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总述
本单元是在学生差不多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同时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明白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制造了条件。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明白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3.会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1.明白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
毫米的认识 例1 1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 例2、例3 1课时
千米的认识 例4、例5 1课时 测量 千米的认识
解决问题 例6 1课时
吨的认识 例7、例8 1课时 吨的认识
列表法解决问题 例9 1课时 课时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 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教学内容分析 毫米的认识(P21例1) 课型 新授课 承前启后 打算学时 1 厘米、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认识分米 例1通过估量、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明白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1.明白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4.结合实际测量,善于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感悟数学模型思想在推导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时的运用。 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明白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设计思路 操作体验,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实物感知 教学预备 教具预备:PPT课件、身份证、银行卡、1分硬币等 学具预备:直尺、卡片、1分硬币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操作体验,导1.复习厘米和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或动作表示学生活动 1.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 2.先估一估,再动手测量同步检测 1.填一填。 1米=(100)厘米 入新课。1厘米和1米各有多长。 (5分钟) 2.让学生先估量数学课本的宽和厚大约各是多少,再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学生交流:数学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4.揭示课题。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毫米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看一看直(20分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钟) 几个小格。 (2)课件演示,并讲解为了看得更清晰,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也确实是1小格的长度,确实是1毫米。 (3)组织学生拿出直尺找一找1毫米。 (4)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样用1.认识毫米。 验证。 3.交流测量结果,发觉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摸索不是整厘米数的长度该如何表示。 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00厘米=(1)米 9米=(900)厘米 400厘米=(4)米 5米=(500)厘米 1.(1)拿出直尺看一看,2.填一填。 发觉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 (2)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明确1毫米有多长。(3)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 (4)可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同桌用手比划其长度。 (5)学生举例。如身份证的厚度、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都可用毫米做单位。 (6)动手操作,画一条5厘米4毫米长的线段。 30毫米=(3)厘米 2.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4.判定对错。 1厘米=(10)毫米 2厘米=(20)毫米 10厘米=(100)毫米 (1)2和3厘米之间是(10)毫米。 (2)4和5厘米之间是(10)毫米。 (3)2和6之间是(40)毫米。 (4)4和9之间是(50)毫米。 3.我会换算。 (1)学生观看课件演示, (1)黑板约宽4毫摸索问题并汇报。 米。(╳) (6)明白学生画一画。 “毫米”做单位? 画一条长5厘米4毫米的线段。 2. 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课件,演示1厘米中有10个小格。让学生边看课件边摸索下面的问题。 ①1厘米到2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②3厘米到5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③1厘米到3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④17厘米到18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2)追问: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学具的长度。 (1)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结果。 (2)总结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总结。 2. 测量长度时,物体的起始端通常与尺子的刻度0对齐。假如起始端刻度不是0,那么测量结果就要用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1.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学具的长度,把握用厘米和毫米共同表示测量结果的方法,总结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2.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5.估一估,数学书中多少页纸的厚度约是1毫米?用你喜爱的方法验证一下。 自己完成。 ①1厘米到2厘米之间有1个大格,1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是10毫米。 ②从3厘米到5厘米是2厘米,它们之间有20个小格,是20毫米。 ③从1厘米到3厘米是2厘米,它们之间有20个小格,是20毫米。 ④17厘米到18厘米之间也有10个小格,是10毫米。 (2)明确: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 (2)大树约高18米。