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男女平等、妇女发展与性别和谐
2020-02-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0年2月 第1期 总第89期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Journal of Women’S Academy at Shandong Feb.2O10 No.1 Ser.No.89 ・性别平等理论研究・ 论男女平等、妇女发展与性别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课题组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北京100730) [摘要] 平等、发展与和谐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妇女运动发展的主题。平等与发展互为条件,只有在平等与发 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性别间的和谐。在平等与发展基础上促进性别和谐的主要途径包括:将性别平等和谐的理 念纳入立法和公共政策,逐步消除社会领域以及家庭领域中制度性的性别歧视壁垒;将性别平等和谐的理念纳入 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划,保证妇女在参与发展中实现性别的平等与妇女赋权;从构建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入 手,为实现性别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男女平等;妇女发展;性别和谐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838(2010)01—0001~07 Discussion on Gender Equality,Women’S Development and Gender Harmony The Subject Group on the Studies about the Women’S Theory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Women’S Institute of All China Women’S Community,Beijing 100730,China) Abstract:Equality,development and harmony have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eminist movement at present stage.Equality and development are mutually conditioned.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devel— opment,gender harmony can be realized.Its main approaches consist of taking the concept of gender equality into legislative and public policies and eliminating gender discrimination obstacles gradually in social and family areas; putting this concept into whole socila development plan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rights in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creating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social harmo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ng equal and harmonious advanced gender culture. Key words:gender equ ̄ity;women’S development;gender harmony 一、男女平等始终是妇女运动发展的目标 关注到妇女一直生活在阶级压迫与性别压迫的社会 1.男女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核心范畴 网络之中,便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问题作了大量 男女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核心范畴。 深刻、丰富的阐述,创建了关于妇女问题的革命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 说。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进步和阶段解放的高度,对 收稿日期:2009—10一O1 基金项目:2009年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重点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课题组成员:丁娟、马焱、黄桂霞、李文。执笔人:马焱。 ・1・ 产生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实现男女平等的条件和途 等概念及内涵的不同理解,例如男女平等是指男女 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还是结果的均等?不同的 理解常常使讨论者互相误解,有时甚至使讨论陷入 僵局。因此,要推动妇女运动深入发展,非常有必要 澄清人们对男女平等概念及内涵的一些模糊认识。 径,以及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权利等基本问 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概括。按照马克思主义观 点,曾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妇女受压迫、受歧视现象, 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在远古时 代人类两性曾是平等的,只是当人类社会产生了私 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时候,妇女才逐渐失去了社会劳 动的机会和生产手段,被排斥于社会劳动之外,沦为 家庭的奴隶和男子的附属物。在阶级社会,男女不 参考我国宪法中关于男女平等的提法以及国际 社会对男女平等的界定,本文认为,男女平等的概念 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 在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应该享有平等的权 平等是整个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构成要素,男性对女 性的绝对统治也使一般的史前期的男女社会地位差 异上升为对抗性矛盾,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绝对统 治与压迫。恩格斯曾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 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问的对抗的发 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 的奴役同时发生的。”