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共4分)
仲夏时节,科尔沁沙地西缘,天空湛蓝如洗,挂着如丝如缕的白云。微风吹..拂,脚下一尺多高的苜蓿草随风翻滚,泛起一波波绿色的涟 yī。抬眼远 tiào,连绵的绿海涌着波浪,在起伏的沙地上蜿蜒地伸向田野。 (选自《赤峰日报》)
(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湛蓝 如丝如缕 ..
(2)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涟 yī 远 tiào
【答案】 (1)zhàn lǚ (2)漪 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字音字形的辨析。(1)“湛蓝”的“湛”不要误读成“shèn”。 “如丝如缕”的“缕”不要误读为“lǔ”。(2)“涟漪”的“漪”部首是“氵”,中
间是“反犬旁”,右边是“奇”。“远眺”的“眺”部首是“目字旁”不要错写成“挑”或“跳”。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与苏洵、苏辙、王安石、韩愈、柳宗元、曾巩、欧阳修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田园诗人,比较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还有王维和孟浩然。
D.《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D项《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因此,《礼记》是由西汉戴圣辑录而成,而非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3.下列关于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名人传》中的贝多芬始终与命运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创作出了《欢乐颂》。
B.《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游历。
C.《简·爱》中的罗切斯特与简·爱互相倾诉衷肠的情形,是全书最感人的篇章之一。罗切斯特拐弯抹角地试探简·爱的心思,而简·爱则极力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最终导致简·爱没能接受罗切斯特的爱情。
D.《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写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情节的识记。C项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爱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爱,他只是想试探简·爱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爱求婚时,她答应了他。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共6分)
①从固定电话的出现,到移动电话的广泛应用,再到现在 。人们对手机类电子产品越来越依赖,几乎时刻也离不开,由此衍生出一个新词——屏奴。
②越来越多的人擅长人机交流,而不是人际交流。③智能手机确实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方便,但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④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加强现实沟通,是新一代年轻人应遵循的健康的生活方式。⑤这使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儿逐渐变弱了。⑥所以,我们呼吁: 。
(1)将文段中的②③④⑤句重新排列,使文段语意连贯,语序得当。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为(2分)
A.④②⑤③ B.③②⑤④ C.⑤②③④ D.③⑤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首先从选项的角度考虑,本题是压倒性概率选项结构,以③开头的选项有两项,以④和⑤为开头的选项分别有一项。从内容上看,③为介绍智能手机的利弊,为总起句,由此排除A、C;其次要关注句子中的代词,⑤中的“这”很明显指代的是②中的内容,由此排除D。
(2)把文段中的①句和⑥句补充完整。(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智能手机的普及(或: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
⑥放下手机,远离电脑(或:合理使用手机,不要让手机左右你的生活;抵抗手机诱惑,走向健康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连贯能力。该段为说明性语段。拿到题目后,首先阅读语段,看其中心是介绍智能手机的利与弊。然后把握文段语脉,先引出说明对象——智能手机,再介绍智能手机的利与弊,最后呼吁人们合理利用手机。第①句引出说明对象——智能手机。第⑥段为呼吁,要结合智能手机便于沟通的好处和不利于人际交流的弊端来回答。
5.盛夏到来,酷暑难耐,你的好朋友小刚要在假期里独自去郊外废弃的水库中游泳解暑。考虑到安全问题,你对他进行了劝阻。你说: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语句通顺,有说服力;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内容;50字左右。(3分)
【答案】示例一:你还是不要去了。废弃多年的水库年久失修,无人管理,淤泥沉积,就像一头饥饿的野兽蹲伏在那里,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太不安全了。
示例二:你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呀!在水库游泳发生事故的太多了,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如果要解暑,可以去游泳馆,既干净又安全。
示例三:废弃的水库没有安全措施。它就像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等待着你这个弱小的猎物自投罗网,所以你不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暑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能力。审清题目要求:考虑到安全问题,劝阻小刚不要去废弃的水库游泳。要讲清废弃水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语气要委婉。另外,题目的附加要求要看清楚: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如运用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强形象性,增强说服力。不建议用反问,因为反问虽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但是容易造成语气强硬,反而不利于劝说。
6.古诗文 默写(共13分)
(1)上下句默写(每小题1分,共4分)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③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④ ,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答案】 ①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山岛竦峙 ③莫道不销魂 ④白头吊古风霜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诗句的默写识记和默写能力。本题难度不大,平时要准确地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能够正确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即可。 ①“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园”不要写成“圆”; ②“山岛竦峙”的“竦”不要写成“山字旁”③’“莫道不销魂”的“销”不要写成“消”。
(2)根据提示默写。(每小题2分,共4分)
①李白在《送友人》中借离群的马的长鸣,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 。 ②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答案】①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解析】本题为理解性默写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识记积累才能回答。①“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借马的长鸣,衬托离情别绪。注意“萧”不要写成“箫”。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注意“往来”不要写成“来往”。
(3)篇段默写。
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词。
②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泉水激石”至“窥谷忘反”。
【答案】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篇章的默写。注意其中的重点字。①“麾”下边是“毛”;“炙”上面是“肉月旁”的变形;“翻”不要写成“反”;“怜”的右下不要少写一笔。②“激”不要误写成“击”;“转”同“啭”,但要写课本上的“转”字;“世务”意思是“世俗的事物”,不要误写成“事物”;“反”为通假字,通“返”,要写成课本上的写法“反”。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60分) (一)阅读《伟大的悲剧》,完成7-11题。(16分)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
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③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④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遗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遗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⑤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⑥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有删减)
7.选文①②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3分)
7.【答案】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奔向南极点,却发现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斯科特决定为阿蒙森完成的业绩作证。(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答题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文中人物是“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事情是他们经历千辛万苦奔向南极点,却发现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结果是斯科特决定为阿蒙森完成的业绩作证。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做品析。(4分) (1)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
【答案】“拽”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焦急的心情”人格化,突出了斯科特一行人想要尽快到达南极点的激动、急切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词句含义的理解。此句为拟人句,把“焦急的心情”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斯科特和队友们在即将到达南极点时,睡不着,想早点儿到南极点的急切的心情。
