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1501-1600篇(含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有一车夫载重登坡,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恐货敝①压身,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②片肉而去。乘其无能为力之际,窃一脔③,亦黠而可笑也。
(《黠狼》)
n)(注)①敝:摔坏。②龁:咬。③脔(luá:小块的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狼洞其中 .(2)则狼已龁片肉而去 .2.翻译下列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
3.两文的“狼”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请分别举例。 4.乙文中狼的行为,可用哪个成语来形容?
5.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樽”,“箪食瓢饮”中“箪”都是“酒杯”的意思。(_________)
试卷第1页,总73页
(2)“丝竹”“风骚”“婵娟”在古诗文中分别和“音乐”“文学才华”“月亮或嫦娥”有关。(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选自《木兰诗》)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坐明堂 明堂:明亮的厅堂 ..B.愿驰千里足 驰:赶马快跑 .C.当户理红妆 理:梳理、整理 .D.雄兔脚扑朔 扑朔:动弹 ..
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
9.语段(一)和语段(二)都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有什么异同点?
先主少孤,与母购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②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资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
试卷第2页,总73页
①
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 B.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C.喜怒/不形于色 D.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顾(_________) (2)善(____________) (3)附(_______________) 1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2)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13.文中刘元起称赞少年刘备“非常人也”,请你简要说说文中表现了少年刘备哪些可贵的不同常人之处。
(二)包拯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闻者皆惮 之/肆无忌惮..C.虽贵/虽不能察,必以情 ..衣 .
15.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拯 性 峭 直 恶 吏 苛 刻 务 敦 厚 虽 甚 嫉 恶 而 未 尝 不 推 以 忠 恕 也 16.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知伯①索地于魏桓子②,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
试卷第3页,总73页
B.不伪辞色悦人/未尝稍降辞色 ..D.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臣本布...
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憍
③。憍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④,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知伯,即智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为人飞扬跋扈。②魏桓子,又称魏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③憍,骄傲。④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您为什么放弃让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做法。
17.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 (___________) (2)以骄知伯(____________)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 (2)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19.知伯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角度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柯:地名。 20.解释下列加点字。 (1)犹复以为将(________) .(2)既已言(________) .(3)辞令如故(________) .(4)不如与之(________) .
21.下列选项中与例句所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
试卷第4页,总73页
①
A.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B.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2.翻译句子。
(1)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司马迁)
23.文中提到的曹沫、管仲和齐桓公三人,你最佩服的是谁?请结合原文说说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士尹池①为刑使子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子前而不直,西家之经其宫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④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特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束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⑤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选自《新序》)
(注)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鞔(mán):鞋子。⑤折冲:制敌取胜。 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司城子罕止而觞之/止露尻尾(《狼》) ..B.为鞔者也/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
C.判适兴兵欲攻宋/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徒是/宋邦之求晚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B.今徙是/宋邦之求鞠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C.今徒/是宋邦之求晚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D.今徒/是宋邦之求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7.士尹池根据哪两件事认为子罕“仁”?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试卷第5页,总73页
阅读
【甲】见课文《河中石兽》
【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 .(2)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_________ ..(3)但微颔之 颔:_________ .(4)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 .(5)但手熟尔 但:_________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31.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借卖油翁之口告诉人们___________的道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南夷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增明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流此水;若
试卷第6页,总73页
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赉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
注:孟获:三国时期,南中一带少数民族的首领,曾起兵反叛蜀汉。南夷:古代的少数民族。国朝淳化中:宋太宗淳化年间。赉:赏赐,给予。 3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苟全性命于乱世/李顺乱蜀 ..
B.若必欲过,须致祭/人恒过,然后能改。 ..C.孟获为南夷所服/不足为外人道也 ..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招安使雷有终遣辛怡显使于南诏 ..33.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
34.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甲、乙选文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35.甲、乙两文在叙事中饱含感情,从甲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先帝的(_____________);阅读乙文,可知南夷对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之情。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②,水潦③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鯉,字伯鱼。②汙(wù)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试卷第7页,总73页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见:了解 D.及鲁肃过寻阳 过:拜访
37.下列句子中,加点“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潦注焉 .
A.复到舅家问焉 B.且焉 D.可远置土石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观面不可亵玩焉 .
3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C.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D.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41.解释加点的词。 (1)缀行甚远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乃奔倚其下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 .(2)舟尾横卧一楫 (___________) .(3)其船背稍夷(___________)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 .(5)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_) ..(6)尝贻余核舟一(___________) .(7)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 .(8)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 .
试卷第8页,总73页
(9)矫首昂视 (___________) .(10)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 .(11)其色墨(___________) .(12)曾不盈寸(___________) .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 .(14)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 .(1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___________) .(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 (17)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 .(18)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 .(19)视端容寂 (___________) ..(20)为宫室、器皿(___________) .(21)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___) .(22)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 .(2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①视事东阁②,天热甚,汗湿③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节选自《典故纪闻》)
(注释)①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②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③湿:打湿。 4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皆经浣濯者 濯:______ .(2)主公躬行节俭 躬:______ .4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45.文中宋思颜采用了哪种进谏方式,结果如何?
课外文言文阅读
徐有功廷争
徐大理有功①,每见武后将杀人,必据法廷争。尝与后反复,辞色愈厉,后大怒,..
试卷第9页,总73页
令拽出斩之,犹回顾曰:“臣身虽死,法终不可改。”至市临刑得免,除名为庶人。如..是再三终不挫折朝廷依赖至今犹怀之。
(选自唐·刘餗《隋唐嘉话》)
(注)①徐大理有功:徐有功,唐初人,武则天执政时任大理寺卿(最高法官)。 4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辞色愈厉/征于色,发于声 ..B.臣身虽死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尝与后反复/窥谷忘反 ..D.犹回顾曰/顾野有麦场 ..
47.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如 是 再 三 终 不 挫 折 朝 廷 依 赖 至 今 犹 怀 之
48.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徐有功竭力维护“法终不可改”的具体表现。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己。”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o)(注释)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á: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
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侯清约甚 /以其境过清 ..B.不敢以意出入之/出其不意 ..C.衢人咸为侯荣/咸来问讯 ..D.一州服其平 /何苦而不平 ..
5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每 旦 徒 行 入 府 署 野 夫 不 识 与 争 道 不 问 51.结合选文,说说“白侯之贤”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试卷第10页,总73页
③
①
②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④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⑤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⑨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⑩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释】①意:猜疑,怀疑 ②掠:捉住 ③醳:通“释”,放 ④从,通“纵” ⑤败约后负:破坏纵约,毁坏前功 ⑥微感:轻轻示意 ⑦当路:当权 ⑧让:责备
⑨见:被 ⑩苦:困扰 用秦柄:掌握秦国大权 乐小利:满足于一些小得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 阴:暗中 52.解释加点词语
(1)尝从楚相饮( ) (2)掠笞数百( ) ..(3)张仪于是之赵( ) (4)稍稍近就之( ) ..5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2)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54.张仪在入秦前曾经遭遇过两次挫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件事。 55.你认为文中的苏秦是一个怎样的人? ...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试卷第11页,总73页
⑧
⑥
⑦
②
③
①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56.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抟 扶 摇 而 上 者 九 万 里 57.解释加点的词语。 (1)北冥有鱼(________) .(2)怒而飞(________) .(3)固不知子矣(________) .(4)安知鱼之乐(________) .58.翻译下列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59.“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60.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61.下列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一句中“国”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试卷第12页,总73页
A.(荆州)此用武之国 B.等死,死国可乎
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62.根据本文,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庄子的思想,并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
63.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6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6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试卷第13页,总73页
67.(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及鲁肃过寻阳 .(3)即更刮目相待 .
68.(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69.(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C.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D.本文详略得当,略写劝学经过,详写劝学结果,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释)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7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临: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C.心窃乐之 窃:偷偷地 .
试卷第14页,总73页
①
D.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诚:的确 .
7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静坐久之 ..C.犬立岸傍/其一犬坐于前 ..D.山水之乐/心窃乐之 ..
7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断两处) 千 古 文 章 之 道 不 外 于 是 岂 独 画 乎 7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 74.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牧童评画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掉④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
(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宝:这里是动词,珍藏。③搐chù:收缩,此指“夹”。④掉:摆动。
7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曝书画 / 即书诗四句 ..C.笑而然之 / 康肃忿然曰 ..
76.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 戴 嵩 牛 一 轴 尤 所 爱 锦 囊 玉 轴 常 以 身 随 77.任选角度,说说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试卷第15页,总73页
B.尾搐入两股间 / 屠自后断其股 ..D.常以身随/以此自矜 ..
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7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睨之(____________) .(2)忿然(____________) ..
(3)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__) .(4)惟手熟尔(____________) .79.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8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安敢轻吾射!”写出陈康肃骄横之态。
B.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略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而对陈康肃恃技骄横则详细地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也突出了文章中心。
C.本文通过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D.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展现出陈康肃的自大和卖油翁的自信。
81.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遗子说 [明]张元忭
客有广买田宅以遗其子者,其言曰:“不如是不足以遗吾子。”张子闻而诘之曰:“子之父遗子几何?子之祖遗若父又几何?”客曰:“吾祖所遗簿田敝庐耳吾父始拓之至予又拓之。”张子曰:“若是,则安用子之汲汲焉②为若子谋也?”客曰:“夫人之子,亦安得人人贤且智,如吾父子之能自创立者。”
张子逌然③而笑曰:“噫!子过矣,子过矣!子亦安可逆④料汝之子不贤且智,如若
①
试卷第16页,总73页
父与子之能自创立也,而汲汲焉为之谋耶?若子广田宅以遗若子,而逆待之以不肖,遗之虽厚,待之实薄矣。且子既以不肖待若子,又安望若子以贤且智自待,而终守子之所遗也。夫我则不然。我将以贤且智待吾子,即亡以遗吾子,视子之待若子,不已厚乎?” 客默然而退。
u)然:悠闲自得的样(注释)①张子:作者自称。②汲汲焉:急切的样子。③逌(yó子。④逆:事先。
82.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解释,为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义项 A.留下 B.赠与;送遗 给C.遗失 A.你 B.如果C.好若 像 A.同“无”,没有亡 B.逃 C.灭
8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吾祖所遗簿田敝庐耳吾父始拓之至予又拓之。
8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划线句“遗之虽厚,待之实薄”的理解。
阅读《杞人忧天》,回答问题。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85.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试卷第17页,总73页
例句 ①客有广买田宅以遗其子者(_______) ②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 ①子之祖遗若父又几何?(______) ②若是,则安用子之汲汲焉为若子谋也?(_______) ①即亡以遗吾子(________)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 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亡:同“无”,没有) .B.奈何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 ..C.若屈伸呼吸(若:假如) .
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伤害) ..86.下列加点词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B.日月星宿 吾日三省吾身 ..C.终日在天中行止 止增笑耳 ..D.因往晓之 求闻之若此 ..
87.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B.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文言文课外拓展
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8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 (______) .(2)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______) .(3)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 (______) .(4)更不暇拣择 (______) .8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几项是( ) A.请尽弃所载 B.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 ..C.皆副使之物 D.一无所失 ..
试卷第18页,总73页
9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 91.对于高丽的礼物,李士衡的态度与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武人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读完这个故事,你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时______ 陈______
9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96.“乐亦无穷”在选文第一段中指何而言?
97.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和______。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完成题目。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试卷第19页,总73页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8.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 衣 欲 睡 月 色 入 户 欣 然 起 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9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____________)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 .③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 .⑤答谢中书书(____________) .10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沉鳞竞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填空。
①[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和“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②[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10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周敦颐) (它)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一则) 只有通过学习才会知道这样做不值得,教师才能知道困难。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试卷第20页,总73页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
10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拓展阅读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
(摘自《山海经》)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③。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摘自《列子》)
注释:①珥:戴着玉质耳饰。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③隅谷:虞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10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有山名曰/有仙则名 ..B.将走北饮大泽/双兔傍地走 ..C.邓林弥广数千里焉/且焉置土石 ..D.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期日中 ..105.翻译句子。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
106.你如何理解夸父“弃其杖”“生邓林”的结局? 107.你是如何理解“夸父逐日”这一壮举的?
《诫子书》《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试卷第21页,总73页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⑤
③④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②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③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④险躁:过分急躁。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0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109.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0.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而《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111.读了两篇短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周文襄公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
②③立听。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己巳之难,英宗既北狩,.
①
挞虏④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烧仓,恐敌之因粮于我也。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者踵接于道,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州仓为之一空。公巡抚时,往来皆乘小轿,驿站遇村庄僻处,询访民瘼⑤。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凉。公至,与并坐,说田里间事甚悉,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谢之。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
(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有改动)
(注)①周文襄公:指周,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刺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③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④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⑤民瘼(mò):老百姓的疾病痛苦。
11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幸有此可生(________) .
试卷第22页,总73页
(2)叩头谢之(________) .
1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烧仓,恐敌之因粮于我也。
114.选文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周文襄公的形象?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水 仙 (清)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各司一时(__________) .(2)欲购无资(__________) .(3)请已之(__________) .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__________) .
116.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窥镜而自视 .C.一鼓作气,再而衰 .D.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1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④
试卷第23页,总73页
118.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119.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缘: (2)欲穷其林 穷: (3)咸来问讯 咸: (4)遂与外人间隔 遂: (5)欣然规往 规: 121.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2.文中可以用五个情节加以概括,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作者想借桃花源的生活,表达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理想的?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东坡治水
(苏轼)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
试卷第24页,总73页
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注)①涂潦:路上积水。②侪:同辈,同类的人。③岁夫:明年的夫役。④虞:戒备。 1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吾在是 ②呼其卒长,谓之曰 ③河势益暴 ④公庐于城上 ....125.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虞水之再至”中“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以为大有所益 C.徐以杓酌油沥之
126.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泛滥,即将侵害城池,那些有钱人纷纷出城躲避水灾,被苏轼阻止。 B.苏轼说,有我在,决不能让洪水冲破城池,表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 C.为了安定民心,苏轼命令武卫营兵官在城头上搭草棚,日夜巡逻。
D.大水退去之后,苏轼担心未来再有水灾,调集民夫加固城墙,得到当地人爱戴。 127.翻译下面句子。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
④
试卷第25页,总73页
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8.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媵人持汤沃灌(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 (4)略无慕艳意(___) 129.翻译下面的句子。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30.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131.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132.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 “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33.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自劳军 劳:慰问 .
B.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按辔 :控制住车马 ..C.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本来 .
D.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
试卷第26页,总73页
13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之细柳军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B.天子且至 且焉置土石 ..C.请以军礼见 将以下骑送迎 ..
