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riticism
军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8年9月3日
Email:bzhj1020@gmail.comBlog:現代的舊夢
http://blog.sina.com.cn/bzhj1020
◇作为思维方式的拓展
前现代(一元)、现代(二元)、后现代(多元)理性中心、文本中心、解构中心跨学科、体验与分析、反思
◇作为现代学术学科的建构
专业化之发展“全球化”与民族性
◇作为历史文化语境的回应
“洞喻”
现象世界、真理世界(理性)文学是对现象的模仿,与真理隔了三层三次突破:
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弗洛伊德“无意识”
王逢振在《西方文论关键词》中为该词条所作的解释,“一般认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互相融合,互相依存,正在走向一体化或所谓的‘地球村’。但全球化的实质,却是推行全球资本主义。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文学)等诸多方面,影响到社会结构、日常生活和各种意识形态,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以及每个个人的利益。对全球化的认识和研究,因而是整个知识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海外华裔学者刘康曾描述到:所谓全球化进程,从政治上说,是体现了后冷战时代政治格局的重组和世界系统的建立;从经济上说,是指出现了跨国公司生产方式为模式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从社会上说,是指与此相应的全球性的社会整合与分化,如跨国资产阶级和高科技白领的出现;而从文化上说,则最为复杂,就其文化逻辑而言形成了文化生产与商品生产日益紧密的关系,与此同时则造成了文化巨大的悖论,即一方面是文化日益一体化的趋向,另一方面就是文化的多极化、多元化及分离分裂的趋向。
文学批评的学科归属文学批评的含义
狭义文学批评与广义文学批评的区别文学批评的性质
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侧面
文艺学由文学理论、文学史学和文学批评学组成,文学理论是从一切时代一切地域的文学整体中抽象出文学的共同规律,文学批评则是对具体文学现象所作的具体的分析判断。
1,文学研究(文艺学)三分法: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分别: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文学研究则需要将自身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区分体现了对此知性知识的细化和专门化:分别1,“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一系列依年代次序而排列的作品”;分别2,文学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关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分别3,(具体)作个别的研究、作编年的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个术语的区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彼此的隔绝,而是相互包容的。
2,刘若愚的细分(《中国文学理论》):
一、文学的研究A文学史B文学批评1、理论批评2、实际批评
二、文学批评的研究A文学批评史B批评的批评
1、批评的理论批评2、批评的实际批评
术语在某种程度上是特定思维的呈现方式。
例:文本/作品
区分、联系是形成知识的必要手段。
例:金庸的武侠世界
文学批评”广义与狭义的理解:
1. 狭义: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阐述和评价。
2.广义:包括对文学本质和规律的研究。3.广义、狭义的分别:
1,“文学观念”之变迁
从文化之“文”到近代文学之“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与“文辞”“文章”“有韵之文”、“无韵之笔”印刷术、宗教革命与文学批评
2,批评主体:专业化、职业化3,批评对象:当下性
4,主体动机:作为知识生产之特定方式与场域
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本课程包括理论批评与实践批评。
形式主义:陌生化分析心理学:欲望现象学:意向性之枪符号学:能指的对抗意识形态:游戏与暴力
•要素式、分类式的讨论及其综合
•【美】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系统知识的掌握;脉络源流的辨析;与文本的恰切结合
科学性
文本、历史语境、批评者的前见规律性、普遍性
感悟性
能感之,能写之——生命境界
1,科学
科学,顾名思义,指“分科的学问”,学问发展至近代知识分科不断细化,分科学问日趋发达,故称“科学”。中国传统上将所有的知识统称“学问”,古代将关于自然物道理的学问称为“物理”,因此古代的物理即是自然科学,数学学科独立于“物理”。“科学”一词初由近代日本学界使用,对应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而自明代时中国则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学问。直至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出版的许多科学书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甲午海战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清末主要通过近代化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日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许多人认为,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学者大概是康有为。他出版的《日本书目志》中就列举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等书目。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逐渐增多,出现了“科学”与“格致”两词并存的局面。在中华民国时期,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一词才取代“格致”。
2,科学精神
理性客观:从事科学研究一般不以“神”、“鬼”、“上帝”为前提(一些科学家信仰宗教,但是科学本身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一切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可证伪:这是来自卡尔·波普尔的观点,人类其实无法知道一门学问里的理论是否一定正确,但若这门学问有部份有错误时,人们可以严谨明确的证明这部分的错误的确是错的,那这门学问就算是合乎科学的学问。
存在一个适用范围:也就是说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例如:广义相对论在微观世界失效,量子理论在宏观世界失效。
普遍必然性: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
3,人文学科之科学性
【德】迦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科学认识乃是我们认识世界众多方式中的一种;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
艺术作品只有当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的时候,才有意义,存在方式的理解。过去和现在的沟通。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
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式的以知识为中心,以理智游戏为一特征的独立哲学,也没有西方式的以神为中心的启示宗教。中国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由此展开他们的教训、学问与修行。
3,感悟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有云:“杜少陵绝句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以异?余曰不然。上两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亦云:“风诗三百,用意各有所在,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故能感发人之性情。”叶嘉莹:兴发感动
人与物(自然)、人与人(社会)的交通共感
实证性
版本:同一书籍因编辑、传抄、印刷、装订等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
校勘: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考据:研究历史、语言等的一种方法。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三重证据说”
思辨性
问题意识、关切、议题、预设
审美性
外部研究、内部研究
社会历史的考察美学的考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