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

2024-08-31 来源:好走旅游网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

1 前言

1.1 自然地理概况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东接辽宁,北邻承德,西倚唐山,南连浩瀚的渤海,海岸线长113千米,水域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距离北京295千米,总的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秦皇岛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县为昌黎,抚宁,卢龙和青龙满族自治县,总面7812平方公里,人口达287万。地质

填图实习区位于秦皇岛市区北部,距新火车站28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4′~119°56′,北纬40°7′~40°9′;自然地理位置:位于燕山山脉东端,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政区划属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图1.1)。实习区所在地柳江盆地,南北长20千米,东西宽12千米。秦皇岛 图1 实习区地理位置图

市辖三区四县与实习基地有水泥公路和地方铁路相同。秦京哈等铁路在秦皇岛市海港区,海关区和北戴河区三处设有国家三级站。实习期区有秦皇市近郊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往返,交通十分方便。

1.1.2 实习区地形地貌概况

实习基地坐落的柳江盆地,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中国地貌形态分类,为一南北向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区。实习区北,西,东三面被陡峭的山地环绕,为一盆状地形,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地形。相对比高在200—300米,最高峰老君顶海拔搞成493.0米。贯穿盆地南北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水系。大石河自北东而来,经大刘庄流入本区,在崔家转近南北向曲流。傍水崖向东南直流,至蟠桃峪出盆地,于山海关以南注入渤海。长70千米,流域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临海地带发育有海岸地貌,侵蚀与堆积型海岸地貌相间分布,形成许多优良浴场。暂时性地面流水作用强烈,坡积物、洪积物随处可见。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大石河和汤河形成许多流水地貌。在滨海地带,波浪在岬角处发生侵蚀作用形成各类海蚀地貌,在海湾、平直海岸地带形成各类海积地貌;潮汐的作用形成海蚀平台等地貌;沿岸流携带泥沙在海岸形成沙嘴,连岛等地貌类型;沙流也在海岸形成地貌沙丘,黄金海岸的延岸沙堤。 本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为400-1000mm,年平均降雨量为695.5mm,多集中于7-8月份,可达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多集中在这个季节。主要风向受季风影响,夏季多西南风,冬春季多东北风。除季风外,还有台风影响。由于本区风向常是西南,强风向是东北,故海岸侵蚀、堆积和滨岸沙丘堆积方向均与风向一致。

本区内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铜,铁,铅等,主要集中在青龙县,昌黎和卢龙县仅有少量的有色金属矿产,青龙县的金储量为13t,铜23410t,铁20630t,并且是我国万两黄金县之一。非金属矿产:秦皇岛市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灰石,石灰岩储量十分丰富,仅驻操营,石门寨一带储量就达3亿吨,为该区的石灰厂和水泥厂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青龙县和昌黎县的花岗岩和大理岩也是较为优质的建筑石材。石英岩也很丰富,它是秦皇岛市耀华玻璃厂的主要原料,沿渤海海岸的砂石更是丰富,为秦皇岛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的砂石建材。

农业方面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薯类等为主要经济作物,芝麻、药材次之。山坡多果树,主要盛产核桃、杏、苹果、李子等。海滨地区水产资源丰富,以对虾、海蛰质量最佳。

工业行业有冶金、建材、化工、电子、机械、粮油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

旅游业是秦皇岛市又一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境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丰富。

1.2 地质实习概况 1.2.1 实习目的

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制定的《地质专业二年级地质测量教学实习大纲》要求,区域地质填图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描述、记录、分析和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训练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这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5万地质填图的规范、程序和基本工作方法;熟识,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已学课程基础地质理论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高年级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 实习内容及要求

本次填图实习的具体主要任务如下: 1.矿物和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 .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的确定。 3 .岩石与化石标本的采集和编录。 4.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 5.路线地质信手剖面的工作方法。

6.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描绘与初步分析。 7.填图单位划分和地质界线的填绘等。

