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创新的观点下,小学课堂一扫以往语文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实践着新的课程理念。但是,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却陷入了另外一种误区,走向另一种极端。教学之余,作者对这些现象实行了反思。
级的语文课比较情趣化,但也出现了走同一模式的趋势,一般程序是:激趣导课——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品读课文——拓展延伸。中高段的语文课不再搞串讲串问逐段分析,而是以朗读统领课堂,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揣摩,练读,学生谈为什么这样读,而后全班齐读,教师在评价总结等。还有的教师在导读时为体现自主学习、尊重学生选择,就说:“你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喜欢哪一句就读一哪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内容”,“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一时这些话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流用语。
语文课堂教学本没有统一的模式,不知从何时起摹仿之风兴起。被推崇的示范课逐步成了老师们效仿的模式。课堂教学没有落实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相反,课听多了,给人的感觉是又一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语文教学落入另一种套路、陷入另一种尴尬。这个点值得深思。试问:不喜欢的内容还要不要读了?不喜欢的阅读形式还要不要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列出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技能。再者整篇课文只抽出一个自然段或一两句话实行朗读训练,不就行了吗?须知,语
感的感悟与培养应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离开语文环境一句一句地指导学生读书,没有情感的激发,没有充分的酝酿和铺垫过程,拣出一句训练学生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实在是强人所难。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需要精心默读,用心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放飞,学生才能真正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