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C)A、设计课程B、编写课程C、实施课程D、评价课程 2、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该所要确立的根本性里念(D)
A、素质教育理念B、创新教育理念C、生活教育理念、D、终身教育理念
3、与新课程教改相符合的是(B)A、学课本位论B、学生本位论C、教师本位论、D、社会本位论 4、下列名称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D)A、教材B、因特网C、实验室D、师生关系 5、校本课程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A)A、补充B、延伸C、拓展D、深化
6、教学设计是为什么服务的(B)A、教师的教B、学生的学C、教材的传授D、搞活课程
7、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按序列评价多是(A)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 8、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C)
A、教学内容分析B、教材对象分析C、教学目标制定D、教学身份选择 9、班级教学产生于(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0、个别化教学的首要环节是(B)A、研究教材B、了解学生C、选择方法D、设计作业 11、不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A) A、综合课程B、广域课程C、相关课程D、核心课程
12、综合课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D)A、实践性教学B、综合式教学C、开放式教学D、主体式教学 13、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C)A、课程结构B、教学内容C、学习方式D、教学组织形式 14、可以对教学活动的某一细节作出评价是(C)A、质性评价B、量化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 1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最主要的方式是(A)A、观察B、制作C、考试D、表演 二、判断1、课程与教学是相互独立的F 2、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F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应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F
4、班级教学难以作到因材施教保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应该废除。F 5、目前对教材的开发是实现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F
6、过去的备课写教案在新课程中称为教学设计。F 7、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越多越好越新越好。F
8、教学设计实际是一种教师的行为研究。F 9、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既是一种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T 10、个别教学也叫做个别化教学。F 11、作为教学形式的学生自学,就是完全意义上学生的任意学和自己学。F 12、教学方式包括:教师和学生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T
13、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是相对立的。F 14、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教学目标。T 15、新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有所下降。F 16、电化教育与新课程相结合的根本总之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辅助作用。F 17、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F
18、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应该以综合课取代分科课程。F
19、借助于研究性学习培养少数尖子学生是条好经验。F20、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摒弃过去过于注重的终结性评价。F 三、简答
1 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1
2、当代强调课程综合化的原因何在?
答:课程的综合化,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新知识观适课程综合化的理论来源;2)社会的新发展、新问题要求课程走向综合化;3)学生的认知发展也需要课程的综合化。
3、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1)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并体现到实际行动中;2)其次,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同时,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3)再次,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增强合作意识,实行专业之间各学科教师的相互帮助、相互合作。 4、 简要说明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答:发展性评价有其丰富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使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多样化的要求;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式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一转向多向;7)关注发展过程。 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什么意义?
答:(1)更新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绝不仅是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和手段,它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甚至教育体制的革命。在这诸多变化中,教学观念是重中之重。主要表现为:打破传统的师生主从关系,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2)变革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双向、多向、异步、同步传输等众多特点。把它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有利于教师实践因材施教、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3)补充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可说是日新月异,信息流动更新速度很快,这可以弥补固定课程的不足。 (4)扩大教学规模。现代教育技术使传统的学校围墙不复存在,使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走向信息技术存在的任何地方。
(5)形成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师生积极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使师生交流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从而使教学产生显著的功效。 四、论述
6、 广义的课程资源开发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答:①从校内到校外——关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利用;②从实验验证到实验探究——关注开放实验室和“随手取材”的探究性实验室建设;③从课本到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④从物到人——关注教师、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联系实际说明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7、 联系实际说明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新课程p5-7)
答:1)由专制走向民主;2)由封闭走向开放;3)由专家走向教师;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新课程改革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2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 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 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 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 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4、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5、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3、 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6、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3
7、 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把原大纲中的七个部分缩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并分学段进行说明;删去了原大纲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课程实施建议,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三部分,并分学段加以阐述。风格上的差异。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在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减少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改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从程观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主以下几个方面:
1、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案例中赵老师对学生关注不当,他仅仅关注考试学科的成绩,表现了教育关注的狭隘性。对考试学科以外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也应给予关注,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案例中赵老师仅关注学生“考试关”的通过,对学生近期发展不能全面关注,对学生的中远期发展就更难以顾及。 3 、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刘勇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诗,这种需求是合理的,应当允许,也应当得到满足。而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合理的应当的学习需求不被认可,不被接受。这样不但使学生的成长受到挫伤,也使学校适应学生发展的功能大大降低。
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习被看作是统一的共性的活动。对学习的指导,也采取一种灌输的方式。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 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任教师灌输。学生的尊严,是在受尊重的人际环境中形成的,教师要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让学生永远带着希望和信心。教师关注不同,所引发的后继活动和教育后果也不同。它的影响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关注不
4
同― 、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 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结论不同― 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 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 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应和表现不同―