(√) (3)李帅家的门约高20毫米。(╳) (4)一支粉笔长75厘米。(╳) (5)秀秀的身高为125厘米。(√) 末端刻度减去起始端刻度。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能够用毫米(mm)做单位。 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 培优作业 A长方体和B长方体哪个更高?高多少?(单位:毫米) 由图可知,A长方体高22毫米,小木块高5毫米,B长方体和小木块的高度和是30毫米,由此得出B长方体的高度是30-5=25(毫米),25毫米>22毫米,因此B长方体高。 提示:比较两个物体的高度或长度时,应该先去掉余外部分,使它们的起始点相同(一样从0刻度起),再进行比较。 名师点睛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并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估测方法。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通过试一试、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认识毫米”设计微课。 分米的认识
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教学内分米的认识(P23例2、例3) 课型 新授课 打算学时 1 例2通过学生的估量、测量等活动,承前启后 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例3是借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面积、体积、容积 容分析 使学生明白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助实物图教学长度单位分米、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2.明白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 结合实际测量,培养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会用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设巧妙设疑,导入新课→探究体验,猎取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化解措施 实物感知,动手操作 计思路 拓展延伸 教学预备 教具预备:PPT课件、卡片、米尺、10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预备:直尺、米尺、10厘米长的纸条、10厘米长的铅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教学过程 一、巧妙入设新疑,导课。(51.组织学生说一说我们差不多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1.填一填。 1.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1米=(100)厘米 5厘米=(50)毫米 3厘米=(30)毫米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3.学生摸索、讨论后,提出:需要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单位。 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一块橡皮约厚12 (毫米)。 (3)一张课桌约高75(1)一棵大树高15(米)。 位。 2. 摸索:一头大灰狼的尾 2.独立摸索,并汇报发觉的问题:解决“一头大灰狼的分钟) 巴长约8( )。 尾巴长约8( )”时,填3. 质疑:解决“一头大灰狼的尾巴长约8( )”时,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如何办? 4. 揭示课题。 师:为了解决那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米”太长,填“厘米”又太短。 (厘米)。 二、探究取体新验,猎(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2)小组合作,用铅笔(10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 厘米)或10厘米长的纸条测量课桌的长。 (3)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发觉:第二种方法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好记又好算,不容易显现错误。而在第一种方法中,直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30厘米,在运算的时候容易显现错误。 (2)米、分米、厘米、毫米中,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4.填一填。 5米=(50)分米 知。(201.实践活动:测量课桌的长。 1.(1)小组合作,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 3.填一填。 (1)测量圆珠笔的长,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课桌的高,应用(分米)做单位;测量三角板的厚度应用(毫米)做单位。 分钟) (2)引导学生用10厘米长的纸条或10厘米长的铅笔测量课桌的长。 (3)比较两种测量的方法。 提问:刚才在测量的时候,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什么缘故? (4)揭示分米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10厘米也确实是1分米。 2. 教学1分米=10厘米。 (2)观看课件,明确1分(1)然学生在直尺上数一数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2)课件出示1分米的放大图,教师讲解:10个1厘米是10厘米,也能够说成1分米,1分米=10厘米。 3. 教学1米=10分米。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让有的小组借助米尺进行观看,其他小组进行(有的小组观看米尺,有的小组进行运算) (2)汇报探究结果。 ①观看米尺: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确实是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 ②依照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运算:13.(1)分小组探究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米=10厘米。 (4)认真倾听,认识分米。 2分米=(20)厘米 2.(1)拿出直尺,数一数,40厘米=(4)分米 发觉:1分米里面有10个1厘米。 90分米=(9)米 5.下面各题中的单位用得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1)钢笔长14厘米。(√) (2)一张床长2分米。(×) (3) 一个水杯高12分米。(×) (4)写字台宽100毫米。(×) 6.小红有9本科技书,每本书厚2厘米,她把这9本书摞在一起高运算)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3)师: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的话,分米应该排在什么位置? 4.建立“1分米”的表象。 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10个10厘米确实是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 (3)明确:分米应该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即米>分米>厘米>毫米。 4.(1)先观看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再用手比一比。 (2)先尝试画出1分米长多少厘米? 2×9=18(厘米) (1)比一比:观看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 的线段,再量一量进行验证。 (3)举例,找出周围的长(2)画一画:拿出铅笔、尺子和练习本,用尺子上没有厘米刻度的那一边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1分米,画完后,用直尺量一量,看画得准不准。 (3)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适合用分米做单位? 三、巩固升应能1.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的长度单位及进率。 用,提力。(10分钟) 2.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23页例3,把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4)学生摸索后汇报。 1.学生汇报: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30分米=(3)米 1米=100厘米 想:10分米是(1)米,1分米=100毫米 2.学生自学例3,体会长度单位的十进关系,把握换算30分米里面有(3)个10分米。 7.想一想,填一填。 (1)5分米=(50)厘米 想:1分米是(10)厘米,5分米是(5)个10厘米。 方法。 四、课堂展小延结,拓伸。(5分钟)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总结。 2.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培优作业 一根绳子绕木桩3圈后余2分米,假如绕4圈,那么还差2分米,这根绳子长多少分米? 画图明白得题意,如下图所示: 2+2=4(分米) 4×3+2=14(分米)或4×4-2=14(分米) 提示:3圈和4圈相差1圈,绕3圈后余2分米,假如绕4圈,还差2分米,能够推得1圈的长度是(2+2)分米。依照1圈的长度能够求出绳子的长度。 名师点睛 鼓舞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胆去量自己喜爱的物体的长度。让学生依照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给学生提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周围处处有数学”。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认识分米”设计微课。 千米的认识
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千米的认识(P26例4、P27例5) 教学内容分析 例4介绍长度单位“千米”,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说明1千米有多长;例5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明白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明白“公里”那个名称。 2.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结合具体实例,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4.在测量、估量等学习活动中,养成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明白千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设计思路 巧妙设疑,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践探究→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化解措施 测量体验,自主探究 承前启后 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型 新授课 打算学时 1 教学预备 教具预备:PPT课件、卷尺、秒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巧妙设疑,导(5分钟) 1.出示问题: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最合1.填一填。 2米=(20)分米 4厘米=(40)毫米 入新课。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教室的长。 2.质疑:假如要测量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我们能够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二、联系生活,实践探究。(20分钟) 1.建立1千米的表象。 1.(1)小组合作,用卷尺(1)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用卷尺测量100米的长度。 (2)组织学生走一走,在操场上测量出100米的长度。 (2)亲自走一走,看一看100米有多长,记录好1003. 欢乐A,B,C。(P41) (1)测量武汉到北京的铁路距离时,用(B)做单位比较合适。 A. 米 B. 千米 C. 厘米 (2)1 千米的路程确1.学生摸索,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80分米=(8)米 (1)用厘米做单位。 (2)用毫米做单位。 30厘米=(3)分米 100毫米=(10)厘米 2. 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3)用米做单位。 (1)铅笔长约18(厘2.学生摸索、依照已有的知米)。 (2)妈妈的身高是识体会尝试回答问题。 165(厘米)。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一根旗杆高约7(米)。 记录100米要走多少步,米走了多少步,需要走多长需要走多长时刻,体会时刻。 100米有多长。 (3)引导学生结合100米的实际长度推算1千米的实际长度。 ①提问: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 ②讲解: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又叫1(3)推算1千米的实际长度。 ①摸索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10个100米是1000米。 实是(C)。 ②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明白1000米=1千米。 2.(1)依照记录的100米要走多少步,需要走多长时A. 1000厘米 B. 1000分米 C. 1000米 千米,即1000米=1千米。 刻,推算1千米大致要走多2.感受1千米的长度。 (1)然学生依照记录的100米要走多少步,需要走多长时刻,推算1千米大致要走多少步,需要多长时刻。 (2)估量1千米的距离。 ①初步估量:从我们的学校动身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②组织学生讨论假如让你步行1千米的路,那么你会有什么感受? 3.出示例5,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1)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并说出算理。 (2)引导学生交流、概括换算方法。 少步,需要走多长时刻,实际感知1千米的长度。 (2)估量1千米有多长。 ①结合实际,估量1千米的实际距离。 ②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讨论。 3.(1)先依照1000米=1千米,尝试独立完成,并说一说算理。 (2)学生交流、概括换算方法。 ①把千米换算成米。 4.填一填。 4千米=(4000)米 3000米=(3)千米 9千米=(9000)米 6000米=(6)千米 8千米 =(8000)米 5000米=(5)千米 5.判定。(对的画“√”,错的画“╳”) (1)把8千米化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在8的后面添上3个0。