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2024-01-03 来源:好走旅游网
1.少年旅行队

教材分析

《少年旅行队》是一组散文诗,它由《出发》、《老师》、《小纸船》、《听广播》、《标本》、《旅行者之歌》六首诗组成。这六首散文诗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该组诗以少年旅行队的远足旅行为线索,写了旅行队队员们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抒发了队员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在生活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美好心愿。 该组散文诗短小精巧,富含诗意哲理,把纷繁的事物经过高度浓缩,使之呈现出简洁美,给人以启迪,令人从中品味出诗意。诗人柯蓝没有用长者身份灌输自己的想法,而是以孩子的口吻,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想象生活,感怀生活,拉近了沟通的距离,增强了亲切感。全篇笔锋自然流畅,语言亲切活泼,抒情色彩极为浓重,容易打动读者感染读者,读后能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学情分析

“散文诗是永不褪色的艺术,激发孩子无穷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幸福感,道出儿童纯净的感情和多彩的内心世界。”《少年旅行队》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为数不多的散文诗之一,关于这种文体极其特点,教师不必做过多解释,应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去体悟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涵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散文诗一般都有内容跳跃的特点,从而给读者留下较多的想象空间,本文亦是如此。本文为散文组诗,篇幅较长,每首诗结构相似,中心主题相同,因而教学指导应详略得当,有所侧重,可运用学法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5个生字,注意“簿”、“茂”的写法。

2、知道本组诗歌从哪几方面学了少年旅行队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散文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浓郁的抒情色彩。 4、背诵课文最后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通过理解课文、朗读课文体会出旅行队队员们在旅途中的愉快、兴奋而又满怀向往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锻炼成长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出旅行队队员们在旅途中的愉快、兴奋而又满怀向往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锻炼成长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不知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柯蓝的资料。 2、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1、同学们,你外出旅行过吗?你觉得旅行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有一支和你们一样喜欢旅行的少年旅行队,感受到了旅行的快乐,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分享。[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结合生活经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出示课件:“……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师激情引读。诗人从哪几方面写了旅行队在旅途中的所闻、所做?指名读课文。 (点评:教师的激情引读,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朗读这组散文诗。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指导学习方法,学习《出发》 (1)少年旅行队出发了!我们赶快跟上他们的步伐!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地读《出发》这一部分,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全班交流。重点理解“我们这是到生活里去,到一个知识的世界里去。”到“生活里去”,到“知识的世界里去”代表什么?“永远”、“长久”有说明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谁能美美地读,读出旅行队员们出发前的期待与渴望?

(4)[出示课件“我们不停的探寻,要走遍生活,走遍这个无边的知识世界……”]这里“……”表示什么?试着补充一下。

在这之前还有哪里有省略号?试着说一说。 [出示课件:“……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这个省略号在句首,它省略的什么?

(5)总结学习方法。①细读文章,了解大体内容,标出不懂的问题。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③由课文留白处展开合理的想象。④有感情朗读。 (点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尤为重要。)

2、请同学们用这种学习方法,从《老师》、《小纸船》、《听广播》、《标本》中选择你最喜欢的,细细品味。

(点评: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学法迁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少年旅行队队员在旅途中的心情。 理解重点:《老师》:“亲爱的老师,生活的老师,你快把我们养大吧!……最重要的实现让我们看到许多困难,然后才看到成功。……”你体会到什么? 《小纸船》:“看!连一只小纸船都漂得这么久,这么远!”更何况怎样? 《听广播》:“这种联系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血液里……”这种“联系”指的是什么?

《标本》:“不要让一些无用的东西占去了地方……”什么是“无用的东西”?应该记住哪些?

(点评:设计全班交流的目的是相同诗段的交流为深化认识,不同诗段的交流为交互学习。)

5、少年旅行队队员们一路唱着欢乐的歌走来——齐读《旅行者之歌》。结合课文说一说你对“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的理解。 6、背诵《旅行者之歌》。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诗中说:“大山它使我坚强、镇静,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大海它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所有的河流,使我灵巧活泼,永远前进……” “大山”“大海”和“所有河流”真有这么大的神力吗?你有没有这一类体验?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点评:再次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旅行者之歌》。

3、将文中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簿——薄幢——撞 2、区分字形。

“溪”右半部分的写法;“茂”下半部分的写法。 2、听写生字。

(点评:及时复习,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积累。) 七、板书设计

2.跟祖父学诗

教材分析:

《跟祖父学诗》是一篇回忆性小说,作者以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之口讲述童年跟祖父学诗的故事。作者童年的天真可爱在跟祖父学诗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流淌着祖父对“我”的宽容和疼爱之情。 该小说文字简单,,全文没有抒情的笔墨,仅仅用孩子的心灵去回顾自己童年时代跟祖父学诗时的那一段难忘的时光,然后用孩子的笔体白描式的将它表述出来,营造了一种情愈深而文愈浅的境界。 学情分析:

课文以学读古诗为经,以童真童趣为纬,很适合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诗,更能读出韵味。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分角色朗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走进作者童年的生活中,走进跟祖父学诗的情境中,去感受作者童年真挚的情怀。 【教学内容】:

《跟祖父学诗》是一篇回忆性小说,文章采用大量对话语言的描写,通过祖父那充满慈爱宽容的声音和“我”稚嫩的童音,再现了“我”童年跟祖父学《千家诗》的情景,充满了对童年烂漫时光的回味,课文以《千家诗》中的诗句来贯穿,诗味盎然,以学读古诗为经,以童真童趣为纬,表现了“我”童年生活的有趣与快乐。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学生亲身经历,体会“我”童年生活的有趣与快乐。

4、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童年生活的有趣与快乐,感受少年真挚的情怀。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积累好词佳句。 【设计理念】: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读”、“想”、“品”、“悟”,感受“我”童年跟祖父学诗的快乐时光。首先让学生默读静思,在文字中找出能体验“我”快乐的语句,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体会“我”的童真、顽皮、可爱与快乐。再读课文,找出“我”跟祖父学诗感觉如此快乐、有趣的原因,经教师指导朗读体会后,在说说你觉得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回到本文作者萧红身边,了解她的经历,体会她今天能走上文学之路,是与祖父教她吟诵古诗有着密切联系的。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古诗,自觉在课外多读、多积累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习文中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初步感受文中的“我”跟祖父学诗的有趣与快乐。练写文章中的生字,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要正确,养成好的写字习惯。)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请你们说说有什么收获?

预设学生活动:

(1)交流生字读音。

(2)谈文中出现的诗句意思和诗的题目、作者等相关知识。 (3)知道作者是萧红,提到课文节选自她的《呼兰河传》。

2、师:在《呼兰河传》里,萧红用大量的文字提到祖父,尽力捕捉她和祖父在一起的细节。为什么萧红对祖父念念不忘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跟祖父学诗》,看看作者童年跟祖父学诗的情景,去体会她与祖父在一起的感受。 (二)听一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

过渡:你们喜欢吗?自由读一读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三)细读体会,感悟情感 1、自主学习,批画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围绕问题,边读边思,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的重点词句,批注自己的体会。

3、相互交流,感悟情感。

(1)读完全文,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在童年跟祖父学诗时的感受吗? 预设:快乐、无忧无虑、自由、幸福……

(2)同学们用了一组美好的词语表现了作者童年跟祖父学诗的快乐。实际上,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你们觉得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快乐”呢? (3)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预设:

A、早晚念。抓住“早晨……晚上……半夜醒了……”进行交流。 B、大声喊。抓住“跟着喊”、“比祖父声音更大”、“房盖被你抬走了”、“照样地喊”、“瞎念”、“满口的大叫”等进行交流。 C、喜欢听。抓住“很好听”、“真好听”、“多好听”、“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等进行交流。

D、心情好。抓住“很高兴地跟着喊”、“笑了一会儿”、“我很喜欢”、“我更喜欢”、“高兴起来了”、“得意极了”等进行交流。

(4)你们看,萧红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但读起来觉得很洒脱,很灵动,很孩子气,字里行间洋溢着两个字───快乐! (5)指导学生读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文,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了解到“我”跟祖父学诗很开心,快乐。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祖父身边,和萧红一起跟祖父学诗吧! 二、感悟快乐

1、请大家默读全文,思考: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的快乐?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点滴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以下片段去理解体会。 预设:

师:谁愿意把你体会到的快乐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我从“早上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困了再睡去。”体会到了“我”学诗的快乐。

师:能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吗? 生:我从“早上”、“晚上”、“半夜”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到作者很爱念诗,而且很勤学。

师:请你想象一下,小萧红在“早上”“晚上”“半夜”念诗时,她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想象萧红的内心,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我还从“念困了再睡去”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喜欢念诗。

师:你们很会读书,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作者学诗的快乐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此部分)

师:同学们,听了他的朗读,你想说点什么呢?(生评价) 师:你来试试,读出你的体会吧。(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段,看看老师能不能从你们的朗读体会到作者很爱诗、勤念诗。(生齐读)

师:你还从哪可以体会到“我”的快乐呢?

生:我还从文中的“我”大声喊诗体会到作者的快乐。 师:她为什么要大声喊?

生:因为她觉得那诗念起来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祖父大声喊。

师:请默读课文,找出能表现“我”大声喊的关键词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快乐

(引导学生找出“跟着喊”、“比祖父声音大”、“房盖被你抬走了”、“照样地喊”、“乱叫”、“瞎念”等体会“我”大声喊诗的自在与快乐。) 生:我还从“很好听”、“真好听”、“多好听”、“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这些词句中体会到“我”喜欢听,而且,觉得好听就学,不好听则不学。 师:诗读起来真的有这么好听吗?想想你们平时是怎样学诗的?有这样的感受吗? 师:怎样读诗才好听呢?让我们也像小萧红那样好听地读读这两首诗吧! 生:我还觉得文中的“我”跟祖父学诗时心情很好? 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生:我从“高高兴兴跟着喊”、“笑了一会儿”、“我很喜欢”、“更喜欢的”、“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这些词句中体会到“我”学诗时心情非常好。 师:你来读读这两首诗,读出“我”的喜欢、开心、得意之情。(练读、指名读、分组赛读、齐读)

(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时,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诗时的情景,想想自己是怎样学诗的,有什么样的体会来进行朗读指导。) 师:从你们找出的语句和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儿时萧红跟祖父学诗是多么有趣,多么快乐啊!学到这,儿时的萧红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形容吗?(天真、顽皮、可爱、爱学习、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等) 三、感悟宽容与慈爱 1、认真再读课文,想想:“我”跟祖父学诗为什么会觉得如此有趣,如此快乐呢?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然后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体会。 预设: 生:“我”念诗大声喊时,母亲要打我,而祖父只是很幽默地警告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虽然祖父实际上也是在批评,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开心。所以“我”跟祖父学诗觉得很有趣。

生:跟祖父学诗“我”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每当祖父教我一首新诗,开头我觉得好听,我就学,不好听,就不学,祖父总是依着我,直到我满意为止。 生:当“我”不高兴时,祖父就赶紧让“我”念“我”最喜欢的诗,一念,“我”又高兴起来了。所以“我”跟祖父学诗是快乐的。

师:你们很会读书。你觉得“祖父”是个怎样的人?(幽默、宽容、慈爱……) (抓住“常常警告我说……”“每当祖父教我一首新诗,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还是不要”“祖父一听就笑了”“看我还是不高兴,他又赶快说……”等体会祖父对“我”的宽容与慈爱。)

师:因为祖父的幽默、宽容、慈爱,让“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全凭“我”的兴趣去快乐地学诗。现在我们来读一读“我”与“祖父”的对话部分,选择你喜欢的角色,在小组里练习读一读,联系你们平时学诗的经历,读出“我”学诗过程中的特别感受和“祖父”的宽容与慈爱、风趣与幽默。(分角色读)

4、读读这些句子,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念了几十首后,祖父开讲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 通过这些句子,让学生体会到祖父教诗的方法是不断变化的,以“我”的兴趣为主,用他的宽容与慈爱,幽默与风趣引导“我”,启发“我”学习《千家诗》,让“我”的童年生活充满快乐。

5、教师小结学习内容

四、拓展:积累诗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1、古诗文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请把我们课文中涉及到的诗句完整地读一读,让我们也读得越来越好听,越来越有趣吧。 2、学生比赛诵读平时积累的诗句。

3、联系实际,说说你平时是怎么学诗的?与文中“我”学诗经历作比较,有什么体会?