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事实说明,许多教育效果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可以看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世界。
请举例说明你所教学课的课程标准:
例如,对科学探究的目标规定,第一个目标是知道科学探究实际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目标是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见这些规定,都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对过程,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以较大的灵活性。 第(2部分)
1、新课改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其一、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其二、思品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其三、课程结构单一,封闭;其四、课程内容陈旧;其五、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其六、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其七,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3、先进国家课改的启示:1)课改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也重视价值观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发展。3)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关注学生经验。4)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
4、针对课改弊端提出六项具体目标:一、改变课改过程过于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快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谈谈你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理解: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的部分的分量保持相对平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社会需求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而社会需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6、新课程如何克服过去教学内容上的“难、繁、偏、旧”的弊端:
5
第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课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1)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流合作的能力
7、教师的关注:1)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2)关注学生长期发展;3)关注学生不同的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
8、教师关注的升华: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
9、教师的关注不同——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态度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映和表现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
10、新课改与传统课程环境有什么不同?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变学生为中心;变单方向发展为多方面发展;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变被动反映为有计划的行动;变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为具有选择性的内容变孤立的人工背景为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
11、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那些变化?⑪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①、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⑬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12、什么是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1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体验性4)独特性5)问题性
14、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从现状看,我国目前教与学的方式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从理论上看,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15、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合作学习: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成而言的。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6、如何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①要明确教师的职责②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③确立新的教学 17、教师教学职责: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6
18、评价:是评定的简称,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只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19、综合能力的测试目标:①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②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③体现基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1)接受和储存信息2)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1、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①评价的目光应面对个性②评价内容应指向个性③评价方法应展示个性④评价结果应激励个性
22、新课改所提倡的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观”: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建立促进课改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3、评定:坐在某人的旁边帮助他,咨询性评价。
24、“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内涵: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浅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
25、“发展性评价观”遵循的理念: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6、“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特点:①评价内容多元化—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②评价结果的效益化—从注重鉴定与选拔转向注重激励③评价方式的动态化—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转化。④评价模式的质性化—从单项性转向多元性和交互性。
27、评价的五个功能:1)反馈调节2)展示激励3)反思总结4)记录成长5)积极导向27、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1)学生观2)发展观3)知识观4)课程观
2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上的人
29、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转移。 新课程改革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7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 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 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 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 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 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 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把原大纲中的七个部分缩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并分学段进行说明;删去了原大纲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课程实施建议,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三部分,并分学段加以阐述。风格上的差异。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在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减少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改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从程观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主以下几个方面:
1、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案例中赵老师对学生关注不当,他仅仅关注考试学科的成绩,表现了教育关注的狭隘性。对考试学科以外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也应给予关注,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案例中的赵老师仅仅关注学生“考试关”的通过,对学生近期发展不能全面关注,对学生的中远期发展就更难以顾及。 3 、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刘勇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诗,这种需求是合理的,应当允许,也应当得到满足。而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合理的应当的学习需求不被认可,不被接受。这样不但使学生的成长受到挫伤,也使学校适应学生发展的功能大大降低。
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习被看作是统一的共性的活动。对学习的指导,也采取一种灌输的方式。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 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任教师灌输。学生的尊严,是在受尊重的人际环境中形成的,教师要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让学生永远带着希望和信心。教师关注不同,所引发的后继活动和教育后果也不同。它的影响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关注不同― 、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 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结论不同― 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 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 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应和表现不同―