初步学会综合分析和解释的能力,每人提交一份地质实习报告,并附野外实际材料图、自己完成的指定范围的地质图、实测地层剖面图、测区综合柱状图。

本次地质填图实习进行1:5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地形底图为1:2.5万。实习地点在秦皇岛石门寨地区,填图面积15km2左右。 1.2.3 主要采用方法 (1)地质填图法

地质填图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分别为穿越法和追索法。穿越法,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追索法,是沿各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并辅以追索法。 (2)实测剖面法

野外工作包括地形及导线测量、岩性分层、测量岩层产状、观察描述、填写记录表格、绘制野外草图、采集标本及取样等。 1.2.4 实习时间安排 动员及准备阶段:

教学基本阶段8天,由老师带领完成。 学生半独立和独立填图7天。 室内整理和编写报告10天。 具体路线安排:

⑴ 7月11日张崖子——东部落青白口纪—早寒武世地层观察路线。 ⑵ 7月12日东部落——潮水峪早中寒武世地层观察路线。 ⑶ 7月13日揣庄—石岭地质观察路线。

⑷ 7月6日吴庄——小傍水崖柳江向斜西翼地质观察路线。

⑸ 7月14日191高地——半壁店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地层剖面观测路线。 ⑹ 7月15日吴庄—傍水崖观察向斜西翼地层及构造。

⑺ 7月16日石门寨西门亮甲山—瓦家山实测剖面。 ⑻ 7月17日室内作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图。

⑼ 7月18日小刘庄—小王山—马蹄岭半独立填图路线。

⑽ 7月19日沙锅店—潮水峪—北河—牛鼻子山半独立填图路线。 ⑾ 7月 20,21,22,23,24日是独立填图。

⑿ 7月 25、26日观察海洋地质作用以及北戴河海岸地貌特征。 1.2.5 完成主要工作量 表1.1完成主要工作量表

项目 次数 完成人

地质填图 定点 80 全体组员

测产状 150 全体组员 描述 80 全体组员 打标本 30 全体组员 摄影 400以上 全体组员

绘制信手剖面图 10

探路 6

实测岩性剖路线观察 9

面图和柱状前后测手 2

图 打标本 7

记录 1

数据处理 3

资料整理 3

岩性剖面图绘制 1

岩性柱状图清绘 1

地 连线 1

质图 拓印 1

轻绘 1

上色 1

图例 1

资料处理 2

修改 3

报告 文字22660 图片40 47

2 地层古生物

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

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之外,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见表2.1)。

表2.1柳江盆地地层系统简表

界 系 统 组

第四系

新生界Kz

Q

中 侏罗系 上统 孙家梁组J3s

生 界 Mz

J 三叠系T

中统 下统 上统 上统

蓝旗组J2l 北票组J1b 黑山窑组T3h

石千峰组P2sh

二叠系上石盒子组P2s P 下石盒子组P1x

下统

山西组P1s

石炭系上统 太原组C3t C 中统 本溪组C2b

中统 马家沟O2m

奥陶系

亮甲山组O1l

O 下统

冶里组 O1y

下 凤山组 ∈3f 古 上统 长山组 ∈3c 生 寒 崮山组 ∈3g 界 武 张夏组 ∈2z

中统

Pz1 系 徐庄组 ∈2x

∈ 毛庄组 ∈1mo

下统 馒头组 ∈1m

府君山组 ∈1f

上元古界青白口景儿峪组 Qbj

Pt 系Qb 长龙山组Qbc 上太古界 绥中花岗岩γ2

注:“~~~~~”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 本区地层自老而新简述如下: 2.1太古-早元古界 绥中花岗岩: 【岩性特征】本区出露的混合花岗岩是绥中花岗岩的一部分具有两期混合岩化交代作用,第一期为区域性注入式钾质交代,第二期为脉体注入硅质交代、沿片理注入石英脉切穿前期长英质混合条带(见图Ⅰ.1)。

