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腾飞
来源:《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第3期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教育的新视角:文化互动教育
贺腾飞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摘要]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的创新教育仍面临诸多不足:管理者和专业教师对于创新教育的内涵认识比较肤浅,民族高校的创新教育没有针对性等。缺乏适合民族地区文化特点的创新教育是其重要原因,而文化互动教育是适合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特点的新模式。文章从文化互动教育的内涵、如何促进创新和人才培养对策三方面入手,提出文化互动教育应积极开展多元文化互动教学、培养文化互动胜任力、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思维能力等方面实施培养策略。这为民族地区创新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文化互动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8)03?0058?04
在当今世界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文化,也更有能力去解决生态危机之类的跨文化问题。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本地—异域、祖训—时尚、文化—经济等对立选项之间面临艰难的抉择,需要重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要学会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杂居生活,即使在边远的民族聚居地方,各民族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因相互接触而发生采借、涵化等现象,这是民族文化变迁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带来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1]。文化人类学认为,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在当代,创新的价值尤其突出。“创新是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2]”创新不仅包括知识的研究和开发,还必须包括文化与知识的普遍传播,尤其是创造性的广泛应用[3]。
民族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应该考虑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文化多样性或差异性有利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多样性是创新和创作的源泉,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舞蹈、音乐、绘画、工艺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所以,艺术创作和涉及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创新应当被视为保持文化多样性所需丰富想象力的最主要源泉。创新是文化多样性之本,文化多样性本身又会增强创新,这些都是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以内蒙古地区的高校为例,该地区高校的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多来自相对偏远的农村和牧区,民族成分多元。近年来,该地区的高校都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且做了大量工作,但就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乐观。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民族地区的大多数高校没有从人才培养的体制上进行创新。在教学设计和理论教学上没有体现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只重视专业分工培养,而没有注重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
第二,一些管理者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创新教育就是通过举办几个讲座,参加几个比赛就能达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高校没有很好地基于自己本地区民族的特点和本校特色来形成适合本校的创新教育,普遍只设立一个或几个专职部门去推动,二级学院参与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也普遍不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信息和政策也不了解。
第三,专业教师对创新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教师大多不清楚什么是创新课,创新课程该怎样教,大多数学校也没有针对教师举办创新教育的专业培训,教师在创新课程设计上大多没有新意,还
[收稿日期] 2018-02-02;[修回日期] 2018-04-29
[基金项目] 山西省大同市软科学项目“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创新创业教育影响研究”(2016119)
[作者简介] 贺腾飞(1979—),男,山西大同人,博士,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woshixiaohe.2006@163.com
是“新瓶装老酒”,在教学中没有实质性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思维。大多数民族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内地高校没有多大区别,没有根据各民族学生的文化差异及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没有能够找寻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的创新教育新模式。
因此,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找到适合民族地区创新教育的新途径,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003年12月,欧洲议会举行的第21次教育部长常务会议发表的宣言《欧洲场景中的文化互动教育》提出了“文化互动教育”的理念,针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现状提出了最新教育理念——文化互动教育[4],给我国民族地区创新教育提供新的借鉴。
二、民族地区高校文化互动教育的理解
在拥有多种文化的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如果学校教育只是重视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而不注重学习和传授其他民族的文化,那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也会是封闭的,无法克服自身民族文化的局限,实现本土文化的超越和发展。通过文化互动教育,首先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让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创新形式和内容能够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其次,可以使大学生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时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互通有无,让不同民族的学生都能既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学到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与知识,既形成全面的文化观又提高其思维能力,还获得多元文化参与互动的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发展。
(一)文化互动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
