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困惑,我释然,我珍惜,我存在
反反复复读着何捷老师开启的《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主张》,慢读,细读,思考着读,唯恐愚笨的自己没有很好地理解大师的话。边读,边反照着自己平时的习作教学。平时的教学中,不仅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还有一种“漫漫前行不知归路”的迷茫感,今天,在何捷老师的文字里,我的困惑找到了答案,我明白了要珍惜教师在课堂上的存在感。
困惑一:作文教学中,老师到底要不要教? ——要。要珍惜教师的存在感。
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作文课,老师几乎是不教的。常常见到老师,在黑板上直接写了一个作文题目,然后抛下一句话——这节课,大家写作文。于是,我们底下一片哗然。不过也得硬着头皮写,拼命写。
而今天,何捷老师在书中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作文要教,一定要教,以“教”为轴心,用“教”串联全程。在儿童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陪伴”“引导”的角色。很喜欢何老师说的“陪伴”一词。在生活中,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孩子教育中,也常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那么我明白了,在写作教学中,更需要的是这种陪伴,对孩子写作过程,写作思维,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等个方面的陪伴和引导,这样孩子的写作才是幸福的,才会有各自进步的火花。
也就是说,在写作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是极具存在感的。只有合理定位好我们的角色,争取多样变式的教,发挥“教”的最大作用,才能让孩子每一次习作,又每一次的收获。
困惑二:教师的作文批改真是件非常头疼的事,工作量大,费时多,又常常是无用功。该怎么办?
——要。要珍惜学生们的存在感。
这个困惑从教以来一直存在着,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有。所以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当高年级老师,因为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实在太大了。而且,有的学校还定出了这样那样批改的规矩——要有多少的旁批,要有多少的总批,还要有学生的订正,再复批。每每见到这样,我都会对那叠作文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后来,见到了管建刚老师的“作后讲评法”,也尝试了一番。刚开始效果蛮好。因为学生们当见到自己的作文在屏幕上出示,或者被展示出时,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确实能激起下一番写作热情。但发现,这样老师的工作量还是很大。因为先要对每篇学生的作文进行精细研读后,选出有特色的,选出好中差,有代表性的,甄选出最大通病的,然后还要制作课件,打文字,再接着,讲评后,还需要学生再次修改,老师再次复批。
而今天,何捷老师说话了——要改,主张“改写一体”。 谁来改——作者本人,同伴分享。什么时候改——就是边写边改,写后立即评改,现写的文章现改,要改得及时。改什么——不是改字词,不是错字,而是通过朗读分享,生生互动的形式,改思维,改意
识,改习惯。改到什么程度——通达,实用,童真,应对,就可。真有种迷雾拨开见云天的恍然大悟之感。要珍惜学生的存在感。
困惑三:教师过多的指导,会不会让孩子们的作文千篇一律? ——不会。要珍惜每一堂习作课的存在感。
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久,于是,常常作为自己写作教学指导偷懒的理由。
“变化中合”——何捷老师的这四个字,概括得多么精辟和实在 。过程上化分为合,形式上化难为易,环节上化简为繁。要凸显实践的特色,分段进行教,分段进行评,再分段进行改。尽可能留下时间给儿童当堂练习表达。是的,即使是老师在教,一样主体还是儿童,课堂上还是学生们在唱主角戏。只是,需要我们老师,将每一场的习作指导上的更有方向,更有目的,更有实效,学生更有收获。要珍惜每一堂习作课的存在感。
那么,我的问题又来了——这样的写作“进行时”的课堂,该怎样上得好呢?该怎么教出方法呢?怎样上得有效呢?我想,我该继续读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