D.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35.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A.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驰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B.文帝自己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驰入,将军以下的骑兵都骑着马迎接。
C.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驰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送别。
D.文帝自己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驰入,将军以下的骑兵都骑着马迎送。
13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特别是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凸显人物的特点。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富贵不能淫》一文孟子用“妾妇之道”来对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
D.《愚公移山》一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试卷第27页,总73页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3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B.万事莫贵于义/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乡为身死而不受/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D.今谓人曰/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13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予 子 天 下 而 杀 子 之 身 子 为 之 乎 1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14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用鱼与熊掌为喻,引出“含生取义”的观点,把抽象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B.乙文开篇提出论点“万事莫贵于义”,然后用“鞋帽不如手脚珍贵”,“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等加以论证。
C.甲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句,是对不辩礼义而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指出见利忘义的行径是因为一开始就丧失了本心。
D.两篇文章的观点内涵相同。墨子认为大义比生命可贵,为了捍卫正义,可以去厮杀,去牺牲,就是孟子阐述的“舍生取义”。
试卷第28页,总73页
①
②
③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41.解释划线的词语。
(1)余挐一小船(______) (2)湖中人鸟声具绝(______)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 (4)是金陵人,客此(______) 14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4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 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
B.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 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C.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 数量词的锤炼功夫。
D.文章结尾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 者”相比较,嘲笑了张岱的“痴”。
144.试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与柳宗元诗《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描写的角度上有何不同。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
试卷第29页,总73页
笑而遣之。
145.解释下列加点字。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___________) .(2)以钱覆其口(____________) .(3)但微颔之(____________) .(4)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_) .1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7.“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的“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148.卖油翁知道什么道理?对于现在的我们还有指导意义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4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缀行甚远(________) .(2)弛担持刀(________) .(3)目似瞑(________) .(4)狼亦黠矣(________) .15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试卷第30页,总73页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投以骨”的办法失败后,屠户产生了什么心理?之后,他又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最终结果如何?(用原文语句回答)
152.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_____) (2)石青糁之(______) ..(3)左臂挂念珠倚之(_____)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5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刃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C.狼不敢前 D.夫君子之 其一犬坐于前行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5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屠户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于是“投以骨”和“复投之”,这说明他对狼心存怜悯并抱有幻想。
B.本文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尽贪得无厌,就应
试卷第31页,总73页
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C.文中的“乃悟前狼假寐”一句,所照应上文的内容是:“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 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文章最后一段所写的内容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记叙与抒情,在全文中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5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阡陌交通(________)⑵便要还家(________)⑶便扶向路(________)⑷处处志之.....(________)
15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
试卷第32页,总73页
幻。
159.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①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②马而三后。襄主日:“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日:“术已尽,用之则过③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⑤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⑥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①[御]驾驭车马。②[易]更换。③[过]问题,过错。④[调]协调。⑤[逮]赶上。⑥[诱]引导。
16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2)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 .161.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俄而与子期逐
162.根据上下文意思,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标出两处。 先 则 恐 逮 于 臣 夫 诱 道 争 远 非 先 则 后 也
试卷第33页,总73页
163.结合《诫子书》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赵襄主驭马落后的原因。
164.源于《诫子书》中的“宁静致远”为不少有识之士所青睐,他们挥毫泼墨,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对下面书法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幅是行书,笔画洒落有致,风格秀逸多姿。 B.第二幅是隶书,结构古雅端整,笔意朴实淳厚。 C.第三幅是篆书,横笔蚕头雁尾,线条匀净修长。 D.第四幅是楷书,形体方正端庄,结构严谨有度。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 (______) (2)竟不可得 (______) ..166.翻译下面语句。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6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168.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试卷第34页,总73页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6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170.阅读《诫子书》,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 17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1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73.读了《孙权劝学》和《诫子书》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阅读理解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74.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⑴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 ..⑵康肃笑而遣之 遣: .⑶以我酌油知之 酌: .175.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试卷第35页,总73页
⑵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17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却只“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炼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艺术,而不是写陈尧咨的射箭。
C.陈尧咨认为卖油翁“轻吾射”,卖油翁以语言“以我酌油知之”解除了康肃公的疑虑。
D.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7,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77.解释加点词语。 ______ (1)答谢中书书.______ (2)晓雾将歇.(3)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17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79.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80.这篇短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试卷第36页,总73页
智犬破案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タ,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途经一酒肆④,见五六酒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人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犬有智也。
注释:①刹(chà):寺庙。②越:抢劫。③翌(yì)日:指第二天。明日,明天。④肆:店铺。
18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去杭州百里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其犬亦从/从口入 ..C.遂越货而亡/亡处亡气 ..D.犬伫足不前/前人之述备矣 ..
18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僧 疑 为 盗 缚 而 送 官 吏 审 之 果 然。
183.用自己的话说说《智犬破案》中犬之“智”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域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且,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8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__) .(3)略无阙处(________) .185.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
③①
试卷第37页,总73页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8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山,突出了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的特点。 B.第②段写水,突出了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的特点。
C.第④段引用渔歌,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 D.第②-④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8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此之谓失其本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在溪山纡曲处择书屋,结构只三间,上加层楼,以观云物。四旁修竹百竿,以招清风;南面长松一株,可挂明月。老梅寒蹇,低枝入窗,芳草缛苔,周于砌下。东屋置道、释二家之书,西房置儒家典籍。中横几榻之外,杂置法书名绘。朝夕白饭、鱼羹、 名酒 、精茗。一健丁守关,拒绝俗客往来。
(节选自李日华《紫桃轩杂缀》)
18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龙则灵 灵:灵异,神奇 .B.谈笑有鸿儒 鸿:大 .C.可以调素琴 调:调动 .D.阅金经 阅:浏览 .
189.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90.语段(一)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191.(一)(二)两个语段中作者对交往之人的要求有什么共同点?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试卷第38页,总73页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92.为句中加点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原文 尝月下戏 .若令月中无物 .不然 .
193.选出与“人语之曰”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 B.知之 D.日月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行 ....194.翻译文中划线句。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95.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9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试卷第39页,总73页
义项 正确选项 A.曾经 B.经历 C.品尝,辨别滋味 ①______ A.好像 B.你 C.如果 ②______ A.…的样子 B.这样 C.然而,可是 ③_______ A.去国怀乡 去:到,往 .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吾谁与归 归:归依 .
19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之 ..
B.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扶苏以数谏故 ..D.感极而悲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
19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来源:学科网)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结合所学的《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99.解释下面画横线的词。 (1)飞漱其间 (2)属引凄异 (3)晓雾将歇 (4)念无与为乐者 200.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1.写出《三峡》一文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
202.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203.《三峡》、《答谢中书书》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两篇文章中“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论语》八则
试卷第40页,总73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204.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罔:有害)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这)
C.切问而近思 (切问:急切地追问) D.我独亡 (亡:死亡)
20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B.仁在其中矣 其恕乎 ..
C.与人恭而有礼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D.如日月之食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06.翻译。(3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0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
试卷第41页,总73页
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注:年华)与时驰,意(注:意志)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08.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又相天子 相:相信,信任 .B.德行宽裕 宽裕:宽大,宽容 ..
C.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D.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209.下列句子断句有误的是( ) ..A.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B.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D.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210.对两篇短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
B.《诫子书》用语精炼,短短86字即把修身养性和治学为人之道讲的清清楚楚,可谓言简意赅、字字千金,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深厚的文学修养,也彰示了他处世的保守谨慎。 C.从《周公诫子》可以做一个引申的理解,就是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一定要亲贤远佞,知人用人,善于吸纳、提拔人才,不能自高自大而轻视别人。
D.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思,所有这些,对我们现在来说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21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试卷第42页,总73页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郭孝恪曰:“王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②,转河北之粟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释)①垂将面缚:指马上就会成阶下囚。②两寇合从:指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③偃兵无日:指战争不知何时结束。 2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遗:送给) B.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宜:应当) C.但乏粮食耳(但:只,仅仅) D.建德亲帅大众(帅:元帅)
213.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B.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C.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D.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214.以下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皆请避其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锋芒 B.以是之故,为我所持--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
C.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如果)王世充出兵,一定不要和他交战 D.世民善之--李世民认为他很善良
2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窦建德希望和李世民重修旧好,并请李世民退兵和归还土地。 B.郭孝恪建议李世民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 C.薛收认为如果窦建德的军队跟王世充的军队会合,战争就会持续很久。
试卷第43页,总73页
③
①
D.薛收建议李世民分兵据守,打败窦建德的军队后,再对付王世充的军队。 216.将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17.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 曦:月光 .B.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C.素湍绿潭 素:白色的 .D.属引凄异 属:动词,连接 .
218.下面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隐天蔽日 B.至于夏水襄陵 ..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常有高猿长啸 ..
2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借此表现出三峡水流的迅急。 B.文章用“寒”“肃”“凄”“哀”几个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D.文中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狄仁杰
试卷第44页,总73页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
22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____________) (2)乃诣长史蔺仁基(____________) ..2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222.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22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224.解释加点的字。 ①八十始得归: (______) .②采葵持作羹:(______) .③兔从狗窦入: (______) .④不知贻阿谁:(_______) .225.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226.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227.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228.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
试卷第45页,总73页
笑而遣之。
22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_________) .(2)康肃忿然曰(__________) ..(3)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 .230.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231.下面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睨之”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不在意的态度。“微颔之”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称许。
B.文章通过卖油翁酌油的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C.课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尧咨善射,“以此自矜”,骄傲不可一世;卖油翁技高一筹,但并不自夸,表现出智者超然物外之态。
D.文章叙事清楚,详略得当。详写陈尧咨射箭,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略写卖油翁的酌油技艺高超蕴含哲理。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试卷第46页,总73页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3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________) .(2)传不习乎(________) .(3)六十而耳顺(________) ..(4)子在川上曰(________) .(5)博学而笃志(________) .2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3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在这一则阐述了学和思的关系。请你联系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35.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试卷第47页,总73页
A.连月不开(放晴) B.去国怀乡(国都) ..C.春和景明(景色) D.长烟一空(全) ..236.下面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喜洋洋者矣 ..B.嘱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先天下之忧而忧 ..D.感极而悲 潭西南而望 ..
237.下面关于《岳阳楼记》的说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是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得极其自然,全文充分表达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
B.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C.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同时也是为下文抒发“览物之情”做铺垫。
D.文章三四段采用对比手法。“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但这些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238.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而开心,也不因为自己的心情坏而伤悲 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文: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D.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呢?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试卷第48页,总73页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②【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⑤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恃: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239.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苦于 .B.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C.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语言 .D.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 ..
24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 其一贫,其一富 ..B.而山不加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以残年余力 以告富者 ..D.吾欲之南海 已而之细柳军 ..
241.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甲文愚公移山的行动还是有外界阻力的,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从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甲文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
C.就刻画人物手法而言,甲文除了使用语言和神态等手法外,还借助遗孀遗男和智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刻画愚公的形象。
试卷第49页,总73页
D.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乙文通过穷和尚、富和尚去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24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3.拓展探究。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请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24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参差披拂(cēn cī) ..
B.佁然不动(yǐ) .
C.o)寂寥无人(liá.
D.悄怆幽邃(qiāo) .
24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悄怆幽邃 .
2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试卷第50页,总73页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47.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课内精读。
248.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称善者久之 ..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人称谢 ..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天子为动 ..D.吾欲入劳军/军细柳 ..249.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3)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50.说说“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一句的作用。
251.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画了周亚夫的形象,请指出三处对比,并作分析。
252.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53.结合文章,分析汉文帝的形象。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 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 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 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54.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酿泉为酒 B.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C.去国怀乡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吾谁与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55.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
试卷第51页,总73页
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贬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难道没有什么不同吗?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像那太阳出来的时候,林间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下来。
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25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理想。 B.《岳阳楼记》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醉翁亭记》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醉 翁亭记》就是他文学主张的最好艺术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①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辄起绕室以旋。②室有洼,径尺,浸淫(逐渐)日广,每履(走)之,足若踬(被东西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③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④命童子取土平之。⑤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上急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⑥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⑦噫!习之中人,甚矣哉!⑧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乃其久,则洼者若平,致使久而即平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⑨故君子之学,贵乎甚始。 257.将这段文章分为两层,准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58.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
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 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习之中人,甚矣哉。 D.君子之学,贵乎甚始。
259.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①,三年,景公召而数(shǔ)②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
试卷第52页,总73页
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bēi)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nà)④,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宗。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节选自刘向:说苑《理政》
(注)①东阿:齐国的阿邑,地名。②数:责备。③诛:责罚。④内(nà):纳。⑤便僻:恭敬得很。
26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改道易行/寒暑易节 ..C.下席而谢之曰/长跪而谢之曰 ..
B.景公许/杂然相许 ..
D.子之治东阿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⑤
③
26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当 此 之 时 饥 者 过 半 矣 君 乃 反 迎 而 贺。
262.简要说说晏子前后两次治理东阿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善士于令仪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惧,语之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 26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尔素寡过(_________) (2)既去,复呼之(________) ..26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265.从文中看,邻舍子“卒为良民”有两个原因:(1)___________(2)__________。 266.文中从下面三个细节刻画于令仪的“善”:(1)耐心了解情况,表现他的宽容;(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①。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
试卷第53页,总73页
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②。越二载,生铨③,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④,戚党⑤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⑥。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⑦,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邱,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⑧,令跪读至熟乃,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②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的意思。③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④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⑤戚党:亲威和乡邻。⑥吟哦声:读诗的声调。⑦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⑧扑之:责打我。
26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家益落/香远益清 ..
B.母即抱铨行一室中/行拂乱其所为 ..C.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寻阳 ..D.听而后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268.用三条“/”在下列句子需加标点符号的地方断开。
母 与 铨 皆 弱 而 多 病 铨 每 病 母 即 抱 铨 行 一 室 中 未 尝 寝
269.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借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予(将)游于鼓山……前一日,阴云作雨,应候①如秋冬。予慨三农之有望,患斯行之弗果。是晨,忽风自东南来,席卷云霾,旭日辉辉②,出于天表,花气鸟声,川容谷态,与夫远山秀色转生清丽。彼造化者,若先意而待人也。遂登绝顶,遍观幽胜,.
④
感民物之熙和③,乐太平之有象,春秋融液,心神怡旷……同游索予曰:“阴睛聚散,.
试卷第54页,总73页
良会几何,斯一时之胜事。当记其略也。”于是乎书。
(唐珣《鼓山胜游记》节选)
(注释)①应候:顺应时令节候。②辉辉:光亮耀眼的样子。③熙和:和睦快乐。④融液;犹言融为一体。 27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锦鳞游泳 __________________ .(2)长烟一空 __________________ .(3)遂登绝顶 _________________ .(4)乐太平之有象 ______________ .
271.下列各组间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至若春和景明/若先意而待人也 ..B.游于鼓山/出于天表 ..C.当记其略也/增其旧制 ..D.斯时之胜事/吾妻之美我者 ..27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患斯行之弗果。
273.甲乙两文所写景色各有什么特点?欣赏景色的人各产生什么情感?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 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 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274.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河中漱广 .(2)窥深悸魄 .
试卷第55页,总73页
27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276.以下都是写黄河的诗句,其中与这段文字所描写的情景相类似的是( ) A.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B.长河落日圆(王维) C.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 D.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
277.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7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 .(2)既克,公问其故 .
27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80.在分析鲁庄公形象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他是一个“鄙人”。小红却说鲁庄公也有可取之处,如“齐师伐我。公将战”,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面对强敌他决定亲自统兵参战,勇于担当。老师肯定了小红。请从文中
试卷第56页,总73页
另找一例,对鲁庄公进行简要分析。
魏王问张旄曰:“吾欲与秦攻韩,何如?”张旄对曰:“韩且坐而胥①亡乎?..且割而从天下乎?”王曰:“韩且割而从天下”张旄曰:“韩怨魏乎?怨秦乎?”王曰:“怨魏。”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张旄曰:“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王曰:“韩将割而从其所强,与其.所不怨。”张旄曰:“攻韩之事,王自知矣。” (注释)①胥:等待。
28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与秦攻韩/选贤与能 ..
B.韩且坐而胥亡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韩强秦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韩将割而从其所强/旦日,客从外来 ..28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韩 且 割 而 从 其 所 强 与 所 不 怨 乎 且 割 而 从 其 所 不 强 与 其 所 怨 乎
283.张旄曰:“攻韩之事,王自知矣。”请根据选文说说“魏王”究竟自己知道什么?“张旄”又是怎样让“魏王”自知的?
28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今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犀怪
试卷第57页,总73页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注释)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
(选自《雪涛小说》)
28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 .(2)闻之于宋君________ .(3)乃故言曰________ .