【出露分布】绥中花岗岩主要出露于本区东部及南部边缘。

【岩相】本区混合花岗岩以混合岩化作用为主,晚期花岗岩浆的作用有所表现。属太古——早元古代侵入岩体。

~~~~~~~~~~~~~~~~~~角度不整合~~~~~~~~~~~~~~~~~~

2.2上元古界

长龙山组(Pt3ql):

【岩性特征】下部为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石英净砂岩(见图Ⅰ.2),向上过渡为紫色、黄绿色杂色页岩,上底部砂岩稳定成分增加,顶部出现蛋青色泥灰岩。与景儿峪组分界处为紫色泥岩。

【出露分布】该组为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单位,主要分布在东部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崖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 【沉积相】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景儿峪组(Pt3qj):

上 古 生 界 Pz2

【岩性特征】本组地层主要以灰白色、紫红色薄层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厚约38m。分界线标志层唯一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净砂岩。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于实习区东部,以李庄北部剖面为代表。

【沉积相】其底部为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海相沉积。

---------------------平行不整合---------------------

2.3下古生界 ∈)

本区寒武系由浅海相碳酸岩及页岩组成。平行不整和于青白口系之上,集中分布于柳江盆地边缘,地层发育,化石丰富,分层标志明显。依据化石,岩性划分分为三个统八个组。 下寒武统(∈1) 府君山组 (∈1f)

【岩性特征】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见图Ⅰ.3),厚146m,与下伏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和接触. 上部为灰白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夹暗灰色薄层灰岩,与下伏景儿峪组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底部薄层灰岩中含角砾或砾岩。

【出露分布】区内寒武系最下部地层,东部落至沙河寨,以及西部上平一带。东部落北侧剖面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

【化石】中华莱得利基虫、核形石。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馒毛组(∈1m )

在区内馒头组、毛庄组合并简称为馒毛组。 (1)馒头组

【岩性特征】由于岩体侵入,构造破坏和风化剥蚀而出露零星。岩性以紫红色的泥岩和页岩为主(见图Ⅰ.4),底部具有角砾岩和砾岩,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少量白云质灰岩,本区厚71m,平行不整合于府君山组之上。分界标志是其底部含角砾状薄层泥岩。紫红色页岩发育,砖红色页岩、泥岩,底部为角砾岩。 【出露分布】东部落以西剖面出露较好。 【化石】本组未发现可靠化石。

【沉积相】属干旱条件下滨海相或泻湖相沉积。 (2)毛庄组

【岩性特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中含少量白云母片,就其颜色要暗于馒头组的砖红色,呈现为猪肝色,但要比上覆徐庄组的暗紫色则新鲜一些,本组厚112M,毛庄组与馒头组为融合接触关系。

【出露分布】沙河寨西山出露较好,并有闪长玢岩的侵入。 【化石】辽西虫、幕府山虫,灰岩透镜体含核形石。 【沉积相】属泻湖相沉积。 中寒武统(∈2) 徐庄组(∈2x )

【岩性特征】岩性以黄绿色含白云母粉砂岩(见图Ⅰ.5),夹有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为特征。本组总厚101m,整合于毛庄组之上。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出现黄绿色页岩与紫色页岩互层,含有绢云母的页岩。 【出露分布】分布较广泛,以东部落西山出露较全。 【化石】产丰富的三叶虫化石:毕雷式虫(见图Ⅴ.1)、辽阳虫、原附节虫、孙氏盾壳虫及腕足类动物化石。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张夏组 (∈2z )

【岩性特征】岩性分三段:下部为黄绿色页岩与鲕状灰岩互层(见图Ⅰ.6);中部为含叠层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和薄层鲕状灰岩互层;上部为含泥质灰岩、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本组与下伏徐庄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厚度为120-130m。

【出露分布】寒武系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主要分布在东部落、318高地、揣庄、张庄、赵家峪、上平山及吴庄等地,以285高地东山脊发育较好、较全。 【化石】本区含大量三叶虫化石,德氏虫、双耳虫、叉尾虫等。 【沉积相】属浅海高能环境沉积。 上寒武统 (∈3 ) 崮山组 (∈3g )

【岩性特征】下部为紫色页岩,粉砂岩夹砾屑灰岩;中部为灰色灰岩(薄层灰岩、鲕状灰岩、条状灰岩),上部为紫色砾屑灰岩与紫色粉砂岩互层。顶部为灰色厚度藻灰岩,厚度100m左右。底部以紫色砾屑灰岩与下伏张夏组含泥质灰岩整合接触,分界标志层为紫红色的竹叶状灰岩(见图Ⅰ.7)。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于柳江盆地之内侧,出露整齐,完整。本组以王家峪南山牛圈至285高地出露较全。

【化石】含三叶虫化石:蝴蝶虫、蝙蝠虫、光壳虫、圆老伦斯虫等,又含叠层石。 【沉积相】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长凤组(∈3cf)

本区内长山组和凤山组统称为长凤组。 (1)长山组

【岩性特征】主要岩性为紫色碎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藻灰岩。地层厚度很小,仅18M,与崮山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以本组底部含海绿石的紫色生物碎屑灰岩与崮山组顶部藻灰岩相分界。

【出露分布】285高地东山脊上出露最好。

【化石】长山虫,庄氏虫、蒿里虫以及原始的腕足动物化石。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2)凤山组

【岩性特征】底部薄层状泥质条带灰岩(见图Ⅰ.8),往上为生物碎屑灰岩、钙质页岩、鲕状灰岩互层,厚92m。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