(√) (2)千米、米、分米、厘米这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差不多上10。(╳) (3)404千米=4千米+400米。(╳) (4)大树高8千米。(╳) ②把米换算成千米。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4 题。 (10分钟) 8 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2.完成教材第29 页第 1.完成教材第28 页第 6. 从长到短排一排。 1.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订正。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5001米>5千米>400米>64米>50分米 400米 5千米 50分米 5001米 64米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总结。 2.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能够表示交通工(5分钟) 板书设计 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能够表示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把千米换算成米。 把米换算成千米。 培优作业 马拉松竞赛,从起点开始设服务站,然后每隔1000米设1个。当小伟跑到第5个服务站时,他跑了多少千米? 画图明白得题意。 5-1=4(个) 1000×4=4000(米) 4000米=4千米 名师点睛 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确实是如何关心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1毫米、1分米、1厘米、1米都能够用手比划出来,而1千米的长度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目测,只有借助生活实际去感受。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认识千米”设计微课。 解决问题
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教学内容分析 解决问题(P27例6) 课型 新授课 承前启后 打算学时 1 千米的认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估测→解决实际问题 例6通过让学生估一估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明白得“估测一段距离有多远”的实际意义。 2.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对需要估测的距离进行合理的估算。 3.在估测的过程中,培养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估算意识。 重难点 重点:能结合学习和生活体会估测一段距离的长度。 难点:能在估测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化解措施 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预备 教具预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巩固,导1. 引导学生回忆差不多学过的长度单位,并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分别用语言描述有多长。 2. 组织学生先估测一下橡皮、铅笔有多长,课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伙儿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 二、合作交流,探(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6:估一估,从你2.先估测橡皮、铅笔的长度,课桌的高度,再用尺量一量,将估测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6000米=(6)千米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千米+4千米=(7000)米 40毫米=(4)厘米 5千米=(5000)米 60分米=(6)米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1.填一填。 2厘米=(20)毫米 7米=(70)分米 入新课。分别用语言描述有多(5分钟) 长。 1.(1)读题,明确:估量确实是不用测量工具,依照自己的生活体会进行判定,得出的数要与实际情形差不多。 (2)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己上学采纳的交通方式及每2.填空。 (1)东阳1分钟能走60米,他5分钟能走(300)米。 (2)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有(2)个500米。 (3)公共汽车走1究新知。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明白得题意,明确要求。 (2)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每天上学的交通方式及所需时刻。 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2.2. 组织小组合作,进行估测。 (1)组织学生估测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并汇报估测结果。 (2)组织学生说一说喜爱哪种估测方法,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结合学生的汇报,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算出结果。 刻。 2.(1)进行估测,并汇报估测结果。 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是1500米。 生3:我走100米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为500米。 …… (2)学生自由说一说。 3.认真倾听,把握估测较长距离常用的几种方法:步数站地的距离大约是500米,明明家到商场的距离大约是4千米,他得坐(8)站公共汽车。 3.王老师每天从家步行20分钟到学校,他每分钟大约走100米。王老师的家距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 100×20=2021(米) 2021米=2千米 4.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约36千米,若爸爸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行走,则7小时能通过这座大桥吗? 5×7=35(千米) 35<36 不能 5.估量一下,从你家到邻近的书店大约有多远?(P42) 依照实际情形完成。 方法二:时刻估测法。估测法;时刻估测法;站点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刻,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刻,然后算出结果。 明确:估测的时候都要先确定一个单位长度,再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如此的单位方法三:站点估测法。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公共汽车走1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明白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2. 完成教材第27页下面的“做一做”。 2.学生先估测,再用尺进行测量验证估测的准确性。 1.估一估从校门口到教室大约有多远。 1.选择合适的估测方法,并说出自己估量的结果。 估测法。 6.丽丽走100米大致是200步,她从家到学校走了1800步。