ll 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解放 一方面有赖于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妇女解放是阶级 解放的一个分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 最后解放自己;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在阶级压迫系 统内,男女作为被压迫者其无权地位大致是一致的, 但也有其差异,因此妇女解放有其特殊属性。 。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概括中国公民所受的压迫, “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 ……政权;……族权;……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 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 权)。”_2 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男 女所受压迫的共性与个性。他既指出了妇女所特别 受到的夫权压迫,又指出了夫权压迫乃是阶级压迫 的“四大绳索”之一,性别压迫与阶级压迫相互交 错。男女所受压迫的具体态势不同,决定了妇女解 放的内涵深于一般的人类(男性)解放,外延更宽。 男女平等是狭义的妇女解放,是对妇女解放系统中 夫权解放的限定,特指解除夫权宗法对妇女的束缚, 求得妇女与男子同等的自由与发展权利。因此,在 这个层面上,妇女解放与男女平等具有很大的重合 性,这并不是文人在书斋里凭空构想出来的,而是由 妇女求解放的实际需要决定的 J。 2.男女平等的基本内涵 如上所述,男女平等是妇女运动发展的核心范 畴。但是作为一个概念,男女平等的意思往往并不 是非常清楚的,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因此有所不同。 人们在探讨男女平等的问题时,常常基于对男女平 ・2. 利和机会。这里,权利是指法律规定的男女两性享 有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 面的平等权利。权利的平等是基础。机会的平等是 有效实施法律所规定的平等权利的结果,一般应由 依法制定的具体政策及其有效实施来保障,同时也 依赖于决策者和社会公众对男女平等意义的理解和 支持程度。另一方面,男女平等是价值观的体现,指 男女两性作为人在社会和家庭中应该受到同样的尊 重和对待,而不应该存在基于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男女平等并非仅仅是一个口号,相反它有着丰 富的理论内涵。 第一,倡导男女平等是对人权的尊重,即主张将 女性看成是与男性平等的人,认为女性应该与男性 享有平等的权利,包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 领域(如教育、就业、参政等)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 面(如生产、生活、生育和休闲娱乐)。在尊重权利 的基础上,主张男女平等就是要打破“男主外、女主 内”等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模式。男女平等的核心 内涵就是男女的权利和机会平等。换句话说,在社 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男女两性是 否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其中,是男女平等是 否实现的具体体现。 第二,男女平等意味着将社会中的男女两性作 为平等的人予以尊重,反对任何性别偏见和歧视,体 现公平、公正、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只有将男女两性 看作独立、自主的人,才能谈人格、尊严、权利的平 等。男女平等反对传统的“夫贵妻荣”观念,认为女 性获得社会尊重和成就感的根本途径是作为独立、 自主的人的努力,而不是依附于丈夫的荣耀 J。 第三,男女平等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男 女不平等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实现 男女平等也需要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由于男 女平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因此实现这一 目标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具有阶段性。马克思曾经指 出,平等不能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在阶级社会“无 别偏见的现象。如生育的男孩偏好;男主外、女主内 及其现代社会的翻版,即男人以工作为主,女人以家 庭为主的分工模式等。 产阶级平等所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 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流于荒 谬。” 这也就是说,追求男女平等的目标总是建筑 此外,大众传媒对女性的物化、商品化、客体化 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男女两性在民主参政权 在一定时期的、不平等的现实基础之上的,历史的阶 段性决定了追求男女平等过程的阶段性。实现男女 平等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在长期的历 史过程中制定出每个阶段的具体阶段性目标,有步 骤地解决各个阶段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使得推动 男女平等的进程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近。 第四,男女平等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男 女平等是指在承认和尊重男女两性存在生理差异前 提下的平等,而不是主张绝对的男女都一样,不是用 男性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方式要求女性,而是在尊重 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追求性别问在权利、机会、尊严、 价值、责任等方面的平等;是在承认男女两性互相依 存、互相促进的基础上的平等,而不是把男性作为对 立面。否认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上存在差异,不是 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但是,这种差异不应成为判断 男女两性人格与能力高低、优劣的标准,更不应成为 性别歧视或性别限制的理由和依据。 3.男女平等依然是当前妇女运动发展的主题 现阶段女性权利的缺失和男女两性发展差距的 扩大,要求我国妇女运动仍需以追求男女平等为核 心内容。虽然在宪法和许多部门法中都对男女平等 有所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各种权利还远远 没有实现。比如:在政治参与方面,女性参政权利受 损,公共决策缺少女性参与。在各国女议员比例相 、继提高的形势下,我国人大代表中的女性比例在各 国议会联盟的排名比例却逐年下降,从1994年的第 l2位降至2008年的第52位 J。