【出露分布】实习区北侧、西侧均有出露,揣庄北285高地东坡出露较好。 【化石】含三叶虫化石:褶盾虫、济南虫、方头虫等。 【沉积相】属于浅海相沉积。

本区奥陶系仅出露下奥陶统的冶里组、亮马组,中、上统缺失。主要岩性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分布较稳定。 下奥陶统 (O1) 冶里组(O1y) 【岩性特征】下部岩性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厚126m左右,与寒武系凤山组整合接触。标志层为瘤状灰岩(见图Ⅰ.9)。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在区内东部,揣庄以北285高地以西的剖面可作为冶里组的标准剖面。 【化石】灰岩产三叶虫化石:小栉虫、田师府虫;页岩中产无羽笔石以及古介形虫、还有正形贝和腹足类化石蛇卷螺(见图Ⅴ.2)。 【沉积相】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亮马组(O1lm)

本区内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统称为亮马组。 亮甲山组(O1l)

【岩性特征】下部以砾屑灰岩,豹皮状灰岩,本区为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上部为少量白云质灰岩及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灰岩(见图Ⅰ.10)。与冶里组整合接触,其分界标志层是亮甲山组底部出现的中厚层豹皮状灰岩。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在亮甲山、小王山、潮水峪等地,亮甲山厚度118m。 【化石】产丰富的头足类,如满洲角石、房角石等;腹足类以及海绵动物。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马家沟组(O1m) 【岩性特征】主要岩性为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夹少量白云岩和含燧石结核的豹皮状白云质灰岩(见图Ⅰ.11),厚101m,与下伏亮甲山为整合接触关系。分界标志层为含燧石的灰岩。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出露分布】亮甲山以及北部茶庄北山一带发育较好剖面可作为该组的标准剖面。 【化石】产头足动物化石:阿门角石(见图Ⅴ.3)、多泡角石;腹足动物化石:马氏螺。 【沉积相】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平行不整合---------------------

2.4 上古生界

2.4.1 石炭系(C)

石炭系在本区出露范围极小,分布于柳江盆地西侧,化石丰富,研究程度较高,仅出露中统和上统,缺失下统。 中石炭统(C2) 本溪组(C2b)

【岩性特征】下部为铁质砾岩或褐铁矿和粘土岩;上部为细砂岩(见图Ⅰ.12),纹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页岩,夹3--5层灰岩泥灰岩透镜体,厚82M。本组平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分界标志层为铝土矿和山西式铁矿。

【出露分布】以半壁店东191高地和小王山一带发育最好,小王山剖面可作为本区标剖面。 【化石】该组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见图Ⅴ.4)、轮叶、脉羊齿,石灰岩中含蜓类化石,腕足动物,双壳类。 【沉积相】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上石炭统(C3) 太原组(C3t)

【岩性特征】以灰黑色粉砂岩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组成,厚51M。整合于本溪组之上。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分界标志层是青灰色含铁质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及球形风化现象(见图Ⅰ.13)。

【出露分布】半壁店东191高地及小王山一带出露较好,化石丰富,故可做为本区的标准剖面。

【化石】含大量植物化石:脉羊齿、栉羊齿、楔叶、鳞木,动物化石腕足类,双壳类。 【沉积相】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下二叠统(P1) 山西组(P1s)

【岩性特征】以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组成两个韵律层。下部韵律层含煤,上部韵律层含铝土矿,厚近62M. 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分层标志层是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

【出露分布】石门寨西至瓦家山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

【化石】植物化石很多,有轮叶、栉羊齿、楔叶、芦木、带羊齿等。 【沉积相】属大陆近海沼泽相沉积。 下石盒子组(P1x)

【岩性特征】岩性以灰色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见图Ⅰ.14),由三全韵律构成,其中第二、三韵律顶部分别有A2 和A1 层紫色、紫灰色耐火粘土岩或粘土质粉砂岩。第一韵律顶部灰绿色含云母泥质粉砂岩,厚115m,整合于山西组之上。 【出露分布】该组主要分布在黑山窑至石岭一带。

【化石】粉砂岩中产植物化石:带科达、芦木、多脉带羊齿。 【沉积相】属大陆湖泊沼泽相沉积。 上二叠统(P2) 上石盒子组(P2s)

【岩性特征】以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少睛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厚72m,整合于下石盒子组之上。

【出露分布】上石盒子组分布较局限,以盆地东翼石门寨西门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较好。 【沉积相】属河流相沉积。 石千峰(P2sh)

【岩性特征】以紫色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开卷有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并以其作为标志与上石盒子组分界,厚150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标志层是上石盒子组顶部为黄白色含砾长石净砂岩。 【出露分布】仅见于黑山窑至欢喜岭一带。

【化石】产植物化石:栉羊齿、轮叶、楔叶等,腹足类动物化石。 【沉积相】属干旱条件下的陆相沉积。 2.5中生界

2.5.1 三叠系 (T)

三叠系在本区出露有限,仅见上三叠统黑山窑组,缺失下,中统。 上三叠统 (T3) 黑山窑组(T3h)

【岩性特征】岩性以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黑色炭质岩,粉砂岩及煤线为特征,厚约162m,角度不整合于石千峰之上。