(2)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
【答案】“拖”字写出了斯科特和队友们脚步的沉重,从侧面表现出他们发现阿蒙森小队已捷足先登后,失望透顶、万分沉重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当斯科特一行知道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这一“严酷的事实”时,心中极度失望、痛苦,表现在动作上就是“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9.从斯科特决定为阿蒙森的业绩作证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 【答案】诚信(或:诚实;坚持原则;有绅士风度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概括。斯科特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没有将功劳据为己有,而是选择为阿蒙森完成的业绩作证,表现了他诚实的品质。 10.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③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答案】示例一:表现了斯科特等人所处环境的恶劣,渲染了悲伤(或悲凉)的气氛,为斯科特等人返程遇难做了铺垫。
示例二:表现了斯科特等人所处环境的恶劣,烘托了斯科特和队友们失意、痛苦的心情,为斯科特等人返程遇难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凛冽的寒风”表现了环境的极其恶劣,队员们行进艰难。而“身后”一词则暗示了归途的艰难。 11.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茨威格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那么,你认为斯科特一行人的科学探险有什么积极意义呢?(3分)
【答案】示例一:斯科特和队友们的探险,帮助人类认识了自然,开拓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示例二:挑战自我,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示例三:斯科特等人表现出来的对科学探险的执著精神、超人的信心和勇气,不怕困难的决心都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文章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意在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二)阅读《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完成12-16题。(12分)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①据报道,河南长垣县一家店铺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24人受伤,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使其1分钟内连爆近10次。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
②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的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爆炸。 ..③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空气污浊,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过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④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入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的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⑤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可靠一些。
(选文有删改)
12.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分)
【答案】逻辑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顺序。文章首先从清新剂爆炸的事件写起,接着介绍空气清新剂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且会污染空气,被人体吸入后,侵入神经系统,甚至引起慢性中毒的三个特点。最后讲使用空气清新剂的注意事项。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运用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13.为什么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3分)
【答案】①因为空气清新剂是易燃易爆物品,有安全隐患。②空气清新剂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在使用时也会产生新的污染物。③经常吸入,会产生精神依赖,引起慢性中毒。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空气清新剂的不良特点:空气清新剂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空气清新剂本身是一种污染物,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且会污染空气;被人体吸入后,侵入神经系统,甚至引起慢性中毒。所以,除特殊情况外,应尽量少用或不用空气清新剂。
14.第②段中的加点词“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案】示例一:不能。“可能”表示估计,意思是“很不确定”,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使用中都会发生爆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二:不能。“可能”表示估计,意思是“很不确定”,如果去掉。句子的意思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使文章表达不够准确和严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先表明态度:不能删去。然后解释“可能”的含义,再结合句子“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说明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爆炸,也可能不会会发生爆炸。最后点题: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选文第③段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空气清新剂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生成新的污染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辨识及说明方法的作用。由“40%”和“0.1”可以看出,划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数字的表达效果是准确地说事物的特点。结合第③段的内容可以看出,空气清新剂“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
16.在了解了空气清新剂之后,请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应该如何科学地使用空气清新剂。(写出两点即可)(2分)
【答案】①尽量少用或不用。②如果使用,尽量选择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较为知名的品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审清问题,然后从第⑤段“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可靠一些。”提炼出信息:不用或少用和尽量选择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较为知名的品牌两点。
(三)阅读《最美的姿态》,回答17-21题。(16分)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7.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掌握。本文中心论点非常明显,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先列举阅读与不阅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然后论证了读书的好处,最后点明中心论点: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18.文章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对比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会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①段即列举阅读与不阅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②③具体阐释了阅读与不阅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表现。这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读书具有使精神丰富、人生精彩的作用。
19.文章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3分) 【答案】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示例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理论据对论点的支撑作用。“读书有益”作为分论点,有力地支撑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选择道理论据,要与论点“读书有益”一致,要有权威性。
20.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答案】示例:文章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最后得出了“人类最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证思路。①——③段列举阅读与不阅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④“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
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论证了读书的好处,⑥段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21.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3分)
【答案】学生能联系自身的“阅读经历”谈读书的好处,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结合论点谈认识,写经历。结合本文论述的读书的好处:读书可以增长阅历,读书可以充盈心灵,读书可以提升气质等,写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获得的好处。 (四)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22-25题。(16分)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
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①②
【乙】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下相:古县名。在今江苏宿迁境内。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2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6分) (1)会天大雨 (2)或以为死 ..
