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届鄂西六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2-12-30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23届鄂西六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中既包括作家个人的人情,也包括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个别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已经看不出文学创作原则,其优劣评价有时建立在个人交情或经济利益之上。一些文学批评活动还成了基于利益考虑的自说自话。其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其典型表现是文学评价偏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视。近年来受到文学市场、文学评奖等青睐的作家作品,大多数来自中心地带,文学批评就像一束光,照不到其他地方。其三是远离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泛滥。在非文学因素的主导下,批评家们逐渐习惯从非文学角度来进行文学批评。久而久之,从文学角度出发,针对文学自身的批评反而被边缘化。当前盛行文化批评,固然有多种原因,但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对文学批评有直接影响。这样的结果是,文学批评逐渐丧失了基本功能,并对整个文学生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文学批评本来应该发挥“作家—社会”“作品—读者”之间的中介功能,承担介绍、阐释和评论作品的重要任务,廓清一时期的文学面貌,梳理其优劣得失,去芜存菁,将优秀作品推介给大众。但在当前的文学界,一些文学批评已经失去评价作品优劣的权威性,评价的标准不够精确,孰优孰劣的界限模糊不清。以诗歌界为例,每年各种诗歌年选、好诗榜层出不穷,但是究竟何为好诗,甚至何者为诗,都是个问题。如此情况之下,文学批评也自然逐渐失去读者和作家的信任,社会信誉不佳,整体文学生态也随之受到伤害。各种非文学批评的盛行,文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不清晰,结果使优秀文学被埋没,影响优秀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影响普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这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中国新文学还处在完善和提高的阶段。优秀的文学批评应该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张扬、对劣质作品的淘汰,促进作家不断超越前人,创作具有时代价值、艺术品格和审美风范的优秀作品,促进各种文学样式和文学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在目前的文学环境中,完成这一任务亟待努力。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需要说明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对人性的重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等,是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回归文学本体,不是回到纯粹的形式,不是“向内转”,而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时,主体上还是应该从文学出发。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文学是美的艺术,特别是语言美的艺术。关注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是文学批评不可忽略的内容。同时还需要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也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文学外因素的影响,保持文学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减少文学生态中其他环节对文学批评活动的干预和影响,避免让商业因素过多介入文学批评活动中。在文学批评的内在层面,还要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文学的标准。(摘编自贺仲明《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材料二: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质量鉴别,价值探究和意义阐发的创造性活动,是引导文学创作、提高艺术审美、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文学批评向读者所揭示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凭空杜撰的,也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阐发的。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1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之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文学批评被人称为“运动着的美学”,也是这个意思。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或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既是美学家,又是思想家”。因此,批评家应该是读者公众的代言人,或美学上和思想上的代表。(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关于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情批评”只建立在个人交情或经济利益之上,导致文学批评已无客观性和公正性。B.文学批评的圈子化指的是只关注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作家的作品,严重忽视其他地方的作品。C.文学批评应发挥好中介功能,承担介绍、阐释和评论作品的任务,将优秀作品推介给大众。D.文学批评应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揭示文学作品的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是当前文化批评盛行的根本原因,这也直接导致针对文学本身的批评逐渐被边缘化。B.各种非文学批评的盛行,使文学被埋没,作家创作的积极性降低,普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受到影响。C.中国新文学还处于完善和提高的阶段,需要优秀的文学批评激浊扬清,激励作家超越前人。D.文学批评有引导文学创作、提高艺术审美、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所以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只有那种兼备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跟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的人,才有可能做艺术作品的好的批评家。”(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B.“文学批评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酷评,也不应该套路化,而是始终要回到文学本身,回到谱系中才能谈清楚是非成败。”(刘江凯《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身:对于莫言,莫“言”诺奖,只谈新作》)C.“我一直期待这样一种文学批评:不虚美,不隐恶,有态度,有力量,以求真的态度介入文本,以生命的热力编织逻辑。”(曹霞《激赏有态度的文学批评》)D.“文学是人学”是“一切文学问题的总钥匙”,创作家忘记了这把钥匙,就写不出激动人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来。(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如何客观公正地进行文学批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知事下乡[法]阿尔丰斯·都德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2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虽着墨不多,但将知事出巡的场面写得隆重庄严,意在与后文槠树林间恬静和谐的氛围形成3对比,从而有力地凸显主题。B.文章通过对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愉悦、美好、和谐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C.老黄莺在知事的衙门花园里唱了一个春天的歌,知事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的生物才敢亲近他,才会有和谐共融的局面。D.正是因为知事先生在槠树林间跟各种动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才使得他受到启迪,灵感迸发,最终筹划出演讲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说明他无恶意,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B.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C.文中描写细腻形象,整散句错落有致,拟人、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运用自如,语言鲜活灵动,极具感染力。D.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笔墨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着意以环境衬托人物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8.