28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食邻麦者,殆是乎?
28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288.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①②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nèn)么:如此,这样。
289.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窗户) .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曾经) .D.思欲就亭止息(到,靠近) .
试卷第58页,总73页
29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如挂钩之鱼 水陆草木之花 ..B.相与步于中庭 果得于数里外 ..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若人悟此 猛浪若奔 ..
291.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B.(甲)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C.(乙)文文章题目标明“记游”,因此作者主要记述了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D.(乙)文中“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表现了作者此时自得的心情。 29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29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两文所展露的胸怀有什么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带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速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试卷第59页,总73页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节选自班园(汉书》)
(注释)①事:此指交践。②输:送出。③见:被。④死:为……而死 29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元方人门不顾 ..C.遂许先帝以驱驰 杂然相许 ..
D.上使使问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9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躬耕于南阳 皆以美于徐公 ..
B.不效,则治臣之罪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如此而匈奴可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以田畜为事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9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臣生与人亡所争。
297.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298.(甲)文寓情于事,恳切得体。叙殊遇,曰“三顾臣”、咨臣”、“寄臣以大事”,叙报效,则曰“许先帝”、“受任”、“恐托付不效”.通篇洋溢着(1)“___________ “(用文中语句作 答)的至诚忠爱之情,汉朝名将霍去病征战匈奴有功,汉武帝要给他道一栋大宅,霍去病不要,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清人顾炎武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卜式一介平民,却拥有(2)“_____________ ”(用乙文中语句作答)的见识与胸怀,令人肃然起收!诸葛亮和卜式都能为国分忧,具有(3)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试卷第60页,总73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节选)
(注)①伶人:乐工-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②忽微:极细小的东西。③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29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l)舜发于畎亩之中 .(2)动心忍性 .(3)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及其衰也 .
30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岂独怜人也哉!
301.(甲)所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乙)文中哪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302.试用一个成语概括(甲)(乙)两文共同论述的道理,并说说你的启发?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试卷第61页,总73页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30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04.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2处。 殆 开 之 不 广 取 之 不 明 劝 之 不 笃。 30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306.“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文中末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07.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乙)文用②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强调③______。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③,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④乎?人君当⑤神器⑥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注)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深挖。③下愚:愚蠢。④明哲:这里指聪明的人。⑤当:主持,掌握。⑥神器:这里指国家。
试卷第62页,总73页
30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_______) .(2)臣闻求木之长者 闻(_________________) .30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甲)文还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311.(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
试卷第63页,总73页
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3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泉香而酒洌(清) .B.伛偻提携(提拔) ..C.攒蹙累积(聚集在一起) ..
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以前,从前) .
3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攀援而登 学而不思则罔 ..B.至于负者歌于途 游于是乎始 ..C.故为之文以志 属予作文以记之 ...D.颓然乎其间者 悠悠乎与颢气俱 ..
31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写了滁人游、太守宴和众宾欢三幅画面,其中把滁人游放在首要位置,并且把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
B.(甲)文写太守醉是为了写乐,是为了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全段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人情味。
C.(乙)文写西山之“异”吸引着作者,于是命仆人带路,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灌木杂草,焚烧枯落草叶,披荆斩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处。
D.(乙)文中的“犹不欲归”写作者虽醉而流连忘返,表明作者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可见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 3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16.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和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谈你心中的好官形象是怎样的。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
试卷第64页,总73页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吕蒙入吴,王①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②,与我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王:指孙权。②伏羲、文王、周公:伏羲、文王,古代有名的贤德君王。周公,西周辅佐周王的贤臣。③世祚:指国运。④日月广明:指天地宇宙。⑤政:只,仅仅。
31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当世无双 ..C.但当涉猎 但微颔之 ..
B.莫不穷精极妙 悲守穷庐 ..D.众人皆问之 以我酌油知之 ..
③
④
⑤
318.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中的“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断句划分为: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惊起/ C.(甲)文节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D.(乙)文的“常”是古今异义词,文中的意思是“有一次”。与(甲)中的“孤常读书”的“常”意思相同。
319.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
B.(乙)文主要通过举吕蒙“博览群籍”和“梦中诵书”来表现吕蒙的好学。 C.(甲)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20.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试卷第65页,总73页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吴起治西河①之外王错②谮③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④,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西河:魏郡名。②王错:人名。③谮(zen):诬陷。④岸门:地名。⑤雪:擦拭。⑥识:知。⑦毕:尽,用完。⑧西河可以王:指魏可以凭借西河成就王业。 32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吴起至于岸门 ..C.愿陛下亲之信之/今君听谗人之议 ...D.可计日而待也/魏日以削 ..
32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②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
32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324.甲文中先帝“叹息痛恨于桓、灵”,乙文中吴起“望西河,泣数行而下”,请分别说明其中的原因。 (甲)_____。(用原文回答) (乙)_____。(请概括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⑧
⑤
⑥
⑦
试卷第66页,总73页
(节选自(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①说:通“脱”,解脱。 3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故君子之教喻也 .(2)师逸而功倍 .32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27.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328.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乌而亡之,是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候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⑥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射,一种系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②主:动词,掌管,管理。③数:动词,列举罪状加以责备。④以:介词,因为。③以:连词,而。⑥命:名词,本义为
④
⑤
①
②
④
③
试卷第67页,总73页
命令,此处指晏子的劝谏。
32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______) .(2)王之蔽甚矣(______) .(3)时时而间进(______) .(4)使烛邹主鸟而亡之(______) .(5)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______) .330.翻译下列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331.(甲)(乙)两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又各有不同。(甲)文邹忌进谏齐________,________,威王是为了让他: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景公是为了让景公:以免落下“重鸟轻士”的罪名。
332.邹忌和晏子在进谏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农夫与行者 张翀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年不成!”农夫曰:“吾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有删改)
(注释)①息:呼吸。 33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农夫耕于田____ .(2)行者见而曰____ ..____ (3)气竭汗雨.(4)谓农夫曰____ .
33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试卷第68页,总73页
①
行 者 解 衣 下 田 一 息 而 数 锄 一 锄 尽 一 身 之 力。 33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吾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336.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文言文阅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⑤班军⑥而还,一郡并⑦获全。
(注释)①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②败:毁弃。③既:已经。④汝:你。⑤遂:于是就。⑥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⑦并:都,全。 33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胡贼攻郡(值:适逢) .B.不忍委之(委:抛弃) .C.子可去(去:到某地) .D.子令吾去(令:叫,让) .
338.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辈无义之人 .
A.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 .B.夫君子之行(《诚子书》) .C.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
33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像荀巨伯那样讲义气、不背叛仁义与道德,方可获得他人的赏识与尊重。
B.胡贼“遂班军而还”的原因是胡贼受到教育被感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荀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
C.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想“败义而求生”。
D.文中点睛之笔是“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试卷第69页,总73页
④
②
③
①
34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3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征求不已/惧其不已也 ..C.此皆朕所目见/见往事耳 ..
B.惟欲清净/惟吾德馨 ..D.百姓不堪/人不堪其忧 ..
34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盛 君 能 清 净 百 姓 何 得 不 安 乐 乎 34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晚游六桥待月记 (明)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4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然杭人游湖 康肃忿然曰 ..
B.多于堤畔之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试卷第70页,总73页
C.与杏桃相次开发 惠子相梁 ..D.石篑数为余言 扶苏以数谏故 ..3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46.本文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通篇却在写花写人,有何作用?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马说》,回答下列问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47.《马说》一文选自 ,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348.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 349.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食之不能尽其才
35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35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四、课内阅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
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试卷第71页,总73页
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52.读下列文句,体会画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353.解释下边画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谋 ②投诸渤海之尾: ③始一反焉: 354.“如太行、王屋何?”“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355.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356.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57.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35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
试卷第72页,总73页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35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为动 为宫室、器皿 ..B.居无何 居天下之广居 ..C.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见渔人,乃大惊 .. 长跪而谢D.使人称谢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试卷第73页,总73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 (1)洞:打洞。(2)去:离开。
2. (1)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车夫)正在筋疲力尽的时候,一只狼上前来咬他的屁股。
3. 共同点是“黠(狡猾)”。【甲】文:久之,目似暝,意暇甚。【乙】文: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
4. 趁人之危(趁火打劫)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此题要注意“洞”在这里是动词,“打洞”的意思;“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少时”“去”“犬”“方”“啮”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两文的“狼”都非常狡猾。甲文中从“久之,目似暝,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以看出来;“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的意思是“当到最吃力的时候,一条狼窜过来咬住了他的屁股”,可见狼趁其不备,对车夫进行攻击,表现了它的狡猾。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成语的积累。“趁人之危”指利用别人有困难时加以要挟或陷害。文中“乘其无能为力之际,窃一脔”的意思是“趁车夫无能为力的时候,偷尝他一片肉”,这正是狼趁人之危的表现。
答案第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甲: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 年代:清 乙: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 年代:清 参考译文:
甲: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 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车夫,推着辆沉重的车子正在爬坡。当到最吃力的时候,一条狼窜过来咬住了他的屁股。车夫想放下车子,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己也压在下面,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等上了坡,狼已经从车夫屁股上咬下片肉逃走了。趁车夫无能为力的时候,偷尝他一片肉,这条狼也算是狡猾可笑了。 5.(1)× (2)√ 【解析】 【详解】
(1)错误。“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不是“酒杯”的意思。(2)正确。 6.A
7.打开我绣楼的门,坐在我内房的床上,脱下我从军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在家时的衣裳。 8.记叙了木兰与亲人团聚时的情景。
9.异:语段(一)重在表现木兰的女儿情怀,语段(二)重在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同:都是先叙事后议论,赞扬了木兰的英勇无畏,揭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道理。 【解析】
6.试题分析:A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A项“明堂”指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
答案第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诗句的翻译能力。文言语诗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阁”“著”“等字词的翻译。
8.试题分析:文言语段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诗,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段记叙了木兰与亲人团聚时的情景。渲染了团聚的欢乐的气氛。
9.试题分析:比较阅读。题干问语段(一)和语段(二)在描写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的异同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不同点,可分别从表现木兰的女儿情怀和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的角度作答。相同点,方法上可从先叙事后议论的角度作答;内容上可从都赞扬了木兰的英勇无畏并揭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道理的角度作答。
译文: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她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当时正碰上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队伍中。因为她的父亲年老多病不能胜任。木兰于是女扮男装,在集市买了马和马具,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四处征战了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哈!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10. B
11. 顾(回头看) 善(对……友善) 附(依附)
12. (1)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待遇)相同。(2)见到刘备并对他感到惊异,于是多次给刘备钱财。
13. 有远大抱负,尊长懂礼,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 【解析】
10.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B
答案第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项错误,这句话意思是“我一定要乘坐这羽葆盖车”,应断句为“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11.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善”意思是“对……友善”。
12.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资:资助;等:等同、一样;异:对……感到惊异;与:给。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从“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可以看出刘备有远大抱负;从“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可见他尊长懂礼;再从文中提炼“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作答即可。 选自《三国志》 作者:陈寿 年代:西晋 参考译文:
刘备很小时,父亲便过世了;他与母亲一起织草鞋,编竹席卖以度日。所住房屋东南方有根桑树,高五丈多,远远望去,一片簇团,好似皇帝出行时的舆盖。过往的人都为这树的非凡外表感到惊异,(于是)有人说(这里)一定会出贵人。刘备少年时,与同族人中的小孩子在树下嬉戏,说:“我一定要乘坐这羽葆盖车。”他的叔父子敬说:“你不要说这狂妄的话,会灭我满门的!”刘备十五岁时,他的母亲让他去学习,跟同族的刘德然、辽西族的公孙瓒一起在九江太守同郡卢植门下共事。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相同。刘元起的妻子说:“我们各自都有一家人,你怎么能常常这样资助刘备呢!”刘元起说:“我家族中能有这样的孩儿,他是不同寻常的人。”而且公孙瓒跟刘备友情深厚。公孙瓒年龄大些,刘备把他当兄长对待。刘备不很喜爱读书,却喜爱狗马、音乐、漂亮的衣服。身高七尺五寸,手臂垂下来可盖过膝盖,回过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言语很少,对下人很友善,喜怒的情绪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喜欢结交性情爽快的侠士,少年都争相依附他。中山地区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家财万贯,在涿郡贩卖马匹,见到刘备觉得他与常人不同,于是多次给刘备钱财。刘备因此能够用以集结百姓。
答案第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4.C
15.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16.①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②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 【解析】
14.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害怕/害怕;B:脸色/脸色;C:虽然/即使;D:平民/平民。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16.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知识积累。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从“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可知包拯为官清廉;从“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可知其正直。任举一两个包拯办案的例子即可,如铡美案,陈州放粮。
选自《宋史》 作者:脱脱 年代:元
参考译文:(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答案第5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7. 仅,只 使……骄傲
18.(1)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诸侯一定都害怕。 (2)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
19.魏桓子的角度:听取属下意见,采用了正确有效的军事策略;知伯的角度:骄傲轻敌; 【解析】
17.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独:仅,只。词类活用词,骄:使……骄傲。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索:索取。厌:满足。姑:暂且。辅:帮助。
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题干要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角度解答,魏桓子采用“欲擒故纵”的谋略,消灭了骄狂膨胀的知伯。知伯因为狂妄自大,必然招致众怨,引起众怒。多行不义必自毙。 【点睛】
译文: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问他道:“为什么不给他呢?”桓子说:“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给了他,知伯必定越发骄横。一骄横就会轻敌,邻国害怕就自然会相互团结。用相互团结的军队来防御对付轻敌的国家。知伯肯定活不长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便使知伯越来越骄横。您怎么能放弃和天下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机会,却偏偏让我国成为知伯的攻击对象呢?”魏桓子:“好吧。”于是就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知伯。知伯很高兴,于是就又向赵国索取蔡、皋狼等地,赵国不答应,知伯就围攻晋阳。这时韩魏从国外反击,赵氏从国内接应,知伯于是很快就灭亡了。
20. (1)仍然 (2)已经……,……以后 (3)先前,原来 (4)给 21. D
答案第6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2. (1)桓公于是答应将侵占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 (2)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23. 三人任选一人即可。曹沫抓住勇气和胆识,管仲抓住有政治眼光,有大局观,目光长远,通晓大义等角度,齐桓公抓住从谏如流,有胸襟气魄。 【解析】
20.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如《满井游记》中“余寒犹厉”的“犹”的意思是“仍然”;《桃花源记》中“既出,得其船”的“既”的意思是“已经……,……以后”; 《狼》中“两狼之并驱如故”的“故”的意思是“先前,原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的“与”的意思是“给”。做题时要根据课内知识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1.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特别注意重点虚词的用法。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以”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介词,相当于“用”;介词,相当于“把、拿”;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介词,可译为“凭借”;介词,相当于“从、由”;介词,译为“按照”;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连词,译为“以致”;通“已”,已经。示例中的“以”,意为“凭借”,A项中“以”意为“用”;B项中“以”表示顺承,相当于“而”;C项中“以”意为“认为、以为”;D项中“以”意为“凭借”。故选D。
2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 乃,于是;许,答应;尽归,全部归还。
(2)间令,暗使;之,到、往;次所,旅行或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丛祠,树木荫蔽的神庙。
2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体现曹沫勇气非凡,“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体现了曹沫胆识过人;“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体现了管仲有政治眼光,有大局观,目光长
答案第7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远,通晓大义的特点;齐桓公能听取管仲的意见,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体现了齐桓公从谏如流,有胸襟气魄的特点。答题时先表明观点,要结合其性格特点分析理由。三人任选一人即可。 参考译文: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齐国、鲁国是相邻的国家,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你)不能这样。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24. B 25. D
26. (我们)攻打宋国会无功而返,被天下人耻笑。
27. 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 【解析】
24.B项加点词的意思相同。A前者使动用法“使都是“做、制造”之意。(士尹池)止步”,后者“只”。C前者“军队”,后者“兵器”。D前者“听说”,后者“显达、扬名”。 2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D项,即:今徒/是宋邦之求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译为:现在搬迁,宋国买鞋的人就不知我的住处了。这样,我将不能养家。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之”:代宋国。“为”:被。“笑”:耻笑。特别是“为天下笑”的被动句的翻译。 27.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
答案第8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士尹池认为子罕“仁”所根据的两件事可分别概括为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 【点睛】
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司城子罕宴请他。子罕南边邻居的墙,挡住了子罕堂前而不能看正面的远方;西边邻居的积水,从子罕住处流过却不加制止。士尹池问子罕这是什么原因。子罕说:“南边邻居是工人,做鞋帮的。我准备让他搬迁。他的父亲说:‘我依靠做鞋为生已经三代了。现在搬迁,宋国买鞋的人就不知我的住处了。这样,我将不能养家。希望相国怜悯我。’为了这个缘故,我叫他不要搬家。西边邻居地基高,我的住处低,地上积水经过我的住处方便,所以没有禁止。”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要兴兵攻宋,士尹池劝说楚王道:“宋国不可以攻伐。他的国君贤明,国相仁慈。贤明的人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仁慈的人能任用人。楚国攻伐他,不仅没有功劳反而被天下耻笑!”所以楚国放弃攻宋而攻郑。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在朝廷上修养自己的品德,就可以击退敌军于千里之外,讲的就是司城子罕吧?”
