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林清玄散文浅析

2023-01-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文 林清玄散文浅析 。贺晓玲 摘 要:林清玄是台湾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丰富的思想内容,浓厚的佛教意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浓郁的乡 土情结是其散文的基调;语言自然亲切,用词准确生动,同时又不失幽默风趣,风格很独特;他的散文作品无不 体现了生命的本真,追求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又因善于以事喻理而具有寓言的性质 关键词:林清玄语言散文 林清玄是台湾的一位高产作家,他的成就以散文为 关怀上,那么“忍让”的精神,则在他自己身上体现得淋  主。其散文常常从平凡的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他 漓尽致。“他的作品反映出一种感恩和知足,随遇而安,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 超尘脱俗的气质。其实,这已经开始和佛家所谓的超脱境 内核,也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同时他的散文有着质朴、 着感人的力量,清新优美,富有禅理。 一界不谋而合。”[4]( ∞在灾难的面前,他不怨天尤人,更 在一篇散文中,他提到了自己因为失恋,痛苦得甚至头发  清新、真纯的特点,以及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 不猛烈抨击,而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并将其化解。深刻的思想内容 都掉光了,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丑陋的癞蛤蟆。最终林 清玄还是通过自我调节,战胜了人生中的这次磨难,并从 “丑陋”和内心伤痛的双重打击,林清玄并没有放弃继续 、(一)浓厚的佛教意识 升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沟通这两重世界的精神桥梁则为佛 林清玄散文的内容首先是对此岸世界的关注,由此上 这次失败的爱情经历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面对自身的 教的道德情怀和审美体悟。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把握是以 活下去的勇气,而是以佛法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不责怪 佛学为依托的,浓厚的佛学色彩无疑是他散文中最具个性的 别人,也不痛恨上天的不公,而是坦然地对待生活中的一  地方。“林清玄的散文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清而不玄,在清 切不幸。清朗朗的文字下往往藏的是玄远的佛心禅意。” ¨阳 他皈 依佛教,但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生命。 (二)深刻的人生哲理 “每读林清玄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作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瀚的佛教艺术和佛家哲学的海 品总会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者的心灵。林清玄的散文向来 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 ¨ 他的散 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漏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  文中含有佛理,佛理通过散文来体现,这样更好地表现出了 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林清玄慈悲、仁爱的精神。 生的道德关怀主宰了林清玄的价值取向,使得他的散文有 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散文更为关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 破产的农民、退伍的士兵、忙碌的小职员、谋生的商贩, ” 的确,他的文字优 雅、恬静,哀而不伤,却能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给读者 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响,佛学的慈悲仁爱、普渡众 以力量。 20世纪80年代正是台湾经济复苏的时期,处于经济体 的同时,痛感精神财富的贫乏,于是他们追求一种更高层 次的精神理想,力图在嘈杂、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寻求内 着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宗教情 制、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都市人,在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 甚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流浪者,等等,都成为作 心的宁静。林清玄散文的智慧性体现在他挖掘出了这样的 者笔下鲜明的主角。在《四随》中作者写道: “在通化街 心态,通过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描述及偶然的顿悟满足了 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从阴暗的街巷中冒出来。乞 现代人精神的渴求。他将沉静的智慧融合在散文里,将人 者的双腿齐根二断,他用厚厚包着棉布的手掌走路。用断 生的思考、智慧的哲理像一支支镇静剂般注射进一颗颗躁 腿处点地,挫了一下,双手再往前撑。”[31( n 作者以细 动的心灵。例如《蜡烛的心》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致而真实的笔触勾画出了乞者的生命际遇,将乞者的一举 一“这蜡烛还有油,怎么就熄掉了?”孩子 说。 动描写得非常详细。最后通过自己对乞者的布施,使得 自己与乞者的心灵在那一瞬间得到了相通:乞者感到了快 乐,“我”也感到了快乐,“因众生而喜”。这就将作品 的主题上升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博爱情怀。 说。 “蜡烛的心烧完了,当然就熄了。”爸爸 “没有心的蜡烛不会烧,没有心的人呢?” 孩子说。 如果说林清玄的宽厚仁爱之心主要表现在对弱小者的 2015.10 甏 文 “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不能照 亮别人。”爸爸说。 (二)准确生动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教育他的学生莫泊桑说: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 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 没有心的蜡烛,虽然有油,还是一样会熄灭,不会有 光明。从而由物及人,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 是不能够照亮别人的。