师小结:萧红现在走上文学之路,与儿时跟祖父念诗、诵诗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让我们课外也多读一些诗句,多积累一些诗句,让我们的童年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的童年更丰富、更快乐,而且这样会让我们受益终身的。 【板书设计】

2 跟祖父学诗 早晚念 大声喊 好听就学 有趣快乐

3.夏午

【教学内容】

罗兰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她的作品给打开国门的中国人以前导性的指引,无论是纷繁的人际交往,还是在商业大潮中涌动,均使你体味到一种喧嚣和炎热中的清凉。

《夏午》是一篇散文,写了作者童年时逃避午睡,在后花园里享受自然世界的精彩,以至于成年以后仍然逃避午睡,牵挂自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充满生命快乐的自然世界的无限热爱。作者罗兰带着天真美丽的童心童趣,将自然生命的美好,在行云流水、自然清新的书写中一一透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在于“夏午”这样一个角度将“我”的童年、成年的经历串接,用潜在的因果联系将文章组织起来,先是说我从不午睡,然后说出午睡时做什么,最后点出原因──享受生命。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的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体会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描绘出生动多彩的午后风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回答课后问题,理清文章条理,体会重点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有意识地摘抄和赏析优美文字,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思路,感受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夏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罗兰用富有情趣的笔触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又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

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师可力求体会以下两条理念: 1.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因此,当他们读到《夏午》这篇选文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文章的内容比较浅显,没有什么值得反复推敲和斟酌的句子。针对本文的实际的情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的文字功能。这篇文章描写很美,富有情趣,行文灵动,留下了许多许多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章,想象画面。当然在画面的呈现时,可引导学生就“童真童趣”这一点进行重点训练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体会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描绘出生动多彩的午后风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补充原文,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相较于罗兰的原著,鄂教版的选文显得篇辐较短,对于原文中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相对较弱。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本文的价值。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罗兰的原文,尤其是对文中“我不忍把生命在睡眠中空过而缩短。我希望生命在静观中充实而延长!”这些富含哲理的句子进行品味,从而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使课内和课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大本课教学的厚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全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文笔的优美,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理清文章条理,学习文章1----3自然段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夏日的午后你们曾经到大自然中去吗?去观察过什么呢?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全班交流)

2、师: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在作者罗兰的心里,夏天的中午会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反馈难读的生字词。

3.同学们,当我们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有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在你眼前出现。请同学们再次走入课文,静静地读一读,在作者描写的画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请把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 三.理清文章条理。

1.同学们,一幅幅画面是那么生动、可爱,让我们印象深刻。同学们,夏日的午后,人们往往容易困倦,可是作者呢?他对于午睡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请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生反馈:“从小,我就逃避午睡。”

3.作者逃避午睡,相关的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请找出来。想一想,这种感受分别是作者在什么时候所产生的?

4.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14)“我”逃避午睡,享受那充满生命快乐的后花园的精彩。 第二部分(15-17)成年后,“我”仍逃避午睡,牵挂窗外的自然。 第三部分(18)逃避午睡,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过渡:罗兰的文字如行云流水,优美流畅;罗兰的童年如美丽的画卷,赏来心情舒畅。让我们走入作者的童年,去感受作者在午后的快乐生活吧! 四.指名读文章1—3段:

1.儿时的作者是怎样逃避午睡,跑到园子去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文章的1——3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2.学生反馈:

重点句子的赏析:

“母亲总是逼着我午睡,而我,却常常在母亲睡着以后,悄悄地爬起来,轻轻地迈过那一尺高的门槛,经过开着荷花的院子,打开通往后花园的小门,去享受我自己的中午。” A勾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B注意作者描写的动作的叠词的运用,再现作者逃避午睡时的动作及神态。 (悄悄爬,轻轻迈,经过,打开,享受) C指导朗读。

D第三段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是下文的总起)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认真读书,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很好!儿时的作者虽然逃避午睡,可也乐趣无穷。当他悄悄地走到院子里,享受到怎样的快乐?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体会作者成年后享受午后时光的感受。从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情感美。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的作者虽然逃避午睡,可也乐趣无穷。他到底获得了哪些快乐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抓住情趣,赏析画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11自然段,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呢?从作者的文字背后你读到了怎样的情趣?快拿起手中的笔,勾画一下。 2.学生反馈:(在此部分的反馈时,教师要把握住训练的重点,详讲“野花图”“戏蚁图”和“菜园趣”,而对于其它的画面则通过以读带想的方式略处理。) A“野花图“片断精读:

“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白的、粉的、蓝的、紫的,还有一半粉一半白、一半蓝一半红的。你简直树不清它们有多少种颜色!这些花在微风中摇动着,带着孩子似的娇羞。” ①指名读句子,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引导:如果用我们的眼睛去看……如果用我们的鼻子去闻……如果用我们的耳朵去听……)

②你们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能够将优美的文字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 ③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读书的能力又上了一层。请大家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预设: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和拟人的句子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④如果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有滋有味的朗读表现出来,读书的能力更上了一层。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B“戏蚁图”片断精读:

“我并不欣赏它们那细瘦的模样,但我欣赏它们的动作,沉着、迅速而有规律。有时,我也担心它们会迷路,当我看见一只蚂蚁走得太远的时候,就用一根小草把它轻轻地拨回来。我不知道这样是否会扰乱了它的工作,耽误了它完成任务。” ①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我”观看地上的蚂蚁。)

②根据上个片断的学习方法,想像地上一群蚂蚁的忙碌和“我”与之亲近的情景。 ③读出作者看蚂蚁时的那种专注和逗蚂蚁的乐趣。 C“菜园趣“片断精读:

“花园的左边是菜园,种着刚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小葱和被一个无形的嘴吹得 越来越肥胖的茄子。可爱的大南瓜,笑呵呵地躺在地上,享受着园中这一片宁静” ①你读诗,眼前出现了什么画卷?

②你爱这宁静的菜园吗?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

③作者呢?他爱吗?那个词让你深切的感受到了这种情感?(板书:享受) ④让我一起享受宁静的夏午吧!全班齐读。 3.重点朗读,体会情感。

歌德曾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出示句子:“小时候的夏日中午,总是这样过去,我从不厌倦那充满生命快乐的花园。” ①联系上文理解“充满着生命快乐的花园”。 ②用相近的词语来替换“总是”、“从不厌倦”,说说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联系前文“去享受我自己的中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④读句子,读出童年的“我”对快乐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三、品读文章15——18自然段,感受作者成年后对午睡的态度。

1.成年后的作者仍不放弃对午后风光的享受。此时的作者又是看到怎样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指名读15段。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作者在大自然中的美妙感受)能读出来吗? 3.是啊,在这样的午后,作者在享受着这样美丽的景致,难怪他会说出这样的句子:(出示句子:“花醒着,草木醒着,风醒着,我也醒着,在夏午的阳光里。”) ①读句子,说说这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哪个字?(醒) ②说说喜欢的理由。 ③你们对这三个“醒”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快乐的画面,那么“我也醒着”又是什么意思呢? ④“我也醒着”,这个“醒”的意思是说作者不仅“人”醒着,他的“心”也醒着。你们看,一个看似普通的“醒”字,在罗兰的笔下竟然运用得这么神奇,把她的情感表达得如此真切,多么让人赞叹!来,让我们读读这个充满夏日诗意的句子。

4.有感情的自由读最后三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作者和大自然都睁大眼睛,共享这美妙时刻。他们似乎心灵相通,他们彼此欣赏。)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吧。齐读最后一段。指名有感情的读最后一段。 四.全文小结: 夏日午后,也许会让你感到疲倦,可是作者却在这午后感受到了别样的美丽。真好。我想,只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你也会享受到生命的美丽! 五.课后练习

1.摘抄文中的优美文字,积累几个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夏午》的原文,你对罗兰写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利用班级读书会的时间,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感悟。 【板书设计】

3 夏午

享受着 快乐的花园

逃避午睡 享受生命 牵挂着 窗外的自然

诗词诵读 舟过安仁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有趣的一幕:诗人闲来一瞥,被“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的情景所吸引,为什么?因为他们虽无忧无虑的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也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儿,这不是很奇怪吗?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作者疑窦顿解,恍然大悟后,不禁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啧啧称赞,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解疑? 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一) 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指读)

(2)师: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预设】 生:“收篙、停棹、坐船”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因为,划船出行的他们把船划到河中时,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

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师: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读第一、二行) (其他预设学生活动略)

(3)师: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预设】

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 生:……

(4)师: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品味童趣) 【预设】

生: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生: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

(5)师小结: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生读第1、2、4行,师读第3行。)

(二)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伴着音乐,课件再次呈现静态画面——渔船上的孩童收篙停棹,撑开小伞放船上。诗人立在船头观望。师再次动情叙述,引学生入境。) 师: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生: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2、师: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 【预设】

(1)生: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3、4行,读出心中的恍然大悟吗? (2)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师:那我们就合作着读一读第3、4行,读出诗人心中的惊讶,孩童的稚气、淘气、聪明。(可先指读,再齐读。) 师问:“怪生无雨都张伞,” 生答:“不是遮头是使风。”

3、师: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 生:或许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生: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生: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 ……

4、师:是啊!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 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三)品读感受诗句的精妙之处,享童趣:

1、师:眼前一幕令诗人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回味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吧!(齐读全诗) 2、师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和陆游、

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3、师:再读读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用得精妙的词? 【预设】

生: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 生:“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大悟,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师评价:同学们的品读能力真强!看似平常词,却把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尽显其中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呀!

4、师:来,就让我们选择喜欢的背诵的方式,把这两个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记在心里吧!大家可边想象画面,边吟诵;可边表演,边吟诵;也可与伙伴合作来吟诵……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背诵古诗,指名,齐诵)

5、师:美好的童趣令我们深深陶醉。其实诗人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自读下面的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 《桑茶坑道中》④ 杨万里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①, 晴明风日雨干时, 采丝穿取当银钲(zhèng)②。 草满花堤⑤水满溪。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 童子柳阴眠正着⑥, 忽作玻璃③碎地声。 一牛吃过柳阴西。

注解:①【脱晓冰】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②【钲】古代一种像锣的乐器。

③【玻璃】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现在的玻璃。 ④【桑茶坑】在安徽泾县。

⑤【花堤】鲜花盛开的堤岸。 ⑥【眠正着】——睡得正熟、正香。

(1)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好好读一读,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2)学生交流汇报。 A:《稚子弄冰》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B:《桑茶坑道中》描绘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童趣无处不在:雨后晴天,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他的牛儿,却只管埋头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去了。

四、读写,延童趣: 1、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舟过安仁》,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为什么能写出儿童的种种童趣呢?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然而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2、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将它变成一幅流动的画,一个美丽的小故事,写一写《舟过安仁》的小故事或自己的童年趣事吧!(本环节也可在课后完成。)

3、师:课后还可收集一些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相互交流。

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表示“借代”的修辞形式并积累词义相同、表达相异的这类词语。

2、让学生认识由祈使句和感叹句组成的句子的结构特点,体会感叹号所表达出的强烈情感。

3、引导学生读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感悟读书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大致理解经典古诗文名句,并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教育学生形成热心帮助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留心观察,运用在书本中学到的写人方法,练习写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典故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理解下列每组词语的意思。

1、让学生讲搜集到的“桃李满天下“的典故。听完故事后学生畅谈感受。 2、让学生结合刚刚听过的故事,理解“桃李”与“学生”的关系。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后面几组。

4、全班交流故事,交流感受,小结关系.。

5、你还知道哪些词义相同、表达相异的这类词语?(巾帼—女子、须眉—男子) 二、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表达的感情。 1、自由读句子

2、说说这两组句子的特点? 3、出示意思相同的两个句子:“你看一只小纸船能漂得又久又远。”“你看,后花园有丰富的色彩。”

4、让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书中的两组句子表达的效果。 5、学生模仿着写一两句,教师相机加以引导。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古诗文名句。 2、指名读古诗文名句。

3、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4、练习背诵。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思考读书的作用是什么?自己是不是属于会读书的人? 2、把文中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小组交流。

3、鼓励学生质疑,组织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弄懂词意,。

4、引导学生再读,讨论交流:短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题目的理解是怎样的? 5、默读思考: 读了本文后受到什么启发?谈谈自己读书的收获? 6、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给他出主意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促进学生形成热心帮助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养成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的习惯。 教学过程:

1、了解口语交际的话题,板书:我们给他出主意。 2、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1)在交流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要诚恳。

(2)表达的时候要吐词清楚,语速、声调要适当,注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板书:观点明确、态度真诚、内容具体、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3、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选用录音、图片或表演等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小帆想在寒假里参加田径训练队,父母希望他回老家陪奶奶,他爱奶奶又不想错过训练的机会,他很矛盾。. 4、进入口语交际情境。

(1)学生自选交流伙伴组成两人小组,在两人间进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如何去建议他人,如何让他人脱离困境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因此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2)邀请几个小组到班上交流,指导评议。. 5、拓展延伸,小结激励.

(1)说说自己面临的实际矛盾。

(2)鼓励同学们热心出好主意,明晰地交流自己的观点。 (3)师生评议,小结。

第四、五课时 习作:我眼中的同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留心周围的人,注意观察,抓住人物个特点。 2、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真实、生动、具体地抓住人物特点,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第四课时

一、启发谈话,确定对象。

1、同学们,在你们五年多的校园生活中,与同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不妨用的笔写写你眼中的同学。

2、想想:在这么多同学中,我最想写的是谁呢?是什么原因让我最先想到他(她)? 3、分四人小组互议,相互启发,确定习作对象。 二、读中学写,领悟要点。

1、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领悟写法。

同学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是描写人物的,想一想:在这些课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引导学生从读过的优秀习作中领悟写法。

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在课外读了许多有关介绍人物的优秀习作,想一想:哪些习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指导学生从习作“病例”中领悟写法。 出示一篇典型的“病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1)启发谈话:最近老师收到一篇介绍人物的习作,老师看了不够满意。现在请你们当小老师,给这位同学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2)出示“病例”。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小组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篇习作所介绍的人物为什么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

(3)引导学生归纳写法。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从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优秀习作,以及从刚才讨论修改的“病例”中,你认为要介绍一个人物,必须注意哪几方面呢? 三、分组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四、教师揭示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第一,要抓住具体的事写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拉反映人物的特点。 第五课时

一、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我们开展一次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在起草前先构思一下。

2、学生独立构思起草,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1)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好以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

(2)学生自改习作。先进行错别字和病句的常规修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是否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

(3)同桌或分小组相互传阅习作,与对方商讨需要重新修改的地方,然后根据对方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4)课堂交流。指导交流时,教师可要求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修改的──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的顺序说出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二、交流评价,赏识激励。

1、当你手里抓一把沙土放在太阳光下一照,就会看到点点金光。同样,各人的作文都有闪光之处,哪怕是写得不够理想的作文,也有一两句优美的句子或几个闪光的词语。 2、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快乐。如果你认为自己全文都写得好,就读全文;如果你觉得只有某一片段写得精彩,就读这个片断。

3、创造发表条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1)将优秀习作或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 (2)将班级中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发表。 作文讲评

4.伟大的出征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小通讯,记者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宇航员出征前的场景。学生有了前面几篇新闻的学习基础,所以这篇通讯打算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学生课后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

3、民族自豪感的内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学习为主。 课前准备

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征”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出征才称得上是伟大的出征呢? 1、展示杨利伟、“神五”图片。大家还记得他是谁吗?