28.倒塌主观地判断点头打发只,只是
29.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用铜钱盖住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滴入葫芦里。
30.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31.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
【解析】甲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年代:清
乙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甲文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
答案第9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文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2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
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臆断:主观地判断。
2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
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
答案第10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颠:通“癫”,疯狂。徐:慢慢地。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30.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在分析文章所阐释的道理的时候,从文中最
后一句议论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再结合文章中所出现的三种观点得出什么事情不能只凭一知半解就做出主观判断。
31.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
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两篇文章的道理分别为:“实践出真知”和“熟能生巧”。
32. D
33. (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2)才知道南夷(对诸葛亮)真心服气,即使过了千年依然像当初一样(对他敬佩)。 34. 三顾茅庐,七擒孟获
35. 感激(忠心耿耿), 敬佩。 【解析】
3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A战乱\\反叛;B渡过\\过错;C被\\向;D都是介词,在;故选D。
3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命:任命。②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
3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甲、乙选文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是:三顾茅庐,七擒孟获。 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甲、乙两文在叙事中饱含感情,从甲文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激(忠心耿耿);阅读乙文“乃知南夷心服,虽千
答案第1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年如初”,可知南夷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译文参考:
【甲】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赶上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乙】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时,南中地区各郡反叛,丞相诸葛亮率军征讨,反叛首领为当地人所佩服的孟获,和诸葛亮打了七次仗,被擒获七次,最后心悦诚服地说:“先生真是有天助之威,南中之人再也不敢反叛朝廷了。”《三国志•蜀志》中所记载的,只是蜀汉时期的事。我大宋朝太宗淳化年间,李顺在蜀地反叛朝廷,招安使雷有终派遣嘉州(今四川乐山一带)士人怡显出使到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到了姚州(今云南大姚),当地节度使赵公美捧着国书出来迎接,他对辛怡说:“去南诏的路上有条河叫泸水,蜀汉时武侯诸葛亮先生告诫说:‘如果不是进贡或征讨,就不能渡过这条河;假如一定要过,就必须祭祀,然后才可以登舟过河。’现在,我已派本部将士带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摆下酒肉,请求先祭祀之后再渡河。”由此可见,南夷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即使是千年之后也仍然和当初一样。唉,诸葛亮可以称得上是英明啊。 36.D 37.C 38.D
39.和一个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40.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解析】甲文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年代:北宋 乙文选自《孔子家语》 作者:孔子 年代:春秋时期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 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
答案第1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孔子对伯鱼说:“孔鲤啊!我听说可以让人整天不觉厌倦的,大概只有学习吧!那个人容貌不值得看,勇力不值得怕,祖先不值得称道,家族姓氏也不值得一说,可是他最终能够有好的名声,名播四方,流芳后代的原因,这难道不是学习的结果吗?因此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够不修饰。不修饰就是不礼貌,不礼貌就会失去别人的亲近,就没有了别人对你的忠诚,没有了忠诚也就没有了礼,失去了礼也就不能自立。能够使人在远处就发出光彩的,是修饰的结果;走近看起来更加耀眼的,是学习的成效。譬如污水池,小水坑的水流到它那儿,苇子长在那里,即使有人看到它,谁又知道它的源头呢?”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推辞。“辞”,推辞。解释正确。B.句意: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治”,研究。解释正确。C.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解释正确。D.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过”,到。解释不正确。故选D。
37.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例句句意为:小水坑的水流到它那里。“焉”,指示代词,那里。A.句意为:再去舅舅家问方仲永的情况。“焉”,代词,指方仲永的情况;B.句意为: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焉”,哪里;C.句意为: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测,害怕有埋伏在那里。“焉”,那里;D.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焉”,语气助词,无意。故选C。
38.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有误,《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B. “孤”是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C. “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说法不正确。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D.正确。
答案第1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3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更”,重新;“见事”,认清事物。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4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他最终能够有好的名声,名播四方,流芳后代的原因,这难道不是学习的结果吗”可划分节奏为: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41.(1)连接、紧跟。(2)原来。(3)跑过去倚靠。(4)一会儿。(5)想要,打算。(6)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解析】 【详解】
考查文言词语的义项。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奔”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跑过去”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42. (1)挨着,靠近 (2)船桨 (3)平 (4) 通“拣”,挑选 (5)无不、都 (6)赠 (7)上下 (8)像 (9)举 (10)类似 (11)黑 (12) 尚、还 (13)通“又” (14)通“横”与“竖”相对 (15)通“父” (16)通“拣” 挑选 (17)弯曲 (18)零数、余数 (19)神色平静 (20)雕刻 (21)是 (22)靠近 (23)满
【解析】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比”:挨着,靠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为”作为虚词,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43. (1)洗(洗涤) (2)亲身,亲自
44.微臣(或我)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一直这样做。
答案第1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45.宋思颜是直谏,直言不讳,情真意切,得到了太祖的赞同与赏识。(意近即可) 【解析】
43.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濯”是“洗”;“躬”是古今异义词,“亲身,亲自”的意思。
4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恐(担心)、然(这样)、愿(希望)”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文主要是讲述太祖节俭,参军宋思颜敢于说出忠言,他担心太祖只是流于现在,而不会坚持做到节俭。运用“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这一语言,采用的是直言进谏的方法。从“太祖喜曰”和“乃赐之币”可知,参军宋思颜的直言进谏得到了太祖的赞同与赏识。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太祖(明帝朱元璋) 在东阁办公,天气很热,汗水湿透衣服,侍从给太祖换衣服,换下来的衣服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那里(洗过之后继续穿) 。参军宋思颜看见了说:“主公亲自厉行节俭,真是以身作则,告示大家,老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 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太祖听后非常高兴:“你说的太好了。别人也可能会说,但可能只会考虑眼前,而不能考虑到长远;或者只是忧虑到已经发生的,而不能忧虑到将来要发生的。今天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虑我之后不能继续这么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效忠于我。”于是赏赐金币给宋思颜。 46.C
47.如是再三/终不挫折/朝廷依赖/至今犹怀之
答案第15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48.执法如山,每次见到武则天将要杀人,必然依据法律在朝廷上当面向她谏诤;刚正不阿,曾经在朝廷上与武后反反复复地争辩,言辞越来越激烈,闹得面红耳赤;不畏生死,被杀之前还回头直言,竭力维护法律的尊严。 【解析】
46.试题分析:C项:“反”分别解释为:反复/通“返”,返回。A项:色:脸色。B项:.虽:即使。D项:顾:回头看。故选C。
47.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如是再三/终不挫折/朝廷依赖/至今犹怀之。此题要注意把连续的几件事之间划开。译为:这样几起几落,徐有功始终是那样刚正不屈。他正是朝廷可以依赖的人,至今人们还怀念他。
4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把握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每见武后将杀人,必据法廷争”的情节表明他是一个执法如山的人。“臣身虽死,法终不可改”的情节表明他是一个不畏生死的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参考译文】大理寺卿徐有功,每次遇到武则天将要杀人时,必定依据法律,在朝廷上当面向她谏诤。徐有功曾经在朝廷上与武后反反复复地争辩,言辞越来越激烈,闹得面红耳赤;武后大为恼怒,下令把他拖出去杀了。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徐有功还回头对武后说:“即使我死了,法律也不能更改。”到了行刑的闹市,他又被免掉死罪。后来武后将他从仕籍中除名,降为平民。这样几起几落,徐有功始终是那样刚正不屈。他正是朝廷可以依赖的人,至今人们还怀念他。 49.C
50.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51.(1)以田定赋,做事公平;(2)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3)严格管理胥吏。 【解析】
49.A项的“清”解释为:清廉/凄清;B项的“意”解释为:自己的意思/料想;C项的“咸”解释为:都;D项的“平”解释为:公平/铲平。故选C。
答案第16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50.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故可断句为: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51.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概括。结合“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得出:以田定赋,做事公平;结合“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得出: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结合“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得出:严格管理胥吏。 【点睛】
参考译文:三衢的沈持正,赞美他们的太守白侯有德行有才能。我问他:“白侯定的赋税徭役怎么样?”他回答说:“富豪擅长逃避徭役,徭役大多摊在贫民身上。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的人都佩服他做事公平。”“白侯要求自己如何呢?”他说:“白侯非常清廉节俭,除了喝衢水外,不烦劳衢州百姓任何东西。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白侯管理胥吏怎么样?”他说:“胥吏抱着案卷站在他身边,只听白侯的裁决,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下达案件。上一年的春天,皇上嘉奖了他,衢州人都为白侯感到光荣。”
我问完,回头对几个儿子说:“以前我听兰溪的吴德基就这么说,现在持正又赞美白侯的德行才能。白侯的确很有德行才能啊。”
52.(1)曾经(2)用竹板打(3)去、往(4)靠近 53.(1)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 (2)苏秦就告诫门下的人不给张仪通报,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 54.被诬陷偷了楚相的玉璧,受到拷打;投奔苏秦被故意冷落。
55.苏秦自认学术不及张仪,是个谦虚的人。苏秦担心张仪安于小利,智激张仪,是个有智谋、真心帮助朋友的人。(言之成理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52.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如“笞”:用竹板打。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答案第17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53.试题分析: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毋”“安”“诫”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又使不得去者数日”省略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54.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要以张仪为陈述对象。
55.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事件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苏秦自认学术不及张仪这件事,说明苏秦是个谦虚的人。
56.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7. (1)通“溟”,大海 ②鼓起翅膀 ③本来 ④怎么 58. (1)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2)我们所见到的湛蓝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3)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59.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将“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60.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解析】
5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来划分即可。
答案第18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识记“固(本来)、安(怎么)”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注意“冥”是通假字,通“溟”,大海。
5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是”,这;“徙”,迁徙;“子”,你;“固”,本来。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5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作答。这里的“野马”是指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尘埃”是指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后句话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就是:“野马”“尘埃”形成的景象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的。文中将“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
60.本题考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主要信息,掌握文中人物表现的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实则就是作者情感的外露。庄子认为水中游动的鱼儿很快乐,是因为自己快乐,将自己的情感赋予鱼儿。由此可见庄子此时是快乐的,愉悦的。 两文均选自《庄子》 作者:庄子 年代:战国时期 参考译文:
(一)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二)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答案第19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61.C
62.淡泊名利 正面:面对物欲横流、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他能够独善其身,保持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反面:他的思想消极避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对社会发展有不利的方面。 【解析】
6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中的“国”是“国都”;A项中“国”是“地方”;B项中的“国”是“国家”;C项中的“国”是“国都”;D项中的“国”是国家的名称。故选C。
6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庄子思想的理解。(1)本文可以从比喻的角度来分析庄子的思想,然后再结合生活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谈自己的理解。文章中“鹓鶵”比喻庄子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通过一系列的隐喻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慕功名利禄的人。(2)对庄子思想的认识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庄子的思想有保持高洁傲岸、不慕名利高尚品质的积极的一面,但他的消极避世、不思进取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6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解析】试题分析:开放性试题。首先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然后从用词、手法等角度分析,也可从表达情感的角度来分析。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四句,
答案第20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 64.A
65.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66.B 【解析】
6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A,即: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译为: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刘表对庞公说:“仅仅保全自己,那里比得上保全天下呢?”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65.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遗”:留下。“独”:只有。“未为”:不是,并非。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66.B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原文只是说“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没有说到“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点睛】 译文:
庞公是南郡襄阳人。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刘表对庞公说:“仅仅保全自己,那里比得上保全天下呢?”庞公笑着说: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庞公说完,于是停止耕种,但他的妻子依然在前面耕作。刘表问: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险(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刘表听后,只能叹息离开,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
答案第2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鹿门山采药再也没有返回。
67.68.(1)推托 (2)到,等到 (3)重新
69.【小题2】译文: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呢!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小题3】【小题3】D
【解析】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年代:北宋
67.6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中的“辞”是一词多义,这里是“推托”;“更”是古今异义词,“重新”的意思。 点晴:试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以及特殊词语的特定含义。还要分类积累,解答此类习题并不是太困难。 69.【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本题中的“岂、治经、为、博士、但、耳”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注意翻译的方法,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译文的基本方法“增、删、调、换、留”就能正确翻译。
【小题3】【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本文运用了大量的笔墨详细地叙写了劝学经过;略写劝学结果。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十分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里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士别几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了,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就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70.A 71.A
72.千 古 文 章 之 道/ 不 外 于 是/ 岂 独 画 乎
73.(1)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
答案第2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
74.(1)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2)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
7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一A项中“临”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的意思是“居高面下”。
7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于:在/在
B.之:的/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 C.犬:狗/像狗一样
D.乐:乐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
7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及一些固定句式。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本句找出反问句的标志性句式“岂……乎”和表示判断的标志性句式“不外于(乎)……”,判断出在“岂”和“不”前分别断开。
7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 得,领会;寓,寄托。
(2)次日,第二天;访,拜访;盖,大约;故,缘故。
7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1)紧抓题目要求“由中望外”,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答题区域,抓住关键句子“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用原文回答即可。(2) 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先了解散文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结合具体内容
答案第2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和关键句子分析。甲段中,“尤美”“蔚然而深秀”“水声潺潺”等词写出了山水之美,间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又直接抒发了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中,“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写山水之美,间接写出作者对山水的喜爱,“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比喻中更透漏出此情感,最后加以议论“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由此悟出“千古文章之道”——“八面玲珑”,即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或欣赏。 参考译文:
【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乙】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渔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从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75.B
76.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77.①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②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③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解析】
答案第2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75.B加点词意思相同。A前者“书法”,C前者“认为……都是“大腿”之意。后者“写”。D前者“把”,“以(之)对”,后者“……样子”。身随”:把它带在身边;后者“因”。 7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译为: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77.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这个故事的浅层意思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而对于艺术创作者戴嵩而言,告诫人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还应当要懂得一切艺术要源于生活,要对生活中事物,规律进行仔细的观察,不能背离生活中的规律和常识,而一惯的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创作,那样的话艺术作品就会与生活中的事物及规律相背,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当然也可从杜处士角度或牧童的角度谈启示。 【点睛】 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 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78.(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2)气愤的样子;(3)下滴;(4)只是。 79.(1)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不也很精妙吗? (2)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 80.B
81.示例: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解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答案第25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7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
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7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
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汝:你。覆:盖住。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8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
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错误,详细地描写了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而对陈康肃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
8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
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不可嫉妒诋毁。
答案第26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82. 遗:①B ②A 若:①A ②B 亡:①A ②C 83.吾祖所遗簿田敝庐耳/吾父始拓之/至予又拓之。
84.在对待父辈留给子辈遗产一事中,“张子”认为“客”假如留了很多田地和宅院,这些都仅是物质上的赠与,表面上看留给子辈的虽然很多,但是如果待子不肖,无法在精神上有更丰厚的给予,实际上留给子辈真正的东西是很少的,因此“张子”认为要在培养其“贤智”上下功夫,使其将来能开拓事业,这样才是最明智的。 【解析】
8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客有广买田宅以遗其子者”中“遗”解释为“赠与”,“以光先帝遗德”中“遗”是“留下”;“即亡以遗吾子”中“亡”是通假字,同“无”,没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亡”是“灭亡”。
8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依据句意和所写事件来句读。这句话意思是“我的祖父所遗留的只是些贫瘠的土地和破旧简陋的小屋罢了,我的父亲开始扩充,到我再扩充这些。”据此可断句为:吾祖所遗簿田敝庐耳/吾父始拓之/至予又拓之。
84.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文中划线句“若子广田宅以遗若子,而逆待之以不肖,遗之虽厚,待之实薄矣。” 意思是:像你这样扩大田地和宅院来遗留给你的儿子,却预料推测他没有才能,遗留给他的虽然很多,对他实际上很不利。结合“张子”的话“我将以贤且智待吾子,即亡以遗吾子,视子之待若子,不已厚乎?”分析,他认为要在培养孩子“贤智”上下功夫,使其将来能开拓事业,这样才是最明智的。留给孩子精神财富比留下物质财富更重要。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译文:有一个大量购买田地和住宅用来遗留他的儿子的人,他说:“不像这样是不足够用来遗留我的儿子的。”张子听说后追问他说:“你的父亲遗留给你多少?你的祖父又遗留给你父亲多少?”那人说:“我的祖父所遗留的只是些贫瘠的土地和破旧简陋的小屋罢了,我的父亲开始扩充,到我再扩充这些。”张子说:“如果是这样,哪里用得着你急切地为你的儿子谋划呢?”外来的人说:“人的儿子,怎么能够人人都贤良并且有智慧呢?像我祖辈父辈能够自己开创建立基业呢?”
