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doc

2022-06-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101012)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说明:

课程学时、学分及分配: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周学时为2学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开课时间为第五学期的一个学期

(一) 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程

(二)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本门课程的性质: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讲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对文学创造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创造经验的总结,从中探讨古代不同时期文学观念及其演变,不同文学批评方法与审美标准,深入领会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建设当代新的文学理论提供历史的借鉴。

1

2、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1) 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

通过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习,学生应当初步了解与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发展,主要历史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出现的基本的文学理论观点与主要命题,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重要代表著作及其基本观点,中国文学批评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等。(了解)

(2) 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习,学生一方面能够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理解)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良好的审美趣味、较好的审美欣赏能力、一定的审美批评与审美创造能力。(掌握)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

1.教材: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参考书目:

必读书目:

1、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

一般阅读书目:

1、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四)、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期,提出的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观点,都是文学思想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并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成熟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以及一整套独特的理论、概念、术语、范畴。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的难点是先秦时期。由于先秦时期还没有完整的、独立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有关的文学、艺术和美学的论述,都是蕴涵在儒家经典、诸子百家著作和历史著作之中的。大大增加了对于理论理解和掌握的难度。

(五)、教学原则与方法:

3

1、教学中贯彻的主要原则

(1)创造性原则

以激发、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目标。

(2)循序渐进性原则

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要求与目标。

2、主要教学方法

理论阐述——讨论-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法

力图从新角度多元化、多侧面地探索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外部环境。变教师讲授为主,为教学双边互动为主,变传授知识型教学,为培养能力式教学。对重要章节或重要文学批评现象,教师提出学习要点,提供参考书目,布置思考题,进行导读。教师侧重于重点、难点的讲授,简易章节让学生自学。重要内容可用作业方式完成。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编一些与教学配合的录像片。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学期宜选择较合适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准备地进行一、二次课堂讨论。

3、学习方法指导

结合教学内容与课外作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具体指导。

1.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统筹安排阅读书目;在学生中提倡写作内容充实的短文;根

4

据情况作一些有关书目的阅读提示。

2. 为了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必须让学生进行有一定目的、要求的课外学习,阅读一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关美学、文学批评、文化史等方面的学术著作与文章,写出读书笔记。

3.进行作业和试卷的分析、评讲。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考核分考试与考查两种,具体按教学计划执行。考试学期,按本课程的考试大纲执行,考试采用闭卷方法,用百分制计分,试题以试卷库或试题库为准。考查采用5级计分,方式多样,如以课程论文等作业为主则适当增加平时作业量或作业难度。

作业安排

为了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必须让学生进行有一定目的、要求的课外学习,阅读一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关美学、文学批评、文化史等方面的学术著作与文章,写出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

中国文学批评史为考试课程。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考试方面,在命题上应充分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着重考察学生审美理解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审美批评与审美创造能力等。

5

成绩分布:

呈正态曲线分布

题量题型:

填空、名词解释、简要回答、阐述、综合运用等。

(七)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为了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必须让学生进行有一定目的、要求的课外学习,阅读一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关美学、文学批评、文化史等方面的学术著作与文章,写出读书笔记。

安排1——2次专题讨论。

(八)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

后续课程:美学、中国美学

(九)其他有关说明

二、课程教学内容

6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二编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三编

先秦时期

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庄子和道家的文学观

先秦百家争鸣中的其他重要文学思想

汉魏六朝时期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玄佛合流与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

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颜之推与北朝的文学理论批评

唐宋金元时期

7

第十一章 初盛唐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十二章 皎然、白居易与中唐诗歌理论的发展

第十三章 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第十四章 司空图与晚唐五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十五章 苏轼和北宋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十六章 黄庭坚和北宋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十七章 南宋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第十八章 严羽《沧浪诗话》和诗禅说的发展

第十九章 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四编 明清时期

第二十章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十一章 阳明心学和明代中后期的文艺新思潮

第二十二章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

8

第二十三章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第二十四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

第二十五章 金圣叹和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李渔和清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清代前中期的诗词理论

桐城派的文论和章学诚、阮元的文学观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