“文化互动观是一个动力学概念,是对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种种关联进行聚焦,是在相互尊重和对话的基础上建构出资源共享的文化表述,帮助个体在对待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上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以及获得多元文化参与互动的能力[5]。”文化互动的目的是超越被动共存,在多元文化社会中,通过理解、尊重和对话,创造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实现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6]。因此,文化互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提倡对异文化的包容、尊重、对话、批判和吸收,让学生能深入了解世界文化,经过融合后相互重组,逐步建立起多元一体的文化价值体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自身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鼓励学生产生各种思维效应,激活创新的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7]。文化互动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文化互动教育所坚持的文化互动观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不同文化的成员能够进行及时对话。其重心不是通过与其他文化的对比来强化某一文化组织和其成员的文化观,而是通过不同文化互动而形成新的文化生长点。
其次,强调文化互动胜任力的培养,有助于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共同学习,以提高个体生活的质量。通过文化互动教育的实施,帮助学习者在文化多样性场景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交流。
最后,文化互动教育不只是简单地把教育内容“添加”到常规课程。它需要关注的是学习环境,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其他内容,比如,教师的教育与培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的互动、语言教学、学习材料的选用等,这些方面都是文化互动教育关注的要点。
(二)文化互动教育促进创新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没有扎实的多元文化基础,根本就谈不上创新,更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
1. 文化互动教育有利于培养个体创新思维所应具备的素养
文化互动教育通过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不同个体的文化权利,培养个体对当地文化和当地知识系统性批判的角色意识,能认识到语言和社会实践在全球社会、国家、地区的学习和建设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人类学等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世界文化复杂的、动态的、有相对性和互补性的本质,获得良好的社会文化理解能力和开放创新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实施和评价学校的各种学习项目和方案,发展一种能够更好地运用文化进行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尊重他人和学会理解他人的基础上获得观察的技能,学会共情式的倾听与跨文化交际的技能,这些都是创新思维所必需的。
2. 文化互动教育为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优化提供契机
通过文化互动教育,学习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知识,能够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多元文化知识储备。专业知识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如果长时间专注于专业领域的知识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这将限制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必须立足于本专业知识的掌握。但为了避免在创新中的知识局限,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广博的其他文化知识,如大学生在学习中只局限于本民族的知识文化,其思维必然是不开阔的。知识方面的狭隘和孤陋寡闻会严重束缚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实现个体思
想观念或发明创造的创新和突破。文化互动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开阔的文化视界,开放的世界文化观,以及多元的文化知识,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文化互动教育提倡的多元文化互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多元文化互动教学注重跨文化批判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创新知识结构、避免思维偏执,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逆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多元文化互动教学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思路和方法,把这些思路和方法加以分析、综合和凝练,就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实践中能够有效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4. 文化互动教育重视营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文化环境
文化互动教育通过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提升学校文化素质与品位,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潜能,培养创新能力的民主、进步和开放的文化环境。这样的环境能有意识地促进多元文化与多元知识的相互交流,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为自由发展与创新做出贡献。
三、民族地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文化互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元文化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是适合民族地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积极开展多元文化互动教学
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在多元文化互动课程的设置上,要将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或特色有效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以反映文化多元与互动的特点,并在教学与课程中开发学生的情意、认知、技能等方面能力。课程内容应反映所有文化的贡献,既要体现多元化,又要兼顾受教育者的民族特征和个性特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多样化。要将最先进的理念、成果和知识融入到课程中,还不能抛弃传统的课程和知识点。课程应该反映不同的文化,包括不同民族、地域和语言的文化背景。
多元文化互动课程要在多元和一元当中寻找合适的结合点。课程要尽可能反映各民族、群体的要求、历史和文化,尊重并积极引导和利用学生的共同体文化和知识。通过多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理解不同文化。通过不同的文化视角使用课程教学和学习材料,传授不同民族与文化群体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让其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去感知、去认识,既是对学生文化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真正占有知识的重要手段[8]。
(二)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互动胜 任力
通过文化互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整体、深刻地认识不同的文化精髓,把不同文化的积极成果转化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深入学习其他文化,并进行体会和感悟。能从自我文化意识和他者角度去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就必须习得文化互动所需的跨文化沟通、交流和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经验、训练和自我反思的综合所形成。
尽管大部分的跨文化能力可以通过个人经验所获得,但理解个体自身的文化与理解人类整体的文化是学会处理不同文化间互动的两个必要内容,然后再去学习其他人和其他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教学生不同的文化内容与信息,而且也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复杂性与开放性差异,以及不同民族个体之间在个性、气质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对不同文化中的