张子听后笑了,说:“你错了,你错了,你怎么可以预料你的儿子不是贤良并且有智慧呢?
答案第27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不能像你父辈和你一样能自己创立基业呢?却急切地为他谋划呢?像你这样扩大田地和宅院来遗留给你的儿子,却预料推测他没有才能,遗留给他的虽然很多,对他实际上很不利。况且你既然拿没有才能的样子看待你儿子,又怎么指望你儿子用贤良并且有才能看待自己呢?最终只能守着你的遗产罢了。我就不这样。我将拿贤良并且有智慧看待我儿子,即使没有东西留给我儿子,比起你对待你儿子,不也好得多吗?”那人无话可说走了。
85. C 86. D 87. C 【解析】
85.C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若:你,人称代词。
86.A 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舍去:舍弃;B 太阳/每天;C 整/只;D 代词。 87.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C项,杞人忧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制定计划,并不是不切实际的事情。 【点睛】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依托,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88.出使衬垫全部空闲 89.ABC
90.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全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
91.不关心也不在意,把一切交给副使处理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为后文写行船遇险武人不加拣择之下全部
答案第28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丢掉自己物品而李士衡没有失物的情节作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李士衡淡泊财物而武人贪财自私的性格。
92.不能贪心而且自私,应该对于所得的身外之物持淡然处之的态度。 【解析】
88.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使”:出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3、4、组短语也是如此。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89.试题分析:考查副词的意义。ABC三项都是副词“全、都”的意思。D“一无所失”的“一”是“一点、一个”之意。是数词。
9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舟人”“请”“所载”“尔”等字词的翻译。
91.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对于高丽的礼物,李士衡的态度与做法是“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而武人的做法是“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在内容上:揭示了李士衡淡泊财物而武人贪财自私的性格。结构上:为后文写行船遇险武人不加拣择之下全部丢掉自己物品而李士衡没有失物的情节作对比和做铺垫。
92.试题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并要注意表现李士衡行为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启示可以从不能贪心而且自私,对于身外之物要淡然处之的角度作答。
答案第29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译文:李士衡在昭文馆任职期间,出使高丽国,一名武官做(他的)副使。对高丽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使(去处理)。当时,船底破漏,(装船时,)这个副使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这样以后才把自己所得的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漏落或浸湿。(航行)到海当中时,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副使在匆忙慌张间,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更没有时间去挑选。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儿,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使的东西。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一点儿也没有丢失。 93.A.期 古义:约定 动词 今义:日期 名词 B.去 古义:离去、距离 今义:前往 C.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D.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把握。要求学生牢记。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94.季节陈列,摆开
95.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96.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97.美丽的山间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解析】
9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时”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季节”。
9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芳:香花。发:
答案第30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开放。佳木:好的树木。秀:植物开花、结实。
96.第一段写的是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所以这里的“乐”指的是欣赏朝暮四时游玩带来的乐趣。
97.太守的“醉酒”只是“醉”的一个方面,这两段写了太守欣赏山林之乐、游人游玩之乐,也让作者陶醉。
98.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9.消散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睡觉只是 书信
100.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山川月色(或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2.B
103.“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甲】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作者:陶弘景 年代:南朝梁
【乙】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 年代:宋
98.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停顿的节奏即可。
99.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与”意思是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的意思。
10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竞”是“竞争”的意思,“相与”是“共同、一起”的意思。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答案第3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0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掌握能力。首先仔细阅读两篇文章,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辨析文章在写法、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回答。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也就是那些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有的直接抒发情感,有的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抓住这些句子就抓住了文章的情感。 10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B项句子的意思是: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10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苏轼的一个“闲” 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 104.B
105.夸父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追逐太阳,连追太阳到隅谷。
106.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为人类造福、死而后已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107.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他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析】
104.B加点词意思相同。A名字/出名;B都解释为:跑;C语气助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D太阳/一天。
105.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量”“日影”“逐”“之”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06.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突出表现了夸父造福后代的精神,也表现了夸父对后代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的希望,为继续追赶太阳的提供了解渴庇荫的桃林。这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尾,引人思考,回味无穷。
107.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夸父与日逐走看似愚蠢,实则体现了夸父不向困难低头,
答案第3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为了追求光明幸福的生活,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大无畏精神。这个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总之,夸父表现出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执着进取的精神,有着伟大而崇高的魅力。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译文:茫茫荒野之中,有一座山名叫成都载天。有个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拿着两条黄蛇,名字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
夸父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追逐太阳,连追太阳到隅谷。夸父口渴想喝水,就赶向黄河、渭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将到北边的大湖中饮水。还没有到达,半道就渴死了,他遗弃了他的手杖。手杖被他的尸体骨肉所浸润,化为桃林,桃林弥漫几千里远。
108.(1)①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②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③用来;④振奋。 109.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110.孙权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11.我们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 【解析】
10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此题要注意“博士”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指的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以”表目的,译为“用来”。
109.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但”“涉猎”“往事”“明”“致”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答案第3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10.第一问: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孙权是通过自身经历来劝吕蒙读书的,告诉他自己一直坚持读书,再忙也不忘记学习,所以自己学识渊博,从而激励吕蒙学习。第二问: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论点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111.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答题时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一)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年代:北宋 (二)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 参考译文:
(一)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二)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12. (1)使……活命 (2)道歉
113.整个朝廷慌慌张张没有办法,议论的人想派人点火烧仓,恐怕(担心)蒙古部的军队
答案第3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要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
114.为了救活一个囚犯,而让官吏读大量的案卷给他听;提出自己的建议,巧妙合理地处理了通州粮仓的粮食;关心民生,与百姓一起闲聊,并且清楚农事。 【解析】
112.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如“生”:使……活命。“谢”:道歉。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第一个“举”:整个。“措”:办法。“因粮于我”:掠夺我的粮食。
114.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第三件事分别概括为:让官吏读大量的案卷以救活囚犯;巧妙合理地处理了通州粮仓的粮食;接近百姓清楚农事。 【点睛】
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译文:
周文襄公察看应判死刑的案件,想让他活没有出路,忧愁叹息表现在脸上,让官吏抱来卷宗阅读,读到数万字,背着手,站着听。(周文襄公)听到一个地方,突然点头高兴地说:“幸亏有这个理由可以使(他)活下来。”于是就把那个人放出来了。己巳之难,英宗已经逃亡或被俘,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将要侵犯京城,扬言声张要占据通州的粮仓。整个朝廷慌慌张张、没有办法,议论的人想派人点火烧仓,恐怕(担心)蒙古部的军队要掠夺我
答案第35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当时周文襄公恰好在京城,于是就建议,命令各卫军预支半年粮,命令他们前来取走。于是,路上肩挨肩,脚碰脚,拥挤不堪,不几天京城立刻充实了,而通州仓因为这个变空了。周公任巡抚时,往来都乘小轿,驿站又在村庄偏僻处,征询访问老百姓的疾病痛苦。有个五保叫王槐云的人,夏夜在明月树林下乘凉。周公到了,与他一起坐,说田里间事很熟悉,一会儿随从到了,才知道是巡抚大人,磕头道歉。周公笑着慰问他,并且听他把事情说完才离开。
115. (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 116.B
117.(1)一个季节夺走了我的一种花,这就是夺走了我一个季节的生命。(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118.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 119.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 【解析】
1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第一个根据语境,应译为“季节”,和我们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第二个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用法也很固定,就是“要,想要”。第三个根据语境,应译为“停止”,也是其常规用法。第四个为通假字,先说出所通的字,再解释。
1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和辨析能力。“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是表修饰的,表明“冒雪”是对“归”的修饰。B 项,“而”表修饰。A 项,“而”表转折。C 项,“而”表顺承,“就,则”的意思。D 项,“而”表并列。
117.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关键词有“止”“质”等。“止”是“阻止,劝阻”的意思,“质”是“抵押”的意思。同时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18.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哪些事”表明不是一件,所以要到文章中从前向后找出来,尽量找全,并加以概括。组织语言时以作者为陈述的主题,概括出作者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这两件事。
119.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掌握。整篇文章主要在写作者对花的爱,写家人的两处,
答案第36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一处是家人说“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阻止“我”买花;另一处是“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是阻止未果。可见写家人是对“我”爱花的侧面描写,其作用就是衬托“我”对花的喜爱。 【点睛】
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译文:
水仙这种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一个季节夺走了我的一种花,这就是夺走了我一个季节的生命。
水仙花数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记得丙午年的春天,无富余钱财过年,当时穷困潦倒,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家人说:“你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我说:“难道你们是想要夺去我性命吗?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待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120.(1)沿着,顺着(2)尽(3)全,都(4)于是、就(5)打算,计划
121.(1)(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幻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22.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迷失桃花源
123.表达对和平安定、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社会理想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只是作者理想的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我们既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佻花源,也要客观地认清现实,不能一味向往而不切实际。
答案第37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选自:《 陶渊明集 》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2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
答案第38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规:打算,计划。
1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
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妻子:妻子和儿女。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22.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
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需要补充的内容是: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迷失桃花源。
123.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本文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定、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124.(1)这 (2)对……说 (3) 更加 (4) 建房子 125.B 126.C
127.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 【解析】
124.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是”是代词,这。“谓”意思是“对……说”。“益”意思是“更加”。“庐”这里是名次用作动词“建房子”。
125.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例句中的“以”意思是“来”,A项:认为,B项:来,C项:用,D项:用。故选B。
答案第39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2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了安定民心“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日夜巡逻,是苏轼亲自住在城头的草棚里。故选C。
127.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句中的“虽”意思是 “即使”,“宜”意思是“应该”。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译文:
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 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
最终保全了城,把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又请求增调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他的意见。事后发诏书表彰他,徐州人至今还怀念他。
128.汤:热水。被,通“披”,穿着。敝:破旧略无:毫无
129.(1)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130.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在读书时获得的巨大乐趣。 131.⑴刻苦好学⑵博览群书⑶虚心请教。
132.因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解析】
128.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汤”:热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答案第40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2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俟”“请”“以”“足”“口体之奉”“若”等字词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3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也体现了我的不慕荣利。同时也写出了我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了我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从而来教育晚辈们。
131.试题分析:首先,文章一开始就点出了一点“余幼时即嗜学”,可以看出宋濂很热爱学习。其次,宋濂为人诚信肯吃苦,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便借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未曾失信于人,得以遍观群书,学有小成。再者,他对老师很尊敬,从“余立侍左右……不敢出一言以复”这几句就可以看出,同时还能看出他很珍视向老师求学的机会。最后一点,宋濂家贫,其衣食不如同学好,可他却丝毫不在意,因为他已经全身心投入了学习。
132.试题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学习实际论述。如我们学生应该像作者宋濂那样,勤奋努力的学习,学会吃苦耐劳。对老师有礼貌。不攀比,多多的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等。
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
答案第4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133. C 134. D 135. A 136. C 【解析】 【分析】
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
答案第4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13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
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解释有误,固:一定。
134.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
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意思都是“才”。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到、进入/的。B:将要/况且、表递进。C:用/用作介词,引出动作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翻译为“用……的方式”。
13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
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A项正确,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劳:慰劳。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36.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
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C项表述不正确,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应君主的意志,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无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称不上大丈夫。
137.D
答案第4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38.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139.(1)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感恩)我吗? (2)就是天下比不上(或不如)生命可贵。 140.C 【解析】
137.A.利益/戴上。B.比/在。C.同“向”,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原先,从前/ 同乡的人。D. 对……说/对……说。故选D。
138.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首先大致翻译原句意思为“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其次,虚词“而”在此表示顺承,讲述事情的另一角度,故在此断开。“子为之乎”“子”做主语引出的一个问句,应在此断开。
13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1)中的重点词语“美”“奉”“得”要翻译出来。(2)中的重点词语“则”“不若”“身”要翻译出来。
140.C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第一处“是对不辩礼义而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应该是不仅求富贵,还包括生活享受、虚荣的行为加以批判。第二处“指出见利忘义的行径是因为一开始就丧失了本心。”不是一开始就丧失了本心而是后来丧失了本心。 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 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答案第4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141. 撑 消失 哪能 做客、客居
142. (1)(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2)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143. D
144. 两者着眼点不同:柳宗元的诗先写“绝”,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是从结果追溯原因(“绝”的原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使“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原因见出结果。 【解析】
14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客”:做客、客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挐”作为生僻字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4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强”:尽力。“大白”:大杯酒。 143.D项“嘲笑了张岱的‘痴’”错。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
144.考查本文与柳宗元诗《江雪》在描写角度的不同之处。柳宗元的只有二十个字,最后
答案第45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才点出一个“雪”字,是从结果追溯原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使“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原因见出结果。两者着眼点不同,却各有千秋,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末张岱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则是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45.放下盖点头同“勺”,勺子。
146.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147.18.不可以。“睨”表示斜着眼看,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的本领并不在意,而“看”、“望”、“观”等词则表现不出来这种意味。
148.卖油翁知道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但手熟尔”或“惟手熟尔”),任何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精深巧妙的地步。对于现在的我们仍然有指导意义,(联系自己的经历,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解析】作品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作者:欧阳修 创作年代:北
答案第46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宋
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145.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如“释”的一词多义。①<动>放下;放开。《促织》:“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②<动>解开;解下。《殽之战》:“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③<动>放弃;抛弃。《察今》:“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④<动>释放。《书博鸡者事》:“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⑤<动>解除;排除。《原君》:“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之释其害。”⑥<动>消溶;消散。《老子》:“涣兮若冰之将释。”⑦<动>解释。《国语·吴语》:“乃使行人奚斯释曹言于齐。”⑧<名>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也用称佛教或出家的佛教徒。
146.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言句式的翻译。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忿然”“轻”“遣”、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47.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言内容的理解。“睨”指斜着眼睛看,可分析出主人公并不在意,
但用“看”、“望”、“观”,却只能表现一种状态。所以只能用“睨”。
148.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言内容的理解。从文中“无他, 但手熟尔”与“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可得关键词为“熟”,即熟练,熟能生巧。联系自己的经历,再结合“熟”之意义即可。
149.连接,紧跟解除,卸下闭上眼睛狡猾
150.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 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去攻击屠户的后面。 151.心理: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行动: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
答案第47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结果:顷刻两毙。 【解析】
149.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如“弛”:解除,卸下。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150.试题分析: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如故”“洞”“隧”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51.试题分析:理解词意、句意、段意是作答的前提,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而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要对心理、行动、结构分别作答,并且有序作答,用原文语句作答。 152. (1) C (2) A (3)A (4)B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文虚词“之”用作代词和助词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石青糁之”“左臂挂念珠倚之”。(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能以径寸之木”。(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53.C
154.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155.C 【解析】
153.A项的“以”解释为:动词,用/助词,来;B项的“敌”解释为:动词,攻击/名词,.