2、出示世界航天史上的大事件,从这些事件中,你发现什么? 3、出示中国航天史中大事件,你从这些事件中又感受到什么? 4、师述: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历史一刻吧!

5、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初读课文,了解那激动的一刻。

6、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走近人物

主人公杨利伟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下面让我们一块走近人物杨利伟,感受他的风采。文中是怎么描写的?你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吗?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笔画出来。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准备交流。 2、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1)、本文只写了杨利伟出征前半个小时内发生的事,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共写了几个场景?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杨利伟是一位综合素质优秀的航天员?读中体会

(步伐的从容而稳健;神态是微笑和深情;敬礼的标准;心情的激动以及插叙中的概括介绍。)

师:其实这些素质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都应具有,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3)、师:神五的成功发射已经载入历史,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英雄们缔造的伟大的时刻,请看2003年“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授予获奖人物杨利伟的颁奖辞: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4)老师充满激情的介绍:

杨利伟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5年多训练,他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并最终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

面对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太空环境,杨利伟要承受的超负荷心理、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睡眠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此外,杨利伟更需面对一旦发射失败可能会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载负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位中国人的首位“太空使者”,还是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 (5)、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说一说其作用。(这是一次…..)学生依据思考题阅读文本进行体会其含义。 4、教师小结:

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送英雄出征

作为举世瞩目的壮行,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都在关注,更不用说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了,让我们来关注一下送行的人们吧!

1、学生思考:有哪些人来为杨利伟送行?他们各自态度是怎样的?这么多人来送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

送行人有教练、专家们、少先队员、军乐队员、少数民族少女、落选的战友等,他们的心情都无比激动,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送行人数众多表现出人物对英雄出征的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的激动、高兴,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2、假如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杨利伟说的送行语是什么?请用最简短最动情的语言来表达吧!(先确定自己的身份,再设身处地地思考) 基本的要求是:(1)内容要切合特定的场合; (2)措辞要切合自己的身份;

(3)语言要求形象、生动、精彩,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4)篇幅要简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四、探究质疑

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成就了杨利伟的光彩人生。而体裁上的独特和选材上的巧妙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精彩文章。下面我们将就这则新闻的体裁与选材进一步来探究几个问题。

1、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2、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

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这样内容更集中,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五、品味鉴赏

因为抓住一个场面以速写形式报道事件,于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一起来欣赏一下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领会可从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 例如: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美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3、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还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应反复的诵读、细细的品味。 六、课后学习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

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③注意借鉴本文语言特色。

七、小结语:

今天,我们一块重温了“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的伟大历史时刻。这次壮举成功了,我们中国从此步入了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让我们同英雄杨利伟一起向我们伟大的祖国敬礼吧!(在“歌曲《五星红旗》”的嘹亮的歌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生同唱歌曲《五星红旗》结束。

板书设计: 4、伟大的出征

等待送行 庄严出征 站满 从容稳健的步伐

激动 洪亮的报告声 (果断、从容、) 渴望 标准的军礼

爱国的情怀 附:

1、世界航天史上的大事件:

第一颗人造卫星: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卫星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

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前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宇宙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载人飞船。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人: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加加林。

第一艘登上月球的载人飞船:1969年7月20日,美\"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在月球上着陆的载人飞船。

第一个登月的人:美国的艾德林?康世朗林斯。 2、中国航天史中大事件: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1998年7月18日,长征火箭首发欧洲国家制造的通信卫星成功。 2002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宇航员\"。

5.北京欢迎你

教材分析:

《北京欢迎你》是杨澜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的成员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陈述词,文章以饱满的热情,朴实流畅的文字向世界各国朋友介绍了北京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优势,是举办奥运会最理想的城市,并真诚的欢迎各国朋友来北京旅游观光。

教学前,要求学生动手查找有关北京奥运会的资料,了解奥运会的有关知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北京是一个举办奥运会最理想的城市之一,并从中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 教学目标

1、 学习10个生字,了解应用文的基本格式。

2、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充满激情的演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有理有据,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并说说自己将为3008年奥运会的到来做些什么。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述了哪些内容,感受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奥运会的资料,简单了解北京申奥的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激趣、导入新课:

谁知道,2008年我国将有一件什么重要的喜事到来?它是多少界奥运会?我们来比一比,对于奥运会知识,谁知道得最多?可是,在申奥的旅途中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今天,我们学习奥运大使杨澜在向国际奥委会申办北京奥运会中的演讲稿。 二、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并说说课文主要哪些内容? 三、检查学生初学情况

1、认读生字,区别“弘—恒”的读音,注意“餐”的书写。 2、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3、这里的“主席”指的是谁?简单了解演讲稿开头的格式。

四、精读课文,感悟情感。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举办最理想的城市?

1、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每一段讲什么? 2、读第九自然段,“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什么叫“神奇”?课

文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北京的神奇?(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及历史根源)作者是怎样有条理的陈述这一方面的内容的? (1)、历史文化古城:传统体育—蹴鞠 有著名的名胜古迹—紫禁城等 提问:这一段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2)、现代化的大都市:餐饮、购物方便等 思考:什么叫:“恭候”,说明什么? (3)、北京人友善、喜爱体育运动,开展了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思考:“教育”和“交流”和“交流”指什么?什么是“奥运精神”? 这一部分我们用什么语气读更合适一些,用一个词概括这一段。 (4)、整体感知开幕式和闭幕式及火炬接力与众不同。 (5)、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部分,重点体会第七自然段“基于丝绸之路带来的灵感……”,说一说“新的局面”、“新的高度”各有什么含义?从中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说一说你还能展示北京的哪些优势? 师述:

文章只是阐述了北京举办奥运会所具备的条件的一部分,大家接着展示北京的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啊,北京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城市,北京人从古自今热爱体育运动,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是最理想的奥运会举办地,北京申奥的成功,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6)、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总结课文陈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五、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作为东道主,你想为北京奥运会做点什么呢? 1、 学生互相交流。

2、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爱国情怀。 3、 简单了解应用文格式 六、奥运小知识 1、(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2、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是()。 3、用你手中的妙笔画一个你喜欢的福娃。

6.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教材分析

汉字是什么?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中,作者把汉字的丰富多彩比作“活泼可爱的孩子”,比作“美丽多姿的鲜花”,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因此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的就是汉字的魅力。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重点句,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齐读课题,你读出什么含义来了?

2、 从课题上分析,作者会紧紧围绕哪方面来描写?

简介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近几年他写作散文颇丰。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台、港文坛对其散文评价颇高。作品被译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种文字。

3、初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并说一说你从书中知道了关于汉字的哪些内容?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读生字,注意“坠”、“脂”、“骋”的正确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把每句话读通顺。 二、抓住文字,赏析内容。

1、默读课文,说一说你喜欢作者对中国汉字哪方面的描写? 板书:

2、不是符号是精灵书法丰富对诗有灵性有瑰丽雄伟的生命力 3、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的描写,好好的读一读,看看你是否也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4、师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1)、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说中国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

什么叫“僵硬”?“风韵”指什么?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描写的?(分层理解)

(2)、指名读“真的……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说说你还读出什么感受? 师述:

是啊!汉字之美,美在形体。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神韵:“明”是由两个象形字“日”和“月”组成的会意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雷”“雪”“霜”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同样富有形象性,在辞义上都与“雨”有关。这四个字真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觉到了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给人飘浮感…….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你们喜欢它们吗? 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去感受这些小精灵的奇妙。 (3)、你还读出什么感受来呢?

学生欣赏课文上的书法作品,有感情的朗读“而在书法家的笔下……书法瑰宝” 理解“它们自身……飞翔和驰骋。”是什么意思? 师述:

汉字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文字。没有人不知道汉字书法有其他文字书法不能比拟的魅力。行如流水的草书,秀丽的楷书,端庄的大篆小篆,不仅使中国人、海外华人着迷,而且有的洋人也慕名来中国学习说汉语,写汉字。可见书写汉字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希望你们从小写好我们中国的汉字。下面我们就付诸行动吧。 三、学生书写生字

1、 读课后的生字,看清每个字的形。 2、 注意“幽”的书写顺序。 3、 学生书写课后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读中感悟,品赏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对中国汉字还有哪些独到的感触? 2、学生理解,老师点拨。

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什么?

3、什么叫“异乎寻常”?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异乎寻常? 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词是哪些呢?你能举出例子来吗?什么叫“总指挥”?

(紧扣这个比喻来体会)

4、 感情朗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设问手法构段, 5、 小结:

汉字之美,真的是美在风骨。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的汉字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而且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不管这块东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种不同的语言讲着多少互相听不懂的方言,但这汉字的魅力却成了交响乐队的总指挥。 汉字之美,也同时美在精髓。面对科学的飞跃,人们在慨叹中国技术的落后,想在困惑中寻求摆脱这种象形文字带来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发出了实行汉字拼音化的震撼灵魂的呐喊。是的,这种呼唤曾经搅得热血沸腾,中国的汉字何去何从?

指名读第5自然段,你体会出什么来了?“轻而易举”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请大家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要读出气势,读出自豪感。说说你对“中国的方块字……单字的海洋”的体会。 6、师述:

中国的汉字以其瑰丽雄健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在科学攀向高峰所出现的复杂思维状态中,倒是那种拼音文字需要不断再创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琐程度;惟中国的汉字却反而焕发出青春,轻而易举地用原有词汇构成了新的概念和术语。真的,中国的方块字能消化各种外来的新创造,因为它拥有一个单字的海洋,让人们熟悉这种文字后,可寻求的新的组合和创造的天地是那样的宽广而简便。

面对震惊于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的中国汉字,你还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来?

7、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1)、作者为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在他的眼里,汉字是什么?表达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说说你对“我真的无限…….奇特魅力。”的感受。理解“驰骋”、“风韵”、“徜徉”等词语的含义。

(3)领读,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8、小结: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剂。汉语还是当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汉字的人口大约有14亿,占世界人口的26%,几乎相等于合用英语的15亿人口(以英语为母语的书面语的只有3亿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它也是因特网上的第二大语言文字。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申奥成功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兴趣日益升温。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的学校开设了华文课程,美国有2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课程,许多人已看到华文中还蕴藏着无限商机。 汉字举世无双的优点是容易储存信息,制造新名词。一个字除了自身具有一定的意义外,还具有很强的造词能力。如“政”字,后面加上不同的字,就可以造出不同的词,如政界、政局、政客、政经、政策、政府、政事、政情、政变、政论等等;又如“了不得”、“不得了”、“得不了”,三个同样的字用不同的排列方法就可以表达三种完全不同的意思。因此中国文字最能追随语言和时代的发展,把旧字重新组合成新词术语,得到“生词熟字”的效果,如电影、电脑,积极、消极等名词都是用常用字来拼写的,不需要像拼音文字那样重造新的文字,因此中国文字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汉字之美,美在精髓,美在真情。国运盛,汉字兴,汉字有着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汉字的优越性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振兴,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三、 学生就自己喜欢的部分感情朗读。完成课后作业。 四、 说说你对中国汉字特点还有哪些了解,写在书后。

板书设计: 6、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不是……而是…… 再生活力 书法 丰富 有灵性 奇特魅力 是……而不是…… 稳定性 诗词诵读 碛中作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会,对边疆风物深厚的感情。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中情景。 教学难点: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沙漠地域的样子吗?你觉得沙漠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岑参的作品《碛中作》,看看诗人眼里的沙漠是什么样的?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西来”指什么?(点明了行进方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两回圆”交代了什么?(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圆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 5、 师述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又是什么意思? 小结:

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诗人当时面对明月思念故乡的画面,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怀 四、小结: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在描写旅人远走塞外时,是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悲凉中更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单就\"平沙万里绝人烟\"来看.可以当作是纯碎的写景,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深沉哀婉的乡愁。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语文乐园(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对联的特点及好处。

2、体会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品位反问句和设问句在表情答意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和成语知识并加以积累。

4、通过阅读故事,进一步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从中领悟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大致理解经典古诗文名句,并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教育学生学好科学,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语言的特点,句式的变化,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反复练读,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 2、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3、师生交流:第一副对联里有好多相同的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第二副对联里的字虽然不一样,但是字音却有很多相同的,它们是什么意思? 4、多种形式背诵。

5、你还能收集到哪些有趣的对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6、学生结合“探究和实践”的要求进一步了解和积累对联,为下一次“说对联比赛”做准备。

二、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感情。 1、引导学生把三句话读准确,读流利。 2、引导体会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反问句更能表达强烈的情感。)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本题的两个句子,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注释或字典,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3、联系课前收集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4、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四、成语故事