~~~~~~~~~~~~~~~~~~~角度不整合~~~~~~~~~~~~~~~~~~

下侏罗统(J1) 北票组(J1b)

【岩性特征】为侏罗系底部地层,层序完整,分布较广泛。分上,下两段。下段以砾岩及含砾粗砂岩为主(见图Ⅰ.15),夹少量粉岩和页岩,厚278m,与黑山窑组为不整合接触。上段以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为主,含煤线,厚215m。分界标志是含砾长石石英砂岩。 【出露分布】以黑山窑至大岭一带出露较好。

【化石】粉砂岩中含大量植物化石:新芦木、锥叶蕨、似银杏、苏铁杉、侧羽叶等。

~~~~~~~~~~~~~~~~~~~~角度不整合~~~~~~~~~~~~~~~~~~

中侏罗统(J2)

蓝旗组(J2l)

【岩性特征】本组岩少于主要为火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根据岩性组合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稍偏酸性,以灰绿、浅色安山质、流纹质集块岩夹凝灰岩和火山熔岩为主,厚100m以上;中部以中性为主,为灰绿色安山质,角闪安山质,粗安质火山熔岩,集块岩及

火山角砾岩互层,厚约400m;上部以中基性岩为主,岩石类型为黑绿色,紫红色及青灰色玄武安山质和辉石安山质火山熔岩,熔结集块岩和集场块和集块岩互层,夹少量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厚600m以上(见图Ⅰ.16)。

【出露分布】分布于柳江向斜的核部,近南北向展布。在上庄坨、傍水崖一带出露较好。