小说中多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4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B.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C.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D.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晋出公十七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B.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C.“韩、魏翼而击之”的“翼”指两侧,与《鸿门宴》中“翼蔽沛公”相同。D.侯,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2)“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14.韩、魏二子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请从文中找出动作描写的语句来加以佐证。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学庵,陆游书斋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哪怕晚年生计艰难,也要盖上一间书斋,以此来打发无聊难捱的时光。B.颔联中“古今”与“昏晓”相对,“永日”与“流年”相对,精炼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生涯。C.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书斋没有书童,请一个南村的跛脚童子也无所谓,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生计艰难,照应了开头的“萧然”。D.老学庵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哪怕它十分简陋,他依然写诗作记,并题写在墙壁上。16.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5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雕刻为喻,强调为学应当坚持,才会有所成就。(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听到琵琶声便移船相近,摆设酒席邀请演奏者过来,琵琶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转轴拨弦的几声试弹,已极富情致。(3)在古诗词中,乐曲名也可以成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增进我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逻辑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学点儿逻辑,你会发现:逻辑不神秘,过去你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它;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阅读与表达更具洞见,更富理性。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学点儿逻辑,可以增进我们的思维能力,增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B.学点儿逻辑,可以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C.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D.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19.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A.“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关系,汤不烫,我一点也不痛。”B.听到祥林嫂的死讯,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C.盘点盖茨、乔布斯这些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大学毕业实无必要。D.近体诗要么是律诗,要么是绝句。杜甫的《登高》是律诗,所以它一定不会是绝句。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七、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说来,①,西方艺术重客观。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中国画通常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②;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山涧内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22.文中画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八、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不能盲目求快。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是整体布局安排。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即从印章整体出发;布白妥当,再具体操作,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才可能把印章刻好。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印章的魅力,导致事倍功半。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2.C3.B4.①首先指出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②接着分析非文学因素介入,文学批评对作家和读者乃至整个文学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③最后指出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这一中心论点和具体的做法。5.①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作家、作品的关键。②文学批评应重视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方式,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③文学批评应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排除非文学因素对其的干预和影响。④批评家应摒弃个人主观好恶,根据时代的“普通的理性法则”对文学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已无客观性和公正性”“只建立在个人交情或经济利益之上”错误。对应信息是材料一第二段,“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严重影响”并不等于“已无”,且“其优劣评价有时建立在个人交情或经济利益之上”,原文说的是“有时”。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A.“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是当前文化批评盛行的根本原因”错误。对应信息是材料一第4自然段,该项表述歪曲了原文语意,原文是说“当前盛行文化批评,固然有多种原因,但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对文化批评有直接影响”。此处强加因果。另外,该项第二分句“这也直接导致针对文学本身的批评逐渐被边缘化”,则是建立在错误前提条件做出的推断,也缺乏理据。B.“使文学被埋没,作家创作的积极性降低”错误,原文是“优秀文学被埋没,影响优秀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影响普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选项以偏概全。D.“文学批评有引导文学创作、提高艺术审美、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所以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错误。强加因果。对应信息在材料二的第一段,“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质量鉴别,价值探究和意义阐发的创造性活动,是引导文学创作、提高艺术审美、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创造性活动”是对文学批评性质的概括,“引导文学创作、提高艺术审美、引领社会风尚”是其功能,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B.阐述的是文学批评要回归文学本身,与材料一主旨有密切关联,可以支持材料一的观点。ACD这三项与材料一的中心论旨“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无关,因此均不能支持材料一的中心论点。