(3)乃丹书帛曰 (4)固以怪之矣 .. (5)剑一人敌,不足学 (6)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答案】(1)适逢,恰巧遇到(或:正赶上) (2)有的人 (3)写
(4)以通“已”,已经 (5)值得 (6)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会天大雨”中“会”与《口技》中的“会宾客大宴”中的“会”同义,意思是“适逢,正赶上。”第(2)题“或以为死”中“或”是“有的人”的意思,也与现代汉语“或者”不同。第(3)题“书”,用作动词,“写”的意思。
第(4)题“已”是通假字。第(5)题“足”是古今异义词,这里解释成“值得”。第(6)题“皆”是“全、都”的意思。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或:如今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你觉得)怎么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亡”的意思是“逃跑”;“等”的意思是“同样,等同”;“死国”的意思是“为国事而死”。 (2)梁以此奇籍。
【答案】项梁因为这件事认为项羽很奇特。(或:项梁因此认为项羽是个特别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1)“以”的意思是“因为”;“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是“认为……奇特”。
24.【甲】文中表现陈涉的远大抱负的语句是 ;【乙】文中体现项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的 语句是 (共4分)
【答案】【甲】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乙】彼可取而代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陈涉以“鸿鹄”自比,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彼可取而代也”表明了项羽有取代秦始皇,称霸天下的野心。
25.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乙】文中看出:项羽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不专心,半途而废,胸无大志的人。
B.【甲】文中的陈涉和【乙】文中的项羽,都没能统一天下。司马迁把他们分别收入《史记》的“世家”和“本纪”,是因为他看重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C.【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描写,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鲜明的刻画。
D.【甲】文表现了陈涉非凡的抱负和反抗命运的决心,同时显示了他洞察时局和精于谋划的能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及作品的评价。“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可见项羽有称霸天下的志向。“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可见项羽的才气。 【翻译】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第三部分 写作(60分)
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 料作为作文素材。
(1)与挚友相伴的日子,我们互励互助,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承欢膝下,享受亲情;与书籍相伴的日子,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爱相伴的日子,学会关心,懂得感恩...... 请以“与 相伴的日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允许写诗歌,其它文体不限
【真题解析】
审题:该题为半命题作文。“通过审题,首先要明确“相伴”这个词语可以用来指两个或多个个体在一起的随同状态,即实指;也可以用来指两种或多种事物互相依存、共生的状态,即虚指。写作时,既可用实指义,也可用虚指义。
构思:面对该题目,连续问自己几个问题:“相伴”的对象是什么?“与 相伴的日子”有什么独特之处?(即写出新意)”相伴的日子有什么独特的感悟?理清这几个问题,基本上也就搞清楚了选材和写作思路。
选材:就作文取材范围讲,基本有以下四方面:一是个人成长中的情感,譬如亲情、师生情、友谊等,考生至少也能想到父母亲情在个人成长中的相伴;二是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譬如书籍、试卷、书包、日记、小树林、林荫道、小河流等,每个事物,都能印证青春岁月中的生活片段,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情。三是社会思考:环境、住房、道路等,都能在考生的成长中留下回味,考生的思维能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四是生活感悟,如智慧、忧愁、热爱、感恩、烦恼、劳累等,看似无形的东西,也可以聚焦心灵世界的感悟。
写法:“相伴”的对象人,还可以写物。就体裁与形式来说,可记叙故事,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对“陪伴”发表看法,写成议论文。
【写作思路】 思路一: 先点题:与书相伴的日子是快乐的,接着写与书相伴的快乐时光,写与书相伴的感悟。。 思路二:
以翻书的时候,一片银杏叶悄然滑落,我弯腰拾起,惊觉,这是毕业时同桌送给我的,背面写着“珍重朋友”开头。,接着回忆与同桌相伴的日子的生活片段,最后抒发对同桌的思念之情。
思路三:
考场上同学们奋笔疾书的画面。主体部分写三年来经历的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感受最深的两三次考试经历,结尾与考试相伴的日子里的收获。
【范文】
与书相伴的日子
花儿红了几度,树叶绿了几回。十四岁的我徜徉于青春的殿堂,有挫折,有泪水,有胜利,有欢喜。但因为有了你的陪伴,我面对困难不低头,因为你告诉我擦干泪水再去搏,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我面对胜利不骄傲,因为你告诉我,玫瑰带刺,骄傲后必是失败。你是书,我的好朋友,因为有了你,世界才充满着奇迹。
儿时的我就喜欢与你在一起,为灰姑娘的变化而惊喜着,为白雪公主的遭遇哭泣着,为匹诺曹的长鼻子哀叹着,为皮皮找到了爸爸欢呼着。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鱼,在童话这片汪洋中游戏着,吐出一串串幻想的泡泡,摆动着那对还不成熟的尾翼。
长大后,明白童话虽美好但是虚幻的,不会真有什么巫师把我领到某片怪异的森林中,但我依旧与书相伴。在卡夫卡的书里我看到一位穿着灰色大衣的中年人在异国积雪的街道上踽踽而行,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在钱钟书的书里我看到乐观的学者在桌前引经据典,厚厚的镜片后面闪烁着睿智的光彩;在张爱铃的书里我看到雍容的少妇盘着精巧的髻,袭着一身华丽的旗袍,在上海滩辉煌的灯光下顾影自怜……,我为他们感动、嗟叹。与你相伴,我像一只雏鹰,羽翼未丰,翅膀还软,但我依旧在不停地飞,即使飞过的弧线不完美,我也品尝了欢欣。
与你相伴,我开始了自己的旅途,在喷洒着浪漫的巴黎喷泉旁,在美国闹哄哄的黑人区,在战火弥漫的前沿阵地,在晨光熹微的山冈上,我和盖茨一起微笑,和奥列佛一起哭泣,和斯嘉丽一起呐喊,和简一起哀叹……我周游了世界各地。像一匹乳臭未干的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着,证明着自己。
与你在一起的日子,我少了孤独多了快乐,少了泪水多了欢笑。我看明了世态炎凉,学会了为人处事,与你在一起,真好! 【名师点评】
1、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录了与书相伴的日子。选材能紧扣题目,表现的主旨高雅,立意深刻。。
2、文章既有要抒情,还有感悟。与书相伴的日子,能使自己的心灵涌现出一股感动,一股温暖,并归纳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提炼出了生活的哲理。
3、全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文章为了表达自己与书相伴的快乐,运用了生动贴切的词语,细致地写出了自己陶醉于读书的优雅世界中的美妙感受,语言真如行云流水般细腻流畅,精美语句层出不穷。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丰富,习惯的养成,技能的提升,阅历的增长以及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天长日久的坚持与积累。 请以“积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允许写诗歌,其它文体不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真题解析】
该题为话题作文,并且有提示语。要写好此话题,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抓住关键,提炼主旨。提示语中“知识的丰富,习惯的养成,技能的提升,阅历的增长以及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天长日久的坚持与积累。”告诉我们本次作文的主旨是读书、做事,都要坚持不懈,积少成多。
第二要精心选材,力求内容与众不同。例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谚语,说明生命的孕育需要积累;而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更需要一步一步的培养与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正如爱迪生所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以,认识到这一点后,就要考虑文章的主旨“开掘要深”。本话题的写作应该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现象到实质,由实就虚,由具体到抽象,要从人生意义上去挖掘精神富矿。
第三要有独特的视觉。王蒙谈到写作独特的视觉时,称之为“亏他想得出来”。意思是说:个性化的写作,它的切入角度和题材的选择与众不同,新颖别致。“积累”的话题,包含的写作题材和提炼观点的视觉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从增长知识的角度,可以感悟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等;从事物形成和积累情感的角度,可以感悟出“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身心的成长或一个事物的某种现象的形成,都是一个长年累月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所为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那么就得从现在开始多积累经验,多经受磨炼。只要我们的经历是独有的,感悟是独到的,我们笔下的作文就是“独特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