~~~~~~~~~~~~~~~~~~~~角度不整合~~~~~~~~~~~~~~~~~~

上侏罗统(J3) 【岩性特征】岩性为一套酸性和中碱灰色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岩石类型包括流纹质,粗面质和粗安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与集块岩。该组其上,下均未它地层的直接接触关系。从区域资料看,本组与蓝旗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组厚350m以上。 【出露分布】分布很局限,仅在区内东南训一带有少量出露。 2.6新生界(Q)

【岩性特征】区内新生代地层主要为各类成因的第四纪地层或堆积物,未见第三纪地层。石门寨地区主要为河流冲积、洪积物,次为坡积物、残积物。主要为河流阶地松散堆积物,没有胶结成岩,并见有少量洞穴堆积。分布在黄土营、山羊寨、李庄、茶庄等地石灰岩溶洞中,为砂岩,粘土堆积物,已开始固结变硬。根据洞穴中脊椎动物化石,鉴定形成时代为第四纪中更新世。

3 岩石

本区三大类岩石均有出露,其中沉积岩出露的最多,覆盖面广,其次岩浆岩侵入体较多,变质岩先对最少,分布也较局限,张崖子地区的含金云母混合花岗岩具代表性。 3.1岩浆岩

由岩浆冷凝固结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通常其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侵入岩指岩浆在地下不同深度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喷出岩是指岩浆及其它岩石等沿火山隧道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大概有石英,正长石,黑云母,角闪石,橄榄石。本区与区域上有成因联系的岩浆活动有四个岩浆旋回,即海西-印支流纹岩喷发旋灰,燕山运动第一期安山岩喷出-闪长岩,花岗岩侵入旋回,燕山运动第二期流纹岩,石英斑岩喷出-花岗岩侵入旋回和燕山运动第三期花岗岩长岩花岗岩,正长斑岩侵入旋回。

本区深成侵入岩分布在柳江向斜西侧和东南角。西侧上平山、杜庄、花场峪属响岩掩体边缘相。

一、响山岩体

1、地质简介:响山花岗岩体分布再本区以西平市庄至响山一带长达25米,岩浆从北西向南东侵入,东南侧内倾角45度左右,侵入府君山组,北票组中。围岩蚀变主要为大理岩化,其次是断续分布的矽卡岩化(见图Ⅱ.1)。

2、岩石特征:中心相为中粗粒花岗岩,呈灰白色,镜下鉴定具花岗文象结构,主要矿物油钾长石(60%-65%)、斜长石(微量)、石英(35%);边缘相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呈肉红色,镜下鉴定具斑状结构。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等。

本区浅成侵入体规模不大。主要呈岩床、岩墙产出。岩性从基性到酸性均有。 一、辉绿岩或辉绿玢岩

呈岩墙,岩脉分布在潮水峪,石岭,亮甲山,鸡冠山等地,侵入于前中生带沉积岩或变质岩中.一般称灰黑色,灰绿色或黑色。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或辉绿结构,个别具球粒结构,气孔构造(见图Ⅱ.2)。属海西—印支期构造岩浆旋回,即与本区早期东西向构造有成因联系。

二、闪长玢岩

呈岩枝,岩株,岩脉产出,如分布在东部落南的老练炉岩株,呈灰白色,风化面灰黄色,斑

状结构,角闪石斑晶少于斜长石。镜下鉴定斜长石为中长性,基性为辉绿结构(见图Ⅱ.3)。 三、花岗斑岩

本区花岗斑岩主要分布在砂锅店东山,蟠桃峪,揣庄赵家峪等地,呈岩墙,岩株产出。风化面红褐色,新鲜面灰黄色,斑状结构,斑晶为肉红色钾长石。基质为显微隐晶质,块状构造(见图Ⅱ.4)。主要分布在张崖子村西南、沙锅店东山、揣庄、小王山东、牛鼻子山、石门寨、赵家峪、潮水峪等地。 四、正长斑岩

黄色、灰黄色正长斑岩,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基质为细粒—隐晶质的正长石、石英,流动构造及斑杂构造。牛鼻子山岩体主要为正长斑岩,地表出露东西长1200m,南北宽700m。呈椭圆状侵入于小刘庄东南寒武系灰岩中。 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相当丰富,有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闪辉安山岩、斜长安山岩、粗安山岩和英安山岩等。绝大多数都具隐基斑状结构。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一般都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3.1.4 脉岩 一、煌斑岩脉