答案第48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敌人;C项的“前”解释为:动词,向前/名词,前面;D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助..词,的。
15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犬”像狗一样;“瞑”,闭上;“意”,神情。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5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A.农夫没有对狼心存怜悯,只是为了避免狼的伤害所以“投以骨”;B.面对像狼样的恶势力我们不能先做出让步;D.最后一段不是记叙与抒情,而是议论。
156. 交错相通 同“邀”,邀请 沿着、顺着 做标记
157.(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58.C
159.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解析】
15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交通,交错相通。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15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58.C项理解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答案第49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5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 【点睛】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
答案第50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160. (1)增长 (2)完
161. (1)内心不能恬淡轻利,就不能明确志向。 (2)不久(赵襄主)和王子期比赛。 162. ……(臣)/……(远)/……
163. 示例:《诫子书》中指出“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要以宁静的心绪涵养德行。文中赵襄主在比赛中没有保持内心的宁静,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手身上,心有杂念,未做到“人心调于马”,从而导致落后。 164. C 【解析】
16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注意“广”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的意思。
16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明志”,明确志向;“俄而”,不久;“逐”,比赛。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6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上来。其实,驾驭马匹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来划分即可。
16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寻找原文中与问题相关的句子来作答。根据“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的意思“您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身上,还怎么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呢”,可知文中赵襄主求胜心太切,没有保持内心的宁静,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手身上,而忽视了与马动作的协调。这与《诫子书》中的“非宁静无以致远”相一致。据此作答即可。
164.本题考查书法字体的辨析。解答此题,要熟悉汉字演变过程各字体的特点,了解古代
答案第5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书法名家的书法特点,并具备初步鉴赏的能力。C.第三幅是篆书,其特点是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故C项说法不正确。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时期 《赵襄主学御》选自《韩非子·喻老》 作者:韩非 年代:战国末期 参考译文:
《诫子书》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驭车马的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每次都落在王子期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驭车马,方法没有完全教给我吧?”王子期回答道:“方法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用的时候有问题。大凡驾驭车马最重要的,是马的身体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的注意力要放在马的奔跑协调上,然后才能够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您在我后面只想着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上来。其实,驾驭马匹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而您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身上,还怎么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呢?这就是您落在后面的原因了。”
165. 经过,经历 终了,最后
166.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67.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168.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解析】
165.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
答案第5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阅”:经过,经历。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6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尔辈”“是”“木杮”“岂”等字词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67.试题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可抓关键性的此句进行概括,如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168.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69.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意对即可) 170.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 171.(1)难道(2)罢了(3)用朴素来培养自己的品德(4)精神振奋。励,激励,振奋 172.(1)你说你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2)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识有所成就。(意对即可)
173.提示:可以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甲)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年代:北宋
答案第5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乙)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169.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这篇文章的陈述对象是吕蒙,写吕蒙学习的事情。概括起来就是: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17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论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通译全文,根据文中信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指导,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质。
17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中“岂”是“难道”的意思,“耳”是“罢了”的意思,“俭以养德”意思是“用朴素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励精”意思是“精神振奋”。 17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孰”意思是“谁”,“广才”是“增长才干”的意思。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
答案第5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7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故事主旨的理解。故事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答题时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174.(1)自夸 (2)打发 (3)倒入
175.(1)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2)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176.C 【解析】
174.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酌”:倒入。“遣”:打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矜”字作为生僻字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7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发矢”“但”“颔”等字词的翻译。
176.C项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卖油翁不是以语言解除了康肃公的疑虑,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惟手熟尔”的道理。 【点睛】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
答案第55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177. (1)书信 (2)消散 (3)人间 (4)欣赏、领悟 178. (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79. C
180. 对山川之美的赞叹;对谢灵运懂得欣赏山水的羡慕;其他人不懂欣赏山水的惋惜;自己也和谢公一样懂得欣赏山水的自豪。 【解析】
17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信;“欲界”,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书...人间。
17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交辉:交相辉映;鳞:鱼;竞:争相。
17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应为:“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是为了表现清晨的热闹和生机。
18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言文思想感情的能力。一般要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及文章内容作答,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分析。甲文抓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些句子,即可看出: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是热爱自然,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其他人不懂得欣赏此美景,唯有谢公与我。 181.A
182.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
183.有勇有谋。一智是警觉、能够及时发现盗,提醒僧人注意;二智是记忆,在第二天可
答案第56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以确地从五六个人里面发现盗賊。狗没有思维能力,能够把这两点做到,可谓其智了。 【解析】
18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中两个“许”都是表约数;B:跟随/由,自;C:逃跑/无,没有;D:向前/以前的。故选A。 18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僧人怀疑他是小偷,便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是他。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18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狗能闻出凶犯的味道,并紧紧咬住他不放,可知狗也是有智慧的。从“有盗逾墙而入。犬吠”“犬伫足不前”“俄而犬跃人肆,啮一徒不置”可以看出犬的“智”。 选自:不详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宋
参考译文:距离杭州一百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狗大叫起来,一位僧人醒了。小偷就砍下僧人的头,僧人就倒在地上,死了。于是小偷抢劫完财物后逃走了。第二天,有两个小僧人进入房间,看见了那位僧人的尸体,非常惊讶。于是他们就到官府报案,那只狗也和他们一起去了。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狂欢。狗停止脚步不向前走,僧人觉得很奇怪。不一会儿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僧人怀疑他是小偷,便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是他。大概狗也是有智慧的。
184. (1)在 (2)断绝,中断 (3)通“缺”,空缺,中断 185.(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水清,树荣(茂盛),山峻,草盛,实在是充满了趣味。 186.D 【解析】
18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自三峡七百里中”的意思是“在三峡七百里之间”,“自”的意思是“在”;“阙”是一个通假字,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然后再解释,这样答案才完整。
答案第57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85.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自”“曦”“良”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86.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D项有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第②-④段按夏春冬秋的顺序描写景色。 选自《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年代:北魏
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187.(1)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这)高位厚禄 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这就叫作丧失了他的天性(天良)。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
答案第58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的方法。注意“万钟”“加”“乡”“本心”等字的翻译。 188.C
189.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190.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1.对方不能是志趣不相投的俗客,而必须是有文化修养的雅客。(意思对即可分) 【解析】选自《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188.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理解和识记。C项“调”的意思是“弹奏”。故答案为C。 18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句中的“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美好的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19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所写的内容,结合作者的境遇分析作答。文章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三个方面,并用古代的“陋室”作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据此作答。
19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两篇文章中所写的交往人物都是有文化修养的雅客。可结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健丁守关,拒绝俗客往来”这两个语句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在溪山的迂回曲折之处选择一处房屋做书房,结构只要三间就行,上面加上一层楼,用来观赏景物。房屋的四周种植细长的竹子百竿,用来招引清风;南面种植一株长松,可用来和明月相映成趣。老梅树在寒冬傲慢生长,低低的枝丫伸入窗内,芳香的花草,繁密的苔藓,环绕在墙的四周。东屋放置道、释二家的书籍,西屋放置儒家的典籍,中间除了放着日用器具之外,还混合放着书法经典和绘画名作。早晚吃着白饭、鱼羹,喝着名酒、精茶。一个健壮的男丁在门外把守,拒绝所有俗客的来访。
192. ①A ②C ③B 193. D
194. (1)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答案第59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195. 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
192.考查解释文言词语。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尝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193.“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B.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C.代词,指代手臂。D.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不同。
194.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195.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①谢道韫: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她的才气。②徐孺子: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196.A 197.C 198.D
【解析】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翻译: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
答案第60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96.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去”是“离开”的意思。 197.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项“之”意思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代渔人见到的景象”;B项分别是“连词,就/连词,如果”;C项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D项分别是“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的用法。
19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选文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主旨。
199.(1)漱:冲荡。(2)引:延长。(3)歇:消。(4)念:想到。 200.(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于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0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202.寄寓了作者与怀民被贬自喻为像“竹”一样有气节,虚心向上,高风亮节,像“柏”
答案第6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一样苍翠,何惧困窘,傲骨铮铮,万古长青的形象。 203.《三峡》中猿鸣渲染了悲凉、凄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中猿鸣渲染了欢快活泼、充满生机的气氛。 【解析】
19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引”是“延长”;“漱”是古今异义词,“冲刷,冲荡”的意思。
20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自(如果)、亭午(正午)、曦(阳光)”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自(从)、复(再)、奇(奇特,特别)”几个词是赋分点;(3)句中的“但(只)、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0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极言船行的速度快,从侧面写出水的流速快。《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表达的意思与之一致。
202.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考查。作答时,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从作者以“竹柏”自喻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竹”象征有气节,虚心向上。“柏”则具有顽强生命力,不惧困难的特点。
20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的背景不同,语境不同,表达的主题不同,描写相同的事物往往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三峡》中写猿鸣渲染了悲凉、凄婉的气氛,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答谢中书书》中猿鸣渲染了欢快活泼、充满生机的气氛,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参考译文: 《三峡》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答案第6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04.B 205.D
206.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207.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出事例加以说明也可,但不能偏离这句话的主旨)
答案第6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选自《论语》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204.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A.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B.然:这,这样。C.切问:恳切地提问。D.亡:通“无”,没有。故选B。
205.这道题目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这些文言词语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前为代词,后为语气词;C.前为介词“对”,后为动词“参与”;D.均为语气词。故选D。
20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患”,忧虑、担心;“知”,了解。
207.此题考查阅读启示。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把文章内容读懂,要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最后谈感悟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回答。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言之有理。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来谈即可为。这句话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
:
208.A 209.B 210.B
211.(1)然而他(周公)洗头时(因为有人拜访)要多次挽起头发,吃饭时(因为有人拜访)要多次吐出食物,生怕失去天下有识之士。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解析】
208.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A.“又相天子”中的“相”是“辅助,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辅佐”,
答案第6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不是“相信,信任”。故答案为A。
209.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的正确句读是: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故答案为B。
21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诫子书》一文并不能彰示了诸葛亮“处世的保守谨慎”。故答案为B。
2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然(然而)、沐(沐浴)、饭(吃饭)、三(多次)、恐(担心)”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日(时间)、遂(最终)”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答案第65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12.D 213.A 214.D 215.B
216.①两条大腿打哆嗦,几乎想先跑;
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③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解析】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请唐军退到潼关,退还夺取的郑国土地,重修原来的睦邻关系。李世民召集将佐商议此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兵锋,郭孝恪说:“王世充已是穷途末路,马上就会成阶下囚,窦建德远道而来救助王世充,这是天意要郑、夏两国灭亡。我们应当凭借武牢之险抵御窦建德,视情况而动,肯定能打败他们!”薛收说:“王世充保据东都,仓库充实,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现在的困难只不过是缺粮。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想打打不了,要坚守又难以持久。窦建德亲自统帅大军远道赴援,也会尽出其精锐。如果放他到此,两寇合兵,将河北的粮食运来供给洛阳,那么大战才展开,不知什么时候结束。现在我们应当分出兵力围困洛阳,加深壕沟增高壁垒,如果王世充出兵,要小心不和他交战,大王您亲自率领骁勇精锐,先占据成皋,磨快兵器训练兵马,等他们到来,以逸待劳,一定能够克敌。打败窦建德后,王世充自然也就败亡,不出二十天,就会捉住两个国君!”李世民十分赞赏他的计策。
2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意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D.“帅”,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窦建德亲自统帅大军远道赴援。
答案第66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动词,率领。故选D。
21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本句意思是:王世充保据东都,仓库充实,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根据句意断句为: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故选A。
21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D.“世民善之”中“善”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赞赏的意思,所以句意为:李世民十分赞赏他的计策。故D项不正确。
2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B.依据原文“伺间而动”可知,“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错误,故选B。
216.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股”,大腿;“走”,跑;“若”,比得上;“易”,交换;“许”,答应;第②句的“以”,因为;第③句的“以”,用。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217. A 218. C 219. C 【解析】 【分析】
选自《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年代:北魏
217.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A 项“曦”是“日光”的意思。 218.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
答案第67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C项“奔”属于词类活用现象,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219.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在能够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对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仔细阅读文章,分析文段的结构可以看出C项错误,文章是按夏、春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220.(1)派往(2)到……去
221.(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222.表现出狄仁杰的品行影响了他人,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性的高尚。 223.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尽力帮助他人。 【解析】
220.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句意: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使:出使。(2)句意: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诣:到……去,拜访。 22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使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谓(对)、吾等(我们)、耶(吗)”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事,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性的高尚。据此理解作答。
22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以谈论主观感受为主,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一般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本题可从“助人”“友好”“关爱”“真诚”等角度作答。
答案第68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狄仁杰做并州(地名)的法曹(官名)。有同僚郑崇质.郑崇质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个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恋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
224.才菜汤洞给
225.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②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226.十五、八十
227.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228.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解析】
224.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①八十始得归: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始:才。②采葵持作羹: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羹:菜汤。③兔从狗窦入:野兔从狗洞里出进。窦,洞。④不知贻阿谁: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贻,给。
22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22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由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知离家时“十五”,归家时“八十”。
22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主人公的家现在是:松柏冢累累。兔
答案第69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2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突出老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亦给读者以余味无穷之感,让读者思索事件的深层意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229. 善:擅长 忿然:气愤的样子 遣:打发
230.(1)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2)(他)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 231.D 【解析】
229.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忿然”,气愤的样子;“遣”,打发。 ...
230.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颔”点头;“徐”,慢慢的;“杓”通“勺”。
231.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应改为:文章叙事清楚,详略得当。略写陈尧咨射箭。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详写卖油翁的酌油技艺高超蕴含哲理。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答案第70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232. (1)通悦,愉快 (2)老师传授的知识 (3)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4)河流 (5)坚定
233. (1)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2)温习学过的知识能从中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3)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好学习的人,喜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34. 示例: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害。因此我们要经常复习,学思结合。 【解析】
232.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说”通“悦”,愉快;“川”是古今异义词,“河流”的意思。
23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三人(几个人)、行(行走)、师(作老师)、焉(于之)”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温(温习)、故(旧知识)可以(可以凭借)、为(做,当)”几个词是赋分点;(3)句中的“知(懂得)、好(喜欢)、乐(以……为乐)”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234.试题分析: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语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讲述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在 们的学习生活中,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答案第7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35.C 236.C 237.A 238.B
答案第7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
235.考查文言实词的义项。C项词语解释有误。春和景明(日光、阳光)。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236.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C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都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语谓语之A前者代词,B前者“来”,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揣测语气的副词。后者“因为”。D前者表因果,后者表修饰。
237.A项“全文充分表达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关于《岳阳楼记》的说法有误。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38.B项翻译不正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互文见义句。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点睛】
小题2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
答案第7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239.C 240.D 241.A
242.凿石头挖泥土,用簸箕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穷)和尚吗?
