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
CURRENT EVENTS·封面故事·
责任编辑丨赵继 潘义军
他们,凭什么成为网红?
文丨■ 记者 陈涛
在黔北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专注于一件事,尽心尽力将其做到极致,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匠人,让自己以及手中的技艺被更多的人熟知,走向更广的世界。
世界为他们惊叹
“网红”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互联网上一抓一大把。然而,像杨柳和安旭这样的“网红”,还真不多见,既有流量,又有绝技。
作为遵义独竹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柳在7岁就开始接触独竹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传统的独竹漂技巧已满足不了她的追求。
杨柳深知真正的传承,要在保留精华的同时,做到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所以,她在独竹漂传承上加上舞蹈,比如民族舞、现代舞和芭蕾舞,编上一些自己设计的动作,融入许多时代新元素。
杨柳在表演的时候,身穿各种美丽服饰,仅仅依靠着脚底的楠竹和手中的一根竹竿,在水面上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动作,甚至还自创独竹舞。
当年,凭借一段水上芭蕾的视频,18岁的杨柳在国外引起轰动,惊艳无数网友,外网视频的点击量超过17万。
在日本综艺中,嘉宾们观看杨柳的视频后惊叹,“这厉害过头了吧!”
2016年,美国CNN旗下工作室来到贵州拍摄,杨柳被他们拍进纪录片。
去年疫情开始,杨柳没办法外出表演,便把自己练习独竹漂的视频,发布在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短短几个月,她就收获70多万粉丝。
杨柳以自己的力量,让水上独竹漂舞蹈演绎漂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为我们惊叹,这是她努力的方向。
为此,杨柳和朋友成立公司,不但训练自己,还训练别人。她把独竹漂水上表演,由一个人发展到两
杨柳
6
Z'Magazine丨2021丨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个人,由独竹表演发展到集体表演。她始终都在琢磨,如何把节目做出更多的特色,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杨柳心里,独竹漂是一项需要用一辈子守护的珍贵技艺,她希望能够成立一所独竹漂学校,将这项传统绝技发扬光大。打开安旭的抖音,他木制的嫦五模型视频置于顶端,这架模型曾得到央视的点赞。这个山村小木匠的粉丝数快要接近500万,制作的木制天鹅造型安旭和许多手工艺人的短视频风格略有不同,他的短视频里,除了手艺,网友还能感受到浓厚的亲情,经常被作品背后的“孝心”所打动。多年的努力,梦想终于照进现实。安旭已与传媒公司签订合作合同,算上粉丝不定期购买作品,视频流量分成,直播带货收入,他有了足以支撑起梦想的一份可观收入,木匠传承之路愈发平坦。杨柳和安旭都是95后,在他们身上,不仅可以看到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更能看到传统技艺因他们焕发的新生,这是“黔北工匠”培养的与时俱进。巧手托起美好生活如今的“黔北工匠”除了自己掌握一技之长,对传统技艺进行传承,很多人更是为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做着实事,为家乡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赤水竹编历史悠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怀揣着让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的理念和想法,针对竹编产品的性能进行技术改进,创新性地将平面竹编转化为立体竹编,既丰富竹编的内涵,也由此打开赤水竹编的销售市场。2012年,为了把竹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杨昌芹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争取到创业贴息贷款,安旭(田锦泓/摄)成立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并申请国内、国际商标。台灯等作品销售不错。由于受到长辈的影响,安旭从小就对木质手工艺品有浓厚兴趣。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到手工艺品,想着能否用学到的木匠工艺,将想象中的东西做出来!毕竟,如果作品能结合生活需要,让日用品更加鲜活,也有利于年轻人了解和传承木匠手艺。说干就干,安旭开始利用木头,运用画画技巧,发挥奇思妙想,潜心钻研创作。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广木匠文化,安旭看准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在B站和Youtube关注很多up主,跟他们学手法、学淘工具,还买来专业工具书钻研。从只会简单的制作家具,到会制作各种东西、会自己设计的手艺人,他几乎全靠自学。安旭不惧从早到晚的忙碌与辛劳,不惧双手磨起茧泡。无论外面世界有多纷乱繁杂,他始终蹲在家研究如何制作更精美的手工艺品,配得上“匠人匠心”四字。杨昌芹(胡博/摄)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7
