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情况研究

2023-12-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情况研究

王烨;李姝丽;苗洁

【摘 要】高校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对某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大学生群体实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进一步分析表明,与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养模式有着内在联系.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4)001 【总页数】5页(P44-48)

【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调查;研究 【作 者】王烨;李姝丽;苗洁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物理学与光电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65;西安文理学院,物理学与光电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65;西安文理学院,物理学与光电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4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1]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际情况,以便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选取了西安文理学院7个专业的理、工科学生为测试对象,对普通高校(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理工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现实情况的若干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其调查研究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对高校加强和改进实践能力培养方法、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与座谈为辅助方法.问卷调查对象为我校理、工科7个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调查表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为96.8%.其中,理科类学生298人,工科类学生89人.调查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二年级学生156人,三年级学生106人.课题组主要从对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参与科技活动的基本条件、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状况、开展科技活动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途径几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1)科技活动的重要性认识

表1、表2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十分必要,在科技活动中能够获得能力的锻炼和品质的提高,其项目按百分比排列为:①操作能力;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③实验技能;④解决问题的方法;⑤思维能力;⑥合作能力;⑦意志品质. (2)开展科技活动的基本条件

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基本条件的调查中表明,学生目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还比较欠缺,从学生的角度反映学校对科技活动开展的重视程度属一般层次,对实践类课程的满意度不是很高,有31.8%的学生不满意学校实践类课程. (3)课外科技活动现状

从表7至表10的统计数据反映出,有58.1%的学生非常愿意参加科技实践活动,三分之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有近一半的学生在他的学习生活中有参加科技活动的经历.学生目前的课余生活在实验室花费的时间仅占5.94%,而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宿舍和网吧里.

(4)课外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学生分析科技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统计数据表明,缺少设备和器材排在第一位,达43.2%,其余各项依序排位如下:理论不足;没经验;缺少资金;没有场地;选项目困难;怕麻烦.分析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科技活动机会少占42.4%,缺少实验条件占32.8%,无人指导占26.4%,没有动力占19.4%. (5)实践能力提高方式方法

在调查“如何提高实践能力”的选项中,有63.8%的学生认为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学生最乐意接受的科技活动项目是动手操作类的项目,占43.9%的高比例,实验研究项目所占比例较少,仅有9.8%.

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课外科技活动侧重实践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63.8%的学生表示愿意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73.6%的学生认为进行课外科技活动训练非常必要,在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近七成的学生具有参与科技活动的主动性,近半数的学生有过参与科技活动的经历,这说明他们明确科技活动的优越性,有意愿参与科技活动,并且态度积极.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应必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机械、电路、数字、无线电、单片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电子技术、检测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调查显示,有34.1%和32.0%的学生缺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经验,仅有9.3%的学生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可见专业理论与技术不足,成为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一大障碍.从学校培养的角度看,有3成多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实践类课程不满意,说明实践类课程

在数量、内容、教学方法及实施方式上有改进的空间.

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要依靠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相互协调,达成活动开展的基本要素.从主观因素看,三至四成的学生对提高实践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思想重视,因此对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也没有任何动力和要求;有些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宁愿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费在宿舍和网上;更有部分学生有参与科技活动的愿望,但是怕麻烦;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反映出这些特征,活动开始时,报名人很多,说明有较高的积极性,但是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人不多.从学校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看,技术培训、经费支持、提供必要的设备、专人指导、安排场所等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到位,组织安排还不够完善和系统.特别是42.4%的学生反映参与的机会少,这说明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和种类,以及参与的人数有限,有待加强与协调组织.

在对统计数据研究中发现,对于程度性选择题,几乎四成的学生都选择中间项,这反映了学生的一种保守心态,把学习定格在“接受”型学习上,考试成绩优异是关键.还没有意识到“创造”型学习是一种更有效地学习方式.研究还发现,有近一成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问及“开展科技活动的必要性”时,他们“无所谓”;问及“是否愿意参加科技活动”时,他们“无想法”;问及对“学校开设实践类课程是否满意”时,他们也“无所谓”,表现出“事不关己”、“置身事外”的思想动向,这些学生处在一种昏昏沉沉颓废的学习状态,值得关注.

