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2022-09-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分)

班别 姓名 得分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5分)

云鬓.( ) 柏.森森( ) 踯躅..

( 城阙.( ) 马嵬.坡( ) 踌躇..

( 江皋.( ) 缭.( ) 迤逦..

( )( 衾.( ) 潺湲..

( )( )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4分)

1、遗.余褋兮澧浦( ) 2、姊妹弟兄皆列土..

( 3、云栈萦纡..登剑阁 ( )4、柏森森..

( 5、帝子降兮北渚.( ) 6、 出师未捷.

( 7、葺.

之兮荷盖( ) ( ) ( ) ) ) ) )) ) 1

三、文学常识(9分)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骚”分别指_______,_______.唐代_______,_______两大诗人把这两传统推向高峰。杜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__ .而中唐的白居易继续把现实主义发扬光大。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其中他的讽喻诗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感伤诗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

四、默写(30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_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

2、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4、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

5、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屈原《湘夫人》)

6、______________,夕济兮西澨。(屈原《湘夫人》)

7、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_.(白居易《长恨歌》)

8、______________,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2

9、出师一表真名世, 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10、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朱熹《春日》)

11、云中谁寄锦书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李清照《一剪梅》)

12、在天愿作比翼鸟, 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长恨歌》)

13、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4、丛菊花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其一)

五、简答题(32分)

1、分别谈谈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两种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8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 李 端 「唐」卢纶

3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这首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试简要分析诗歌怎样抒发悲伤的思想感情的。(8分)

答: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一) 送 柴 侍 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

注:《送柴侍御》诗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1)这两首诗从题材看同属于_____ __诗;从体裁看是______ _诗。(4分)

(2)《送柴侍御》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试用自己的话简述。(6分)

\"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5分)

鬓(bìn) 柏(bǎi) 踯躅(zhí)(zhú) 阙(què) 嵬(wéi) 踌躇(chóu)(chú)

皋(gāo) 缭(liáo) 迤逦(yí)(lǐ) 衾(qīn) 潺湲(chán)(yuán)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4分)

遗:丢弃 列土:封爵赐邑 萦纡:曲折环绕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渚:水边的浅滩 捷:取胜 葺:编草盖房子

5

三、文学常识(9分)

诗经里的《国风》,楚辞里的《离骚》 杜甫、李白 诗圣 《新乐府》《秦中吟》 《长恨歌》《琵琶行》

四、默写(30分)

1、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吞声踯躅不敢言 4、洞庭波兮木叶下

5、时不可兮骤得 6、朝驰余马兮江皋 7、此恨绵绵无绝期 8、回眸一笑百媚生

9、千载谁堪伯仲间 10、万紫千红总是春 11、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2、在地愿为连理枝

13、问渠那得清如许 14、孤舟一系故园心

五、简答题(32分)

1、(8分)答: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2、(8分)答: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

6

境气氛,从衰草落笔,野草枯萎,寒风劲吹,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使离情之\"悲\"达到了高峰。

3、(1)(4分)送别 七言绝句(或七绝)

(2)(6分)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第三、四句写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 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

(3)(6分)①王诗中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而是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②李诗中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这种离情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参考资料】

送李端

卢纶

7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现在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

8

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现在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何时才能相会呢?\"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9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

10

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

11

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

12

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