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课后反思
下面我将分别从备课和上课两个方面,对《中国石拱桥》进行课后反思。
一、备课方面。
最开始确定课题的时候,我初步的想法是讲一节比较传统的说明文阅读课。重点就是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讲清楚,同时通过阅读,使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所以我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带着学生梳理文章相关美容,理清两座桥的特点;并通过变换文章的语言顺序,或者删除其中的某些词语,看还能不能表达原来的意思等方式,呈现不同的结果。这种课程的设计,虽然比较清晰、细致,但是过于传统,缺少创新点。同时也难以让学生对相对比较枯燥的说明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查找资料,反复修改,我确定了第二稿教学设计,即以如何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说明为重点,以说明方法和语言的准确性为难点,让学生自己梳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同时关注其中作者在介绍时候的详略安排,并通过阅读和分析,体会为什么如此安排详略,进而理解说明文选择实力进行说明的原则——典型、不同;而为什么两座桥的顺序不能调换呢?因为选取事例针对“不同”还有一个原则——古今中外,而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所以只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两座最有代表性的桥梁杰作。在说明方法方面,带领学生分析作者在介绍赵州桥结构特点的时候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学生大多能想到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所以老师带领学生从文章出发,通过追问“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能不能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从独一无二到普遍具有(特殊到一般)。
但是通过试讲,我发现这种设计仍然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学生不愿意深入文章去读书,所以课堂效果并不理想。而学生自己对内容的梳理也显得过于浮于表面,并没有真的理解文章。
通过试讲发现的问题,我对教学设计又进行了重新调整,转变了思路。将重点定位在通过学生活动以及链接材料,引领学生理清两座桥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这一节课内容丰富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具体形状。
在学习赵州桥特点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拼图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发到手中的材料(三个不同形状的大拱,四个小拱),依据文章内容,拼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赵州桥的形状,并展示到黑板。其中学生容易忽略的点是桥洞的形状和小拱的位置。自己的作品呈现在黑板上,学生自然就会很关注,不仅是对错,还会更关注对错的原因,所以自然就会回到文章当中去找依据。达到了深入细致阅读的目的。而之后的拱圈及桥身栏杆的美观性的讲解,通过幻灯片模拟拱圈的建造过程,通过补充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后两个特点的含义。同时通过补充“拱上加工”这个技术在欧洲的进展,使学生明白文中说的“创造性设计”这个词的含义,并且能够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卢沟桥的特点时,学生的动手活动相对较少,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梳理作者是从马偕方面的介绍卢沟桥特点的,并分析卢沟桥如此坚固的原因,最后补充桥墩的知识,在分析第七段内容时,借助幻灯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石狮子的千姿百态,卢沟晓月震撼人心的美。
最后在讲解施工时遇到的困难时,补充了关于桥梁地基的内容,照应前文的“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1、拼图活动确实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由于我所提供的材料缺乏准确性(给的是没有挖出桥洞的拱形),所以导致学生在拼小拱的时候,有些混乱;并且时间没有把握好,用的时间过长了,后面内容呈现的比较仓促。2、对于拱圈的讲解仍然不是十分清楚,最好还是在幻灯片的基础上,再借助其他工具或者其他材料补充讲解,让学生彻底明白什么是拱圈,拱圈到底有什么作用。3、在讲解卢沟桥特点的时候,过于追求全面了,导致学生对于卢沟桥的理解,重点不突出,反而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应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分析。4、链接材料过
多,有的没有指向性,需要精简。比如关于桥梁设计者李春的介绍,桥栏杆浮雕设计的介绍等等。同时还要注意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的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提高学生阅读链接材料的能力。
最后,结合上次的问题和教研员及中心组老师的指导,我进行的最后的修改。确定了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为重点,以“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为难点的教学设计。和上节课相比,我删去了文章语言优美生动的特点讲解,只针对严谨、准确;还删去了对于桥梁什么价值的介绍,就针对结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在导入的传说之后,引入了“坚固”这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在讲解赵州桥特点时,运用拼图的形式,让学生依据文章内容,通过对手中不同形态的桥面、大拱以及小拱的选取和粘贴,理解赵州桥的大拱小拱的位置关系。接下来,通过追问“到底哪个拱对整个桥梁起支撑作用”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回到文章中,找到原句,得出结论——大拱对桥起支撑作用。从而引出大拱的组成——拱圈。在讲解拱圈时,除了继续使用上次的幻灯片图解之外,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说明,如为什么拱圈要设计成这样?拱圈的施工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安排?每道拱圈之间以及组成拱圈的每块大石之间是如何固定的,等等。在讲解固定作用的时候,我还运用了大颗粒乐高积木“锁块”的方法演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手法进行介绍,让学生真正明白拱圈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也能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介绍卢沟桥特点的时候,我继续使用图文结合的这种方式,而这次是让学生依据文章画出卢沟桥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容易被忽视的内容有:11个桥洞大小不一,桥洞为半圆形,桥面与河面几乎平行。在通过画图理清桥的结构特点之后,补充桥墩的排水功能知识。让学生全面理解卢沟桥的特点,以及它能保持坚固的原因。
在清楚了解两座桥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追问“为什么赵州桥比卢沟桥短,结构简单,但是作者说赵州桥雄伟,而不说卢沟桥雄伟呢?”,用这些学生在读书时很难发现的点,引导学生考虑到参照物的概念,来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仅仅体现在对词语的运
用严谨上,同时在文章的思路上,结构上,也能体现出说明文严谨、准确的特点。
整堂课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图,再以审视的态度回到文字,判断图是否正确,在文字和图的不断转化中,体会说明文的特点,理清说明对象的特点。
二、上课方面。
这次上课的过程让我有很多的收获,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首先,在学生动手拼赵州桥的时候,每个小组的学生拿到了三组不同形状的桥面和大拱。但是由于开始的时候要求没有讲解清楚,所以有的组觉得不好入手,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选起,这是我以后关于学生动手操作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在让学生进行拼图或者画图的过程中,给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没能认真深入的阅读文字,只是追求尽量快速完成任务。所以最后的拼图结果全军覆没,在针对第一个大拱的特点进行判断时,就删除了所有的组。我想如果时间更充分,学生能够更仔细的阅读,可能结果就会好很多。现在考虑,应该再减少其他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把时间的过程做透,真正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让学生真的从动手操作中有收获。这才是从文字到图再返回文字的最终目的。
还有就是板书的设计过于简单,只是对课堂内容简单的罗列,而没有形成思路。板书应该不仅仅是记录,而应该让学生通过板书感受到整节课的线索或者重点,在这一部分,我觉得我做的很欠缺,在之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学习和钻研相关的内容,让板书真的起到在一节课中应该起到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从开始设计到最终呈现的一些反思和梳理,也特别感谢教研员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总结,希望自己能够更快的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