统计数据表明有63.2%的学生认为亲自参与动手实践活动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参与活动种类的选项中,有43.9%的学生选择“动手制作”,仅有9.8%的学生选择“实验研究”,两者相差比例悬殊,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乐于动手,不太重视科学研究,制作产品容易出成果,实验研究较为复杂,不可预期结果,体现了一种现实的想法.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有些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的问题.目前我校大学生群体实

践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尤其在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创新意识、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还不足,这与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养模式有着内在联系. 从课堂实验教学来说,教学注重学生顺利学会实验课程的内容,而不重视学生该如何学习课程内容,因此导致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教材中给定的实验程序进行实验,按固定的公式和方法处理数据,很少有学生考虑实验仪器应该如何选择、测量方法等问题.教学中注重验证性实验,还不够重视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形式,而不重视实施的方式方法.注重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而不重视意志品质的教育.注重制度的约束作用,而不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学生习惯按部就班地实施实验课程内容,不习惯依靠独立思维进行设计的实验形式,这种习惯影响着课外活动的实施与效果.

从课外实践活动来说,重视制作类活动,而忽视研究性项目.重视竞赛成果,忽视参与活动的广泛性.重视课外活动开展的数量,而不够重视课外科技活动的监管与条件配备. 课内实践教学往往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其实践活动的空间有限,抓好课外科技活动,可弥补课内实践教学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发挥课外科技活动的特殊作用,在此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

(1)建立机制,形成稳定的课外科技活动队伍.为了保障大学生科技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相关部门应统一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把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部门间相互协作建立起课外科技活动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学生和教师中有计划、有组织地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课外科技活动队伍.大学生从一年级抓起,普及科技创新思想,激发参与的积极性;二、三年级学生参与学院或系级科技立项与竞赛活动,提高素质、磨练技术,使之成为科技活动的主力军;由此选拔竞赛人才重点扶持.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最终形成一支普及性高、有层次的学生科技活动队伍.[2]指导教师是科技活动的项目引导人、技术支持者,形成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有利于课外科技活动的稳固发展.提

供必要的激励措施,选拔一些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不同研究方向的指导团队.

(2)拓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近年来各大高校十分重视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特别是以“挑战杯”为首的竞赛类活动,为了使课外科技活动达到大众化、普及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多种多样,有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各类活动.(a)科学普及活动.学术讲座、专业知识普及讲座、大学生科技论坛、科普图片展、科技作品展、大学生知识竞赛等.(b)基础性研究开发活动.实验专题研究、科技制作、实验仪器改进、电子产品研发、大学生研究计划SRP、科技论文评选、数学建模等.(c)基于学生会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是大学生的团体组织,在团委的领导下,组织科技活动更具有群众基础,组成各类跨院系、跨学科学术社团,扶持学生的兴趣专长,也可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下乡服务组织相关的科技活动.(d)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外科技活动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子课题,形成阶段性成果,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成绩[3].(e)科技创业活动.将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有意识地向科技创业方向引导,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创业指导讲座、创业风险投资学习、创业项目指导、企业咨询等活动,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必要条件. (3)营造校内科技活动之风气和学术研究之氛围.为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改变当前学生有认识和愿望而参与度不高的局面,需要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营造浓厚的科技、学术氛围.从形式上制造气氛,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利用校报、壁报、广播、网络展开宣传攻势.从内容上启发思维,激发科技爱好.组织学术讲座,参观“挑战杯”等各类竞赛作品,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会,或正式与非正式的研讨会,让不同思想接触、交汇,迸发新思想、新发现、新创见[4].从精神上给予动力,形成崇尚科学的风气.开展科技论文、作品竞赛评选活动,组织小发明、小制作成果展,定期评选科技之星,对各种活动中的参与者与获奖者给予大力表彰与鼓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文

化的校园精神,使学生在校园精神的熏陶下成长成才.

【相关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19. [2]汤兆平,孙剑萍.提升我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层次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3):76-80. [3]张齐.基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8-60.

[4]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制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27-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