她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1800步里面有9个200步, 100×9=900(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总结。 2.一拃和一庹的长度因人而异,明白自己的一拃和一庹有多长,就好比随身带了两把尺子,在不要求专门精确的情形下,也能运算出物体的长度。 解决问题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培优作业 同学们坐长途汽车去旅行,途中要走350千米。 从中午12:00到下午5:00通过了5小时。 70+70+70+70+70=350(千米) 350=350 能到达。 需要学生依照以往的生活体会来估测从名师点睛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专门强的操作性,家到学校的距离。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刻和空间,让学生回忆、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予以指导、提示,但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猎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设计微课。 吨的认识
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吨的认识(P31例7,P32例8) 课型 新授课 打算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7通过具体情境,引出有关吨的话题,使学生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例8通过简单的换算,巩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承前启后 克、千克的认识→吨的认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明白得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3.体会质量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重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化解措施 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学会估量生活中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认识“吨”→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教学预备 教具预备:PPT课件、1桶矿泉水(20千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认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学生活动 1.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千克,明白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2.摸索问题,认真观看课件,明白现在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成年蓝鲸的体重平均可达到150吨。 1只鸭子约重2(千3.认真倾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匹马约重250(千4.观看课件演示。 (1)明确:用吨做单位的4.课件出示一些用“吨”物体,一样比较大或质量做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比较重。 的质量。 (2)明白:吨是比千克大(1)引导学生发觉用吨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克)。 一辆货车的载质量是20(吨)。 2.单位换算。 克)。 同步检测 1.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填空。 1个鸡蛋重50(克)。 小明重20(千克)。 2袋白糖约重500(克)。 识“吨”。进率。 (8分钟) 2.提问:你们明白现在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其有关资料) 3.揭示课题:蓝鲸的质量要用“吨”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那个新的质量单位。 做单位的物体的特点。 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2)小结: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做单位。吨能够用符号“t”表示。 用吨做单位。吨能够用符号“t”表示。 5千克=(5000)克 3000克=(3)千克 4千克+2千克=(6000)克 9000克-2021克=(7)千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8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图。 (1)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内容。 (2)引导学生摸索:1吨有多重? (3)引导学生解决“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那个问题。 (4)讲解:1000千克是一个专门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2.体验1吨有多重。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番提1桶矿泉水,感知1桶矿泉水的质量。 (2)组织学生说一说:你们觉得这桶水重吗?2桶如此的水呢?10桶1.(1)学生尝试描述画面内容:第一幅画面展现的是正在搬运的集装箱,集装箱上写着“2吨”;第二幅画面展现的是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货车车厢上写着“60吨”。 (2)学生摸索1吨有多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列式运算:100×10=1000(千克)。 (4)倾听教师的讲解,明确:1吨里面有1000个1千克,即1吨=1000千克。 2.(1)按照教师的要求提一提,感受1桶矿泉水的质量。 (2)学生自由交流,先说一说自己的提1桶水(20千克)的感受,再想象一下2桶、10桶、50桶水有多重。 (3)学生尝试运算:20×50=1000(千克),10003.填空。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2)1个小朋友的体重约为25千克,40个小朋友的体重约为1000千克,也确实是(1吨)。 4.在我的生活中,什么东西的质量大约重1吨。 10袋100千克的大米(答案不唯独) 5.我会算。(P48) 5吨=(5000)千克 9000 千克=(9)吨 8千克-(3)千克=5000 克 2吨-1500 千克=(500)千克 6.一辆货车每次能运2吨物资,它5次能运多少吨物资? 如此的水呢?50桶呢? 克=1吨。 教师指出:1桶水的质量3.(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是20千克。 第32页例8。 2×5=10(吨) (3)组织学生算一算:(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50桶如此的水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3.吨与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8,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汇报结果,并说说自己是如何样想的。 ②把千克换算成吨,去掉3个0。 换算方法。 ①把吨换算成千克,添上3个0。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完成教材第32页“做。 (9分钟) 一做”2.完成教材第34页第3题。 1.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7.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 1吨=1000千克 2.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10 个100 千克是。 1000千克,故10 只熊猫约重1 吨。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总结。 2.物体的质量通过换算,尽管数值和单位不一样了,然而表示的实际质量没有变,只是用不同的单位表示。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把吨换算成千克。 把千克换算成吨。 培优作业 1只大象的体重相当于5只大羚羊的体重,1只大羚羊的体重相当于2匹马的体重。假如1匹马的体重是300千克,那么这只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 5×2=10(匹) 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0(千克) 3000千克=3吨 提示:借助中间量,利用相等的数量互相替换的方法能够逐步推算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名师点睛 吨那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专门少接触,不易直截了当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关心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吨的认识”设计微课。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P33例9) 教学内容分析 例9是教学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积存解决问题的体会,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难点: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化解措施 列表列举,自主探究 承前启后 吨的认识→列表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型 新授课 打算学时 1 思路 拓展延伸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PPT课件 学具预备:空白的表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完成下列问题。 2×( )+3×( )=8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1.填一填。 8千克=(8000)克 2021克=(2)千克 1.学生认真摸索括号里能够填哪些数。明确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1)假如前面的括号里填4,那么后面的括号里填0。 8000千克=(8)吨 (2)假如后面的括号里填2,那么前面的括号里填1。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明白得“正好运完”的意义。 2.引导学生尝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并找出符合要求的方案。 3.引导学生回忆与反思。 3. 用载质量为3吨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 1.学生小组内交流,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明白得“正好运完”确实是保证运送物资的时候每辆车每次差不多上满的。 2.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2.有1枚5分硬币、4枚2分硬币、8枚1分硬币,要拿出9分钱,有(7)种拿法。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40吨=(40000)千克 3吨= (3000)千克 5000千克=(5)吨 (5分钟) (1)假如前面的括号里填 4, 那么后面的括号里填几? (2)假如后面的括号里填 2, 那么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新课。 (1) 引导学生讨论:我们 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2) 质疑:假如可能的方 案无限多,那么适合用列 3.回忆、反思。 举的方法吗? (1)讨论后明确:列举的(3) 引导学生检验方案1 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不和方案4 是不是恰好能够 重复、不遗漏。 运完8 吨煤。 4.小结:查找合理的派车方案,能够先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再找出符合要求的方案。 (3)动手检验,发觉方案1和方案4正好能够运完8吨煤。 4.认真倾听,再次明确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巩固应用,提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先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再选择合适的方案。 2.用列表法解决问题,体会 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思想。 升能力。做”。 (10分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钟) 七”第7题。 和5吨的车去运21吨沙子,如何样安排能恰好运完? (P48) 方案一:载质量为3吨的车7辆,正好运完21吨。 方案二:载质量为3吨的车2辆,载质量为5吨的车3辆正好运完21吨。 (2)摸索后汇报:不适合, 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形下,才能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4.小明带了12元钱到商店买日记本(2元/本)和钢笔(4元/支)。假如12元钱刚好用完,那么他可能会如何样买? 买1支钢笔和4本日记本。(答案不唯独)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总结。 2.为了保证把所有的方案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来,我们能够先尽可能地选一种车,然后依次递减,最后看哪种方案满足题目的要求就选哪种方案。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列表法解决问题 2×( )+3×( )=8 载质量2吨的车 派车方案 次数 运煤吨数 8吨 6吨 4吨 2吨 0吨 载质量3吨的车 两种车运煤总次数 运煤吨数 吨数 8吨 9吨 10吨 8吨 9吨 是否符合题意 ① ② ③ ④ ⑤ 4次 3次 2次 1次 0次 0次 1次 2次 2次 3次 0吨 3吨 6吨 6吨 9吨 是 否 否 是 否 培优作业 在仓库里有一些水泥,第一天用去一半,翌日用去剩下的一半,最后还剩下4 吨。仓库里原先有多少吨水泥? 4×2=8(吨) 8×2=16(吨) 名师点睛 教学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刻和空间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只是多的讲解,只做必要的、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真正落实到位,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悟差不多的数学思想方法。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列表法解决问题”设计微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