243.示例:愚公不愚蠢,他挖山体现的是一种锲而不舍,不放弃,有毅力,有长远打算的精神,从他不愿绕山开路,而愿意去挖山,也能看出愚公不逃避问题。他想要挖山的本质,也是为他人着想,但他挖山的行为却不值得借鉴。 【解析】
23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义的理解。“贫者语于富者曰”中的“语”是“告诉”的意思。故选C。
24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项,代词,“他”/代词,“其中”;B项,连词,表转折“可是” / 连词,表顺承,“这样以后”;C项,介词,“凭借”/介词,“把”;D项,两个“之”都是“动词,到”的意思。故选D。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答案第7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4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A项,愚公之妻不是坚决反对。故选A。 242.试题分析:,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叩”“箕畚”“尾”“顾”“鄙”等词语的翻译。
243.试题分析:拓展探究题。要答出为什么去挖山,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吃苦头,然后答出愚公精神的可贵之处。主要从精神方面来构思答案。愚公移山告诉我们的是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前行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要学习愚公的不放弃,不逃避,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步步迈向成功。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44.D
245.(1)大约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像狗的牙齿那样 (4)深 246.(1)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答案第75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47.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意思对即可) 【解析】
244.D. 悄(qiāo)——qiǎo,意为“忧愁”。
24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可”,古今异义,今义为“可以”,古义为“大约”;“佁然”,“佁”的意思是“静止”,“然”的意思是“……的样子”,故“佁然”意为“静止不动的样子”;“犬牙”,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意为“像狗的牙齿那样”;“邃”本义即为“深”。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4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蒙,蒙盖;络,缠绕;摇,摇曳;缀,牵连;参差,参差不齐。 (2)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灭,暗,看不见。
247.本题考查对作者心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及写作背景作答。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含蓄地抒发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的心情。“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凄清环境中, 自然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回答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也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遭到贬谪的柳宗元,内心是愤懑的,虽然游览山水可以暂时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但是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答案第76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248.B
249.(1)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2)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3)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 250.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纪律严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治军严明。 251.一是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畅通无阻,而在细柳营却两
次不得入,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二是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却“不得驱驰”,只能“按辔徐行”,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三是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
252.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253.文帝亲临细柳营却不得入,进了军营处处要听从军令,亚夫也只是以军礼参见皇上,文帝不仅没有动怒,还礼仪周至,这体现了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劳军完毕,文帝对周亚夫赞不绝口,这体现了他的知人善任。 【解析】
248.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A.去,往/音节助词;C.担任/被;D.军队/驻军;B项都是“派遣”。
249.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闻”“诏”“介胄”“驱驰”是此题中的关键字,一定要解释准确。
250.考查句子的作用。皇上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看到“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表面写出“军士”严阵以待,军令威严,侧面衬托出周亚夫军纪严明。
答案第77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51.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不得入。”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三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52.考查对重点字的理解。“群臣皆惊”,“惊”字,可以从周亚夫和汉文帝的角度来理解,当看到细柳军营军士严阵以待,为周亚夫治军之严感到吃惊,连皇帝进去都要凭证,见到皇上也不跪拜,为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到家,有损天子之威而惊恐;对于周亚夫是失礼汉文帝不责罚,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同时也为周亚夫过于拘泥于军纪而恼怒。 25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对汉文帝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其性格特点即可。抓住关键语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文帝不仅没有动怒,还礼仪周至,这体现了汉文帝的深明大义。从“此真将军矣!……称善者久之”文帝对周亚夫赞不绝口,这体现了他的知人善任。 【点睛】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译文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皇上的车队长驱直入,将军以下的士兵们用下马的方式高接远送 。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能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士兵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了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能够进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着节牌通告了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盔甲在身的将士就不跪拜了,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皇上改变了脸色,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告知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营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霸上、棘
答案第78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被偷袭而俘虏的,至於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除了。文帝便授予周亚夫中尉的官职。
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能真正担当领兵重任的人。\"文帝去世后,景帝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的官职。 254.C 255.B 256.A 【解析】
254.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A为: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做,酿造。B景:日光/景色。C去:离开。D归:归依/回家。
255.B项错,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多:大多。会,聚集。于,在。此,这里。故B项翻译错误。
25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错,应是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翻译:
甲文: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文: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
答案第79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257.C 258.D
【解析】选自:《养晦堂文集》 作者:刘蓉 年代:清 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25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根据各句的意思来划分层次即可。文章第一至六句记叙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第七至九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由这件小事所悟出的道理。故应选C。
25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通过主旨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用文章中的话就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故选D。 259.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
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主要原因是: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260.D
261.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
262.(1)评价人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2)官员治
答案第80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理一个地方,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为政清廉。 【解析】
260.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项:改变/改变。B项:赞同,答应/赞同,答应。C项:道歉/道歉。D项:用在主谓之间/助词,的。故选D。
261.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结合意思来断句即可。 “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意思是“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 倒迎接我、祝贺我”,所以断句为: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据此作答。 26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文中写了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的经历,从地方官的角度来看:官员治理一个地方,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为政清廉。从从政者的角度来谈:评价人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己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
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 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 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益。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用花言巧语和钱财讨好近臣;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就退下。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263.(1)犯过错(2)离开
264.你很贫困,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被人盘查。
265.(1)平时很少有过错,本来就是个好人(2)於令仪对他的善举深深地感动了他 266.(2)满足邻舍子的愿望,表现他的大方;(3)天亮才让邻舍子离开,表现他的周到。 【解析】
答案第8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63.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过”是动词,“犯过错”;“去”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26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使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贫(穷困)、负(背负)、归(回家)、诘(质问,这里是盘查)”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65.有机物: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题意筛选相关的信息概括作答。作答时,依据“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一句可知,邻舍子本来就是个好人(本性不坏);再者是因为於令仪对邻舍子入室盗窃,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赠钱给他的善举深深地感动了他(盗大感愧)。这是邻舍子“卒为良民”的两个原因。
26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依据题目的要求,筛选文章中的相关语句分析概括作答。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尔素寡过,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本文中于令仪对邻舍子的“善”表现在:何苦而盗耶?”——耐心了解情况,表现他的宽容;“得十千足以资衣食。如其欲与之”——满足邻舍子的愿望,表现他的大方;“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天亮才让邻舍子离开,表现他的周到。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山东曹州(今荷泽)有个叫于令仪的人,是一般的老百姓。一天晚上,小偷进入他们家,众人把强盗抓了,原来就是邻人的儿子。令仪对他说:\"你从未犯错,何苦去偷盗呢?\"小偷回答:\"由于贫困所迫。\"于令仪问他想要得到什么,小偷回答:\"得到十千元钱解决衣食就可以了。\"就按他的要求给他了。快要离开了,又叫他回来,小偷非常害怕。于令仪就跟他说:\"你很穷,夜晚拿十千元钱回家,恐怕要被人问来由。\"(小偷)就留了下来,到第二天天明才离去。小偷感到十分愧疚,最后成为了善良的人。乡里的人称令仪为好人。 267.A
答案第8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68.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
269.“垂涕”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怜爱,“扑之”表现出母亲对孩子要求的严格。文段中母亲不畏贫穷、教子读书、劝夫改过、严格要求孩子等行为值得称赞。 【解析】选自《忠雅堂集》 作者:蒋士铨 年代:清
267.试题分析:考查对实词的理解。A项中“益”都是“更加”的意思;B项中的“行”的意C项中的“过”分别是“过失,D项中的“止”思分别为“走”和“行为”;过错”和“路过”;分别是“停止”和“劝阻、制止”的意思。故选A。
268.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依据句意来句读。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269.试题分析:(1)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上下文来分析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2)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信息筛选。作答时,带着题目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许多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拿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慧.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闲暇的时候又抄录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
答案第8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270. 借指“鱼” 全,都 高的,最高的 对……感到快乐 271.C
272.(1)浮动的波光像跃动的碎金,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里的白璧。(2)(我)为这次出行不能实现而担心。
273.甲文写晴朗的天气里洞庭湖景色开阔明媚的特点,欣赏景色的人心神舒畅,忘怀得失,欣喜至极;乙文写由阴转晴的天气里鼓山景色清丽秀美的特点,欣赏景色的人感念社会和乐太平,觉得心神欣悦舒畅。 【解析】
27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此题要注意“一”在这里是“全”的意思,“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27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如/如此;B:到/从;C:代词/代词;D: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
27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跃”“璧”“患”“果”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73.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
答案第8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描绘了一幅湖光春色图,抒发了欣喜愉悦之情;乙文通过对鼓山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太平生活的珍惜。
甲: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乙:选自《鼓山胜游记》 作者:唐珣 年代:唐 参考译文:
甲: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乙:我要去鼓山游玩。……前一天,下了大雨,好像秋冬的天气一样。我感慨今年农民有好收成,为这次出行不能实现而担心。第二天早晨,忽然风从东南刮来,把阴霾刮走,天空光亮耀眼,从天外来,花的香气,鸟的声音,山川和峡谷的容态,远处的山也变得清丽了。这自然界的美景,如此了解人的意愿并且等待着人来啊。于是登上最高的山顶,观看清幽的景色,感慨民物和睦快乐,对太平的景象感到快乐,春秋好像融为一体,心胸旷达,精神畅快……同游的索说:“天气阴晴聚散,又有多少好的。这一时的美景,应该记录下来呀。”因此写下了这篇文章。
274.(1) 冲击,冲荡 (2) 看,望
275.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276.C
【解析】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 年代:南北朝
参考译文:
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道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身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
答案第85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常常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浩荡的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27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
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漱:冲击,冲荡。
27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
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交冲:交汇冲击。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276.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
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根据给出的诗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正确,都是形容黄河的波涛汹涌,且地点相同。
277.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虽(即使)、疾(快)”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自(如果)、亭午(正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几个词是赋分点。(3)句中的“素(白色)、湍(急流)、回(回旋)、清(清波)”几个词是赋分点。(4)句中的“清(水清)、荣(树荣)、峻(山高)、茂(草盛)、良(实在)”几个词是赋分点。(5)句中的“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几个词是赋分点。翻
答案第86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译文的基本方法“增、删、调、换、留”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278. (1)见识浅陋 (2)已经(……之后)
279.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80. 示例①:如“既克,公问其故。”一方面看出鲁庄公缺乏军事谋略、指挥才能,另一方面看出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示例②:“公将鼓之。”这一段一方面看出鲁庄公不懂战争,没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说明鲁庄公亲临战场,指挥作战,鼓舞士气,不畏牺牲。示例③:战于长勺时,一方面看出鲁庄公不懂战争,没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能及时和虚心地听取曹刿的建议和意见,用人不疑、虚心纳言。示例④:“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他以国君的身份接见乡人曹刿,并接受和采纳了曹刿的质疑和询问。能礼贤下士,(任贤任能,虚心纳言)。示例⑤:曹刿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一方面看出他缺乏远见卓识,以为据此可以战,另一方面也看出他施恩于民,关心百姓。 【解析】
278.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鄙”:见识浅陋。“既”:已经。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79.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狱”:案件。“虽”:即使。“以”:按照。“情”:实情。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280.题干要求请从文中另找一例,对鲁庄公进行简要分析,以说明鲁庄公的“鄙”和“不鄙”。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要从文章提取一句话,进行辩证地分析,如“既克,公问其故”一方面说明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这是“不鄙”的一面。而这句话也能看出鲁庄公缺乏军事谋略、指挥才能,这是他“鄙”的一面。
答案第87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81.B
282.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
283.魏王自己知道不应该联合秦国攻打韩国。张旄采取层层(连环)设问的方法,引导魏
答案第88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王逐渐说出自己的意见,达到让“魏王”自知的结果。 【解析】
281.B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亡:灭亡。A与:和/同“举”,推举。C强:意动,以……为强,认为……强大/尽力。D从:遵从,依顺/由,自。
28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译为:韩国是准备割地依顺它认为强大的和无怨恨的国家呢,还是割地依顺它认为不强大并且心有怨恨的国家呢?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28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一问,根据魏王自己对张旄回答即可分析出魏王明白应采取的态度。如可分析魏王所回答的“怨魏”“强秦”“韩将割而从其所强,与其所不怨”等句,即可得出答案:知道不应该联合秦国攻打韩国。二问,张旄在整个被问政的过程中,都没有直接、明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纠结于“是否要联秦攻韩”的魏王,他把原本概念化、抽象化的议题落实,使其具象化、简单化、缩小化,分解成三个分式问题和一个总发问的组合,帮助魏王自己衡量和辨清魏秦韩三国综合国力的强弱以及国家之间的微妙关系,认识到魏国的内外条件和真实处境。度权量能,从而自己得出处理魏秦韩三国之间关系策略的结论。 【点睛】
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译文:
魏王问张旄说:“我想联合秦国攻打韩国,如何?”张旄回答说:“韩国是准备坐等亡国呢,还是割让土地,联合天下诸侯反攻呢?”魏王说:“韩国一定会割让土地,联合诸侯反攻。”张旄说:“韩国恨魏国,还是恨秦国?”魏王说:“怨恨魏国。”张旄说:“韩国是认为秦国强大呢,还是认为魏国强大呢?”魏王说:“认为秦国强大。”张旄说:“韩国是准备割地依顺它认为强大的和无怨恨的国家呢,还是割地依顺它认为不强大并且心有怨恨的国家呢?”魏王说:“韩国会将土地割让给它认为强大并且无怨恨的国家。”张旄说:“攻打韩国的事,大王您应该明白了吧!”