在经济参与方面, 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非正规就业领域,从事不稳定、 低收入、缺保障、不安全的所谓“灵活多样”的工作; 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贬低女性人 力资源价值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让妇女回家” 的声音时有发生。在妇女的人身和健康权益方面, 家庭暴力发生的范围和频繁程度仍未引起有关部门 和社会公众的足够重视;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和贫 困多病老年妇女增加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文化方 面,传统的不平等的性别文化仍有较大市场。大众 传媒及文化产品中仍存在传播封建文化观念中的性 利、法律地位、经济地位、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分工、 受教育权利等方面的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妇女发 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占人口半数的女性仍 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了新的社会分层 和性别利益的分化。“妇女”不再是一个统一的群 体,因行业、职业、地域、年龄、家庭状况等的不同而 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和发展需 要。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妇女问题越来越多样 化、复杂化。因此,消除性别歧视,缩小现实中的两 性不平等,把男女平等作为当前妇女运动发展的主 题,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发展中求平等是我国妇女运动实践的经 验总结 1.在发展中求平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 之义 在发展中求平等,是我国妇女运动发展历史经 验的科学总结,也是解决我国妇女问题、实现男女平 等的重要途径。本来这一路径是非常清楚的,但是 由于对发展的理解不同,以及对平等与发展关系的 理解上有分歧,致使在现实生活中妇女不能平等参 与发展并在发展中受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发展”作为全世界关注的主题是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之后的1961年至1970年的第一个联合国十 年提出的。当时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就是经济增 长。进入197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不等 于发展,而且经济增长也不会必然带来社会和政治 的进步;相反在一些情况下,经济增长反而会引起诸 多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如当经济增长与收人差距增 大并存时,就会出现贫困群体的增大和一些社会、政 治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这样,在联合国的第二个 发展十年期间,人们开始反思对“发展”的理解,认 识到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而是包括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和人类生活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的推动下,联合国的 第二个发展十年提出了妇女发展的概念,将妇女发 展定义为“妇女在发展的进程中与男子结成平等的 ・3・ 伙伴。”换言之,发展只有以平等为基础,妇女才能 真正受益。发展为实现平等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而平等又是实现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平等和谐的两 性关系有利于开发利用妇女人力资源,调动妇女的 发展潜能。提高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等领 域中的平等地位,使妇女充分有效地参与发展,将会 激发发展的活力,改善发展的前景,并最终有益于全 人类。因此,两性越平等、关系越协调,越有利于经 济社会的发展,越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经 济社会越发展,实现两性平等的基础就越牢固,越有 利于提高平等的实现程度。 然而,在对待发展与平等的关系方面,却存在着 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有些人提倡先发展后平等, 而且把“发展”往往局限于经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 了妇女地位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实际上,仅有经济 的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性别关系的平等。 原始社会末期,由妇女开辟和发明的农业、畜牧业和 手工业,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而相继独立, 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和文明发展的结果。但 是这种经济的增长却导致了母权制的颠覆和女性具 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J。那种认为男女不平等 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而然消亡的认识,是背离社会 发展规律的。因为性别关系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 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错综复杂的社会发展模 式简单化为经济发展,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许多研究证明,妇 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往往不与家庭的经济状况 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中国性别平等与 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课题组的调查研究结果就 验证了这一结论。调查研究的情况说明,一个地区 性别平等程度并不完全甚至并不取决于地区的经济 收入水平。经济水平偏低的地区同样可以达到较高 水平的经济领域的性别平等,如2004年新疆的人均 GDP排名处于全国第13位,但其经济性别平等与 妇女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始终位居全国前列。2004 年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山西、吉林、黑龙江、广西、四 川、贵州、云南、新疆八省、区的经济性别平等与妇女 发展排序都高于其人均GDP排序5个次位以上。 相反,如果不重视性别平等的促进,经济虽然发展 了,妇女享有的经济资源和经济成果反而低于经济 水平差的地区。2004年经济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 发展指数明显落后于其人均GDP排序的是辽宁、上 ・4・ 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海南、重庆、 宁夏等11个省、区、市 。 