7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第一至四段,“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其三是远离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泛滥”,首先指出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五、六段,“这样的结果是,文学批评逐渐丧失了基本功能,并对整个文学生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各种非文学批评的盛行,文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不清晰,结果使优秀文学被埋没,影响优秀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影响普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接着分析非文学因素介入,文学批评对作家和读者乃至整个文学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七至九段,“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回归文学本体……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同时还需要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最后指出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这一中心论点和具体的做法。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需要说明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对人性的重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等,是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分析可知,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作家、作品的关键。结合“回归文学本体……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时,主体上还是应该从文学出发。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分析可知,文学批评应重视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方式,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结合“还需要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也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文学外因素的影响,保持文学在其中的主导地位”分析可知,文学批评应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排除非文学因素对其的干预和影响。结合“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分析可知,批评家应摒弃个人主观好恶,根据时代的“普通的理性法则”对文学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6.D7.C8.①第一次,局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②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有些许生气。③第三次,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④第四次,融入自然,获得灵感,筹划出演说稿,轻松愉悦。9.①“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的“天地”“万物”在文中指的是自然界,“我”指的是人类,作品旨在揭示“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②自然是善意包容的,对人具有浸化、熏陶作用。③人类应该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天人合一。【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跟各种动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错。人和动物之间是不可能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的,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知事自身的感悟,来展示自然对人的浸染作用。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比喻”错,文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其他几种都有。如槠树林“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是拟人;“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在文中多次出现,是反复;“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是排比。故选C。8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依据“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可知,此时的知事先生拘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依据“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于他的本行”可知,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想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但由于受到啄木鸟的干扰而愠怒气恼。依据“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可知,此时的知事深知置身树林,干扰在所难免,所有选择随遇而安。依据“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可知,草地、花香、鸟鸣,“随遇而安”的原则让他意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他融入自然,获得了灵感,筹划出了演说稿,此时知事先生的内心是轻松愉悦的。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评价作品思想内容、探究文本审美意蕴的能力。作答时,考生首先要理解“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含义,“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如同本文中的槠树林以及其中的各种动植物;而“我”指人类,本文中以“知事先生”为代表。“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可见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当知事先生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时,他终于获得了愉悦和灵感,所以这启示我们:人类应该亲近、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我们更应该保护、敬畏自然。纵观整篇文章,局囿在四轮马车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知事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因此可知,人类应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相融共生,要与自然和谐相处。10.D11.C12.A13.(1)我们两家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反而要去做那些危险苦难不可能成功的事吗?(2)“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二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让他回城了。14.①桓子肘康子;②康子履桓子之跗【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们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们一起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就要落到韩国和魏国头上。现在约定战胜赵国后,三家瓜分赵国土地,现在,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赵国投降指日可待,但是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地心思,反而有担忧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中的“难”指灾难,做“必及韩魏矣”的主语,所以要断开,故排除A、C两项。“无喜志,有忧色”句式对称,所以在“志”后要断开,故排除B项。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重点词的含义的能力。C.第一个“翼”意为“从旁进行蔽护或辅佐”,第二个“翼”意为“像翅膀一样”。二者含义不同。句意:9韩国和魏国从侧面攻打/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有误。原文是“当是时”,意思是只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中,“利”,意为“以……为利”;“岂……乎”,意为“难道……吗?”(2)句中,“伤”,意为“妨害”;“潜”,意为“秘密地”;“期”,约定。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结合语境,“知其然”是早已知道智伯可能会来攻打韩国和魏国,从前文来看,“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中,可见,智伯知道可以引水灌城的方法,而桓子与康子都想到自己的国都也会容易被河流漫灌,二人没有说话,只是“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即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用这些细微的动作表明二人心中已然明白唇亡齿寒,智伯打败赵国就将要攻打韩魏的道理。参考译文: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一起把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作为自己的采邑。