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1.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确实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鼓琴?中去探讨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揭示课题:
1.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咱们一起读。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鼓〞是什么意思?〔弹〕
2.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 3.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弹琴〕
4.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板书:1.借助注释〕大家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变通。(板书:2学会变通) 三、范读引路: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2.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3.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有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4.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板书3反复诵读〕
5.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请四人小组朗读。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鼓琴〞,读。
6.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总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 四、研读交流: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假设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假设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似看到巍巍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似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哀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发誓终身再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
〔一〕品读伯牙绝弦的原因:
1.出示句子: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生: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2. 刚刚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
3.他永远地辞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
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怎样?〔从此永不弹琴了。〕察其言,观其行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伯牙会有如此举动呢?我们还得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开始。
4.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假设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假设流水〞
5.你从哪个字和哪个词能感受到钟子期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呢?谁来说说你的意见?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志是想的意思,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为什么会想到高山呢,你们从课前查找资料?伯牙学琴?的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
6.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钟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 〔魏巍〕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
〔一名男生起来读〕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听他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子期会听?〔我从钟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假设是你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说什么?〔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似比泰山还要高。〕
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太好了,十分的好,妙啊!〕 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自由有感情地读〕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请几个同学读〕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3.“汤汤〞的理解: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感受感受,孩子,听他这样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还听到了波涛澎湃的声音〕那把你听到的读出来。〔生声情并茂的读第三句〕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板书;6、想象画面,〕咱们一起读这句。 4.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乎假设清风。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乎假设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钟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这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哪,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是非常快乐的心情。〕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快乐之情读出来。还有什么心情?再读一读。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咱们再来读。
〔二〕播放音乐,出示图画,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家轻声读一读,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出示伯牙在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
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丧失生命?〕读出这个句子,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我仿佛看到了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很伤心,而且很悲哀。〕那你把悲哀之情,读出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拓展延伸: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请一个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
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
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思念之情哪! 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 师:是啊!
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思念之情。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绝弦?。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 〔四〕背诵古文:
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习得了方法,最后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其义自见〕。 下课!谢谢同学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