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贺铸《青玉案》“愁”的抒情修辞与审美
2020-09-27
来源:好走旅游网
. .一 浅析贺铸《青玉案》“愁" 的抒情修辞与审美 李依宸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南京摘要:本文主要以贺铸的《青玉案》为研究对象,探析 词人如何用炼字、用典等修辞的凝练性增强对愁情的蕴藉. 210023) 自己的爱慕痴情;用李商隐的《锦瑟》使自己的词作有更深的 神秘感,借助《锦瑟》本身的蕴藉含蓄使自己要表达的愁情也 运用比喻、夸张、比兴等修辞的生动性将愁情升华,用点染、 烘托等修辞的修饰性使愁情诗意化.最终在形式与内容的统 一中.由情真意切的愁情体验与修辞艺术共同形成整首词的 美学意义。 关键词:《青玉案》贺铸“愁”抒情修辞 审美 《青玉案》是贺铸乃至唐宋词的咏愁佳作,词人也因结句 的“梅子黄时雨”得到“贺梅子”的称号。黄庭坚写下《寄贺方 回》:“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 今唯有贺方回。”将贺铸与秦观并提。赞许贺铸笔下江南暮春 景下的断肠“愁”情。历来众多词学者都把注意力集中于《青玉 案》后三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实《青玉案》 的艺术成就远远不止于此。它的成熟是整体匠心独运建构 “愁”情的结果。纵观全词,词愁的抒发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夸张、比兴、炼字、用典、点染、烘托等)对愁情的艺术 塑造,将愁情演绎得深厚感人并形成这首词不凡的艺术魅力。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 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上片写词人一片痴心,佳人不至后的失望,紧接着借遥想 表达对佳人的怀念不舍。下片触景生情,愁上心头不能自已, 情愁在江南暮雨中延展开来.奠定了词的伤感基调。下面主要 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修辞的凝练性对愁情的蕴藉 通读全词,我们不难发现词语言文雅,组织工丽,字句洗 练生色.这自然是基于贺铸对炼字修辞的运用。钱钟书先生 说:“字词“夫日‘安排’。日‘安’、日‘稳’.则难不尽在于字面之 选择新警。而复在于句中之位置贴适,俾此一字与句中乃至篇 中他字相处无间,相得益彰。” 这既点明了炼字的要领,又说 明了字词锤炼的美学功能。贺铸在词中用“凌波”、“芳尘”关涉 佳人,既避免了俗露,又使佳人的形象充满美感,让人联想到 佳人的曼妙身姿.这种美的体验自然为下文抒发的思慕愁绪 奠定了基础。下文中“但”、“试”涵括了自己感情的波动,掷地 有声,情感充沛。在“月桥花院,琐窗朱户”一句中,又将众多意 象以四个名词的简单罗列呈现,字句之间相互配合强化,形象 地描绘了词人遥想的场景,共同营造清静幽美的意境,在情景 间将词人思念、愁苦的情感相统一,言简意赅,但意味浓厚。同 时。末三句以“烟草”、“风絮”、“梅子”和“雨”喻愁,精辟新颖, 分别喻指愁之深广、繁多、绵长,使自己的愁苦心情在意境中 更具含蓄的朦胧美。炼字,不仅是对整首词的形体塑造,更是 对愁情抒发的巧妙搭建。 对于用典.其实和炼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使词避免直 露,增强含蓄美、朦胧美。同时,基于典故的历史性,词情的内 涵就会在时间上延伸。典故借历史蕴藉词人今时今日之情,在 纵向上深化词人的情感.在横向上扩张词情的表达内容。贺铸 在这里暗用了《洛神赋》、《锦瑟》、《江淹传》的典故,用曹植的 《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体现美人的优美动人,表达 变得多面化;用《南史・江淹传》“彩笔”的典故,表达相思的无 奈愁绪,并暗指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寄托身世遭遇。这些典 故不仅扩充了词的容量,丰富了愁情内涵,而且渗透到了词的 意境中,共同打下了愁的感情基调。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典故 自然妥帖,避免了晦涩难懂,贺铸的愁情自然而然更细腻婉 转、深厚感人,具有弦外之音。 贺铸的《青玉案》在炼字用典的修辞形式和词人愁情内涵 相统一的过程中,使有限的字形蕴含无限的愁情,引发读者相 思之愁、家国之愁、身世之愁等的猜测,这正是源自修辞的凝 练性对愁情的蕴藉。 二、修辞的生动性对愁情的升华 贺铸的这首《青玉案》,使愁情达到高潮的是“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句兼具比喻、夸张、比兴三种修 辞,在其生动性的刻画下愁情的抒发得到升华.达到美的艺术 效果。首先,词人连用三个意象(即博喻)隐喻内心的愁情,除 了化抽象为具体,使无形的愁变得可知可感外,这种博喻的手 法更强化了愁情的形象性而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同时. 