284.(1) (四周)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枝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联结,参差不
答案第89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齐,随风飘荡。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顺着小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4)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的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
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285. (1)等到 (2)使……听到 (3)故意 286.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287.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288.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解析】
28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1)“及其家穿井”的意思是“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的意思是“等到”; (2)“闻之于宋君”的意思是“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听到”;
(3)“乃故言曰”的意思是“就故意说”,“故”的意思是“故意”。
286.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食”“殆”“是”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
答案第90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8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种麦子的这家人拿着石头过去,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288.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穿井得人”将不真实的传言进行传播,歪曲了事实;乙文牛主嫁祸于石犀牛,艺麦家信以为真。两篇文章告诉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做出正确的判断,切不能轻信流言。 甲:选自《吕氏春秋》 作者:吕不韦 年代:战国 乙:选自《雪涛小说》 作者:江盈科 年代:明 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我的家乡延溪有一头石头刻的犀牛,时间已经很久了。近些年有人种麦子。麦子被邻居家的牛的快吃完了。牛的主人害怕他提起诉讼,就故意说:“我早晨看到那头石犀牛喘气,还看到嘴里有青沫,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大家都相信了这种说法,都说石犀牛因为时间久而成了精,于是种麦子的这家人拿着石头过去,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唉,邻居家的牛吃麦子,石犀牛却被打。石犀的形状,被一下打坏,而名声也因为众人说得很神。所有的事情怎么可以不考虑事理? 289.A 290.D 291.C
292.(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
答案第9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 293.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 【解析】
289.考查文言词语的义项。A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月色入户”的“户”:门。 290.考查文言虚词。D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如果/好像。A项,都是助词,相当于“的”;B项,都是“在”的意思;C项,都是“即使”的意思。
291.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C项对【乙】两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 29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空明”“交横”“盖”“由是”“得”等字词的翻译。“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判断句的翻译。 293.比较阅读。具体考查两文所展露胸怀的共同之处。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从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角度作答。要注意分析文句或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译文: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
答案第9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294.D 295.B
296.(1)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2)我生来与人没有什么争执。 297.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298. 报先帝而忠陛下 有财者宜输之 热爱自己的国家,乐于或主动为国分忧 【解析】
294.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地处偏远,偏僻/目光短浅。B:拜访/回头。C:答应/赞同。D:都是“派”的意思。故选D。
295.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A:在/比。B:就/就。C:表承接/表转折。D:用/因为。故选B。
296.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句中“苟全”意思是“苟且保全”,“闻达”在这里意思是“扬名显达”。该句的正常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据此翻译。(2)“臣生与人亡所争”句中“与”意思是“和”,“亡”是通假字,同“无”意思是“没有”。据此翻译。
297.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翻译为“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据此断句为: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298.文寓情于事,恳切得体。通篇洋溢着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对陛下的忠诚,用文中语句作答就是“报先帝忠陛下”。 卜式一介平民,却拥有“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的见识与胸怀,可见对于报国是不分身份的。两文中都体现了主人公的爱国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据此作答。
答案第9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乙)卜式,河南人(黄河以南人),以种田畜牧为工作。那时候汉朝正在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般家财帮助边疆。上级(皇帝)派人问卜式:“你想做官吗?”卜式说:“我自小牧羊,没有学习做官,不想做。”使者说:“你家里有冤情,希望说出来吗?”卜式说:“我生来跟人没有争斗,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我又怎么会有冤情呢?”使者说:“那么,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以死明节,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299.(1)兴起,指被任用。 (2)使……坚忍 (3)同“增”,增加 (4)在国内 (5)等到
300.(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难道只是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30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02.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任意回答出一个即可。)启发: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逆
答案第9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境中求生;时刻警醒自己,注意细节,加强反思等。(与话题相关,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99.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发”:兴起,指被任用。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0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征”:表现。“色”:脸色。“喻”:被了解。“岂”:难道。“独”:只是,仅仅是。
301.题干问乙文中哪句话与甲文所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提取乙文中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作为答案,这两句都有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的意思。
302.比较阅读。一问,要求用一个成语概括两文共同论述的道理。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所表达观点的共同点,然后找到恰当的成语概括即可。如可用“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等词概括。二问,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人生的道路不平坦,现代生活日益激烈,在实现个人价值,完成民族大业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奋斗,才能有所作为。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答案第95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二)译文: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303.B
304.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
305.(1)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 306.“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307. 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解析】
303.B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A名贵/命名;B充足;C正确的方法/学说;D通晓,明白/贯通。
30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答案第96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译为: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三个意思划开,同时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
30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第一个“食”:吃。第二个“食”:通“饲”,喂。“秉”:拥有。“亡”通“无”,没有。还有“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306.题干要求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文中末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实际上也是全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必须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切忌断章取义。如“其真不知马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之情,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07.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等句分析,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了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的观点。乙文“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明显运用了道理论证(引证)。从“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等句分析,乙文强调的是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的观点。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
答案第97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诗经》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传上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
308. 曾:增加,通“增”。 闻:听说。
309. (1)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想使(让)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310. 议论 记叙(叙述)
311.示例: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不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要有长远考虑,不断的拼搏进取,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
30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增加,通“增”。②句意为: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闻:听说。
309.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话,注意“然”,这样;“知”,明白。句意为: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第二句话,注意“安”,安定;“积”,积聚;“其”,代词。句意为:想使(让)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3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抒情、议论、描写和说明。在了解两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表达方式即可。阅读甲文,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答案第98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中可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从“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中可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阅读乙文可知,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311.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居安思危”的认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居安思危”的意思是: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我们可以围绕着“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不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要有长远考虑”方面来回答即可。 【点睛】
文言句子的翻译从句式上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准确、流畅、优美。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的全文翻译: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反之,源流不深却要它流长,根不牢固却要树长得茂盛,德义不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无知,也知其不可,更何况像您这样的明君呢!作为统治天下的国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长远利益出发,那就等于是刨了树根希望树木茂盛,堵了源泉还要流水畅通啊!
答案第99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312.B 313.C 314.A
315.(1)(1)靠近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 (2)(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
316.示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我们的政府官员若能都像欧阳修这样,关心民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付出努力,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好官。 【解析】
31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B项解释有误。
313.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A.而:表顺承/表转折。B.于:在/从。C.以:都解释为“来”。D.乎:于、在/……的样子。故选C。
314.A分析不恰当, 【甲】文写了四幅画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故选A。315.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本题注意第(1)句中为互文的翻译法)。
31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谈。【甲】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要结合“与民同乐”思想和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心中的好官形象,从“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等角度谈。 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
答案第100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乙】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发现西山的不凡景色,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挡路的荆棘灌木丛,烧掉杂乱的茅草,这样一直来到西山之巅。攀援着树枝爬至山顶,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下,举目俯视: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席下,高耸的山头和低洼的山谷,只像是小土墩,和蚂蚁洞。看似在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的景色,全都聚集眼前,没能隐藏躲过。绿水萦绕着青山,远远地与天连在一起,放眼四望,都是类同的景色。这才意识到这座山确实很高了,卓立不群,不是一般所见的小土丘。我的身心也散放开来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汇在一起,无边无际,飘飘然遨游在造物之中不知尽头。于是拿起酒杯满斟,放怀痛饮至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落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地降临,直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还不想归去。我的精神似乎从身体的约束中挣脱了出来,真正是形神俱忘,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自己并没有真正地游览过,旅游生活从此才算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317.C 318.D 319.C
320.(1)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2)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解析】
317.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当:掌管∕当前; B.穷:极∕贫苦,穷困; C.但:只∕只;
D.之: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个道理。 故选C。
318.D.表述错误。【乙】文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曾经”的意思。【甲】中的“孤常读书”的“常”意思是“常常、经常”。故选D。
319.C.表述错误。【甲】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
答案第10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故选C。
320.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为,成为;皆,都;呓,说梦话。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甲)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年代:北宋 (乙)选自《太平广记》 作者:不详 年代:宋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吕蒙到吴国,吴主孙权奉劝他学习文化。吕蒙于是博览群书,以《周易》作为主攻方向。曾有一次,他在先主公孙策的聚会上,喝得酩酊大醉,很快沉沉睡去,在梦中背诵《周易》一部。大家被他的梦话惊醒,于是便问他,吕蒙说:“我梦见伏羲、周文王、周公和我讨论世间兴衰之事,日月天象地理的规律,没有不精彩绝伦,没有领会其中的精妙,所以朗诵文章。”因此大家都知道吕蒙梦中读懂了《周易》。 321.A
322.①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②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您把放弃天下看得像丢弃一只鞋子一样。
323.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324. 亲小人,远贤臣 魏武侯听信谗言,使自己无法施展才能; 预见西河不久会归
答案第10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秦国,魏国日渐削弱。 【解析】
32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均为“的原因”的意思; B.于:对/于:到;
C.之:代词,他们,指那些贤臣/之:结构助词,的; D.日:日子/日:一天天; 故选A。
32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悉,都。死节,能够以死报国。句意: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②重点词:志,志向。若,像。句意: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您把放弃天下看得像丢弃一只鞋子一样。
32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向魏武侯进谗言,武侯使人召回吴起。故句子断为: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32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每与臣论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根据此句回答即可。【乙】根据仆人问吴起哭泣的原因,根据吴起回答的两点内容回答即可。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答案第10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译文:
(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二)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向魏武侯进谗言,武侯使人召回吴起。吴起到了岸门,停车休息,回望西河,流下几行泪。他的仆人对吴起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您把放弃天下看得像丢弃一只鞋子一样,今日离开西河却哭了,这是为什么?”吴起擦拭着眼泪回答他说:“你不懂。君王如果确实相信我,就会让我尽我所能治理西河,秦国一定可以灭亡,而魏国可以凭借西河成就王业。如今君王听信谗言不再相信我了,那么西河被秦国取得的日子就不远了,魏国从此削弱了。”吴起果然离开魏国入楚国。不久,西河全部归入秦国,秦国日益强大起来。这就是吴起先前回望西河时哭泣的原因。
325.(1)所以(2)闲适,轻松
326.(1)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2)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27.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28.“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解析】
325.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故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故:所以。“师逸而功倍”:老师很轻松,自己就可以获益良多。逸:闲适,轻松。
3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由兴”:兴盛的方法(原因)。“道”:引导。“和”:融洽。“抑”:压制。“开”:启发。
答案第10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327.考查对文言文论述的思路。。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是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是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28.考查对文章文重要概念的理解。可结合《虽有嘉肴》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如“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交流和互动。学习中可以采用教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是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从而考验我们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在“教”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促进自己深入地学习。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君子已经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作别人的老师。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引导而不是强迫,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勉励而不是压制,学习就容易成功;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学生就会善于思考。能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习容易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了。
(二)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自己就可以获益良多,并且知道这是老师的功劳并感谢老师;而不善学习的人,即使老师花费了很大的气力,自己却获益很少还埋怨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教好)。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答案第105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329. 偏爱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间或,偶然 逃跑 缘故,原因。 330.(1)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2)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而轻视人才。 331.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除蔽。 不要杀烛邹
332.邹忌进谏时采用了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推己及人)的方法规劝齐威王,晏子进谏时采用了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的方法,使景公明白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解析】
32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亡”是“逃跑”;“私”是古今异义词,“偏爱”的意思。
33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谤讥(指责,议论)、市(市井)、闻(使……听到)”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使(让)、闻(听)、以(认为)、轻(轻视)”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3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乙】文晏子劝谏齐景公不要因为让人们认为他“重鸟轻士”而杀掉烛邹的故事。据此概括填写作答。
332.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是以切身经历设喻,采用以事喻理的类比手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的。《晏子春秋》中的晏子,采用了正话反说、以退为进的方法,借物喻理的方法,让使齐景公明白了因鸟而杀人的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目的的。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
答案第106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乙】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333. (1)在 (2)过路的人 (3)像下雨一样 (4)告诉、对……说 334.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335.(1)我不懂得怎样耕种,你可以给我做个样子教我耕种的方法吗? (2)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不对)啊!
336.示例一: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示例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示例三:实践胜于说教。示例四:事非经历不知难。(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
3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行者”指过路的人;“雨”
答案第107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名词作状语,像下雨一样。
33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考生根据意思就可以划分出节奏。 3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1)句中,“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用什么方法;“示”,给……看;“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调整语序为“子可以耕之术示我乎”。(2)句中,“乃”加强判断肯定,是。
336.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解答本题要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己的理解。示例:选文中的过路人,不懂种田的规律,没有正确分析田地和人的有限体力之间的矛盾。他只知道蛮干,企图在一瞬间就把土地全部翻完,没干多久,就干不动。可见不是内行不了解行情。 【点睛】 参考译文: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说:“你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一年也干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
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下雨一样,气喘吁吁的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困难。”
农夫说:“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 337.C 338.B 339.C
340.(1)毁坏情义,求取生命,(这)怎么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呢? (2)我们这些不懂仁义道德的人,却侵入了这有仁义的国家! 【解析】
答案第108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337.“子可去”:你赶快离开吧!去:离开。故选C。 338.A.代词,代这件事。
B.与例句“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C.代词,指元方。
D.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 故选B。
339.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可分析“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从远方来探望你,而你却让我离开,毁坏情义,求取生命,(这)怎么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呢?所以选项“原因是想‘败义而求生’”错。故选C。
34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败”:毁坏。“岂”:怎么,难道。“义”:仁义。“而”:却。 【点睛】 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望朋友的病情,适逢胡人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注定要死去,你赶快离开吧!”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而你却让我离开,毁坏情义,求取生命,(这)怎么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呢?”胡人已经到了,对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何等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来取代朋友的性命。”胡人听了,对荀巨伯说:“我们这些不懂仁义道德的人,却侵入了这有仁义的国家。”于是将军队撤回去,整个城都获救了。 341.C
342.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343.治国要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解析】
34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A.已:停止∕停止; B.惟:只∕只;
答案第109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C.见:看见∕了解; D.堪:能忍受∕能忍受。 故选C。
34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4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文中的句子“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可知,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据此可得出结论: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选自《贞观政要》 作者:吴兢 年代:唐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344.D
345.(1)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2)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沉溺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346.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盛,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解析】
344.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然而/“……的样子”;
B. 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往;
答案第110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C. 相互/做宰相; D. 多次/多次。 故选D。
345.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为(被)”“去(离开)”“安(怎么)”“道(述说)”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4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详细勾勒了西子湖畔的春游图,由物及人,先从侧面写西湖桃花之盛,再写沿途观花的游人之盛。花事正盛才有游人之盛,这里运用了烘云托月的写法,突出了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文章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表现出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选自《袁中郎全集》 作者:袁宏道 年代:明
参考译文: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山光。那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的游客很多,比堤畔的草还多,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
347.《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退之,唐,著名的文学, “文起八代之衰”。 348.B
答案第111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349.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 译文: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50.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用现代汉语表述。 351.此题为开放题。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 【解析】
347.此题考查学生对《马说》一文文学常识的考查,要求学生牢记相关文学常识。。 34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B项中,道:正确的方法,故选B。 349.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350.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可以化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35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示例: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
352.①轻轻带过:者、而②轻轻带过:以、之。读得稍重些:不、之 353.①商量②之于③才
354.疑问句: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反问句: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355.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 356.B 357.C
358.(1)对(2)对(3)对(4)不对 【解析】
35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中情感把握能力。文言句中表强调、突出情感的字词要重读,“不”“之”突出山之大,愚公力 之衰。
3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结合具体的
答案第112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②句中“诸”是兼词“之于”的意思。
35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翻译时除了要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完整,还要注意特殊句子的结构形式。
35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掌握能力。可从原文中找出表达愚公的年龄、愚公移山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家人的对移山的态度、移山的计划以及愚公亲力亲为的行为等句子去思考。
35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着本文目的的理解。作者以神话 的形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A、C、D三选项都不正确。
35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末以神话形式结束全篇的理解能力。作者以神话结尾蕴含着作者(或者说文本所呈现的)的情感态度:对愚公移山肯定的和赞扬。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B、D三选项都不准确。 358.本意考查学生对古汉语中“阴”“阳”的理解能力。古时把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山的北 面或水的南面叫阴。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小题1】(1)(2)两题考查学生对古汉语中“阴”“阳”的理解能力。古时把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
(3)考查学生对特殊文言句式翻译的能力。“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时 把它顺过来““汝之甚不惠矣”,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4)考查学生如何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这可以从二人和愚公的对话“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中寻找答案。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且焉置土石?”智叟则用讥笑和嘲讽的语气:“甚是她内心的想法,接着提出一个重要问题:矣,汝之不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则更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所以说“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是错误的。
359.(1)C(2)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被偷袭而俘虏的。(3)①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
答案第113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戒备森严,军纪严明。②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③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解析】 【详解】
(1)A.不同,为:被/为:做,指雕刻; B.不同,居:经过/居:居住; C.相同,均为“于是、就”的意思; D.不同,谢:告知、告诉/谢:道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其,那里。固,当然。句意: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被偷袭而俘虏的。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课文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作铺垫并由此引出多处对比。对比之中突现了细柳营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可以看出细柳军军队戒备森严,军纪严明;从“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从“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点睛】 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
答案第114页,总1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答案第115页,总1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