2.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是实现平等与发展的关键 妇女能否在参与发展的进程中获得平等的权利 和地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这里有 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既为妇女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 件,又不能自然而然带来妇女的进步与发展。必须 认识到,平等与发展既具有正向一致性,也并非绝对 保持一致;相反,历史上曾经在一个很长的时期是以 牺牲公平尤其包括以牺牲女性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社 会的发展(实际上只是男性的发展),这种畸形发展 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曾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女性 作为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长期地被搁置和浪费,不 仅致使女性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最终 也窒息了社会发展,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高效率。 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发展,既有利于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又会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矛盾 的增多。在竞争机制下,如果效率与公平这对矛盾 处理不当,会使资源占有和社会分工方面处于相对 劣势的妇女面临严峻的挑战。要看到,中国不仅是 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又是 一个有着长期封建历史的国家,几千年封建社会遗 留下来的以男性为中心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主 女从的传统观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女性商品化的 思想,对社会生活许多方面还有深远影响,成为实现 男女平等的障碍。如果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不把公 平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其结果会由于社会性别的差 异和歧视,妇女往往被排斥在经济发展的主流之外,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发展会以牺牲妇女利益为 代价,导致性别发展差距的扩大。“让妇女回家”就 是以牺牲妇女利益来换取所谓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 的典型事例。主张妇女回家的人认为,在劳动力供 大于求的局面下,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和妇女终身就 业不现实,让生育期妇女回家既可缓解就业压力,同 时可缓解妇女的角色冲突,“妇女回家”具有明显的 “经济效益” J。持这一观点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 理论前提,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妇女发展不是割 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的,人为地制造冲突,会使发展 失去平衡与和谐。事实上,妇女回家看孩子本身就 会窒息社会就业需求,减少就业岗位。让妇女回家 腾出就业岗位,不仅违反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法则, 剥夺了妇女的就业权,而且最终也会降低经济效益, 社会发展也要受到阻碍。现阶段男女的非同龄退休 政策的执行,一些地区为促进经济增长提出的所谓 “繁荣娼盛”等口号,也是以牺牲公平换取效益的一 些有力例证。国家应在努力缩小城乡、地区间差距 的同时,对妇女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逐步缩小男女 于两性间对资源的获取与控制不同,会有不同的体 验与经历,不同的意愿与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 学发展观,就需要尊重妇女的利益需求,不但要注意 妇女的现实利益,而且要注意妇女的战略利益,包括 提高妇女觉悟、推动体制及法律上的变革等内容,将 性别意识纳入发展决策的主流。只有这样,妇女才 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发展并从参与中受益。 两性的发展差距,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协调 统一。只有这样,妇女才可能在参与社会发展中真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 正受益。 3.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促进男女平等、 妇女发展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科 学发展观作了完整全面的论述,科学发展观成为指 导新世纪中国发展的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提 出,预示着中国发展观出现了重大转变,即由单纯注 重经济增长,到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 展,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 加注重公平。这种转向为妇女平等参与发展提供了 前所未有的机遇。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 “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由不同性别、不同 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的。以人为本意 味着使中国社会各种人群能够平等享有发展的成 果,而不是只能由少数群体享有发展成果,或者少数 群体享有更多。这就为妇女平等参与发展提供了理 论上的支撑。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改变传统的 “动员妇女参与发展”的政策和发展干预模式,重新 审视发展进程中的性别关系,把妇女视为参与发展 的主体,并对妇女在参与发展中容易受到传统性别 角色分工的限制给予应有的关注。如果一些发展项 目,不是着眼于改变男女两性在家庭内和社会上的 不平等权力结构,而是立足于通过促进妇女参与市 场使妇女个人或群体获得现金收入,那么,其结果充 其量不过是使妇女能更好地完成其家庭角色 。 如果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将妇女作为未被充分 利用的劳动力,或者仅仅把妇女当作被动的发展受 益者纳入到发展机制中,往往不利于改进妇女的弱 势地位,有时还会加重妇女肩上不平等的工作负荷, 使妇女的发展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与提高妇女权益 的目标背道而弛。