讲解与分析。结合教材自身特点,课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留心观察下雨前的天气及事物变化,了解与“要下雨了”有关的自然现象,进行课堂教学认知铺垫。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体悟,在读中积累,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奥妙和魅力;并使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认真观察和勤学好问,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2个认读字,会写“吗”“吧”等6个生字。 2.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是下雨前的征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录音、课件、生字卡片、图片(小白兔、小蚂蚁、小燕子、小鱼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乌云密布图片)老师读小诗:“乌云密布天气闷,天空一片阴沉沉,闪电婆婆把腰伸,雷声响起一阵阵。”你们知道要怎么了吗?
2.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第《要下雨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下雨前有哪些特别的现象?看看故事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知道要下雨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 1.看拼音读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设计意图:通过读读、圈圈、画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形成故事意象,为讲解课文做好铺垫。]
三、检查预习,识字解文
1. 指名分自然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白兔都遇到了谁? (板书贴图:小白兔、小燕子、小鱼儿、小蚂蚁)
2. 各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1) 带拼音读词语 (2) 去掉拼音读词语。 (3) “摘苹果”认读生字 四、研读课文,理解主旨
1.轻声读文,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画一画小白兔与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想一想:通过它们的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2.汇报交流。 (1) 学习第1—3自然段
①小白兔最先看到了谁?谁来把它们的对话读一读? ②指导练习朗读小白兔说的话。(大声喊,疑问的语气) ③比一比谁读得好。
④小燕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通过它们的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⑤小结内容:要下雨了,小燕子( )。 ⑥分角色朗读小白兔和燕子的话。
[设计意图:这几个层次的朗读,每一次读的要求是不同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对
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始终保持新鲜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发现、成功和欢乐,让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 学习第4—6自然段。
①小白兔听完燕子的话,相信了吗?
②比较句子:“要下雨了。”“是要下雨了吗?“
指导朗读句第一句是陈述句(相信),第二句是疑问句(不相信)。 ③不相信要下雨的小白兔是怎么做的呢?自由读第4—6自然段。 ④分角色朗读小白兔和小雨的对话。 ⑤小鱼游到水面上来的原因是什么?
⑥句式练习:要下雨了,小鱼( )。 (3) 学习第7自然段。
①听了燕子和小鱼的话,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这里的“连忙”可以换成什么词?(立刻、马上、赶紧) ③小白兔又遇到了谁? ④指导读大蚂蚁的话。
⑤句式练习: 正 呢! ⑥小结:要下雨了,蚂蚁( )。 (4) 学习第8—9自然段。 ①指导读小白兔的话:要下雨了。
②联系上文想想“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什么?
(5) 分角色朗读全文,体会小白兔的心情变化。(不相信——半信半疑——完全相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带着真实的感受读课文,调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来感悟课文内容,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生字书写 1.分析字形并记忆。 2.小组交流记字方法。 3.组词。
4.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三个双人旁的字“很”“得”“往”。) 5.展示评价
六、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还有哪些自然现象,可以告诉我们要下雨了?
2.老师总结: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现象,需要大家细心观察。 3.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小白兔)天气很闷
(小燕子)低飞捉虫 不相信
要下雨了 (小鱼图)游到水面 (蚂蚁图)往高处搬家 完全相信半信半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