晋出公非常愤怒,通告齐国和鲁国,想要讨伐智、赵、韩、魏四卿。四卿恐惧,于是反过头去攻打晋出公。出公战败,逃向齐国的时候,死在路上。因此智伯就立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那时候,晋国的政事都由智伯决定。智伯愈加骄横,向韩国和魏国要土地,韩国和魏国就划分了土地给他。又向赵国要土地,而赵国没给。智伯愤怒,于是就率领韩国和魏国攻打赵国。赵襄子害怕,于是就逃到晋阳退守。三国围困晋阳,一年多之后,引汾河的水灌晋阳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中的人只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交换子女来吃,但百姓都没有反叛之心。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做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呀。”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因为汾河可以灌魏国的安邑,绛河可以灌韩国的平阳。疵对智伯说:“韩国和魏国一定会反叛的。”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说:“我是根据人之常情判断的。我们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们一起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就要落到韩国和魏国头上。现在约定战胜赵国后,三家瓜分赵国土地,现在,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赵国投降指日可待,但是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地心思,反而有担忧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话告诉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说:“这是小人想为赵国游说,让您怀疑我们,从而放松攻打赵国。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两家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吗?而要去做那些危险苦难不可能成功并的事吗?”二人走后,疵进来问智伯:“主公怎么能把我的话告诉那两个人呢?”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答道:“刚才我见他们一见到我就匆匆离开了,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智伯没有改变。疵请求出使齐国。赵襄子派张孟谈偷偷去见魏桓子和韩康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和魏国来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就该轮到韩国和魏国了。”二人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是担心事情没有完成而计划先泄露,那么灾祸立即就会到了。”张孟谈说:“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二人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让他回城了。赵襄子派人在夜里杀了守堤的官吏,决开堤口,用水灌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因为救水而乱作一团,韩国和魏国从侧面攻打,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又将智伯的家族全部诛杀。赵、韩、魏三国分割了智伯的土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赵、韩、魏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掉晋国,瓜分其土地。晋静公被贬为庶人,晋国灭亡。15.A16.①《永遇乐》中,这两句是说如今的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10膜拜。②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③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收复失土,刻不容缓的意思,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解析】15.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A.“无聊难捱”错误,诗人把书斋看成精神家园,“古今”“昏晓”“永日”“流年”都写出了诗人读书之废寝忘食。故选A。16.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当地佛狸祠下人们争相祭祀,香火不绝乌鸦啄食祭祀食物这一景象,讽刺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忘记了当时金兵南下的痛,在佛狸祠参拜祭祀让人心痛。本诗中“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自己日夜读书的缘由之一是“太平时期”老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陆游对偏安江南的所谓“太平”是忧心忡忡的。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本诗中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陆游看到老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感到忧虑、愤懑。两位爱国词人都想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1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锲”“镂”“琵”“琶”“羌”“怨”“捻”“抹”“霓”。18.C19.D20.①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表达气势。②用三个“这是……的逻辑”语句从外交、文艺鉴赏、治国理政等方面举例论证,证明逻辑在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增进……能力”“增强……认识”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能力”“增进……认识”,排除选项AD;二是语序不当,“可以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再“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排除选项B。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A.服务员的回答偷换论题,顾客的“请当心”不是提醒服务员小心烫伤,而是提醒其不要将自己的汤弄脏。B.鲁四老爷的责备强加因果,祥林嫂的死不由自己做主,与年关时的祝福没有因果关系。C.得出的结论以偏概全,用少部分大学生辍学而成功的例子无法证明大学毕业没有必要。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句子“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表达气势。“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用三个“这是……的逻辑”语句从外交、文艺鉴赏、治国理政等方面举例论证,证明逻辑在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在。21.①东方艺术重主观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中国画的分类22.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11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可知,此处是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而后文“西方艺术重客观”则是说西方艺术的特点,那么补写的句子的陈述对象就应是“东方艺术”,其特点应该和“西方艺术”特点相对,与“客观”相对的应该是“主观”。因此可补写为“东方艺术重主观”。第二空,根据后文“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可知,空格处的内容是对“人物画”表现的谁和谁的关系,既然“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那么“人物画”当然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故应该填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空,在讲了三类中国画所表现的关系后,应该是一个总结性的结论,从后文“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可知,正是中国画的独特分类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故可以填入“中国画的分类”。2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的关键是首先在短句中找到一个句子作为变换后长句的主干,然后将其他短句按句子的性质转换成长句的定语、状语或补语。本题中,将“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作为句子的主干,将“山涧内山峦映衬”与“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变成句子的状语,就是写成“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的句子,状语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减一些词语。因此“山涧内山峦映衬”可变为“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则要变成“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变成蝌蚪游动的环境,变换后的句子为: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