9
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事实说明,许多教育效果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可以看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世界。
请举例说明你所教学课的课程标准:
例如,对科学探究的目标规定,第一个目标是知道科学探究实际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目标是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见这些规定,都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对过程,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以较大的灵活性。 (2部分)
1、新课改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其一、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其二、思品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其三、课程结构单一,封闭;其四、课程内容陈旧;其五、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其六、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其七,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3、先进国家课改的启示:1)课改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也重视价值观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发展。3)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关注学生经验。4)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
4、针对课改弊端提出六项具体目标:一、改变课改过程过于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快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谈谈你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理解: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的部分的分量保持相对平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社会需求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而社会需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6、新课程如何克服过去教学内容上的“难、繁、偏、旧”的弊端:
10
第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课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1)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流合作的能力
7、教师的关注:1)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2)关注学生长期发展;3)关注学生不同的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
8、教师关注的升华: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
9、教师的关注不同——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态度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映和表现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
10、新课改与传统课程环境有什么不同?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变学生为中心;变单方向发展为多方面发展;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变被动反映为有计划的行动;变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为具有选择性的内容变孤立的人工背景为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
11、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那些变化?⑪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①、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⑬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12、什么是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1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体验性4)独特性5)问题性
14、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从现状看,我国目前教与学的方式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从理论上看,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15、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合作学习: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成而言的。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6、如何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①要明确教师的职责②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③确立新的教学 17、教师教学职责: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11
18、评价:是评定的简称,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只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19、综合能力的测试目标:①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②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③体现基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1)接受和储存信息2)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1、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①评价的目光应面对个性②评价内容应指向个性③评价方法应展示个性④评价结果应激励个性
22、新课改所提倡的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观”: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建立促进课改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3、评定:坐在某人的旁边帮助他,咨询性评价。
24、“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内涵: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浅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
25、“发展性评价观”遵循的理念: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6、“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特点:①评价内容多元化—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②评价结果的效益化—从注重鉴定与选拔转向注重激励③评价方式的动态化—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转化。④评价模式的质性化—从单项性转向多元性和交互性。
27、评价的五个功能:1)反馈调节2)展示激励3)反思总结4)记录成长5)积极导向27、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1)学生观2)发展观3)知识观4)课程观
2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上的人
29、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转移。 #8 回复
教师职业道德与个人修养
专题一: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解读
1、教师职业道德有什么样的特征与功能?
答: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1)、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师德具有全局性。在从中央地方各级领导部门全面重视教育,全党、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使师德远远地超出了本部门职业道德的范围,而上升到全社会各行各业职业道德之前,从而具有全局性。 (2)、社会地位来看,师德具有超前性。第一、师德有前瞻性;第二、师德有基础性;第三,师德具有超前性。 (3)从教师职业及个人素质看,师德具有导向性。第一、师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导向作用,言传身教,表里一致是学校方向正确的政治保证。第二、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质量标准。要在执行落实过程中不走板、不变味,教师必须做到师德纯正
12
崇高。第三、要造就“四有”新人,教师要率先树立远大理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给学生以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境界,带头艰苦奋斗,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树立优良道德风尚;增强法制观念,反对无政府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基础,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第四,不断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4)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看,师德具有超越一般职业道德的示范性。
首先,教师“红烛精神”本身就是师德超出一般道德规范的示范表率作用的集体体现。其次,“为人师表”则是教师以自身优良品德为学生和社会做榜样,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集中表现在四大方面,即教育功能、调节功能、社会促进功能和行业保护功能。
1、教育功能。从伦理学上看,教师特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总和即构成了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在学校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首先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其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再次,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
2、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它不仅指向教育过程,而且也指向教师本身。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对教师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3、促进作用。
在实践领域,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还表现在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促进作用。其一,通过培养学生,对社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其二,通过教师自身来影响社会,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变。 2、谈谈如何处理好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之间的关系?