在吴庄中细粒花岗岩中见有一条黑云闪斜煌斑岩脉,以及石门寨西门瓦家村采煤坑口西坡也见有闪斜煌斑岩脉.岩石为灰绿色,风化后为土黄色.斑状结构,斑晶少量,主要为角闪石和少量黑云母.基质为自形的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以及少量石英等。 二、伟晶岩脉

该岩脉见于北戴河海滨的混合花岗岩中,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有明显的伟晶结构和文象结构。 3.2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壳的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产物,深部来源物质,有机物质及少量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作用而形成的层状岩石,其分布十分广泛,占陆地面积75%,但沉积岩体积只占岩石圈体积的5%,其具有明显的层粒构造,层面构造,同生变形构造等,其主要类型由,粗碎屑岩-砾岩、中碎屑岩-砂岩、细碎屑岩-粉砂岩、还有泥质岩、碳酸盐岩等。当然他们都可以细分,我们将在下面各论中全面介绍。 一、粗碎屑岩-砾岩 本区砾岩有四种类型:

(1)砾底岩:即在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面上,例如龙山族,底部硅质砾底岩,府君山组底部泥灰质砾底岩,及北票组底部各种砂质砾底砾岩,本溪组底部白云质灰岩砾底砾岩(见图Ⅱ.8)。

(2)岩溶角砾岩:如揣庄北亮甲山组的厚层微晶灰岩溶洞塌落角砾岩,在吴庄见到一种滑塌角砾岩。

(3)断层角砾岩:角砾胶结物为磨碎的岩屑、岩粉以及岩石压溶物质和外源物质。断层角砾岩中的角砾形状多不规则,大小不一,杂乱无定向(见图Ⅱ.9)。

(4)盐溶角砾岩:一种产于膏盐系中的碳酸盐岩角砾岩。碳酸盐岩中的石盐、硬石膏、石膏等夹层,由于进入地下潜水带,被淡水溶解,于是碳酸盐岩在上覆岩层的重荷压力下,被压碎崩塌,其角砾呈尖棱角状,杂乱堆积,随后被粘土、方解石或白云石充填固结起来,便形成盐溶角砾岩。此种岩石层位稳定,但不成层,底面较平整,而顶面不整齐(见图Ⅱ.10)。 二、中碎屑岩-砂岩

砂岩:按粒成分分为石英,岩屑和长石三个组合,由5种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

(1) 石英砂岩:石英含量>90%,按其基质分为:净砂岩~水动力作用强,泥质杂基被冲走。杂砂岩~水动力作用弱,杂基多,而因为沉积环境不同会有不同成熟度,颜色等。如青白口系,龙山组上部石英砂岩为白色石炭系的石英净砂岩为深灰色至白色

(2) 长石英净砂岩:含长石在10-25%,石英在75-90%,它在不同层位上颜色也不同,清白口系龙山组长石石英净砂岩为白色,风化厚为黄白色,北票组长石石英净砂岩为灰色,风化厚为灰黑褐色(见图Ⅰ.2)。

(3) 长石砂岩:石英含量<75%,长石>25%其中长石多为正长石,微斜长石,酸性长石,碎屑的粒度较粗,一般为中一粗粒,分选性和磨圆性变化大。

(4) 岩屑长石砂岩:石英含量<75%岩屑和长石含量>25%,其呈土黄色黄褐色,新鲕黄白色,磨圆度差分叠也差,肉眼可见岩屑。

(5) 长石岩屑砂岩:石英含量<75%,岩屑大于长石含量,颜色因岩屑含量增加普通较深呈灰绿色(见图Ⅰ.14)。 三、细粒屑岩-粉砂岩

在各个时代的层中皆有分布,因形成环境不同,成分和颜色也不同,如浅海颜色浅,而大陆湖泊相含有有机质眼色较深,而干燥炎热的气候下含铁则出现紫红色。 四、泥质岩

本区泥质岩岩石类型多,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泥质岩石在成分颜色上也不同,如龙山组,景儿峪组呈暗紫色,此种岩石为潮上带沉积产物,而徐庄组和张夏组的泥质岩,为潮间带或潮下带的产物。(见图Ⅰ.4) 一、砾屑灰岩 1、鲕粒灰岩