1、学生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讨论赵奢的做法对不对、好不好?你认为赵奢是个什么样的人? 3、理解“奉公守法”的意思。 4、从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习作 心愿 1、事例引路,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当一名老师,桃李满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心愿呢?那是因为…… 同学们,你们有怎样的心愿呢?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呢?有怎样为它而努力呢? 2、自由交谈,开阔思路。 (1)、结合“想一想”的环节,思考里面提出的这些问题。 (2)、有所感受的学生和身边的学生交流。 (3)、集体交流,老师相机指导。 3、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4、学生习作,老师巡视、指导、解疑。

5、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确定题目,构思习作提纲。

第三课时 1、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提出建议。 2、老师点评,学生反复修改。 3、小结,提要求。 4、学生誊写作文。

7.献给老师的花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7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4. 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1. 整体把握,抓准情感主线。

2. 以读为主,结合讲,思,想,议一起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单元整体内容。

1.师: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爱的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去领略一下爱的真谛。

2.学生自读第三单元课题及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第七课,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初探作者写作目的。 三.精读诗句,体会感人师生情。

学习第一节,感受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1.同学们,刚才大家初读了全诗,深深感受到全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看看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

2.学生自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边勾画重点语句,并在关键词语下做记号,写批注。 3 指名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将体会到的感情出来。 学习第二节,具体感受浓浓的师爱。

1 自读第二节,看看诗中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 概括出三件事。

3 指名朗读第一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 交流想像,激发情感,练习朗读。

5 读第二件事,说说“无声的语言”传递怎样的千言万语。 6 读第三件事,体会老师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学习三四节,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

1 自由读三四节,勾画体现学生热爱老师的语句并作批注。 2 重点交流学生为什么送老师“勿忘我”?联系课文说说老师和勿忘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再次体会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3 想像轻轻地,默默地给老师送花时,学生在心里回对老师说些什么? 4 指导感情朗读三四节。

四.再读全诗,集中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赞美和感激之情。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情。

1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的老师一定也像诗中的老师一样关心你,爱护你,你能也像作者一样选几件让你难忘的事用“记得”说一说吗? 2 学生自由练说,全班交流。 六.小结全文,练习背诵。

8.爷爷的芦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4.了解文章叙述顺序,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以芦笛为主线,展开教学。

2.以读为主,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海浪的声音、芦笛的声音、暴风雨的声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体会笛声的特点。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见过芦笛吗?出示课件:放在这爷爷嘴边的就是芦笛,它是用普普通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可美妙呢,想听吗?课件播放。

2、有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非常喜欢他爷爷做的芦笛,听爷爷吹芦笛的时发出的美妙声音。因为这芦笛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大家一起《爷爷的芦笛》,走进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揣摩到的写作目的,并读出体现写作目的的语句。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边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并归纳笛声的特点:悠扬、清脆、神奇 3、以芦笛为线索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五、学习第一次芦笛声。

1、过度:悠扬的芦笛声是在哪一段提到的?

2、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第一次芦笛声是强强亲耳听到的吗?(不是,是

想象的)你从哪知道的?(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好玩在哪里?谁来读一读。

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光闪闪烁烁。

①指导朗读:碧海蓝天,海鸥翱翔,星星闪烁,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致啊!你能体会后,再来读一下吗?(板书:美丽)

②出示图片欣赏,自己练习,齐读。 ③引读:更有趣的是??……

过渡:在美丽的大海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里,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样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渴望、盼望着去看一看、玩一玩)强强对爷爷的小闸屋充满了(向往)。(板书:向往)(如果你是强强,你会怎么想?) ④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吗?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指名读) 六、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2、抄背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研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3.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并指名背诵第一段。

2.揭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第二次,第三次芦笛声给小主人公强强带来了怎样的不同的感受呢?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第二次芦笛声

1.过渡:让我们先来学习文中提到的第二次芦笛声。转眼就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爷爷的小闸屋,看,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3.集体交流。 (1)、出示“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拂过强强的脸颊。”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想象感受一下情景。(板书:柔和温润)

②你感受到了吗?(指名)海水是——海面是——海风呢? 此时此刻,你好想说什么?(好美呀,好舒服呀……) (2)、我想强强一定和大家发出了一样的感叹。该做更有趣的事了。齐读4-6小节。 听到了清脆的芦笛声。真的跟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板书:高兴)

白天,小闸屋周围美丽的景色以及“清脆”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第三次芦笛声

师述: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刚才还和爷爷一起吹芦笛、看海鸟,转眼夜晚已经来临了,爷爷说:“……”强强是怎么说的?(“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1、你能想象一下强强说这话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吗?

真棒!你说此时的强强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十分地——(勇敢,英勇,胆大……) 2、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瞧瞧晚上发生什么了?

(1)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变得怎样了?你见过狂怒的大海吗?(板书:狂怒) ②强强是躲在被窝里听大海的声音,我们也来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听听狂怒的大海。(放音频)……你觉得夜晚的大海……(大海变得可怕了……) ③指名读文:谁再来读这一段,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体会大海的凶猛、可怕。)

④读的真不错,我们向他学习,一起来读一读。 ⑤还有哪些话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

交流:★“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3、若你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板书:恐惧)(强强与你一样,此时的他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惊恐万丈,忐忑不安)?找出有关语句交流。 ①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 ②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③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

④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过渡:(指名读这四句话)通过这些表现,我们感到强强当时……(害怕急了、恐惧、)

除了夜晚狂怒的大海让强强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独自一人在家、年龄很小、担心爷爷)

放动画。加深体会,指导感情朗读。齐读7---10

4.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对,是爷爷的芦笛!“啊,爷爷的芦笛!”

指导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强强的兴奋,高兴)

5、此时的强强变得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芦笛声、爷爷、爷爷的语言)(板书:勇敢)

①、出示第十三自然段:“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此时此刻这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风涛中这悠扬的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 ②、在这狂风怒潮的黑夜里,爷爷在干什么呢?

③、此时此刻,他又想起来什么呢?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④、这是爷爷在告诉他什么呢?你怎么来理解的,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或者也可以借用以前学过的名言句子来说。 ⑤、引导朗读体会。

6、总结: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的笛声,先写了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和笛声;然后写了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海和笛声给强强的感受;最后写了漫漫黑夜里,风涛里的笛声。这些笛声对强强和我们来说,带来了什么?给予什么?懂得了什么?把你读懂了的,感悟到的写下来。

爷爷的笛声--------------------------------------------------- 7、交流。

三、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1、小结。

2、是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首歌的名字叫《真心英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对这首歌有更深的领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四、自主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与课文中心有关的名言警句。

2、摘抄你喜欢的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读一读,背被一背。 板书:

8、爷爷的芦笛 大海 心情

悠扬 美丽 向往 清脆 柔和 温润 快乐 奇特 狂怒 恐惧 → 勇敢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9.祝你生日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会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窃窃私语,窘迫,寒酸,轻蔑等词。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以读为主,抓住情感变化,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2. 抓住人物描写,探究变化原因,体会人物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体会我和妈妈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紧抓情感主线及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研读时,继续使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人物特点和品质。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2.理解第一段,体会约翰的可怜和同学对他的歧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初步体会妈妈的爱心。

2.抓住第一段中约翰的衣着外貌体会他的可怜,抓住同学的表现和我的神情体会起初同学们对他态度的冷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些内容让你感动?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师生一起理出“初次相见”,“逐步相知”,“最后相好”的层次。

4.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学习第一段。

1.自读第一段,勾画体现约翰穷酸的句子和同学们的表现,写批注。 2.全班交流。

(1)交流描写约翰的句子,体会约翰的可怜。 联系课文理解“窘迫”,“尴尬”,“寒酸”

(2)交流同学们的反映,感受大家对约翰的歧视和排斥。 联系上下文理解“窃窃私语”,并现象他们回说些什么?会怎样嘲笑他? (3)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4)研读“我”对他的态度。

抓住“屏住呼吸”体会我当时的紧张,感受我对约翰的冷淡。 3.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充分体会到面对寒酸的约翰,我的态度和同学们没什么两样,都很幼稚,不懂事,缺乏同情心。为什么后来我的态度发生了那么大的转变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研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了解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体会人物内心和妈妈的美好品质,受到爱的教育和感染。 2.学习人物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抓住对我的细节描写,理解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2. 抓住妈妈送来蛋糕的场面感受妈妈的爱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我为什么决定跟他交朋友,勾画油有关语句。 2.读后交流,了解“相知”过程。 抓住“看看四周”,“低声”体会我当时的内心。 三.细读第三段。

1.导入:与约翰真正接触后,我决定做他的朋友,那么“我”会怎样对待约翰呢? 2.指名分角色读11—15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看能听出什么? 3.交流听后的感受。 1)“为什么别人总是欺侮约翰呢?”-同情,抱不平(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总是”“欺侮”) 2)“妈妈,明天是约翰的生日,我担心他什么也得不到。……谁也不会关心他是不是过生日”——真诚关心,希望约翰快乐。 3)“他的生日会无声无息地俏然溜过。”——伤感、惋惜、痛苦。 4)“我长这么大第一认为妈妈的话错了。”——悲观,认为妈妈只是宽慰“我”。 4.小结。

简单朴实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那颗虽幼稚但充满同情,充满关心,充满真诚的爱心。看来,我们在读书时不要放过这些语言、心理的描写,它会带我们走进人物的真实世界,让我们感受人物的真实情感。

5.带着你们的这些感受、体会,再来读这一部分。(个人练读,分角色读) 6.当我担心无人给约翰过生日时,妈妈只是吻着我说:“别担心,一切都会好的”妈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默读16—21自然段。读后交流。

7.精读妈妈到学校给约翰过生日的场面,感受浓浓的母爱。

1)妈妈是怎样出现在教室门口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2)约翰有什么反映呢?

联系课文理解“不知所措” 对比:约翰非常惊讶。

约翰仿佛像一只被捕获的小鹿一样惊慌不知所措。 练习朗读,读出惊讶和激动。

设想:约翰会说什么?妈妈会怎样说呢?

3)假如你是约翰,此时此刻,你意想不到地听到了唱给你的生日歌,看到了送给你的精美的生日蛋糕,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4)结合前文,教师对文中的妈妈进行小结。 四.讲读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思考回答为什么我认为妈妈送给约翰的生日蛋糕是最美味可口的? 2.深情诵读排比句“但每当……就会想起……想起……想起……想起”。 五.感情延伸,深化教育。

1.回顾全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堂练习:

1)从文中选择一个人物,与他谈谈你的感受。“……,我想对你说,……”

2)当你听到《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时,你想到了什么?仿照课文最后一段话,写一写。

诗词诵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相关资料】 注释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 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 岳:指西岳华山。 摩:触摸。

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 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 王师:指南宋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语文乐园(三)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年龄的别称,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2. 学会抓住句中关键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3. 读懂名人名言,体会爱的力量伟大。

4. 读懂短文主要意思,了解读名著的好处及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从中学到根据不同内容分段介绍的写作方法。 5. 口语交际“请理解和支持我”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观点不同时,更应学会有礼貌,主动大胆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想方设法用语言打动方面理解和支持自己。

6. 本次习作是写建议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写建议书的方法和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建设等情况,发现不足,用建议书的形式写下来。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了解读名著的好处及方法。

2.口语交际训练学生与人交流时能主动大胆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初步了解并掌握写建议书的方法和作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目标:

1. “读一读”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年龄的别称,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抓住句中关键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3. “读一读,记一记”体会爱的力量伟大。

4. “读一读”引导学生读懂短文主要意思,了解读名著的好处及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从中学到根据不同内容分段介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第4题 教学过程: 一. 读一读。

1. 创设情境,引出人的年龄有很多说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2. 多形式读,读准字音。

3. 默读思考: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不同的年龄吗? 4.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补充及介绍。

5. 小结:这样称呼年龄并非随便而说,都是根据所在的年龄特征进行指代称呼。像这样的称呼还有不少。你知道还有哪些年龄的别称吗? 6. 打乱顺序,读中记忆。

二.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读第一个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惊奇”“情不自禁”来思考。

2.回顾课文内容,联系课文说说强强是在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当时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

3.读出强强当时的心情。

4.同法读第二句,体会帕米拉太太当时的心情。

5.小结:丰富的情感可以用多个词来形容,表达,抓住关键词语就能体会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反复练读,直到通顺为止。

2.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3.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4.指导朗读,读出韵味,并熟读成诵。 四.读一读。

1.自由读文,了解主要内容。

2.组织交流,了解读名著的好处和方法。

3.再读短文,思考:读名著有哪些好处?我们该如何读名著? 4.学生交流,重点理解茅盾的话。

5.交流自己平时是怎样读名著的?学了这篇短文,受到什么启发? 6.课堂练习:指定一篇文章,试着按此方法读这篇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训练目标: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观点不同时,更应学会有礼貌,主动大胆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想方设法用语言打动方面理解和支持自己。

训练重点:交流时落落大方,表达清楚。 教学准备:课前先了解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哪些矛盾,尤其了解学生那些正确但得不到父母支持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 定向导入,引起学生回忆曾经与父母之间存在着哪些矛盾,尤其是那些正确但得不到父母支持的想法。 二.将矛盾进行归类。

三.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让学生讲述清楚。

四.情境再现:老师扮演家长的角色,故意刁难学生,让学生如同在真实生活中一样,动脑筋想办法来说服“家长”。

五.引导总结“劝说”的艺术和技巧,让学生明白“摆事实,讲道理,用真情”是最好

的劝说方式。

六.四人小组进行演练,教师巡视辅导。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作文练习学写建议书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写建议书的方法和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建设等情况,发现不足,用建议书的形式写下来。

指导重点:讲清格式要求,内容合情合理。

作前准备:布置学生到学校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做个校情调查。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汇报交流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最满意的是什么?有哪些地方不够满意?激发学生交流欲望。

二.师生共议,征集“金点子”。 三.学写建议书。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学习例文,看清格式,了解写作方法。

3.梳理建议内容,自由写建议书,教师巡视辅导,了解情况。 4.全班评议几分有代表性的建议书,再次强化写作要求。 5.互相评议修改,看看是否表述清楚明白。 四.誊写建议书。课后可交给相关领导。 五.拓展练习:

调查了解社区居民生活情况和社区工作情况,如有地方需要改进,再写一份建议书。

10.海的颜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会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 4.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 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 精读,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富于变化(重点)

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难点)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海水颜色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道海水的颜色,大家可能毫不犹豫的说“蓝色”,而作者,正是对这司空见惯的命题提出了质疑。海水究竟是什么颜色呢?作者又是怎样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呢?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围绕“海的颜色”说了哪些内容。 2. 互动交流,,明确体裁(说明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完成课后练习2

作者观察海洋的地点分别在哪儿?海的颜色又有怎样的不同?作者的感受怎样?