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决定了 生活在这个框架之下的男女由于性别分工不同,由 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任务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活 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它既包括了统筹工农、城乡 和地区的均衡和谐发展,也包括统筹不同阶层、不同 民族之间的平等协调发展,其中必然包括男女两性 的平等协调发展、不同妇女群体的均衡发展。没有 男女两性、不同妇女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就不可能 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 男女两性在资源占有和支配方面依然处于不平等地 位。妇女受教育机会、流动机会、组织化程度、闲暇 时问等决定发展的资源要素占有量都劣于男性,制 约了妇女发展的空间,致使男女两性的发展呈现了 不协调、不均衡的状况,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 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全国妇联第二次妇女社会地 位调查的结果来看,在1990到1999年的十年间,女 性与男性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1999年城镇在业女 性包括各种收入在内的年均收入为7409.7元,是男 性收入的70.1%,男女两性的收入差距比1990年 扩大了7.4个百分点;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女性 1999年的年均收入为2368.7元,仅是男性收入的 59.6%,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19.4个百分点¨ 。 与此同时,随着新的社会分层和性别利益的分化,妇 女群体内部的分层也日益加剧,不同妇女群体的发 展水平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差异。统筹兼顾是科 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全面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发 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男女两性的 发展,统筹不同地区、不同妇女群体的发展,认真分 析和解决平等参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改变目 前男女两性、不同妇女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发展差距 的状况。 三、性别和谐及其实现途径 1.真正的性别和谐是以平等为前提 性别和谐是指一种新型的男女两性平等相处、 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性别关系,表现为两性之问的 平等、互补与合作,反映的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可持续 . ・ 发展的男女相处的存在形式。以平等为前提,尊重 和保障男女两性作为社会主体和家庭成员的平等权 利和机会,不仅是性别能否和谐的核心要素,也是推 动性别和谐的重要原则。这种平等不仅要体现在抽 象的法律条文上,而且应该体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 的权利和机会。和谐的性别关系通过打破传统性别 观念对人的束缚,在解放女性的同时,也能够解放男 性,从而有利于实现人性的真正解放。 3.在平等与发展基础上促进性别和谐的途径 第一,应将性别平等和谐的理念纳入立法和公 共政策,逐步消除社会领域以及家庭领域中制度性 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公共管理和决策行为、市场经 济行为和家庭生活行为。亦即在法律和机制保障之 下,两性享有平等权利、拥有公平的机会、按照公正 的秩序,参与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决策和活动。真 的性别歧视壁垒。推动男女平等需要国家和政府制 定相应的、系统的法律和政策。男女平等的宪法精 神已经体现在许多部门法的法律条文中。但是应该 正的性别和谐与既往社会建立在男尊女卑价值观上 的一切表象化的性别和谐不同,它反对以性别为标 准区别人的尊贵和卑贱,反对任何僵化地、单向度地 规范妇女权利和责任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以往在讨 论性别关系时,常常有人认为传统的“男主外、女主 内”、“夫唱妇随”是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然而 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这种“和谐”则缺少了平等 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质上是以牺牲女性的发展机 会以及迫使女性扮演被动服从的角色为前提的,这 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两性关系显然是不和谐的。如果 两性之间是占有与被占有、支配与被支配、救助与被 救助的关系,是无和谐可言的。因此,在倡导性别和 谐时,必须要警惕以忽视平等或牺牲公平来追求所 谓的“和谐”发展。 2.以平等为前提的性别和谐有利于人性的完善 真正的性别和谐是以男女两性的全面发展为目 标的,它不仅仅促进妇女的发展,也不是以牺牲男性 为代价,更不是以女性取代男性成为权力的中心形 成新的不和谐,而是主张打破传统的不平等的性别 角色定型和社会分工模式,共同营造两性平等、协 调、合作发展的社会。因为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模 式不仅限制了女性参与社会各领域(即公共领域) 的权利,同时也限制了男性充分参与家庭生活(即 私人领域)的权利,使男性承受在性别平等环境中 本不该承受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使男 性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挣扎而无力逃脱,严重影 响男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推动性别和谐,不 仅有利于减少传统的、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规范对妇 女权益的侵害,推进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 度,也有利于减少施加在男性身上的各种压力,促进 男性的全面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既符合 社会规范,又能够展现个性的人,真正的平等和谐是 社会为包括男女两性在内的社会个体提供自主选择 ・6・ 注意到,法律体系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和增补的变 化着的系统,在各项法律中始终体现一致的男女平 等原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这种诸法一 致性常常难以保证,而诸法矛盾的现象常常出现。 在我国,制度不公平导致制度歧视,进而直接或者间 接地引起性别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对女性劳动人口歧视性的就业制度,高门槛的就 业入口、低水平的劳动薪酬、就业岗位的性别隔离、 职务升迁的性别障碍以及退休年龄的性别差异等, 都在进一步加剧劳动市场中因不平等而H趋紧张的 性别关系。