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樊燕飞
来源:《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04期
摘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或者研究型大学,其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新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必须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然而诸多应用型高校在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诸如育人者观念滞后,企业参与度不高,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脱节,教师队伍建设不成熟,实践基地建设不够等等。因此,必须转变社会全员育人观念,建立多层次组织管理机构;根据地方发展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校企联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注重教学实践,寻求协同育人实现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9)04-0084-05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FAN Yanfei
(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635000,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talents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olleges and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there are some new requirements on its talents training mod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have to reinforce the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and construct cooper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quickly. However, the problems of outmoded concepts,enterprises’ low participation,mismatch between majors and industries,small quantity of double-professionally-titled teachers and practice bases are still in exist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s in many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To construct cooper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not only colleges but enterprises should change concepts,set up multi-leve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djust majors better according the training goal,cultivate more double-professionally-titled teachers and built more practice bases together.
Key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近幾年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但是在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结构不均衡,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为此国家教育部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一大批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建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需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不但能缓解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困境,而且能为社会提供更加合理的人才结构配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转型后的应用型高校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协同育人模式。 1 “协同育人”内涵界定
“协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并提出的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形成合力效应的机理与规律的概念。《说文解字》提到“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1]。协同在现代汉语中其主要意思是“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也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组织,共同参与某一项任务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协同育人是指在开放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拥有共同需求和内在动力的育人主体,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分担、利益互享的原则,共同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人才的活动。协同育人是符合教育自身规律的,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有效路径。从广义上讲,其参与主体是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为核心,还有政府和其他的经济主体如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由政府牵头、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配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2]狭义的协同育人指其中2~3个育人主体参与,共同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本文主要探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背景下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
2 “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诉求和动力
“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实践,也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体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1 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剧增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新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也是科学技术的较量,更是知识与人才的较量。随着科技进步、管理方式创新、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正经历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的转变,所需要的人才也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或脑力劳动者向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变。在“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环境下,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如国际化、政治决策、战略选择等新问题,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剧增,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培養的人才很难应对和解决新时代的问题,也无法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紧急需求。
2.2 地方高校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自身转型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3]统计,普通本科院校共有1 245所,其中绝大多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此大量的地方本科院校要想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唯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而地方高校采用协同育人模式,不但能培养具有高超技能和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且有利于丰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高等院校的人才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中国高校数量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大幅增加,高考录取率也大大增长,然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却没有大幅提高。高等教育扩招虽然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受教育水平,但是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单一的人才结构难以满足社会多样性发展的需求,并且大量同质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但是劳动力市场面对大批的毕业生却招聘不到适合岗位的人才。基于此,地方高校要主动寻求新的发展突破点,要明确认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明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其根本使命,地方高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能够尽快直接上岗产生经济效益的各类专业人才。[4]向应用型转型的地方高校依托地区企业优势,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可以大力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促进自身的转型发展。
2.3 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便是将生产实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新时代的学生个体的成长和成才除了表现在高学历和丰富的书本知识上,更表现为与社会的和谐交融、与时代的完美接轨。因此要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对学生个体而言,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传承,也是为职业技能打基础,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在学生个体培养和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企业行业的参与和指导,让学生个体提前融入社会,融入生产实践,更快地适应时代经济的发展。
3 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困境
尽管大量的理论探讨和部分实践证实协同育人是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有效路径,但在许多地方高校的转型实践过程中,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依然存在重重困境。 3.1 协同意识不强,合作动力不足,企业参与度不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培养人才,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并非只是地方高校一方的责任,地方政府、企业等社会子系统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一点并没有被社会特别是企业广泛意识到。意识是行动的先驱,没有意识便没有行动,因此企业在进行社会活动时缺乏与高校协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意识。社会企业大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活动从长远来看是有益于其人才发展战略与技术革新需求的。然而教育活动效果具有滞后性,通常不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这就偏离了企业的经营目标,使得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人才培养过程需要企业额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等成本,并且存在各种安全隐患,需要企业承担重大责任。此外由于许多地方高校所在当地政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利益补偿。上述几点原因导致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内在动力不足。同时在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确立、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地方高校习惯传统的独自包办,缺乏让企业参与的意识,缺乏让企业提出对人才的结构需求和素质需求的互动机制。总的来说,在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和管理机制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企业主动愿意切实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形式大于内容,协同育人效果并不理想。
3.2 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脱节
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立足点主要是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其专业设置应该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并贴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大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是从原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或升格而成,其专业设置也大多沿袭原有的专科专业,新增部分专业则效仿其他研究型本科学校,还有的新增专业从表面上看似乎和地方产业发展有联系,但在具体建设和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地方产业的真正融合。由于缺乏对本土产业发展需求和政策状况的足够认识,缺乏对当地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证调查,导致地方高校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差,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在专业数量和规模上追求大而全,专业设置重复和趋同性严重,导致专业建设个性化和创新性不足,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教育资源严重浪费。这种沿袭与效仿和不加考察的专业设置方式与地方产业发展严重脱节,不仅无法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也不符合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大学的初衷。 3.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成熟