二、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1. 默读,看看你对哪里的海水有感受?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

2. 全班交流反馈,引导发现表达特点。 提供交流句式,引导有序表达。 (一)渤海的颜色与感受

1. 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 2.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二)西沙群岛的海:

1. ……这深深的蓝色让人肃然起敬。

2.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三)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海:

1. 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2.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四)小结表达的方法,比较着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五)自己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读书的体会和感受。 三、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本文通过提出问题,用实例证实,和最后回答“海水是没有颜色的”。字字句句紧扣课题《海水的颜色》,读来条理清晰,真实可信。但读来又不是枯燥单调的,在表达方法上你有了哪些收获?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又有了怎样的启示? 四、布置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0.海的颜色

提出问题:大海的颜色是蓝的吗? 事实证明:渤海

西沙群岛的海

西西里岛的海 实事求是 摩纳哥的海 严谨求真 得出结论:海水是无色透明的

11.囚蚁

教材分析:

课文以生动、富于童趣的语言记叙了记者的一件童年往事: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由于喜爱蚂蚁,便开始了饲养蚂蚁的尝试,没想到第一次饲养导致了蚂蚁的丧命,第二次饲养以蚂蚁的全部逃走而告终,从而促使作者明白了“自由可贵”的道理。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来的可爱,童年的纯真,浓厚的好奇心和感悟生命真谛的美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给与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与空间,在交流和换位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两次囚蚁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并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赵丽宏作品 教学过程

一、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1、师板书“囚”字,指名读,齐读。看着这个“囚”字,产生了什么联想?

2、补充板书“蚁”字,齐读课题,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问题)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问题都围绕着“囚”字展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家赵丽宏纯真的孩提时代,跟随他在“囚蚁”的经历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我”和妹妹为什么想养蚂蚁,两次养蚂蚁的结果如何?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里强烈的感受到“囚”?把句子勾画下来,并将自己的感受批注旁边。 2、交流预设:

“有盖的瓶子……旋紧瓶盖” 引导:我和妹妹“旋紧瓶盖”的这个小动作对于这15只蚂蚁来说意味着什么?(生自由说),难怪它们——

“不停地、急急忙忙、来回走动、惊惶不安、奔跑”你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叫喊,它们会喊——(生补白) 过渡:可惜蚂蚁的“呐喊”作者听不见,(学生接读第四段) 三、学习课文5~7段

1、默读课文这一部分,你读出了什么?(作者的温情,从哪里读出来的,体会情感读一读)

2、作者这么温情地为蚂蚁们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不正表现了“人”对它们的关爱吗?何谈“囚”呢? 小结:火柴盒虽“好”,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怎么比得上大自然的广阔无限;有人饲养虽然无忧,可又怎比得上顺义天性,无拘无束来的快乐?“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谁都希望拥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这“关爱”就是“囚禁”啊! 3、两次囚蚁的经过终于让作者明白:“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回扣课题,拓展升华。

1.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课题,从这两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谈感受) 师述:自由是一种天性,也许人与动物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打扰,不干涉,默默关怀,真心尊重吧! 2. 补充原文:“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这并不奇怪,因为儿时幼稚,常常把幻想当着真实。做笨事不一定是笨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在于:聪明人做了笨事以后会改,并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的错下去”。 3、读读赵丽宏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文心文脉。 四、布置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1.囚蚁

关爱? 囚禁!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童年时曾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由于喜爱蚂蚁,曾两次饲养蚂蚁。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走进作家赵丽宏纯真的孩提时代,跟随他在“囚蚁”的经历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吧! 二、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思考:

从那些词句强烈地感受到蚂蚁们是被囚禁起来了?你是怎么体会的? 2、交流预设: (1)“有盖的瓶子……旋紧瓶盖”

引导:我和妹妹“旋紧瓶盖”的这个小动作对于这15只蚂蚁来说意味着什么?(生自由说) (2)“不停地、急急忙忙、来回走动、惊惶不安、奔跑”你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师范读——生试读——指名读——齐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3)蚂蚁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叫喊,它们会喊什么呢?(生补白) 过渡:可惜蚂蚁的“呐喊”作者听不见,师生接读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看书上插图:我们在干什么?

2、默读课文这一部分,边读边想,标画出重点词句: (1)这是一个怎样的新家?

(2)从哪里看出我们对蚂蚁十分关爱?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我们对蚂蚁客人如此关爱,这样养蚂蚁为什么还被称为“囚蚁”呢?

小结:火柴盒虽好,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怎么比得上大自然的广阔无限;有人饲养虽然无忧,可又怎比得上顺依天性,无拘无束来得快乐?“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谁都希望拥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这“关爱”就是“囚禁”啊! 5、两次囚蚁的经过终于让作者明白:“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回扣课题,拓展升华。

1、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课题,从这两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谈感受) 师述:自由是一种天性,也许人与动物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打扰,不干涉,默默关怀,真心尊重吧! 2、补充原文:“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这并不奇怪,因为儿时幼稚,常常把幻想当着真实。做笨事不一定是笨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在于:聪明人做了笨事以后会改,并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的错下去。” 五、领悟写法。

师生对读本文开头、结尾这两段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布置作业。

1、读读赵丽宏的其它作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文心文脉。

2、你有过这样有趣的经历吗?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设计:

11.囚蚁

关爱? 囚禁!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12.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常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望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 1、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1)“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 生:作者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五、总结交流开放拓展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自由发言)

师: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六、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16、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诗词诵读 暮江吟 学习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习《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2、谁来读读这首诗? 3、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暮江吟——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

4、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5、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四、赏诗。看课件,听朗诵,欣赏诗词

1、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播放课件录音)

2、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 五、品诗。体会诗人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

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铺:——体现了光的柔和、斜身的方位、还有面积广大而均匀 ——比较:照、盖、洒、射,铺更形象、生动。 瑟瑟:——碧绿的颜色

——江水中怎样的绿呢?(像绿宝石、像无暇的翡翠、像碧玉铺成的) 红:——江水是怎样的红呢?(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白居易有一首诗《忆江南》,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似火”虽说是江边的灿烂红花,但朝霞映红江面,也如火一样的艳艳。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花红似火吗”

一道:——为什么用“一道”,对于夕阳,我们多半怎样的给它组词? ——一轮夕阳,半轮夕阳

——“一道”我们一般怎样组词? ——一道墙、一道伤口、一道光(

——对,是一道光,夕阳西下,是光斜射到江面上,本诗的句子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的绝句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诗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利用简笔画去帮助学生体验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3)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4)“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2、夜晚的景色

(1)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3)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4)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将全诗朗诵一遍。 六、再次品味、赏析诗词

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出示作业:唱唱、画画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语文乐园(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写作中如何发挥想象;

2、了解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的古语;

3、引导学生读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感悟运斤者的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4、学习看图想象作文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大致理解经典古诗文名句,并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读一读,学习成语

1、自由读下列词语,看有什么样的特点。

2、全班交流:这些词语的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表达的意义是大致相同的,它们并列组成一个四字词语,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3、再读这些词,

4、师: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 (千方百计、和风细雨……) 二、 读一读,学习句子

1、自由读下列句子,看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2、全班交流: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在发挥想象 3、师追问:那么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使人感觉更加真切,仿佛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中) 4、再读句子

5、师:你能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6、点拨:我们在写作文时就应该不仅仅写出自己观察到的,还要写出自己想象到的。 三、 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句子。结合注解,看能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 2、全班交流句子的含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原意是说: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多指朋友)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亦作“他山之石”、“他山之攻”。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识却是无限的,值得我们不懈地去探索。 3、指名说说对自己的启发 4、再读,背一背。 四、 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读成语,想想成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 明确习作要求 1、指名读要求

2、师引导回顾:我们以前写想象作文的方法还记得吗? (图中的情景+自己的想象) 师:我们以前尝试过的看图想象作文通常是图中提供大致的故事情节,而这次图中没有任何情节,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 二、 尝试想象

1、习作要求中给了我们一点写法上的提示,对吗? (可先写第一副再写第二幅,也可以倒过来) 2、自由构思,同座之间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次序写,怎样写 师点拨:沙漠是如何变成绿地的?这里的人们做了什么样的努力?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过程要写具体;反过来也是一样 三、学生自由习作,师相机讲评。

13.三峡游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作者游览三峡经历的游记。

全文以游览的时空为序,从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闻名世界,写到船进三峡,亲眼看到三峡神奇的自然美,再写巫山十二峰美丽的传说,转而对葛洲坝工程发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三峡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迷人山川的无比热爱。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真切的情感。文章用词准确,文句形象、生动、贴切。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长江三峡壮丽的景色吸引着游客。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了作者乘游船游览三峡的情景。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作者感叹三峡自然美,更赞叹人间奇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会5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4.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 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 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形象,感受三峡之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 2. 整体感知。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从小生活在长江边,可你知道长江上壮丽而神奇的三峡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

2、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三峡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三峡游》在读中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字,开展丰富的想象,一同随作者游览三峡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和基本感情基调。 1.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2. 互动交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3. 作者游览三峡时,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4. 作者同你们的感受相同,浏览全文,找到能概括作者游览三峡感受的句子,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

5. 初步指导感情朗读句子:这里不仅有自然美,更有人间创造的奇迹。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

过渡:为什么说“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呢?下节课,我们再次读文,细细去品,深入去感受。 三、布置课堂练习。 1. 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2.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质疑,承上启下。

1.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文,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三峡,沿途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何感受?

2. 为什么说“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呢?这节课,我们再次读文,细细去品,深入去感受。

二、精读品味,感受三峡之美。

1. 默读,看看哪些景物让你有美的享受?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

2. 全班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

(一)动态的山水画:

1. 抓住课后习题三的句子去品:第一句生动形象地将对对峙大江两岸的陡峭的石壁比喻成人们所熟悉的大门,可见石壁陡而险,而且这石门还是被江水推开的,可见江水之急之猛;第二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流急船快,神速至极,眨眼之间山峰就落在身后很远。 2. 感情朗读,读出此处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二)内外兼美的神女峰: 1. 形美,传说美。

2. 读出陶醉、赞美之情。 (三)高大雄伟的大坝:

1. 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大坝的作用:(1)谢洪防涝;(2)水力发电等体会大坝真是人间创造的奇迹。

2. 读出赞美、自豪之情。

(四)小结,感情朗读写景部分。

三、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读文、学文,我们不仅随同作者游览了三峡,看到了——(生:动态的山水画、内外兼美的神女峰、高大雄伟的大坝);也同作者经历了他的情感历程——(生:从企盼的“兴奋”到欣赏的“赞叹”,最后到“美的享受”)。 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学习这篇课文也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啊!说说自己学完本课后其它的感受与收获吧! 四、布置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3.三峡游 山水画

自然美——美的享受 神女峰

葛洲坝工程——人间奇迹

14.松坊溪的冬天

一、激情谈话导入

(播放音乐)每当我听到这首乐曲,总想起冬天,冬天是守侯严寒,孕育明媚阳光的季节!如果,让你们用一种色彩来形容冬天,你会选择哪种? 学生回答

董老师想你们选白色,是因为想起了雪花吧,雪花是你们童年的真,童年的纯,并带着你们走进晶莹剔透的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冬天! 板题:松坊溪的冬天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在这轻音乐中静静品味课文,并思考一下课文给了你什么感觉?(生自由读,教师巡查指导,请生来说。)

2、这节课我们就去感受松坊溪的雪景,自由地朗读9-18小节,感受一下松坊溪的雪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不同的句式赞美一下!(生自由读,并交流)

过渡:你们的赞美,足以让我知道语言文字的魅力,优美的文字,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人间仙境,我们也仿佛成了一片雪花,这朵雪花等我们细细的品味。 三、感悟、品味 打出: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1、请看这三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个别学生读)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讲,可以渗透“了”的读法和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2、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下雪的快乐,孩子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词语雪落无声!其实下雪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静意的美!咱们一起用朗读感受它的静!