这短短的几句话,寥寥数语,却带 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 给读者沉静的思考和深刻的智慧,浅显易懂,却又意味深 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 长。林清玄的散文总会有意无意地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 田照亮。 词找出来。”_6¨ ”林清玄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对于词汇 使读者有所思有所悟,犹如有心的蜡烛一样,将读者的心 的选择是斟酌再三的,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他散文的语言虽以清丽为主,但有些地方的比喻也是相 当精妙的,可谓是从人所寡言之处言之,形象生动而又不失 (三)浓郁的乡土情结 林清玄的文章贴近生活,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出生 真。写弥漫的雾: “雾掠过果树,像一条广大的河流般。” 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勤劳、朴实的父亲深深地影响了林清 写漫山的红叶: “红色的山上,枫叶在每一处转弯的地方如 玄,给了他诚恳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 无争的乡村生活,培养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通过 林清玄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 中领悟出哲理。他散文作品中展示的是一幅幅富有情趣的自 然风光图与民俗画,这些都源于真实的生活。 在《拾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稻田中收割 的时候,大人们一行行地割稻子,我们做小孩子的跟在后 面,把那些残存的掉落的稻子一穗穗捡拾起来,一天下 来,可以捡到一大把。”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祥和、 安宁的乡间生活,没有嘈杂声,没有浮躁气,这就将读者 带入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清净世界。读林清玄笔下的文 字,恍如回到唐诗中描绘的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有作 者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和着淳朴的乡土气息,都在 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读者的心灵。 二、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一)自然亲切 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林清玄散文的 语言特点是再好不过了。他的散文没有刻意去运用艺术手 法,而是以通俗易懂的口头化语言进行描述,读起来自然 流畅,这也是他的散文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不加雕饰、平实朴素是他散文最基本的特色,这样的 语言风格与作者纯朴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在《有生命 力的所在》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带朋友到忠孝东路去逛 地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形成一个市集,从延吉 街开始一直排到复兴南路,全部都是铺在地上的地摊。” 从“市集”到“地摊”,作者运用朴实的语言,直奔主 题,看似在记流水账,但又水到渠成,在平实的叙述中表 现了文章浓厚的生活气息。 林清玄的语言在平实朴素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是 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主要体现在散文内容和人物的选 择方面。如《四随》中有言: “卖玉兰花的人里,有两位 中年妇女,一胖一瘦;有一位消瘦肤黑的男子,怀中抱着 幼儿;有两个小孩,一个十岁,一个八岁;偶尔,会有一 位背有点弯的老先生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也加入贩卖 的阵容。”卖花的人、小孩、背有点弯的老先生以及老妇 人,这些人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或是自己的朋友,或 是自己的长辈。林清玄将这些人用日常生活这条线串联起 来,像是和大家在拉家常一样,没有了距离感、陌生感, 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感受到美。 2015.10 猛扑过来的湖水,一波又一波连绵不断。”写阳光的灿烂: “阳光的金粉一串串从叶梢间穿过,落在满地的小草上。” 写少女的头发之美: “她的头发像披在山上的阳光。”他将 流动的雾比作河流,飞舞的红叶比作湖水,阳光比作金粉, 少女的头发比作阳光。比喻相当准确,栩栩如生,使本体和 喻体相得益彰,表达效果恰到好处。 (三)风趣幽默 谈到林清玄的文章,大多数人总是会想到哀伤和忧 郁,似乎充满了压抑。但是只要你细细地品读他的文字, 就会发现在淡淡的忧伤中,更多的则是他的风趣和幽默, 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用语上。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 果然,那只蚊子还停在天花板上,动也不 动,儿子说它是: “以静制动”。 我说: “既然打不中,我们让它逃生吧。” 我把纱门打开,用扫把挥驱那只蚊子,不, 李连杰,他在空中转了一圈,迅速飞出窗去。 儿子说: “唉,这只蚊子的李连杰竟然懂得 人的想法,真是蚊子中的大智慧呢!””¨ 蚊子不仅有武功,还相当地高,甚至可以称作“蚊子 中的李连杰”,懂得“以静制动”。作者以他丰富的想象 力和奇特的联想,将自己的幽默很好地展现出来,能将小 小的蚊子和著名影星李连杰联系起来,能将蚊子描写得如 此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只有林清玄才具有的幽默风趣吧! 三、别样的艺术特色 (一)体现生命的本真 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他写的文章应该是真实的, 关于生活、生存抑或是别的,必须体现“本真”的东西, 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力。 在林清玄的诸多篇章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生命的本 真。他的散文一洗时下的华丽造作之气,为当代散文打开 了一扇明亮的天窗。这里书写的是真性情,祛除了生活的 琐碎杂质,表达的是他心灵中单纯的忠于生命的思想。他 的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源于他的菩提之心,而菩提胸 怀,又成就了他散文的真诚,二者融为一体,使文章散发 出一种回归本真的艺术特点。其中一篇名为《清净之莲》 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 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 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 文 ● 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 思绪。