新奇知识和事物产生好奇,然后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能够通过组织(正式或非正式)教学系统,让学生获得跨文化沟通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跨文化沟通的能力[9]。
(三)积极运用“多语”进行教学与沟通
民族地区的“多语”(汉语普通话、少数民族语言、外语)教学,是保持和体现多元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多语”教学的重点是建立在异文化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并将之提高至语言运用的层次,通过“多语”教学把所用语言国家的社会与民族文化向学生进行传授,同时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使他们逐步具备跨文化比较的能力。
对民族学生进行多语授课,要把多元文化知识尽量以多语授课的形式进行讲授,例如:对蒙语班授课时尽量运用多种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本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学校也应该鼓励汉族学生选修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艺术等课程,还可以用外语讲授蒙古族传统文化知识和国外的文化知识,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来回答同样的问题,使大学生不断在思维和认知上进行来回的转换,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深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可以积极应用多语分层、分流制度,鼓励不同民族学生相互帮助,在课上课下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增强相互之间的交往与交友,逐渐形成良好的多种语言交流的环境。
(四)课程重点要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思维能力
文化互动教育的课程重点应放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多元文化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方式中做出理性选择,通过多元化理念的沟通与融合,做出正确的决策。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支持文化的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基础上,积极吸收新的文化和不同的文化知识,来应对各种文化冲突。
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思维能力?第一,要注意收集和整理教学中的多元文化信息,为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二,要注意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通过课堂举出实例和反例、不断提问、进行问题解答和辩论等不同形式,提高学生不同观点、不同认识的重叠率,促进学生沟通与理解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对各自不同文化立场进行自我纠错与修正的能力。第三,注重多元文化能力与态度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往往是大学生的有利武器,能够抵制和防御来自不同文化的挑战,使多元文化处在一种兼容的状态。因此,发展多元文化思维的关键是要具备兼容、开放、客观的态度与具有理性认识和行动能力。[10]
(五)大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文化互动教育中,必须努力建设一支人文素养高、学术功底深厚、文化视野开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首先需要教师具有理解与解释不同文化意识的能力,能够掌握和了解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设计或修改课程,以适应差异;教师能够熟悉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统,熟悉实践性、参与性和语境化的教学方法,赋予教师适应少数民族群体教育内容、方法和学习材料的能力,来满足少数民族文化群体的需要[11]。其次,教师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整合传统的教学法和现代媒体新技术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文化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讲故事、戏剧、诗歌和歌曲等,都是基于实用性、参与性和情境化的学习技术,这些学习技术通过与社会文化机构进行合作,与网络中有价值的事物进行整合,来有效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教育的过程。能够整合正规和非正规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促进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通过恰当的语言教学,使学习者都能获得沟通的能力,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听懂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汉族普通话等,并能用之进行有效对话,使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学生能进行
直接联系与定期交流,通过获得沟通和合作的技能来跨越文化的障碍,与他人分享和合作,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12]。
总之,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以文化互动教育为理念的创新型教育,需要在现行体制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等,终归到底还是希望通过文化互动教育等新理念来促进创新教育的深化,通过把创新型教育作为一个内生的文化力量来慢慢推动教育体制自身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朱军.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变迁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J].贵州民族究,2013(1):27-31.
[2]黄淑娉.批判地继承,积极地创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15-16.
[3]哈经雄,常永才.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13.
[4]UNESCO. U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06 [EB/OL]. (2008-09-06) [2018-01-03]. www.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78/147878e.pdf.
[5]常永才,韩雪军.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教育政策的国际新近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互动教育观评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3(5):5-12.
[6]肯特?科普曼,李?哥德哈特.理解人类的差异—美国多元文化教育[M].滕星,朱姝,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432.
[7]澹凡忠,王滨芳,王孝威.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19-621.
[8]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02-120.
[9]UNESCO. UNESCO: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s: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Framework 2013[EB/OL].
(2015-07-07) [2018-02-09]. France: Paris, FOREWORD.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97/219768e.pdf.
[10]苏德.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其课程建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8-94.
[11]杨建新,孙宏斌,李双寿,等.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考察[J].现代教育技术,2015(5):27-32.
[12]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43-45.
[编辑:游玉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