过渡:多么简单而抒情的文字,拉近了我们与松坊溪雪中美景的距离,请默读12-16小节,你能品出雪中美景的什么? (随学生思路走) 打出: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1、学生品读(可能会抓住它的写作方法“比喻、排比”;特点:“轻、柔、洁白特点”;雪大。)

2、带着你的感受读一下

3、多美的雪,你们的朗读让我好想成为一片雪花,一片飞舞的雪花,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打出: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象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象有两只白色的师睡在雪地里;好象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1、学生品读、交流(比喻、拟人把溪石增添了动感,如饮、睡、冒、走;白色,从与上面的对比写法)

2、是啊,同一种事物只要在身上加一件白色衣服就变成了冬天的一道风景,谁愿意用声音向我们传达一下。(生读)

3、喜欢读这句话的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4、你脑海中松坊溪的溪石好象什么呢?

打出:松坊溪的石桥上覆盖着白雪了,好象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1、学生品读,想像一下白玉雕出来的桥是怎样的?

2、是啊,多美的雪中石桥呀,为松坊溪增添了一道彩,我想和你们一起去感受它的美。

过渡:雪中的美景我们已尽情的在优美文字中遨游过,积淀过了,现在一起去欣赏一下雪后的景色!你们听我来读,能不能找到冬天。 四、读中悟法赏景 打出15、16节

1、教师读,生听并找出描写冬天的词。(都披着白雪)

2、你们瞧,就是这五个字,让这段文字穿上了冬天的服饰,你来读第一句;就是着五个字,让松坊村变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你来读第二句;就是这五个字,让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句。 过渡:同学们,我真是太佩服作者了,能用这么自然纯朴的文字描写出美丽的雪景。 3、你们有没有作者是由——到——的安排写作的,请把板书与图画相结合。 学生说由近到远。 4、我们来读这三句话,“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结合图画,是由——到——的安排写作的。(由远到近)

过渡:你瞧作者真是太妙了,在写法上来了个(生说首尾呼应),对同一事物进行反复的呼唤,让我们一起听一听松坊溪发出的声音!(男、女生分读“我听见------”) 5、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是写什么时候的雪景?(生说早晨)

6、雪后的早晨阳光轻轻洒在这片洁白的大地上,哪种景象你见过吗?这就是一片发亮的白雪世界。(1、2小组用你们的声音去感受,3、4小组用你们也来。)

过渡:学到这儿,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一幅什么色彩的画? 7、请学生回答。(白色)

8、挺美的,可我们似乎会感觉到缺点什么,而作者却给这幅画纯白的雪景图添上了亮丽的一笔!请你快速默读17、18小节,从中你感觉到什么?

9、学生交流(一群又一群表示多;彩色表示美;游来游去、忽地、一下子、散表示水中的灵动,冬天的生机)

10、这么美的景象谁想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呢?(生朗读)

11、鱼儿在享受这个美丽的溪水,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静中有动、寒中有暖、白中有色、回味无穷)

五、总结

同学们,美景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难忘,把我们从现实带到了童话世界,那是作者用手中的笔带给我们的。我们也用自己笔记下身边的冬天吧! 板书 松坊溪的冬天

由远到近村——溪 静中有动 由近到远溪石——石桥——村子——山 寒中有暖 由远到近山——石桥——溪石 白中有色 回味无穷 景美人乐

15.壶口瀑布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中壶口瀑布先声夺人,气吞山河的气势以及水雾幻化出的彩虹,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表达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无比热爱美丽山川的真挚情感。

课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人们还没看到壶口瀑布,却被它先声夺人的响声所震撼;第二部分(4-6自然段)写壶口瀑布气势壮观,催发了作者的顿悟;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了壶口的构造;第四部分(8-10自然段)写作者从黄河及壶口得到的真传,并被它陶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4、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 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 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 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个人特色补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 2. 整体感知。

3. 学习1-7自然段,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地图展示黄河的全貌图和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学生一起交流相关的资料信息。) 2. 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壶口瀑布是怎样的气势,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壶口瀑布》。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2. 默读,思考:围绕“壶口瀑布”,课文写了些什么? 三、精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1. 自读课文1-7自然段,勾画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

2. 小组交流讨论,把你勾画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然后讨论这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

3. 面对这样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受?

过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课堂作业。 1. 写生字词。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 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导入。

1. 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2. 面对先声夺人,气势壮观,构造独特的壶口瀑布,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由景悟情。

1. 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10自然段。 2. 交流反馈:

学习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习9-10自然段:

①回想壶口瀑布的气势,回味它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面对壶口,你又有怎样的感受?(自由说)

②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读9-10自然段,说说“醉”字的含义。(因黄河丰富的内涵,使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倾慕、向往和崇尚,从中得到精神力量或灵感,因而陶醉倾倒或

沉迷、沉浸在快乐的享受里)

③感情朗读9-10自然段,读出陶醉之情。 三、总结,回归整体,学习表达方法。

1. 回顾课文围绕“壶口瀑布”写了些什么?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使你对壶口瀑布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课堂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了解黄河的现状,思考我们应该为这条母亲河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5 壶口瀑布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陶醉 内涵丰富

诗词诵读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 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 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 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醉

悲苦 几人回?

语文乐园(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2、口语交际,学会与人交往有礼、得体、自然、冷静、灵活;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3、习作,要求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教学重难点:感悟、积累、运用词句。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眼前浮现出一些怎样的画面。 1. 读题,弄清要求。 2. 读词语,读准字音。 3. 默读,想象画面。 4. 互动交流想象的画面。 5. 选词,说句子。

6. 拓展:再说说其它这类词语。 二、读一读,说说你读这些句子的感受。 1. 读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2. 回顾前课内容,总结排比句的结构特点。 3. 再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4. 在其它文章中找找排比句,并说说对所找句子的感受。 5. 学生仿写排比句,教师相机加以引导。 三、读一读,记一记

1.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再读,结合注释说说自己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3. 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与作者张若虚,《滕王阁序》与作者王勃。 4. 师生活动交流,深入理解句子含义。 5. 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成语故事。

1. 自读短文,读准字音。

2. 再读,说说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谣言与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性) 4. 试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远行路上 教学目标:

1. 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2. 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教学重难点: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口语交际的话题,板书:远行路上。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三、创设、进入口语交际情境。

1. 分小组协商,设定“远行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和人物,然后,分角色在小组预演,教师巡视辅导。

2. 各小组自愿在班上表演。 3. 同学互评。(教师从听、说的表情、态度、语气、礼貌用语、称谓得体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使各个小组取长补短,把要求落到实处) 四、小结,回扣交际要求。

第三、四课时 习作:走,秋游去

教学目标: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重难点: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一、激发情感,导入话题,引导学生重温秋游的快乐。

1、同学们,在这风清云淡,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做什么去啊? 2、畅谈以往秋游活动中的感受。(粗略谈谈即可)

3、导入:这次秋游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走,秋游去! 二、读懂题目,弄清要求。

自读,思考并画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可以美丽的景色为表达的对象,也可以在秋游中探索自然的奥秘为写作内容;可以写一串美好的印象,也可以写一组难忘的镜头。 三、广开言路,指导思路。

1. 想一想;这次秋游给你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印象?最难忘的镜头是什么?或者你打算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秋游的见闻?你准备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秋游的过程? 2.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四、回顾课文,读中学写。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三篇课文,小结其描写角度、方法及抒情方式、记叙顺序。 五、指导选材,组织文章。

1. 同桌交流自己准备写作的内容、顺序、描写角度等,教师巡视辅导。 2. 师生互动,交流典型个例,引导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

六、学生习作,自主修改后同桌互改。教师提示互改要求,落实习作目标。 16.想象 教材分析:

《想象》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六节,根据诗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节)主要写了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诗人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第二部分(4—5节)主要写了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第三部分(6节)总的写出了想象中的世界。

这首诗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生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明白课文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去感受课中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激趣

1、师: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想象孕育着科学的萌芽,科学的力量将人们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丰富奇特的想象不仅为人类美好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更为社会的进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天我们来学习《想象》这首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

4、听配乐朗诵。运用联想想象,用心灵去感知并默默的在心中勾画图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忧郁 轻响 瞪眼睛 使者 吓唬 橡皮 橄榄枝 病魔

2、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象诗中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 3、指名读文,相机评议。

4、诗中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自由读文,把相关的词句勾画下来,多读几遍,好好体会。

(三)品读诗句,体会感情 1、自由读1—3节

2、抓住重点词句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劲儿的蓝”、“透明的水晶”、“喊一片”、“唤一片”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课文第二、三部分 5、全班交流

6、小结:这美好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象的,要实现这一切就要靠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四)升华情感,扩散思维 1、配乐诵读全文

2、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你还有哪些新奇的想象?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3、学生说说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新奇的想象 4、齐读最后一节

5、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新奇的想象写下来

17.太阳请假的时候 教材分析:

《太阳请假的时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通过描写太阳请假之后给地球上的人们生活带来种种不便,从而揭示出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许多天文、气象方面的知识。文章借助丰富的想象,带领着学生走进奇妙的科学长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逍遥”、“懊丧”、“摇曳”等词语的含义。

2、抓住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请假造成了哪些后果,明白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抓住要点,理解课文,明白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鼓励学生不断探寻科学的奥秘。

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励学生勇于探寻科学的奥秘。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太阳与人类生活的种种关系。

2、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调动学习热情

一年365天,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可有一次,太阳请假了,想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赶紧去瞧瞧。(板书课题)齐声读课题。 (二)自读── 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通过初读课文,你们了解到太阳请假的原因吗?太阳请假后又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

4、全班交流。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1—4节,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太阳请假? 2、全班交流 3、指导感情朗读

感伤——规劝——发怒 (四)学习课文5---20节

1、默读,思考:太阳请假带来了哪些后果?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白天同黑夜一样黑暗 (2)瀑布干涸 (3)风车无法运转

(4)气候变冷:轮船无法出海装运粮食和其他日用品; 森林中的动物被冻死; 人们无法耕种

4、除了书中所提及的这些,你能设想一下,太阳请假后还会带来哪些后果? (五)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21—23节

1、自由读文,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 2、反馈交流

(1)人们的处境不好了 (2)人们要复工了

(3)人们请求太阳出山,人们大声赞美太阳。 (4)太阳出来了,人们欢呼雀跃。

找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结合插图,升华情感,使学生深深懂得没有太阳人类的生活将是一团糟。

3、指名读文,相机评议。 (三)总结全文

18.生态金字塔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3、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2、理解生态金字塔的构成以及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有关生态金字塔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播放有关生态环境的短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2、教师相机激情导入:

在非洲广漠的原野上,羚羊在奔跑,狮子在游弋,苍鹰在盘旋……尽管它们的生存方式不同,但几千年过去了它们却都能在这片大草原中生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在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找到答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质疑自学

1、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是怎么样构成的? 2、带着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4、学生说分段情况

三、研读赏析,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1、2自然段,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还要哪些内容自己不理解,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2、反馈交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有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有趣的生物现象 1)第1自然段的后两句就向大家介绍了生物世界的一般规律。(“不被”或者“少被”这些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在读熟的基础上,通过板书或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意思。

3、生物世界真的是这样吗?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举例说明的。 4、交流反馈,读文画示意图,加深理解

1)第2自然段的前4句列举事例来说明各个等级生物的数量的多少 杂草的数量大于并养活——食植物性动物 食植物性动物数量大于并养活——食肉性动物

2)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在读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辨别

“一只甲虫,地下1平方米的采食空间便可以满足它的能量和营养的需要,而鹰则需要在几十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觅食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

这句把“甲虫”和“鹰”的采食空间和活动范围做比较,用“1平方米”和“几十平方千米”这些准确的数据加以说明,因此这句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食植物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的不同。 3)画图理解

鹰 山雀 蜘 蛛 甲 虫 青 草 4)领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课堂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内容,导入下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谁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表述。

科学家考察了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后,给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取名为“生态金字塔”。

自由朗读课文3-6自然段,思考:

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生态金字塔”的? 二、研读赏析,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朗读,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 1、打比方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态金字塔” 1)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2)为什么称为“生态金字塔”?