答:理想层次着眼于较高层次的理想状态对教师职业道德定位,它代表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高要求。
原则层次,着眼于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角度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位,它既表达了现实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考虑到我国教师现有的师德水平以及如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向更高层次迈进。
规则层次体现了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底线要求,是每一个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要求。这些要求一般直指教师的外显行为特征,有很强的观察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职业道德规则通常采用否定式语言格式,以明确在教育工作中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采用和呈现的。 3、结合社会现实,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人们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正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动荡,社会利益的格局不断变化和调整,教师与所有成员一样,心态比较复杂,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审视教师职业的价值,努力为自己找到一个不落后于变革大潮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事业坐标。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觉得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师德观:
(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忠于职守,依法执教,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2)对待学生的道德——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
(3)对待其他教师和教师群体的道德——相互信任和尊重,协同工作,共同发展。 (4)对待学生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主动沟通,平等相待。 教师职业道德考试”参考(N1)
13
“教师职业道德考试”参考(N1)
一简答题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
①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 ③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的作用; 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
2、列举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习惯。(答出6个习惯即可) ①热情主动——教师走向成功必备的第一心态; ②端正大方——教师形象塑造的基本要求; ③规范得体——教师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 ④宽容公正——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
⑤沟通合作——教师与家长真诚交流的基本原则; ⑥双赢思维——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
⑦关注细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养成的重要习惯; ⑧不断更新——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 3、教师形象的塑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①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表形态;
②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 ③语言: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情绪合理等,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 ④礼仪:包括称谓、交谈、聆听、服饰、介绍等,是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 4、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①对因村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
②公正的前提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③有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 ④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⑤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5、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如何保持正确的合作态度?
①谦虚和蔼。教师与家长是平等的,在交往时,应该谦虚和蔼、讲究礼貌,营造和蔼氛围,这样才能缩短双方的距离,家长才会敝开心扉。
②尊重理解。不论家长的年龄大小、地位卑尊、文化高低,都尊重理解他们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地位。决不能摆出教训人的架势。
③一视同仁。对社会经济地比较低、家庭困难、有残疾的家长要富有同情心,对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比较高的家长不要阿谀奉承,更不能提出无理要求。
6、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在宽容问题上正确对待自己。 ①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愉快接受时,不强迫学生立刻接受; ②多用商量的口吻,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与学生交流; ③不为了维护教师的“威信”而压制学生的意见;
④积极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并能改变教师已作出的决定; ⑤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自己的心境,约束自己的言行;
⑥善于在实际行动中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自觉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7、在日常生活中,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细节有哪些?(写六条即可)
①理解别人;②注意小节;③信守诺言;④阐明期望;⑤诚恳正直;⑥勇于道歉。 8、简述教师形象塑造的几个维度。(同第3小题)
9、简述教师道德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①能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深刻理解教师所担负的社会职责和使命,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②能促进教师改善劳动态度,敬业爱生,形成良好的教风; ③能提高教师的行为选择能力和心理素质;
④能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业务素质
14
10、简述教师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体系。 教师道德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体系:
①从横向看,教师道德教育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人格等内容;
②从纵向看,教师道德教育包括教师职业原则、教师道德规范和教师道德范畴的规范体系。 11、什么是教师职业作风?人民教师应该树立哪些优良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指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人民教师应该树立以下优良职业作风: ①实事求是、坚持真理;②工作积极,认真负责;③忠诚坦白,平等待人;④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12、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②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 ③对工作的事业心与上进心; ④获取成就的动机与欲望; ⑤求知的欲望与兴趣;
⑥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 13、简述教师自我更新的主要内容。 ①身体:适当运动和营养保持健康; ②精神:荡涤心灵尘埃; ③心智:不要停止自我教育; ④社会情感:历练待人处事之道。
14、什么是教师德性?它有哪些表现?
