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诗歌鉴赏中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学生回忆知识点: 1、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两类?
2、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3、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何异同? 4、人物分析鉴赏题的分析思路是什么? 5、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二)学生思考,回答,补充。 (三)教师明确答案。
1、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是诗人自己,一类诗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不论是哪类形象,最终都是为作者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志向服务的。 2、人物描写的方法:
正面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散文);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细节描写。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3、人物鉴赏题的分析思路: ⑴明确什么形象(形象特点,身份);
1
⑵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
⑶塑造形象的意义(形象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理想、品性等) 二、教学重难点解决。 (一)规律一的总结。 教师投影课堂示例: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刬(chǎn):即刬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1、学生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得出答案。
3、学生展示答案,补充答案,讨论纠正答案。 4、学生学习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答案。 4、教师投影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5、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方法一】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6、 学生课堂练习,运用规律。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
2
简要分析。
7、学生独立思考,给出答案。
【答案示例】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表现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分析:“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二)规律二的总结。 1、教师投影课堂示例: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学生读诗、讨论、得出答案。 3、学生展示答案。 4、教师投影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温馨而富有生机、高雅,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5、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方法二】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6、课堂练习。
简要分析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3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投影:【参考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什么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形象的特征)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象的意义) (三)规律三的总结。 1、教师投影课堂示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投影:【写作背景】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学生读诗、讨论、得出答案。 3、学生展示答案。 4、教师投影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5、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方法三】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6、课堂练习。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4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参考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三、课堂总结。
师生回忆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
2. 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3. 知人论世,解释人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尤其是具体的创作背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题单上的练习。 五、课后反思。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