(1)回顾第2自然段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中画的图

(2)抓住课文中的句子“它恰似一个底大顶尖的金字塔”来理解 3)再读体会

2、埃及金字塔是用一块块巨石垒砌而成,那“生态金字塔”又是怎样构成的呢? 读第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态金字塔”的构成。 学生说,并完成结构图。

食肉 第三营养级 动 物

食 草 动 物 第二营养级

绿 色 植 物 第一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各个营养级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出示: “在金字塔的营养级序列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存在;但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能满足于上一个营养级中少数消费者的需要。” (强调:“依赖”:是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回答:营养级序列之间的关系是“底层是生产者,上层是消费者”。

教师小结:在“生态金字塔”中,低一级是生产者,上一级是消费者,而低一级的营养级的能量不能满足上一个营养级中所有消费者的需要,只能服务于少数消费者,所以“生态金字塔”的等级是森严的。

那么你认为,在“生态金字塔”中那一个层级最重要,为什么? 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回答,谈体会。 “绿色植物是一切生物的能量基础,是初级的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是太阳能量的收集者,也是地球能量和营养的供应者。” (也就是说,一切生物的能量和营养来源均出于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对太阳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它的生产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多少,也决定了我们的地球究竟能承载多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至于出于生态金字塔顶端的人。” (注意:“承载”:就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 (也就是说,绿色植物也影响着人。)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的多少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影响着地球上所以生物的生存。 3、人类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人处于生态金字塔的哪个层次?(最高层)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6自然段,思考:人类与绿色植物有着怎样的关系?文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说明问题? 学生读后讨论交流。 1)“生态金字塔每经过一个营养级,能量损耗90%左右,越往上,能量流越细,流入塔顶的能量越少,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也越少。”

(注意:四个“越”字,起强调作用。)

(也就是说,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是有限的。) 2)“生态学家奥德姆做过一个假设:在食肉为主的国家,一个体重48千克的男孩,以吃小牛肉为食,一年之中他需要吃45头小牛。为了饲养这45头小牛,需要开垦4公顷的土地,全部种上苜蓿,来生产饲料。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小孩重48千克,小牛重1035千克,苜蓿重8211千克。小牛的重量是小孩的22倍,苜蓿的重量是小孩重量的171倍!” 由此可见,人的消耗量是最大的。大家试想:地球上有63亿人需要生存,需要多少绿色植物,需要多少土地啊!(地球上193个国家和地区,63亿人口) 3)体会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作者使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生态金字塔”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4、“生态金字塔”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学文后的感受,也可以是自己打算以后怎么做)。

5、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向我们介绍“生态金字塔”的构成,告诉我们保护绿色植物,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啊! 正如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的:“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这个自然的法则,否则,将使人类自己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三、拓展练习

1、任选文中一个方面的内容,画一个生态金字塔,并写上每一级的内容。 2、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写一篇读后感。

3、试用文中使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写一件自己熟悉的物品。

诗词诵读 江村即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2、能借助注释、相关资料等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诗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读《江村即事》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江村即事》有什么感觉?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三、细读《江村即事》理解诗意 1、《江村即事》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司空曙(720~790),字文明,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唐人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又是同为大历十才子的卢纶的表兄。早年曾赴京应试不第,安史乱起,避乱南方。代宗、德宗时,曾任洛阳主簿、左拾遗、水部郎中、虞部郎中等职。诗多赠别、羁旅之作,善于表现异乡流落之感和穷愁失意之情,诗风朴实,意蕴深长。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即事:以当前的事物为题材所做的诗。 堪:可以,能够。 纵然:即事。

3、理解全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钓罢归来”,是特定情境,本身就流溢着闲适的趣味,“江村月落”,是环境背景,由此又营造出幽寂的氛围。在此闲适幽寂的情境中,“正堪眠”是理所当然的了,但“不系船”却似乎有违常理。然而,在诗人笔下,在这首诗中,恰恰正是这似乎有违常理的“不系船”成为艺术构思的独特之处,并以此贯穿全诗。既然“不系船”,则“正堪眠”当然就睡在船中了,以下即由此展开推想。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纵然”荡开一笔,“只在”将笔收回,由此将推想的情景逼真地展现出来,即使因为“不系船”,使船被夜风吹走,那也没关系,最多只会飘到那芦花掩映的浅水之间。通过如此推想,则不仅使闲适的心情更为轻松,而且间接地描绘出江村幽静曲折的水景。正因这样的幽静的水景,才造成诗人如此闲适的心境。因此,诗的表面虽属抒情,但深层却实为写景,情景互为因果,互相交融,蕴蓄着浓浓的诗味。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四、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题为江村即事,描写的却是诗人幽雅闲适的情趣,通过情趣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江村景色的优美。

语文乐园(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猜谜语,积累名言警句。

2、让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句子是怎样表达事物特点的。 3、引导学生读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感悟科学家的三点体会。。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大致理解经典古诗文名句,并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句子是怎样表达事物特点的。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猜一猜。

二、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表达的感情。 1、自由读句子

2、说说这两个句子的特点?

3、让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书中的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古诗文名句。

2、指名读古诗文名句。

3、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思考科学家发现了哪几点体会? 2、把文中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小组交流。

3、鼓励学生质疑,组织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弄懂词意,。

4、引导学生再读,讨论交流:短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题目的理解是怎样的? 5、默读思考: 读了本文后受到什么启发?谈谈自己读书的收获? 6、全班交流。

第三、四课时 习作《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第三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想象。

1、同学们,假如你拥有了一双翅膀后,你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2、分四人小组互议,相互启发,激发想象。 二、读中学写,领悟要点。 想想:你还想为你的翅膀增添哪些魔力?这双翅膀能帮你实现哪些美好愿望?最吸引你的愿望是什么? 三、分组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四、学生写作,教师辅导。 要求:想象神奇、有趣。

第四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流习作,组内互评。

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快乐。如果你认为自己全文都写得好,就读全文;如果你觉得只有某一片段写得精彩,就读这个片断。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 拥有了一双翅膀后,生活会有哪些变化?这双翅膀能帮你实现哪些美好愿望?最吸引你的愿望是什么?想象是否神奇、有趣?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五、创造发表条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1)将优秀习作或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 (2)将班级中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发表。

19.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

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1、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乐 【课时安排】 3课时

【相关资料】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气质清新优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有诗集《雪朝》(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散文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 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20.种一篇太阳花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住在机关四合院的“劳动者们”中太阳花的事。全文共四个部分,分别交代了种太阳花的原因,太阳花从种子落地到一齐开放的过程,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生命极其短促,来年还种太阳花,通过作者记叙种太阳花的经验和感受,表露了人对花的爱恋,花对人的启迪。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太阳花)的特点描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解关键语句,反复诵读鉴赏、品评、积累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感受太阳花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乐观饱满的热情,以及令人钦佩的生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和所寄托的意愿,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花个体生命的特点——生命如此短促,却又如此顽强。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 教学构思:

课堂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以“阅读思考——讨论——解疑——拓展训练”的方式,通过朗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于学生的心里,熏陶情感,启迪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美育的目的。此外,为了让学生能由太阳花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质的人,在3月5日学雷锋日的活动中,可有意识的稍微做了一点渗透,学习了雷锋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教具准备:

教师:小黑板、录音机、太阳花的图片 学生:认真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平时,你最喜欢那种花?为什么? (注意让学生说出花的主要特点)

2、过渡:刚刚我们讲了很多花,他们都各有各的美丽之处,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种太阳花(板书:太阳花),看到这个花名,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的确,太阳花是因为特别喜欢阳光而得名。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作家李天芳笔下的太阳花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种一片太阳花(齐读课题)

3、如果你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你打算安排哪些内容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太阳花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为什么种太阳花?太阳花的样子?种太阳花有什么好处?……教师可板书在黑板上。)

过渡: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的内容,现在让我打开书,看看作者和我们的想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由于本课生字比较多,所以这一环节不要安排过多的要求。) 2、出示词语:

焦躁 斑斓多姿 花圃 服侍

乍开 缤纷 五彩 偃旗息鼓 美人蕉 慵懒无力 炽热 花蕾 贪婪 充沛 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

(1)自己读、开火车读、同位互读

(2)将自己在预习中对词语意思的了解与同学交流一下。 (注意总结一些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内容与刚才猜测的有哪些是一样的,又有哪些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调节板书的内容: 为什么种太阳花 太阳花盛开的样子 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特点 来年还种太阳花

4、默读课文,根据板书的线索,把课文划分四部分。 三、以读悟情,挖掘太阳花的美

过渡:在自然界里有很多美丽的花儿,可为什么我们选择种太阳花呢? 1、快速度浏览第一部分(1——3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 指名说原因

其一:大家对色彩和花草的渴望。 其二:太阳花比较好“服侍”。

2、过渡:可是,太阳花像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很快开花了吗? 关键是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莫衷一是”一词的意思。

3、过渡:太阳花终于开了,你能用一个来形容一下太阳花吗?(板书:美)看到这么美的太阳花,人们的心情如何?

4、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大声朗读5——8自然段,拿出笔,从文中找出写太阳花美的句子,看看它有哪些独特的美。

指名学生读画出的句子,教师相机进行总结并板书: (1)色彩美:主要是5——7自然段 (2)经久不衰(顽强的美):第八自然段 过渡:太阳花顽强,且能经久不衰,可是你们知道一朵太阳花的寿命是多长时间?(只有一天)

5、仔细默读9、10自然段,看看它为什么能做到经久不衰、灿烂多姿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喜欢阳光 抓住机会 珍惜时间 主动让位

过渡:是啊,正是因为太阳花善于抓住机会,喜爱阳光,又能主动让位,所以,它能经久不衰,它总是灿烂多姿、生机勃勃!那你面对这样的太阳花,有何感想呢?它的生命那么短促,却能做到灿烂多姿,这给你什么启示呢?大家来齐读第十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6、齐读第十自然段

(1)小组讨论后,指名说(学生可根据板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能联想到雷锋,可引用一句他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并由此揭示课文“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

(2)小结:刚才同学讲了很多的启示,是的,太阳花就像那些顽强拼搏的人;像那些珍惜时间的人;像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它能经久不衰,流芳百世。所以,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向太阳花学习,人在整个历史生命长河中是很渺小的,人的一生也是很短暂的,只有好好利用它,我们才能完成生命赋予我们的使命。

7、过渡:太阳花很美,所以作者很喜欢太阳花,以致她有了一个什么愿望啊?(来年春暖时分,还要种一片太阳花。)对!正是因为太阳花有它独特的美,作者爱上了太阳花,你们喜欢吗?

8、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进这篇课文中,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作业:

课下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太阳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体会感情,个性化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互评,从评价中体会怎样读书更能表达感情。 3、再读,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 二、学习生字

1、小黑板示字:躁斓圃侍乍缤偃蕉慵炽蕾婪沛旺昌 2、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

3、学生观察生字,写自己最拿手的生字。 4、集体交流是怎样写好的。

5、选学生认为难写的字,集体交流怎样写好,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斓偃蕉慵”的结构;“沛”不要把字形写错。) 6、学生写字。

7、展示学生作品,评议“小小书法家”,交流经验。 三、积累词语

1、这篇课文有许多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你认真找一找。 2、学生活动、交流:

斑斓多姿 鲜艳夺目 郁郁葱葱 银粒儿 短促 花蕾 慵倦无力 缤纷五彩 偃旗息鼓 美人蕉 空暇 贪婪 莫衷一是 灿烂多姿 生机勃勃 经久不衰 炽热 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 充沛 乍开 服侍 3、你能选其中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吗? 4、设计摘录卡,积累词语。 四、作业:

1、查找有关花的词语,摘录在摘录卡上。 2、在习作中运用所积累的词语。

21.浮冰上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学会12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关键语句,反复诵读鉴赏、品评、积累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在自读自悟中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地优良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与文本对话:通过词、句的品读,分析诺尼和尼玛可的心理,感受作者所要塑造的形象和要表达的感情;

与心灵对话:探讨小说的主题,感悟爱的力量,人性的良善;可能的话,联系到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图片)

在众多的动物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 而在遥远的地球北极,茫茫冰雪世界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狗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有谁能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吗?(请生谈)

在北极地区土生土长的爱斯基摩犬,能适应零下40℃以下的严寒,顶风冒雪拉着雪

橇在冰原上飞驰。他是人类的得力助手,是严寒地带既积极又勤力的工作犬。爱斯基摩人为每一条雪橇犬都起了一个名字。有名字意味着平等,这是因为狗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浮冰上》,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地球北极地带一个少年和一条爱斯基摩犬的故事。请打开课文《浮冰上》。 二、文本对话(感受、分析) 1、结合文本,初谈体会。

师:读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品读关键句,把握人物情感。

1) 找到句子。师:不少同学都感受到了诺尼对尼玛克的爱。如果让你把握文中直接表达诺尼对尼玛克的爱的语句,你会把握哪句句子? (个别读——划——齐读):“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冷又饿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2) 挖掘文本。

★为什么说“又冷又饿的夜晚”?——”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第三天的晚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再也没有”,“只留下”,被困漂浮的冰山上饥寒交迫已三天,死亡威胁着他们。诺尼迫不得已想到了自己忠实的伙伴——尼玛克,交代诺尼杀犬乃万不得已却也是情理之中。

★“爱”与“又冷又饿”与“阵痛”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要这样写? ——面临死亡绝境是真,但对犬的爱也是真。这是一道二难选择题。 ——铺设情境(请生朗读ppt的内容) 3、合作学习,分析诺尼复杂的心理过程。

师:诺尼在是否要杀尼玛克这一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他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

Ppt出示:

1、诺尼几次下决心杀犬?

2、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他这一矛盾心理的呢?请划出并加以分析讨论。 3、在课文中划出反映诺尼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 交流,板书:

诺尼不忍——痛恨——痛苦祈祷 真真实实爱头靠头

生灵尼玛克迟疑——恐惧——痛苦舔 ★品读关键句子。

“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诺尼为何而哭?这是怎样的泪水?

这是的泪水?(幸福,悲伤,无奈,愧疚,悔恨,感动,彼此信任,彼此互爱) (生结合文本谈,读) ★小刀——线索。

三、与心灵对话(感悟,交流)

师:现在,我们学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或者,困惑最大的又是什么? 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诺尼,最终选择放弃了。这合理吗? 为一条狗而选择放弃自己生命的希望,值得吗? 难道他不尊重、不爱惜生命吗?

爱斯基摩人也爱自己的犬,可不是在危急关头照样杀犬充饥吗? 人在面对生存危机时,可能会怎样?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彼此的互爱

——正是因为他珍爱生命的表现 ——诺尼的心中,狗与人是平等的。“有血有肉的生灵”(生灵:意指人,在诺尼心中,狗也是一条生命)

——忠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种物种能有像人和狗那样的生存关系) 四、结束语。

爱与生命同在,爱与万物共存。倘若我把生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爱则使她赋有活力,躯干挺拔,青枝绿叶。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10天前,金老在上海去世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老人家曾说:亲情、友情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生命中倘若没有爱没有情感,那生命又有何意义呢?