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力的品质。 教师德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
②道德意志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力量;
③在教师对为师之道体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 1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 16、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存在哪些误区?
①利用家长;②排斥家长;③教师一言堂;④动辄向家长告状;⑤向家长推卸责任。 17、教师理解学生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六条即可) ①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心态; ②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决定班级的活动;
③选择班干部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公开唱票; ④尊重学生的意愿,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想法为中心; ⑤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⑦给学生机会,给教师替意见;
⑧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多与学生沟通。 18、什么是教学姿态?它有哪些要求?
教学姿态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手势和身姿。教态的一般要求: ①站态要有安定感和力度;
②要有优美的手势正确地表达感情,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 ③面部表情要丰富,但不能做作;
④要用普通话教学,力求发音正确、语调流畅,抑扬顿挫。 19、优秀教师有哪些主要特征?
15
①表现出热情 。 ②了解并跟上你专业领域的变化。③搞好组织工作。
④积极地讲授。 ⑤展现一种好的态度。 ⑥建立一种有效地班级管理模式。 ⑦制定好教学步骤。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⑨有效地提问能力。 20、办公室里不受欢迎的行为有哪些?(写六条即可)
①拒绝帮助同事;②在办公室比家里还懒;③热衷于探听家事、隐私;④只“进”不“出” ;⑤越级“控诉”(喜欢打小报告);⑥有好事儿不通报;⑦进出不互相告知 ;⑧常和一人“咬耳朵” 。
21、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现实意义。
①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②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
③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④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 22、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从发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①从教师职业特点来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都是人与人的关系,必然有道德;
②同其他职业行为规范一样,教师的行为规范也可以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
③从教师的行为方式看,教师行为活动的职业意义与道德意义是交织的一起的,教师的“做事”与“做人”、教书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23、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同第1小题) 24. 教师与同事相处要注意哪些细节?
①自我欣赏要有限度;②孤独的人,不能满足于管好自己的“三分三”
③真实地对待别人;④让体态和眼神说出你的秘密 ;⑤要有包容和宽容的心态。 25、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体现在哪里?
①不要用高高在上的眼光看待学生;②和小学生交流、交谈时要蹲下来保持平等;
③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不凌驾于学生之上;④不发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掩饰自己,不带假面具; ⑤理解教学相长的含义,具有向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表现。 26、教师以情感人,乐于帮助学生的细节要求有哪些?
①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生动,有幽默感;②在讲课过程中,真诚流露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③会多介绍一些课本中没有的事情或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自我;
④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积极想办法去帮助解决;⑤学生有疑惑时,主动讯问,热情解答。 27、教师课堂教学的目光分配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正确选择目光投放点:把目光中心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上,并兼顾其他; ②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③用目光给予信号,控制学生的分心;
④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目光交流;⑤用目光制止学生的嬉笑打闹。 28、看名片的要点有哪些?
①名片是否经过涂改;②名片是否印有住宅电话;③名片是否头衔林立;④名片上的座机号是否印有国家和地区代码。 29、列举富有积极心态的细节行为表现(写出六条即可)。
①昂首走路;②恰到好处地有力握手;③坐姿要不失身份;④运用手势表现你的进取精神;⑤声音做到诚挚自然,饱含信心与精力;⑥坦然的目光会增加你的信心;⑦坐在前排;⑧将你的步伐加快四分之一;⑨该认真时就全身心投入,该快乐时就开怀大笑;⑩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会说:这是我的错! 30、与人交往握手要注意那些细节?