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要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简称“双师型教师”),即既具有专业的理论教学技能和应用学术研究素养,又具备扎实的企业实践技能和经验,能全面指导学生开展应用研究和专业实践实训过程的教师。然而从目前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属于纯学术出身,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的来说起步较晚,进程缓慢,不能紧跟学校的转型发展步伐,无法满足当前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从数量和结构上分析,由于“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型”教师培养周期长,加之师资培养经费不足,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符合双师型条件的教师数量不够,所占比例较小。从质量上分析,由于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不统一,弹性大,同时学校在认定过程中没有严格把关,认定结果出现偏差,导致现有的“双师型”教師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总的来说,各地方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都很不成熟,很大原因在于缺乏企业的支持与配合,缺少“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平台。由于我国没有健全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要求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企业坚持以利益最大化为行事准则,没有直接可见实际利益的教师培养活动并不为企业所接纳和参与。
3.4 实习实训基地受限,教学实践不足
要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不能一味地只追求传授学科理论知识,必须一改传统“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学术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创造各种条件实施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教学。尽管现在多数地方院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增加了教学实践时数,提高了对学生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多种困难。一是实习实训基地较少,缺乏当地企业的全力支持,目前与地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并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数量少、覆盖范围窄,不能满足庞大数量的学生的实习需求,也不能满足创新背景下学生的多样化实践学习要求。二是实习经费投入不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投入到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的资金都极其有限,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三是缺乏经验丰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许多学校在选派实习指导教师的时候偏向选择年轻教师,包括刚从学校到学校的刚毕业老师,他们往往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难以给予有效指导,从而降低了实习效果。 3.5 缺乏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开放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行业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分担、利益互享的原则,在政府协调统筹下共同培养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良好的运行机制系统包括动力、激励、沟通协调和保障约束等机制,是保障任何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从当前地方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协同育人现状来看:由于缺乏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企业行业对人才培养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导致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供给方面存在矛盾;缺乏保障约束机制,导致校企合作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零散,合作缺乏连续性,形式大于内容。 4 应用型高校实现“协同育人”的路径
协同育人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对于高校转型发展、企业升级发育、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地方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转变育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观念,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学实践,寻求校企协同育人的路径。
4.1 转变育人观念,建立多层次组织管理机构
由于地方高校和当地企业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合作目的和价值取向的认识不同,导致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的观念和实践问题上都存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地方院校应该意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单靠高校一方之力是无法完成,必须主动寻求社会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地方企业应该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国家社会经济以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积极参与到诸如培养目标确立、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施、师资培养等过程中,为培养出更切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出一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重学轻术”的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缺乏组织管理是校企协同育人效果不佳的另一层原因。因此要从建立组织管理结构着手,促进校企协同的良性运作。首先学校成立校企合作育人的领导小组,由校企相关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其次成立专业指导小组,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再次成立实践指导小组,负责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具体操作事项,诸如安排学生实习实训、遴选专兼职教师、安排教师挂职锻炼、推进研究成果服务于企业等工作。
4.2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必须明确,地方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一定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依托企业产业,以应用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5]使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性,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呈正相关性,这样既可以保证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设置专业、调整改造专业时首先必须对当时当地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充分调研,以确保对人才需求特点的充分了解,科学合理地预测人才需求。再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与特点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和改造,从而使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更具有针对性,更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且也降低了学校在专业建设时的难度。专业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更新换代,学校专业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原有专业采取“停、改、并、建”等措施。停是指撤销就业率过低的专业;改是指对过时的专业进行培养方案、招生就业方向的改造调整;并是指合并一些人才培养口径过小、就业面窄,又具有一定学科相似性的专业;建是根据地方产业发展,新建一批紧贴市场需求的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4.3 校企联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应用型高校的师资培养的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参与,高校也要积极配合。高校首先要注重和加强对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制度,在人才招聘引进、职称评聘等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争取吸引更多的应用型师资人才,鼓励更多的教师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向双师型教师转型,逐渐扩大学校双师型师资的比例。在对高校在职教师的实践培训方面,企业应该积极接纳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其次要注重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派企业中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经营和管理人员、生产技术骨干等到高校兼职任教或指导高校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最后,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商讨“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与制度,制定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考评体系,对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应用、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发展。
4.4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正是将理论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最好载体,通过系统严格的实践教学训练,加强学生理论学科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对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专业应用性核心竞争力。[5]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可实现“一举三得”,对高校而言,可以弥补学校资金短缺,场地不足的问题,也可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对学生来说,既可完成实训教学环节,又可提前体验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对于企业,则可以节约一定的人力成本。为了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符合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联合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由校企联合投入专项资金组建工厂模拟还原企业真实的生产现场,既可以在校内建设模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工厂,也可以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校内导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既可以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也可以促使行业企业参与到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中来,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4.5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
良好的有效运行机制是保障校企协同育人活动长期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势在必行。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是指通过一些程序和规则,使得地方高校、当地企业和政府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的运行原理和相关制度以及作用方式都实现良性运作,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方相互作用、合理制约,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包括构建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保障约束机制。其中,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吸引和鼓励企业行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因素,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以利益为中心的外部动力和以发展为中心的内部动力。 沟通协调机制是为了解决人才培养活动中培养主体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分享各方的利益诉求和相关信息。保障约束机制是通过制度化的条款明确各方培养主体的职责、规范各方的行为、保障各方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1):62-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7-24)[2019-11-26].http:
//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4]张向华,李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5(1):62-64.
[5]宋克慧.以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怀化学院教育研究,2017(1):3-7 .
[6]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 2014(8):67-74. [7]任初明.地方高校院系科研团队建设案例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3):21-24. [8]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7(1):48-50.
[9]争辉,郭书剑.地方统筹:高等教育治理的新思维[J].高等教育研究,2018(1):16-23. [10]周海涛,景安磊,刘永林.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能力[J].教育研究, 2018(4):62-67.
收稿日期:2019-03-25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8SA0216);四川文理学院校本研究项目(2018XB001Y)
作者简介:樊燕飞(1992—),女,实习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电子邮箱:583708604@qq.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