以茫茫烟草广大的面积喻愁之繁多,以“满城风絮”空旷的立 体空间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连绵的时间长度喻愁之 绵长,又使词人内心郁积的愁情在空间时间上无限夸大。夸张 的修辞愁情,形成强烈的抒情效果。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赞 赏这三句:“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濒洞 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 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 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 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 兴中有比,意味更长。”这里,词人有意用比兴传统,将自己的 愁绪扩展开来,既有美人不至的苦恼.又以“美人”可望而不可 即.暗指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可见 词人愁之复杂。 比喻将词人抽象的愁情化作具体的物象。使之可知可感, 夸张使词人的愁情在力度深度上夸大,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比兴传统借用美人香草抒写政治感慨,是一种艺术联想与比 喻手法的综合运用,词人抒发愁情时以此寄托自我身世之情 感,进一步丰富愁的内涵。显然,比喻、比兴和夸张以其生动性 一起构成词人奔放的情感释放,使愁情因此升华成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 三、修辞的修饰性对愁情的诗意化 《青玉案》的愁情之所以能够这样多样而不肤浅,主要就 是依赖于衬托、虚实相生、点染、烘托等修辞所修饰铺设的应 情之景.使整首词在情景相融的诗意中将愁情推向高潮。 首先,整首词的设景,画面丰富,色彩艳丽,这是衬托、烘 托、点染、虚实相生、以乐景衬哀情等多种修辞手法共同修饰 的结果。江南的青砖小巷、迈着轻盈步调的红颜、银白的月光、 五彩缤纷的花儿、琐窗朱户的深沉建筑色彩、春天的灿烂明 媚、冉冉碧云、湖南的暮色江南、满目的绿草、苍茫的柳絮飘飞 的天空、雨中的点点红梅,这些意象本是个别、孤立的,正是在 修辞的修饰下有机组合,或衬托或点染或虚实相生或以乐衬 15 ■ .略论林黛玉的“弃女"形象 朱少敏 郭征帆 (1长兴县洪桥逸夫中学,浙江长兴313106;2铜仁学院中文系,贵州铜仁554300)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林黛玉的一生及她在贾府生 活时寄人篱下的心理感受和具有与黛玉相似命运的女子来说 明林黛玉这一“弃女”形象,并从社会、经济、性格、身体状况等 方面探究其被弃的原因。 来说又有什么差别呢? 这就是黛玉的一生,先是年幼失怙,后又无法和心爱的人 关键词:林黛玉 “弃女”被弃 《红楼梦》中与薛宝钗并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林黛玉虽然 出生于官宦之家并且是当时显赫一时的贾家的外甥女,但是 她却是一个始终为亲人为爱人所弃的女子,她一生都处在被 弃之中.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论述这一观点。 从亲人、爱人及被弃心理三个方面分析林黛玉这一被 一在一起,她就这样先后被父母和自己的爱人所弃。她的一生都 笼罩着浓厚的哀伤、悲郁的情调。 二、分析与林黛玉有相似命运的女子 要对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学 史上其他人物形象中寻找她的影子和原型。当然林黛玉不会 是简简单单哪个人物的照搬,她兼有“藐姑仙子的仙和洁,她 有洛水神女的伤.她有湘娥的泪,她有谢道韫的敏捷,她有李 清照的尖新和俊,她有陶渊明的逸,她有杜丽娘的自怜,她有 冯小青的幽怨.她有叶小鸾的幼而慧,娇而夭,她更有自身幼 而丧母复丧父的薄命……”其他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我们姑且 不论.所以只从林黛玉是个“弃女”形象这一观点出发,选取冯 小青来分析她们相似的命运。 小青十岁时有一老尼预收她为弟子.“尼日:‘是儿早慧福 薄,愿乞作弟子。即不尔,无令识字,可三十年活耳。”’而在第 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也曾有这样的讲述:“那一 年.我才三岁,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 家,我 父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 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 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J、青和黛玉 、弃形象 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却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 “清贵之家”.