① 在上下级之间,应上级先伸出手后,下级才能接握。 ② 在长幼之间,应长辈先伸出手后,晚辈才能接握。 ③ 在男女之间,应女方先伸出手后,男方才能接握。 31、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教师纪律就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制度、条例、守则。主要做到: ① 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意识。
16
② 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③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 ④ 从一点一滴做起。
⑤ 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二、辨析题
1、师德规范体系是由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部分组成的。
①错误。②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三个领域。师德规范体系是由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组成。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 ③所以,这个错误是把师德规范体系与社会道德体系混淆了。 2、教师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看教师的道德行为的动机。
①错误。②教师道德行为是道德激发的结果,动机的内容决定了行为的性质。只有怀着平等爱生之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善良动机,才能产生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行为。但是,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动机,还要考虑行为的效果,而且要更加检验教师教育实践及其取得的效果。只有考虑道德行为的实际效果,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才有现实意义。教师道德评价,必须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③所以,光看动机或光看效果,都是片面的。 3、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①此言有一定道理。②惩罚绝不等于休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惩罚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不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是一把双刃剑。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③所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4、“作为一名教师就应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如对节假日补课不主动积极,那是师德低下的表现。”
①错误。②敬业爱岗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守的师德规范准则,奉献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情操。学校管理者要教师在节假日补课,这是侵占教师休息权的违法行为。对于管理者所要求的以侵权为前提的“奉献”,教师完全可以不接受,这不仅不是师德低下的表现,而是教师维护自己休息权的做法。 ③所以,奉献不应成为侵犯教师休息权的托辞。
5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先进的教学机器,机器将要代替教师,学校要逐渐消亡。这种看法是否正确?阐述理由 ①错误。②先进的教学机器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机器代替教师教学,只能说明教学手段的先进。但是,机器永远代替不了教师,因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人,教育学生不是制作统一的产品。更何况教学机器的设计和内容程序的编制需要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是不能用机器加工的,只有用教师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智慧去感染和熏陶。 ③所以,这种“学校消亡论”是错误的。 6、教师是“打火机”而不是“火柴”。
①正确。② 比喻形象贴切,教师就像是打火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职业与时代发展要求教师不断的补充知识来应对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成为终身教育的典范。就像是打火机一样需要不断的“充电”来维持光和亮,无穷无尽的散发光与热。而火柴燃烧终有尽,却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做法不是新理念所提倡的。 ③所以,教师是“打火机”而不是“火柴”,这个比喻是正确的。
7、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
①正确。②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各具不同思想情感的个体,教育进行过程中,情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情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动力基础,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③所以,要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首先要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教师职业道德考试”参考(N3)
8、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 ①错误。②教师是一种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休息权不得随意剥夺,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但有的学校作出了教师必须无条件服从上旱读、晚自修、节假日辅导课的规定,否则作待岗处理,并将补课节数编入课表,与工资挂钩考核。学校管理者以“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为借口,用待岗办法来剥夺教师休息权,这种做法是错误
17
的。
③所以,侵犯教师的休息权是违法的行为。
9、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学生家长给教师送礼完全是正常的人之常情。
①错误。②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迎来送往,礼尚往来,实属人之常情。作为老师其人格、道德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培养学生上是教师应尽的义务,教好学生更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没有理由收受学生的礼物。然而,目前无论是中、高考发榜还是过节,各种谢师活动愈来愈火爆,档次也越谢越高,这是“庸俗”的做法,有悖于教师良好师德形象的树立。 ③学生家长给教师送礼,给学生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0、教师职业良心同教师权利相联系,并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
①错误。②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履行义务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教育事业整体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责任感;教师在教育教学劳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
③教师良心同教师义务密切联系,并从教师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 11、师德行为的选择仅仅受外部条件的制约。
①错误。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不仅要爱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社会历史条件、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道德观念与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等;而且还要受到教师个人的主观内部条件的制约,诸如教师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个体的道德素质,教师个体能力素质等。尤其是教师的主观内部条件对于自身选择合乎道德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因此,“师德行为的选择仅仅受外部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片面的。 13、成功的事业,需要积极的心态。
①正确。②积极的情绪是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进教师积极向上和赋予教学激情,能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师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基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微笑面对教育教学生活,要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认清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要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只有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自己从事的事业才会成功。
