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时代论——从80、90后文学视角观信息技术对现当代文学之影响
提到70、80、90后这样的概念,很多人会误以为这些是属于网络上的流行词汇。其实不然,这样的概念最初源于对80年代环境所造就的新一代人的指称——80后。“80后”最初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泛指代中国大陆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由于环境原因造成的新一代人。 在2000年7月的《诗参考》上,以“8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诗”为专栏亮相。可见80后概念是诗坛原创的,后来80后势力扩展到小说界,80后概念才在文坛为众人所周知。
80、90后两个年代的人,是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文学与网络联结以来所受影响最为深刻的两代人,两代人之间大同小异,在同为受网络所深刻影响的年代中,两代人既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文章试着从“80、90后”的角度以小见大地去分析当代文学语境以及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向。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及文学四要素,即世界、作品、作家、读者,其中作品作为四要素的核心,而世界则对文学作品、作家、读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学本身是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形成与运转的,其意义也往往来自于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对它进行的解读,相关社会活动与文化生活等语境对文学而言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与传统的文学生态相比,80后90后的“文学生活”场域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伴随社会人文特别是科技的发展,在诸如影视技术、网络技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汹涌的现实情状之中,有关“符号”、“影像”、“仿真”与“实在”等社会生活结构逻辑体系,指示了人们的“生活”乃至“生活”的各种发展可能性,泛化的文学生态引发了80后90后完全异于传统的文学生活。
首先我们看到,80后90后们已处在消费性物品与符号新组织方式的包围下,在服装、膳食、汽车、家具或者社会新闻、照片、建筑、广告、行为、日常活动等器物与生活事件华丽的外衣中,文学根本无法规避各种图像、影像消费样式的影响。而生活世界的“实在”与符号影像幻梦化的“仿真”,共同引发了新人类文学语言符号与情绪意味系统的转向①。具体而言,当下各种连环画与漫画、添配素描或照片的文字创作、摄影文学、电视散文、电视诗歌、广告化文学期刊相继出现。电视节目以“传奇”形式讲述着各种生活的经过;体育竞赛以竞争甚而战争的姿态来隐喻日常竞技;各种夸张的行为艺术与姿态表征着时代生活的情绪;各种明星制造文化外延出四散飘荡的大众社会生活梦想;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借用文学渲染手段吸引眼球,等等。这意味着,各种新文化符号要素与形态,均已加入了80后90后无限炫目的“图像”化文学建构,各种报刊杂志、电影、电视或其他影像媒体,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可谓都已渗透到了80后90后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都以某种方式参与到了他们的“文学生活”。
其次,当电子互联网络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虚拟的仿真技术,80后90后写作的现场也进入了一个无比智能化的虚拟环境。传统纸媒文字理性的、稳定的、确实的文学方式,被网络文字、图像、动漫等复合元素跳跃的、不连贯的、更适宜于感觉描述的方式所替代。这些过去完全没有文学地位、形式松散却颇具吸引力的网络小说、动画小说,网络漫画、智能化的电玩游戏等,此时明晰地满足或填补着相当多青少年的文学生活空间。而他们的写作资源,也有很多元素直接就是来自于网络媒体的文化创造,特别是那些侦探、武侠、言情、科幻、玄幻、穿越、神魔、耽美等类型化文学,直接受到了网络与国内外影视文化生活的影响和推动。
网络可谓是80后90后文学的滋生地和大本营。这些文学随后经过各种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包括经过书商、传统出版社的推波助澜之后,带着浓厚的商业化色彩与娱乐化消费性特征,受到了包括80后90后在内的大众的普遍欢迎和接受。换句话说,80后90后文学给予文坛的主要影响,是他们在一个新兴的社会科技文化层面上,利用了新技术带来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新文化,持续而深刻地重建了一种传统文学从未有过的新生活。
当然,在此期间,80后90后既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网络的发展为每一个80、90后的作者和读者在开始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然而,网络带来的另外一面,则是彻底瓦解了写作的经典意义。文学不再是,高高再上的理想,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而是沦落街头,和无数方言俚语混杂一体,充满了过剩的世俗快感和商业炒作的产物。这也使他们身处文学之中而迷茫于文学,他们的理想不再,他们的创作作不再,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就如飘落在海里的树叶,转眼即逝。
信息技术的产生源于人们对改造世界的需要,这样的技术运用于文学,给文学带来了不可预测的结果。或许它会以正面的姿态推动文学走向更为深远、广阔的空间,或许它将给当代文学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无论如何,信息技术对于文学已经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不论它将如何,我们都应接纳它,并以人文精神去探索它、改善它,将其融入时代,构建属于当代的文学特色。
参考文献: ① 李勇:《从文学性到文学生活》,《艺术广角》2008年第2期 ② (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③ 温儒敏:《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 ④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2012年版 ⑤ 南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江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