官僚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q)把这个 独生女儿以男子的待遇抚养,从小便叫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 上明珠。她曾有过一段娇惯的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但是她天 生体质较弱,病不离身。并且,幼年丧母,少年丧父,给本来就 郁郁寡欢的她更添了一层凄凉、悲伤之感。伴随着先后失母失 父并且“无姊妹兄弟扶持”,林黛玉只能“依傍外祖母家和舅氏 姊妹”.变得真正无家可归,于是她只能远离故土寄养在外家。 这是黛玉为父母和自己的家乡所弃。 来到花柳繁华的荣国府,黛玉遇到了她一生为之流泪不 止的爱人——贾宝玉.从此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命历程。林黛 玉在失去父母之爱后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 都被这类似谶语的话所言中,均多情不寿。这预示了小青和黛 玉都将被她们所在乎的人所弃,最终郁郁而死。 (一)小青十六岁的时候,母亲因贪图冯云的聘礼,而不顾 她与宝玉“日则同行同住.夜则同息同止”:宝玉挨打,她两个 眼睛哭得像桃子:看到宝钗有金锁与宝玉的通灵玉相配,宝玉 又特意为湘云留下金麒麟,黛玉不止一次地与宝玉闹性子;至 于黛玉因为对宝玉对自己感情的不放心而流泪伤悲的例子更 是不胜枚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黛玉寄托了她所有感情和希 望的人最终却抛弃了她,宝玉最后没能和黛玉在一起而跟宝 钗结了婚,黛玉又一次被她所爱的人所抛弃。虽然这是在王熙 风和王夫人的一手策划下进行的,宝玉并不知情,但这对黛玉 哀,这一切情景才能把词人的愁情染成五彩缤纷。同时,这种 画面里伴随脚步声、衣服的寒率声、有情人的叹息声、柳条烟 草的沙沙声、雨的嘀嗒声、梅子滴落的吧嗒声,有声有色,强胜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中“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 处”,在衬托、虚实相生和以乐景衬衷情等多种修辞手法的修 饰下.尽管不曾提及佳人,但“月桥花园、琐窗朱户”对佳人住 所幽静雅致的虚写,静谧美好的良辰美景反衬无心欣赏的愁 苦,不仅烘托了佳人的美好形象,而且吐露了自己牵肠挂肚的 思念。将词人内心的愁绪放置在修饰了的夜景中,寄予一份牵 挂、一颗真心.使词人的多情之愁情在诗意化的茫茫夜色中情 蕴荡开。下片词人在抒情时先呼“试问闲愁都几许”,接着三组 比喻解答。它们之间又是一种点染的修辞手法。先点明词人内 心愁苦,再通过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景物描写 来渲染、烘托愁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并达到了结尾一笔 荡开的抒情效果,将愁情延展在无限的时间、空间里,给读者 提供足够的想象回味余地。 词的抒情离不开景,而景的构成必然得力于修辞的修饰, 16 小青的意愿把她嫁给了冯云作小妾。而黛玉伴随着母亲和父 亲的相继去世.她也成为一个失怙的孤女。这可看小青和黛玉 被父母或生身的娘家所弃。 (二)小青嫁给冯云后,“大妇奇妒,凌逼万状”后“匿之孤 山佛舍,另一尼与俱”,并“诫日:‘非吾命而郎至,不得入非!吾 命而郎手札至.亦不得人”。至此,小青就跟她的丈夫失去了联 系,孤苦伶仃地生活在西湖边,与世隔绝.真正为这个世界所 遗弃了。 衬托、虚实相生、点染、烘托等对景象的修饰让画面充满美感, 在情景交融之际赋予情感高度的呈现性、形象性、境界性,词 人的情感也会在如此诗情画意中丰富。 综上,词在抒情的过程中离不开修辞。无论修辞的凝练 性、生动性还是修饰性,它们都在词情的抒发过程中起着不可 代替的作用,使词情得以蕴藉、升华,增强情感的诗意化。修辞 的过滤提炼,使词情以美的形式传达美的内容,收到美的抒情 效果。这个过程又在审美体验、审美感受和审美心理上给人以 赏心悦目之感,形成陶冶情性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汉申.古典诗词艺术与写作.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 社.2010(9). [2]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9). [3]黎运汉,盛永生主编.汉语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8).P5. [4]钱钟书论学文选(第四卷).花城出版社,1990(5). P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