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2023-02-01 来源:好走旅游网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影响和对策

作者:转载 添

加时间:

2009-11-26 访

问量:122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高等教育被WTO纳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跨国办学和大规模留学潮以及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扩大,这一切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影响,因势利导地制订符合本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正确 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丰富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以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

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各国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它同时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要求各国都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既能在国外办学又能容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它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要求各国能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它还强调各国的高等教育要不断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正如UNESCO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所宣示的: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具有双重性,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使其面临冲击和挑战。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

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寻找科学的应对策略。

二、发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标准与实施对策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张芹 朱莉英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标准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给出的定义也很多。日本学者江渊一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直到目前一直使用的大学国际化几乎没有差别,两者完全可以交互使用。”加拿大学者简?耐特(JaneKnight)也持同样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国针对全球化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同时尊重本国的特点。”英国学者彼得?斯考特(PeterSeott)认为:“国际化与全球化并不是顺次或累积的关系,而是辨证的关系。具体而言,全球化决非古老的国际主义的重现,也不是国际化的最高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的全球化是古老的国际化的竞争对手。”南京大学龚放先生认为,国际化了的大学教育是一个先进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体系,是人们为适应社会的竞争、迎接未来的挑战而孜孜以求的近乎理想的大学教育模式。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欧阳玉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要面

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然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最后给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对策。

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实现人类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目的的过程。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以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从上述几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前面定义要么比较含混,要么语焉不详。本人比较认同刘海峰、欧阳玉、杨福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但是,这几个定义只有杨福家先生给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国际化的一流人才,为各自的国家利益服务,其它几种更多的是侧重于将国际化理解为一种实施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问题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先生的三个标准: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美国教育理事会在2000年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总结和统计报告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①高等教育结构中本土学生的外国语学习;②出国留学生教育(包括学者访问);③高等教育机构课程的国际化;④高等教育机构招生对学生国际化特质的要求;⑤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交流活动(包括外国留学生教育和学者来访);⑥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支持和资助;⑦劳动力市场对国际性人才的需求。这些都可以作为国际化标准的参考。

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本人认为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二是高等院校的国际化。 (一)教育观念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教育观念国际化,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开放的,它要求教育观念也是开放的。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科尔认为,教育关注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喜多村和之强调,教育应该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能够为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二是能够与外国进行平等交流;三是能够充分对外开放。教育的产物是知识和人才,知识应该是开放的,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没有国界;尽管人才有国界,但是其观念应该是开放的,能够容纳多民族、国界和跨文化的习惯、宗教和观念,求同存异,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其次,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没有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将难以胜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调整结构,传播新技术,培养能够接受21世纪挑战的公民。美国提出要培养“有国际眼光的人”,使大学生“会讲一门外语并通晓别国文化”。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校长都提出要把创办“全球性大学”作为未来发展目标。而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关建议中指出,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增加了国际化的内容,注重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情。教育观念国际化就是要将本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国际社会的视野而非一国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进行考察,从而确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乃至具体的教育措施。 (二)高等院校的国际化

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包括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学生来源的国际化。 首先,要做到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教师的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的高校都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数量,同时还面向世界招聘教师和学者。在世界知名大学,教员来自世界各地,大部分专业教师均拥有世界名校的博士学位。 其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日本早在1974年就提出“国际化时代的教育”问题,大学课程在80年代出现注重国际化研究倾向,许多新的大学课程分支,如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国际文化研究和国际农业发展研究等。澳大利亚实现课程国际化的主要方式有增加课程中的国际性内容,创办联合学位课程,开设涉及多国的交

它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

叉科学项目,规定部分国外学习课程或国外学习经历,安排在海外实习或教学旅行,聘请外国访问学者授课。其目的是使课程教学方法更具有国际竞争力,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为了使在经济上与世界有共同的语言,香港近年不惜重金从美国引进最先进的课程,这些课程直接与商业、经济相关,并且是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课程。 再次,是学生来源的国际化。

留学生数量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近20年来,我国已经与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和合作关系,向103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30万名留学人员,接受来自15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25万多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9万人。美国既拥有全世界113左右的留学生,同时也是派遣留学生的大国。留学生主要流向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国。纽约州立大学就表示,3年内将派4万学生到国外学习。新加坡在国际会议上表示,他们的国立大学首先有25%的学生1年之内有1个学期在国外度过。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对策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国际化内容和程度上应有所取舍。但逐步实现国际化,则是所有高等学校都必须提到议事日程的。怎样实行高等教育国际化,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以国际化的观念培养人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科技和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要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全球意识和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在全球范围内就业的人才。1990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美国制订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达到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的培养目标。英、德、法等国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毕业生不仅要适合本国及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要培养面向世界的工程师。

(二)教育内容国际化。要实现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必须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美国AACSB在为它所批准的商学院制定的“标准和指导原则”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通过课程计划中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接受国际化方面的训练。”在教学内容国际化上,一是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开设国际关系、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世界历史、地理、风土文化等国际化经济活动的基本做法都要按国际惯例。所以,课程教学内容应积极引进、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知识,选用国际最先进的教材。在这两个方面,随着教育国际化的逐步推进,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国际化。不是单独开设“国际”课程,而是把“国际”的内容并入相应的课程。像美国大部分商学院课程设置很少有带“国际”的课程,所有课程内容多是国际化的。而他们强调的“国际化”是指要深入地了解特定国家的特定情况,培养通晓特定国家文化和商业实践的人才,便于美国在该国的商务活动。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要达到这种程度,还有较远的路要走。

(三)教师构成和学生来源国际化。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除上面讨论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国际在美国,对大学办学水平评估中,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程度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教师构成国际化,聘任世界知名学府和知名学者任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做法。在世界范围内招聘一流的教授.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的有力措施。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在一起,形成不同文化的碰撞,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教师构成来源国际化,除了请进来外,还要走出去。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学习和吸取大量新知识,了解和接触当代最新学术动态和实验设备,从而获取国际经验。教师队伍国际化是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高等教育发达和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学生来源国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约29%。有学者认为,留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0-20%较为合适。学生来源的国际化,一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国际化、多元化,有利于多种文化的交流;二是能增加学校的收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在我国的留学生仅5万多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按我国在校700多万大学生的10%计,留学生应达70多万人。

(四)部分教学语言国际化。为了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背景、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推行部分课程教学语言国际化,实行双语教学。在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世界历史、文化、地理等课程实行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将有助于学生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工商活动。例如,香港绝大多数的院校,均实行英语教学,相对国

课程;二是强化课程的国际化倾向,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国际化的内容。在中国加入WTO后,经济逐步与国际接轨,

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师构成和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提高教师构成和学生来源的国际化程度,将大大促进国际化的步伐。

际化程度也较高。大力开拓留学生市场,已成为欧美国家的共同战略。据统计,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3.4%,

内高校则具有优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