③所以,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
14、宗教教育是迷信活动,不能起到道德教育作用。
①错误②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宗教信仰自由。而迷信是信仰鬼神,我们是要破除的。马丁.路德说:“今天我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我需要再跪上一小时。”祈祷不单是一个机械的责任,而是增加精神动力的源泉。人有了信仰就有了寄托,精神会变得丰富,心灵的尘埃也会等到荡涤。
③所以,宗教教育也能起到道德教育作用。 三、论述题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请用师德教育的“双赢”协作原则,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①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需要互惠的思考框架和心意。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和资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式的竟争。双赢思维是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
②上述这段话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教师团队,其工作目标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因此,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
③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辅人员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但这是教育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对此教职工之间应当提倡同心同德、团结协作、敬业乐群精神,任何轻视、贬低别人的言行或不择手段地抬高自己是不道德的。
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双赢思维原则,必须树立“人人互助是天堂”和“助人者自助”的理念。教师之间无论是在思想上、业务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尊重对方的劳动,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学校。
2、学校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道德规范?为什么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⑪学校教学过程的道德规范有:(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2)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钻研业务,认真施教。 ⑫“教书能人,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这是因为:
18
①教书育人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教师担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书和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教书内含着育人,是育人的手段,而育人则是教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教书和育人是同一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偏废。
②教师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言教”,更要“身教”,只有这样,才会在学生心目中确立真实可靠的教育威信。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教师个人,如何缓解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缓解由于职业压力给自己带来和消极影响,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①培养豁达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学会面对现实,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来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做到知足常乐,不自寻烦恼。
②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事事以和为先,尊重关心他人的需要,注意避免因小事斤斤计较,多和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③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学会理智、转移、幽默、升华、自慰、自控等,从而减缓由于职业压力所带来的对个体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
④调整饮食起居,预防旱衰,不要用脑过度,避免劳逸失衡,保持身体健康,并拥有更多的年轻和身强力壮的时间。 ⑤劳逸结合。要注意劳心与劳力的结合,学会自我松驰;适当娱乐,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适当调整工作和竞争观念,合理安排好学习和工作时间。
⑥调适婚姻生活,获得家庭幸福。留给夫妻独处的时间,夫妻双方理解、尊重和信任,共同承担家务劳动、教养子女的责任。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处理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三个层次的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三个层次的关系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其关系是:
①理想层次着眼于从较高层次的理想状态对教师职业道德定位,它代表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高要求。
②原则层次着眼于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角度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位,它既表达了现实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考虑到我国教师现有的师德水平以及如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向更高层次迈进。 ③规则层次体现了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底线要求,是每一个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要求。这些要求一般直指教师的外显行为特征,有很强的观察性和操作性。教师职业道德规则通常采用否定式语言格式,以明确在教育工作中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采用和呈现的。
5、教师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特征有哪些?请联系实际分析它们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①教师要具有精细的观察力。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的内在原因,准确判断其行为的真实动机;才能知道学生对教材的领悟程度,判断出作业是独立完成的,还是抄袭的;才能分辨出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和引导。
②教师要具有准确而敏捷的记忆力。教师记忆力的敏捷性,可以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和速度,还可以使教师熟记教材的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流畅的教学和讲述。
③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注意力。注意力的品质表现在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它常常需要教师把注意力指向不同的客体。善于分配注意力是从事复杂活动的前提,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要求。
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就能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细节,在细节中展示自己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⑦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坚持进行家访,不指责、训斥学生家长。 ⑧要关心集体,尊重同事;不做有损集体荣誉和不利同心团结的事。 8、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①终身学习的楷模; 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和学习障碍的诊断者; ③令人信任的心理医生; ④课程设计的专家。
⑤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信息资源的提供者; ⑥团体工作和团队沟通的专家; ⑦独立研究、独立学习的指导者; ⑧客观公正的评价者;
⑨熟练的社会工作者; ⑩预知未来社会需要的学者。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