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一、洞口浅埋段隧道地表沉降监控量测 1、适用于隧道进出口浅埋段
2、布置方式:纵向每10米一个横断面,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布置10个观察断面。横向推测滑移面范围内间距8米设置一个观测点,且在主洞轴线和中夹岩轴线必须布置观测点,现场布置根据实际地形,每个断面布置8个观测点。
二、监测工具: 1、水平仪、水准仪。 2、直尺。 三、监测频率:
1、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30m,1~2次/天; 2、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0m,1次/2天; 3、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0m,1次/周;
4、洞口开挖前,埋设好所有测点,提前7天采集数据,每天一次。为以后开挖时采集的数据变化提供依据。
四、注意事项
1、施工前做好监测准备工作:设置测点,配置必要的人员和仪器; 2、根据现场地质情况以及施工影响范围,在位移量较大的地段将测点布置密集
(一)、量测 1、量测机构及职责 ⑴、量测机构
项目部设一工程师负责量测工作;在施工队设量测小组,每队3-5人。 ⑵、职责划分 ①、项目部工程师职责
A、负责量测数据的处理或分析,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各工区,以指导施工。 B、定期将量测信息向监理工程师汇报,必要时还可会同设计部门进行量测资料分析,修改支护参数,优化设计。
C、整理量测资料,并归档管理。 ②、工区量测小组职责
A、负责测点的埋设及进行日常的量测工作。
B、及时将量测原始资料上报项目部主管工程师,并协助项目部主管工程师进行量测数据的处理或分析,并及时将信息进一步反馈给施工队,以指导施工队的施工。
2、量测项目、方法及频率 ⑴、必测项目 ①、内容及方法
根据招标文件中对量测的要求及本隧道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如下所示项目为必测项目,既保证洞内施工安全,又做到经济合理。
A、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以便及时掌握围岩与支护的稳定情况,为施工安全提供直观的必要信息。每天安排专人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观察内容如下:
a、对开挖后还没有支护的围岩的观察
内容包括: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及方向;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坍塌现象;涌水情况、涌水位置、涌水量、水压;是否有底板隆起现象等。
b、对开挖后已支护地段围岩的观察
内容包括:是否发生锚杆被拉断或垫板脱离围岩的现象;喷射砼是否发生裂纹、剥离或剪切破坏现象;钢支撑、钢格栅拱架有无被压变形的情况等。
B、周边位移量测
该项目主要是用于围岩稳定性判别及位移分析,贯穿于隧道施工的全过程,为预测和反馈提供参数,为二次衬砌提供依据。量测仪器采用QJ-85型坑道周边收敛计。进洞5m处设第一个量测断面, 以 后视围岩的具体情况每10~50m一个断面,在 围岩变化处(断层地带)要加设断面。 点位埋设见图5.4-16 中2、2′、3、 3′四点。 C、拱顶下沉量测
拱顶下沉量测一般应与周边位移量 测在同一量测断面进行。若有障碍物影响, 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可适当移动位置。拱顶 下沉量测将采用DS32水平仪进行。点
3 2 1 4 洞口段地面 5 6 1.5m 起拱线 2´ 1.5m 施工基面 3´
图5.4-16
位埋设见图5.4-16 中1点。 D、地质超前预报
②、量测频率:
量测频率表 表5.4-16 序 号 项目名称 1-15d 量测间隔时间 16d-1个1-3个月 月 1 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2 周边位移 1-2次/天 3 拱顶下沉 1-2次/天 4 地质超前预报 1次/2天 1次/2天 1-2次/周 1-2次/周 1-3次/月 1-3次/月 每次爆破后及初期支护后 3个月以上 间隔50—100米一个断面 ⑵、选测项目
隧道开挖后,地表下沉、围岩内部位移、围岩压力、锚杆轴力、支护及衬砌的应力、钢支撑的应力及外力、围岩弹性波速等项如施工过程确需掌握其信息,以便作为指导安全施工或变更设计或科研所需时,将加以安排测试。
3、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⑴、将量测记录及时输入计算机系统,根据记录绘制纵横断面地表下沉曲线和洞内各测点的位移u-时间t的关系曲线。
t(d) a b u(mm) 正常曲线 u(mm) 反常曲线 t(d) 图5.4-17
⑵、若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如上图中b所示出现反常,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应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并进行施工处理。
⑶、当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如上图中a所示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从而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回归分析函数在下列函数中选择:
① 对数函数:u = a+b/lg(1+t) 或 u =a ×lg(1+t) ② 指数函数:u =a×e-b/t 或 u=a×(1-e-b/t ) ③ 双曲函数: u=t/a+b×t 或 u=a×[1-(1/(1+b×t))2] 式中:a、b—回归常数; t—初读数后的时间(d); u—位移值(mm)。
⑷、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后,才能进行二次衬砌的施作。
4、量测管理
⑴、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换和破坏,并应建立量测点埋设的记录资料。
⑵、量测工作应按计划实施,不得中断。
⑶、根据量测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围岩总位移值及变化规律后,将其值与规范规定值进行比较:当计算值小于或等于规范规定值时,可将回归分析值作为围岩变形控制依据,建立管理等级,如表表5.4-17示。
⑷、量测数据要及时、准确,量测结果应及时报告,以便掌握动态信息。 ⑸、记录要正规,资料要齐全,计算要正确,以便为竣工文件积累资料。 量测管理等级表 表5.4-17 管理等级 Ⅲ Ⅱ 管理位移 u0< un /3 un 施工状态 可正常施工 应加强支护备注 u0:实测变形值 un:允许位移值 /3 超前地质预报对隧道工程施工意义重大,从超前地质预报中可靠的地质信息,如围岩类别,破碎带位置、性质、规模,涌水量的大小,突水突泥位置,塌方掉块范围,有害气体等,进行信息反馈,为正确选择施工方法提供依据,指导施工。在施工中我们将主要应用以下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并由量测机构担负此项工作。 1、工程地质法 采用洞内地质素描、作图、摄像(影)以及地下、地面的岩性、构造和地下水的相关性调绘,详细连续地记录隧道开挖面上的岩性特征、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围岩结构和变形特征,进行地质预报。 2、地震法超前预报 该方法利用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在围岩中的传播,通过地质超前预报仪进行监测,最后经过立体几何计算、归纳分析推断围岩类别,判断是否有不良地质介面。这种方法我单位在以往类似工程进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测试过程如下: (1)、准备工作: 操作人员:4人,其中:配合2人,电工、爆破工各1人; 材料:火雷管4支,导火索6m,乳胶炸药2管。 (2)、放点:在距掌子面5m向后放点,闭幕式用油漆作标记。 (3)、钻孔:用5cm钻头钻检测孔,钻孔斜向掌子面45°,孔深50cm,共8孔;炮孔垂直边墙,孔深1m以上,共2孔。 (4)、检测:安放好仪器,将探头放在检测孔内,首先用第一管炸药放在距掌子面第8个检测孔后用8m的炮孔爆破,然后再放第二孔。计算机根据仪器测得的振动波在围岩中传播速度进行计算,判断结果。 3、超前钻探 该方法利用钻机在掌子面钻孔,通过钻进速度以及所取得的岩芯,掌握前方的地质状况,然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施工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