特以巴金先生的话来作为这节课的结束,在悼念先生的同时,也祝愿所有的人,我们的生命之树常青。

诗词诵读 已亥杂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和图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渴望涌现各类人才以求革故鼎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古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语文乐园(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组反映人物品质的词语;体会感情色彩的不同;积累名言警句; 2、学习成语故事《破釜沉舟》,让学生弄清“破釜沉舟”这个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并能完整地讲述故事;

3、围绕“你赞成养小蝌蚪吗?”的话题,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4、以“我的收藏”为主题作文。本此习作主题鲜明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重温自己的珍藏,描写自己收藏过程中乐趣,与大家共同分享快乐。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大致理解经典古诗文名句,并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教育学生具有的气节。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重温自己的珍藏,描写自己收藏过程中乐趣,与大家共同分享生活的快乐。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典故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1、学生读准词语,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大意。 2、了解学生读词以及词语理解情况。

3、要求学生上下比较读词,相互交流:从读词中发现了什么? 4、全班汇报,教师总结。

5、词语运用练习:用相对的一组或几组词语造句。 二、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请学生反复读下面两段话,一边读,一边感悟,然后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1)在骄阳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兴盛。

(2)在骄阳下,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兴盛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对比”表现方法的好处。

3、同样让学生反复读下面两段话,一边读,一边比较哪一段话给自己六夏的印象更深刻?在对太阳花情感的表达上哪一段更鲜明?让学生自读自悟中,明白“拟人”的美妙作用。

(1) 在骄阳下,牵牛花枯了,美人蕉谢了,富贵的牡丹也焉了。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兴盛。 (2) 在骄阳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兴盛。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古诗文名句。 2、指名读古诗文名句。

3、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读准字音,了解故事大意。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的哪些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从他的行为里体会到什么?

3、学生交流上面的问题。。

4、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你赞成养蝌蚪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促进学生形成热心帮助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养成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的习惯。 教学过程:

1、学生先自己读一读课本,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将赞成养小蝌蚪与不赞成养小蝌蚪的同学分成正反两方,然后分别开始准备辩论的材料。

3、设计交际场景,提出辩论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反驳及时,语言文明。 4、正反双方开始辩论。

5、评议总结,提高交际语言的表现力。

第四、五课时习作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我的收藏”。 习作的具体要求有:

1、通过具体的描述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藏与众不同。 2、写清楚自己收藏的来历和收藏的原因。 3、突出收藏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快乐。 教学建议:

1、引言导入,激发兴趣。

你有收藏的爱好吗?在你的抽屉里,都珍藏着哪些“宝贝”?是几颗美丽的雨花石,还是一个自制的飞机小模型?是从遥远的地方寄来的精致贺卡,还是一枚意义非凡的纪念章?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论自己的收藏吧! 2、展示收藏,介绍收藏。

(1)拿出自己的收藏,告诉同学自己心爱的收藏是什么?

(2)具体介绍自己的收藏。可以介绍它的颜色、形状、种类以及相关的知识。 注意:根据收藏的不同特点,选择灵活的介绍方式。 3、回顾收藏来历,揭示收藏原因。 (1)它有什么来历

(2)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3)“我”喜欢它的原因。着重谈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快乐。 4、独立构思,完成草稿。 5、交流草稿,师生评议。 6、指导修改,完善评议。

(1) 在交流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要诚恳。

(2) 表达的时候要吐词清楚,语速、声调要适当,注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板书:观点明确、态度真诚、内容具体、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3、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选用录音、图片或表演等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小帆想在寒假里参加田径训练队,父母希望他回老家陪奶奶,他爱奶奶又不想错过训练的机会,他很矛盾。. 4、进入口语交际情境。

(1)学生自选交流伙伴组成两人小组,在两人间进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如何去建议他人,如何让他人脱离困境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因此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2)邀请几个小组到班上交流,指导评议。. 5、拓展延伸,小结激励.

(1)说说自己面临的实际矛盾。

(2)鼓励同学们热心出好主意,明晰地交流自己的观点。 (3)师生评议,小结。

22.中国的花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借助资料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整体把握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八单元,请把书翻到单元导语,自己认真读一读,看一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编者对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提出了哪些建议。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归纳

3、谈话导入:说到花,大家都不陌生,含妖吐蕊的迎春花,欺霜傲雪的秋菊,独立枝头的腊梅,它们都跟随着四季的脚步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不期而遇的惊喜,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些花,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学习课文:

1、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猜一猜文章会写些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朗读课文2-3段,边读边想:在众多的花中,人们为什么特别喜爱梅花和牡丹?

2、导读第二段:

(1)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梅花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要? (2)学习《梅花》,感悟梅花象征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 指名朗读,感悟到梅花的哪些特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指导朗读,把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3)还能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理解“岁寒三友”“四君子”中蕴藏的情感。

(4)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坚强不屈品格的人物。 (5)学生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后部分

教学重点:以不同表达式的读来理解课文的含义。

教学过程:

回顾课文:

文章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导读第3段。

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牡丹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要? 学习“传说”部分,感悟牡丹刚直不阿的精神。 自由读,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有趣”。 指导朗读,把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教师结合课前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刚直不阿的人物。 学生感情朗读第3段。 导读第四段:

自由朗读,说说这八种名花有名的原因。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这八种名花象征什么品格。

小结:中国是花的国度,赏花,爱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各种花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根据名花的风姿色彩,融会进自己的情感体验,给名花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们有的表现人格尊严,有的象征刚正不阿的精神,有的反映人们对洁身自好,不怕强暴的赞美。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花也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的象征,

学习第五,六段

自由读第五段,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市花。

师:花好还要人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种花的行列,不仅是因为花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身心,更寄托着人产美好的情感。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收集花的象征含义。做成资料卡。 板书:

22 中国花

爱花: 梅花:坚强不屈 牡丹:刚直不阿

23.养花 课文说明: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把作文写得有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用“不是……就是……”,“要是……就……”造句。 4.熟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背诵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课文层次清楚,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连接紧密,过度自然,逻辑性很强,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谈养花的乐趣的,逐段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每段的意思。有几处议论明理的句子学生理解稍困难些,其余的内容都比较易读易懂。应强化学生自读体味。 四、教学过程:

指名分节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思考:找出能概括本文中心的句子。这中心句是从哪几方面来说养花的乐趣的?

明确:中心句是课文最后一节: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讲的是对花的关心,情感体验;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讲的是劳动成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讲的是养花的意义。 练习背诵第七节。

1.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养花的乐趣,每一方面内容各在课文中的哪一部分? 学生发言后明确: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第五、六自然段。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第一、二自然段。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第三、四自然段。学习五、六自然段。 ⑴齐读课文

⑵思考:作者为什么“喜”和“笑”?画出句子来读一读。又为什么“忧”和“泪”? 画出句子来读一读。为什么把“忧”和“泪”也当作是养花的乐趣?发言后归纳:因为与别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从中得到乐趣。 (送牛奶的同志夸花“好香”,和朋友们一起赏花,把花分给朋友们);养花也有忧伤,(菊秧被砸死了,全家几天没有笑容)。从养花中体味到“忧伤”的情感,这也是一种乐趣。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几层意思?第五、六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三层意思。夸花赏花赠花第五、六自然段之间,侧重在内容上的承接,“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这一句中“当然,也有----”与下面内容衔接起来。这样写,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⑷指名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Ⅰ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句子。

Ⅱ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作者爱养花,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读语句谈感受。归纳:句子

①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②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③我只养一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因为爱花,所以爱养花。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平凡的花也有乐趣。 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Ⅳ指导造句:不是……就是……读原句:北京的气候……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会忽然闹霜冻。

了解: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同时存在好几种情况,从中选择两种情况。 讨论,口头造句:学生互平互议。学习三四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思考:

①第三自然短与第一、二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作者是怎样养花的?从中得到了什么乐趣? ③“如此循环……胜于吃药”指的是什么? ④“多么有意思呀!”“这多么有意思呀!”这两句分别是对什么来讲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小组讨论汇报,明确:

1)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不过”一词承接上文,然后用“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一句进一步加以补充说明,这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句,使上下文紧密的连接起来。

2)作者天天照管花草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好朋友——关切)它们;浇浇这颗,搬搬那盆;天气突变时抢救花草。养花能增长知识,从获取知识中得到乐趣;养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从劳动中获得乐趣。

3)作者有腿病,不利于行和久座,于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颗,搬搬那盆,然后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胜于吃药。

4)“多么有意思呀!”是指“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这多么有意思呀!”是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天气突变,抢救花草,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 2.齐读课问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造句:要是……就……读原句: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

了解: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假设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那种结果。学生讨论,口头造句评议。

4.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

(1)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明确: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是分总关系。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在全文中起了总结、点名中心的作用。全文层次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逻辑性强。过渡自然而巧妙,语言间洁、准确。开头讲“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接着从不同方面讲述养花的乐趣,最后概括起来总述,点名中心。全文条例十分清楚。

(3)总结全文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讲述“我”养花的乐趣的? ①总起,养花的目的。当作一种乐趣。 ②养什么花。好种易活的花。 ③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④养花要付出辛苦。有益身心。 ⑤养花使人喜悦。夸、赏、赠。 ⑥养花使人伤心。几天没有笑容。

⑦养花的乐趣。总结。有……有……既……又…… 总结全文

1.读中心句。

2.概括中心:本文抒发了作者,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业:

1.复习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四、五、六、七自然段。 4.完成练习册。

24.梅花魂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 3、不能回国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 应

25.菊和莲

知识与能力:

1、学会6个生字。

2、学习课文,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和本性,知道莲的花,叶,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过程与方法:

学会借助注释,自读,自议。 教学重点:感爱文言文的魅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菊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移情造景,引入课题 1、出示古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有感情地朗读,知道这首诗是赞美什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也来赞美这坚强秀丽的菊花吧!

3、师:读得真好。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黄巢写的。菊一直受到文人的青睐,我们的课本上就有一篇文质优美的古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学习《菊》

1、在你的印象中,菊花是怎样的?

2、文中是怎样赞美菊花的,读读课文,先把字音读准,再把句子读通。 3、借助图和译文读懂它。 4、学生交流。 三、指导背诵

1、这么美丽的文字想不想把它背下一步来。

2、谁愿意用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指名背诵。

四、小结:我们领悟到人们之所以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更在于它不怕寒冷的坚强品格。

五、课外拓展:

1、古往今来,赞美菊花的文章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美文。 2、有感情地朗读片断。 六、总结:

1、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语言赞美了菊花,你还知道哪些植物被称为君子吗? 2、今天我们用读古文,议疑难,说意思,背古文,悟品格的方法学习了《菊》,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诗歌,散文,人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莲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文字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莲》。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莲的图片。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欣赏它 2、本文是怎么来介绍莲的呢?先听老师来读一遍。 3、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吗? 二、学习古文

1、读。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古文的? 2、学生自学。

3、质疑问难。在字词上还有什么问题吗? 4、交流文意。指导朗读和背诵。

师:这篇文章从名字,种植,开花的季节,荷叶及茎,实等几方面介绍了莲花,下面我们来试着背一背。 三、拓展阅读。

1、中国人特别喜爱莲花,给它取了很多名字。如莲花仙子,水中芙蓉。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写的莲的诗句。

2、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莲的知识。 四、总结。

五、作业:完成课后的题目。 板书:

25 菊和莲

读古文,议疑难,说意思,背古文,悟品格

诗词诵读 题画兰

《题画兰》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咏物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兰花而题写的。全诗以兰花为物象,描写它生长于山岩的顶处,香气飘散四溢,尤以突出岩石和岩缝中,美好的花香馥郁芬香,赞美了兰花不与“浮云游尘”为伍,卓尔独立的品性。借兰花之名表自己之志——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本诗如郑燮所写众多兰、竹、石之诗一般,将诗文书画巧妙结合,通过寓托手法,表达高人隐士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后世之艺坛、文坛、画坛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本案设计以“欣赏一组画、走进一个人、学习一首诗、了解一段史、感悟一片情、习得一种法、爱上一门课”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本身意象,深层意境,从而拉近与古诗的距离,与诗人的距离,在声声朗读吟诵之中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 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 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 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 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 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

(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

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 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语文乐园(八)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乐园

教学重点: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四、读一读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例子具体说明的? 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作文 花与生活 教学目标:通过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引发话题。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引导我们感受花的风姿,体会花的风情,品味花的风情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也激发了我们观察,研究花的兴趣。今天我们来谈谈你们是怎么研究这个主题的。

二、分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交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想研究这个问题?小组是怎样研究的?有什么研究结果?要求学生说清楚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全班交流,相互借鉴。

引导学生关注,是否说清楚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的结论是否合情合理。 四、复习研究报告写的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写研究报告的意义。

写研究报告可以提高自己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记录自己参与实践的过程和体验。

2、出示范文,复习研究报告的结构。 五、鼓励学生动笔成文。

第三课时 一、学生动笔成文

二、整体评文,总结闪光之处 三、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

1、选取几篇优秀习作,师生共评议:

哪些同学的研究过程写得表楚,结论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等。

2、选取更多的学生的精彩部分组织点评,进一步瓴悟如何突出研究报告的主体。 四、精心修改

学生通过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 五、抄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