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 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 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 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 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 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 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 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朵清净 之莲?…Ⅲ 文中描写的“水龙头”“车流”“乡间小道”“蝴 蝶花”“小池塘”“睡莲”,这些景物再平常不过了,有 谁没见过呢?确切的说,我们大家几乎每天都会见到。林 清玄以我们熟悉的事物来写文章,不仅让读者觉得真实可 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简单平凡的事物体现出真实的情 感。他以一颗真诚、向善之心去写文章,将自己真挚的情 感融于文中,还生命一个本真,毫不掩饰,更不会矫揉造 作,这也是其散文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二)情景合一的艺术追求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林清玄,对大自然的一草一 木、~山一水,都有着宗教信徒式的虔诚崇拜,他将自我 的存在融化到自然景物之中,使散文有意无意地达到了天 人合~、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月光下的喇叭手》里,作者以感伤动人的笔调, 描写一位饱经沧桑的退伍老兵的故土情怀。贫困和衰老消 磨了老人的外在形体,安慰他的是暂时麻醉神经的烈酒, 但是,在月光下吹奏起陈旧的喇叭,还有那一支怀乡的 曲子,满眼都是泪水:“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哭起 来。”喇叭手是一个代表,在月光下苍老的喇叭手身上, 喇叭作为一种情感符号而存在于文本之中,象征了无数流 离失所的老兵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舍。结尾写道: “在冬夜 寒冷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还是站 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满了 整条街。”散文笼罩着忧郁而感伤的色调。月光下的乡愁 显得更加浓厚,作者把乡愁和月光相结合,使得 隋”和 “景”相互融合,把凄凉的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林清玄把自己的文化情感、价值取向和对祖国的热爱 相结合,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性的历史活动融为一体,使得 散文从整体上来看,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 (三)寓言的特色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给读者讲述着 某种道理,是典型的陈述加感悟式散文,以事喻理,明白 晓畅。但是他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感悟,更是透过笔墨教给 人们感悟的方法,让读者也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不 平凡,做一个对生活“有感”的人。 在《寓言故事》中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国家 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手艺非凡。有一天,国王请两位 来一比高下,命令他两位各自雕刻一只老鼠,看谁的作品 更逼真些。 三天后第一位木匠手下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 连鼠须也会抽动。第二位手下的老鼠只有老鼠的形象,却 没有老鼠的相貌,远看勉强是只老鼠,可是后来他却获胜 了。因为第二位木匠主张胜负应该由猫决定,到底是不是 真像老鼠,猫的眼光应该比人锐利得多。结果是几只猫一 哄而上朝第二位木匠的老鼠扑去,争相抢夺,而那只栩栩 如生的老鼠却被冷落到了一边。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第 二位木匠选用了鱼骨做材料,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不像老 鼠,而是在乎它那独特的腥味!”r9]( 盯猫能不认识老鼠 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凭什么去判断呢?不是以老鼠 的相貌、体形,而是它的味道。第一位木匠只看到了表面 现象,虽然老鼠栩栩如生,还是失败了。第二位木匠则抓 住了猫的本性,用带有腥味的鱼骨作材料,吸引得几只猫 都扑向了并不像老鼠的老鼠。林清玄通过简单的寓言故 事,提醒读者看待事物应该看到它的本质,要抓住最关键 的东西。 林清玄和毕淑敏的文章都能给人以启示,但是林清玄 这种寓言式的散文,对人心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和毕淑 敏相比,林清玄的散文对人心灵的关注用笔较少,一般只 在文末提及,引起读者的思考。” 。] 聃 所以林清玄的散 文主要是让读者自己去幡然悔悟、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总之,林清玄的成就主要在散文,他以苦行僧的姿 态对待生活,体验生命。他的文章大多数都含有佛理、佛 法,哲理趣味也比较浓,用日常生活教会读者处世的方 法,朴素深刻,意味深长。 注释: [1】吴艳: 《论贾平凹、林清玄的佛理禅蕴》,语文学刊,2008 年,第1期。 [2】楼肇名 《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 99 7年 版。 [3】林清玄:《清语玄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4】柏以慧: Ⅸ林清玄散文创作与他的“家园”意识》,鸡西大学 学报,2009年,第3期。 [5】李奕萍: 《浓情诗意总相宜》,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 【6】覃碧卿: 《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中国文学研究,200 5 年,第1期。 [7】林清玄: Ⅸ寻找幸运草》,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8]林清玄: 《心的菩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07年 版。 [9】吴周文: 《智慧的面对与哲学的境界》,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am。 [1 0]黄敬秀: 《林清玄与毕淑敏散文之比较》,文化论坛,2 009 年,第2期。 (贺晓玲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714099) 2O15.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