中等城市核心期刊
时局
CURRENT EVENTS·封面故事·
责任编辑丨赵继 潘义军
原来的小加工作坊开始公司化运营,竹编制作、销售有了更加规范的管理,公司订单不断。为此,杨昌芹利用“互联网+”平台,着力开发和完善电子商务新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同步营销。公司运营起来以后,杨昌芹没有忘记当地竹农。一根慈竹的市场价格大约3元左右,她给竹农的价钱是20元一根,而且只要中间部分,剩下的头尾部分,竹农还可以拿去卖竹原料。她还义务帮周边群众接一些订单,让周边群众获益不少。杨昌芹的公司招收的大多是村里的留守妇女,还有一些是残疾人,他们靠着学到的竹编手艺,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受益,她积极开办竹编工艺培训班,免费为贫困户培训,带动大家一起编织致富梦。从7岁开始,杨会芝就跟随母亲学习苗族服饰制作,10多岁时已掌握苗族传统的纺纱织布、刺绣蜡染等各种技法,成为苗族服饰制作能手。2009年开始,杨会芝陆续参加省市的各项民族手工艺比赛,多次获得第一名,被评为遵义市级非遗传承人。2014年,杨会芝开了“会芝刺绣蜡染”工坊,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据地”,经常为大家免费教授苗族手工艺。这些年,杨会芝培训过的人不少,最后留下6个徒弟作为“固定班底”,制作、销售苗族服装、首饰、包包等。50多岁的杨莹芝是年龄最大的徒弟,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跟着杨会芝学民族手工艺的当年,她家迅速脱贫。2017年初,杨会芝成立桐梓红苗艺纺服饰有限公司,除了销售苗族服饰外,还创新设计制作各种首饰、福布、手机包等装饰品,销往遵义、重庆等地。正是她们在全市传统行业和现代产业领域,以自己的能力传承和培育一批工匠人才,助推产业转型发展,为大家的生活带来美好。行行出状元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凝聚形成的务实严谨、专注专一的可贵品质。共和国三次盛大阅兵的重要武器装备,航天发射一箭20星的起竖发射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焊接,几十个国家重大专项型号产品、紧急救援装备、压力容器研制……国家级技能大师姜涛焊接的产品遍布航天、航空、航海、船舶、电子、机械等领域。参加工作之前,电焊工在姜涛的脑海中,只是一个“头戴面罩,手拿焊枪,火花四溅”的模糊印象,等他拿起焊枪,才发现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从此,他下定决心苦练技术。在刻苦练习焊工技术的同时,姜涛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研究焊接技术和学习理论上。30多年来,他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阔的理论视野,掌握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等多种焊接操作技能,对大型焊接结构的焊接变形进行控制与矫正,在各类材料的中高压容器焊接及有色金属材料焊接上有独到的操作技艺。2013年,“国家级姜涛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才更有意义。于是,他把自己精心研究的技能和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姜涛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了一套更为合理的铝合金焊前清理及焊接工艺参数。现在,这套工艺参数已被编制成《铝合金焊接工艺规范》,规范中的很多内容已被其他单位借鉴应用。杨会芝(蒋隆荣/摄)8
Z'Magazine丨2021丨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姜涛被同行称为拥有输电绝技的高级工程师曾宪武,在重大隐患和难题的处理和破解上,可以说有独到之处。比如:在线路的新技术应用方面,曾宪武凭借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究,在新建的输电线路设计审查中提出了许多适合高原环境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建议,有效促进了输电线路免维护设计理念应用推广。特别是在引流线连接、中线支撑管防风偏、钢管杆横担防护栏等创新项目,应用效果显著,创造经济价值150余万元。在线路的综合防雷整治方面,曾宪武通过非金属接地模块特殊接地网改造、线路型避雷器、可控避雷针、头部分裂式避雷针等综合措施,有效地解决遵义电网110kV主干线路雷击跳过闸的难题,确保了线路运行的安全稳定,取得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2015年,曾宪武研究发明出35~110kV线路三联杆引流跳线固定装置,在全市投入使用。据了解,全市共计有100多条110kV线路,2014年前因引流跳线装置导致的故障,每年都会发生两三起,但自从该项发明运用后,此类故障再也没有发生,每年给公司节约成本近50万元。这是近30年的磨练让曾宪武练就的扎实功底,才能以此解决野外巡线、带电作业、应急抢修、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很多技术难题。他们创造出的一个个行业奇迹,生动诠释着“工匠”的内涵和要义。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一线工人将工作做到极致,呈现出行业风采。曾宪武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