因此,要在法律赋权的基础上将男女平 等的宪法精神和法律原则全面深入地转变为国家政 策,保持公共决策与法治建设的高度一致,并应坚持 向弱势者倾斜的原则。因为妇女发展滞后是长期形 成的一个历史问题,它使妇女发展与男性发展已经 拉开了距离,造成了男女发展的起点不一致。市场 经济条件下,通行的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并 不能自发地解决男女发展的历史落差;相反,单一的 市场调节,还会拉大男女的发展距离,使优先者更发 展,滞后者更落后。如今要缩短男女两性的发展差 距,还要依靠制度的优越性,运用法律具有的强制性 和普遍性特点,采取向妇女倾斜的原则,给予总体上 处于相对弱势的妇女群体一定的补偿或者特殊对 待,为她们寻求一种公正层面上的平等,这不仅是重 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第二,应将性别平等和谐的理念纳入整个社会 发展的规划,保证妇女在参与发展中实现性别的平 等与妇女赋权。当发展规划与具体操作存在性别盲 视时,往往会导致妇女不受益。如,在我国农村实施 的很多技术推广项目就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性别敏感 性,这是由于技术被认为是性别中性的。而实际上, 技术采用率低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技术不适应妇女 的基本情况。因此国家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和确定社会发展项目时,应具有性别敏感性,并进行 社会性别意识的评估和论证,要创造平等的机会消 除性别歧视,鼓励妇女参与发展决策,并通过参与过 程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凡是不利于妇女发展和性 别平等的项目,应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 加以禁止和遏止,拿出相应保护措施。同时要从政 策、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适当向妇女倾斜, 特别要关注落后地区的弱势妇女群体的发展问题, 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协调统一。比如,政府可以考虑 财政预算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系统中体现男 女平等和同等条件下保障妇女优先发展的思路;可 以在企业贷款、个人贷款等金融活动中向下岗妇女 和贫困妇女倾斜;针对在招聘、提升及创业等方面存 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办法,以减 少女性受歧视的现象或降低男女不平等的程度。妇 女只有在平等的全方位的社会参与过程中,才有可 能释放能量、实现价值,改变自身的从属地位,从而 为实现性别和谐奠定基础。 第三,应从更新文化观念、构建平等和谐的先进 性别文化人手,为实现性别和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 境。传统性别文化观念不仅是男权统治和资源配置 向男性倾斜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内化为不少女性的 自我性别约束和对男女不平等社会安排的默许和认 可,所以不可避免地成为男女平等难以实现、性别冲 突时有发生的最深层原因。传统性别角色刻板观念 不仅充斥着对女性的歧视,而且对男女两性的身心 健康、能力发挥及全面发展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推动传统文化变革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摒 弃传统性别文化中一切歧视女性的文化糟粕,消除 诸如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等对男女两性的 传统偏见和角色定型,在对现有性别文化继承和批 判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先 进的性别文化是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在意识形态上 的反映,它公正评价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妇女与男子应该具有同等的人 格和尊严、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提倡男女平等相处、 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协调发展|1 。在构建先进性 别文化中,特别要加强社会化中男女平等与性别和 谐发展思想的教育。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家长及 教师应努力抛弃传统的性别角色成见,树立有助于 两性平等、和谐发展的新的性别角色观念,让儿童在 平等、公正、和谐的性别文化环境中完成其社会化的 过程,从小培养其性别平等意识,形成良性循环的起 点。大众传媒要担负起向社会宣传先进性别文化的 责任和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倡导尊重女性人权和人 格尊严,宣传文明进步的现代女性形象和女性的社 会贡献,努力打破人们传统的性别角色的刻板观念, 反对陈规的性别角色定型和将女性客体化、商业化, 让平等和谐的性别观念深入人心,真正地发挥先进 性别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总之,平等与发展互为条件,只有保证妇女与男 子平等地行使全面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更好地发 挥两性的潜能,才能实现性别间的真正和谐,男女两 性也才能在和谐的关系中争取最大限度的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主席论妇女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 丁娟.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M].北京:中国妇女出 版社,2005.71. [4]谭琳.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与社会推动:基于中国现 实的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02,(6).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46. [6] 从国会女性议员比例构成管窥各国妇女参政现状 [z].联合国电台.2009—03-06. [7] 丁娟.中国女性发展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6. [8] 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67. [9] 劳动部.我国妇女阶段性就业问题研究[R].劳动部阶 段就业课题报告. [10] 胡玉坤,郭未,董丹.知识谱系、话语权力与妇女发展 ——国际发展中的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1]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 女社会地位[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12] 彭碾云.平等 发展 和平——彭碾云论妇女工作 [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22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