鲕粒为钙质呈同心圆状,其主要分不部在中,上寒武统的徐庄组,张夏组,基崮山组,鲕粒灰岩形成于浅海搅动带。不同的鲕粒灰岩可表不同的水动力环境,如纯鲕粒灰岩水动力条件是搅动环境,含生物粒屑鲕粒灰岩的水动力条件强搅动环境等(见图Ⅰ.6)。 2、竹叶状灰岩:

由圆形、椭圆形扇平砾石平行排列组成的石灰岩,在垂直切面上砾石的形状象竹叶。成因为半固结灰岩在流水作用下破碎,磨圆再固结成岩。常见于崮山组(见图Ⅱ.11)。 二、生物碎屑灰岩 1、叠层石灰岩

叠层石灰岩是一种具有叠层构造的石灰岩,叠层石石又称“美眉”在剖面上呈向上鼓起倒置碗状,内部由许多细绞组成,形成于蓝藻丝状体分泌出胶状粘液并捕获各种灰泥球粒,形成富屑绞层,然后由藻细胞生长,展布在富屑层表面,形成富藻绞层如此重复形成叠层沟道,此岩层形成于潮汐环境,主要分布张夏上部,崮山下部(见图Ⅱ.12)。 三、豹皮状灰岩

在灰泥沉积物中由于底栖生物钻孔,如虫孔被白云质充填风化后形成花斑岩,则称豹皮状灰岩,是浅海较深水静水环境下沉积的岩。另一种说法,说方解石冻泥和白云石冻泥,都重力作用不均。(见图Ⅰ.3) 四、瘤状灰岩

山水盆地和台缘斜坡下部的沉积环境中,由于周期性的顺时动荡水体的作用,导致沉积物来源差异,经成岩期的差异压溶作用而成,其成因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与碳酸盐结核有关,二是差异压实,三是同沉积作用(见图Ⅰ.9)。 五、泥晶灰岩

新鲜面青灰色、风化后浅灰色、结晶颗粒肉眼难以分辨。岩石内部构造均匀。常呈薄层、中层或厚层块状构造,是浅海相较深水环境下沉积的岩石。

六、泥灰岩

泥质含量在25-50%之间,风化后有泥状物出现、呈现土黄色、新鲜面为浅灰色,滴盐酸有气泡。本区泥质灰岩呈薄层状或者条带状产出。位于海侵层位的上部(见图Ⅰ.8)。 3.3变质岩

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从而使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原岩组分、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转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本区变质作用按其作用方式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例如:在刘家房,花场峪一带的响山花岗岩,与下寒武统毛庄组和中寒武统徐庄组、张夏组的页岩,泥灰岩和灰岩接触带上建有不同程度的热变质作用。 角岩

细粒至非显晶质块状,原岩可以为泥岩,泥质粉砂岩,一般为黑色,但硬度远大于泥岩。见于吴庄北徐庄组。无红柱石,变质程度不高,有残留未变支原岩。为接触变质产物,宽度约30米(见图Ⅱ.13)。 混合花岗岩

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见图Ⅰ.1)。

4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岩层中留下的变形记录。一个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构造单元内部构造层的叠合数;其次是每个构造层的构造形态特征。

石门寨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燕山沉降带的山海关隆起东南缘。区内主构造方向近南北。自古生代以来,本区经历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延伸的褶皱与断裂构造。 4.1褶皱

褶皱构造在区内较发育,其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很难见到露头尺度的褶皱。

柳江向斜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该向斜北起城子峪,南至石龙山,南林子一线,长达40km。东起娃娃峪西沟,张崖子,西到王庄,山羊寨一线,宽约8km 。向斜核部被中生代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但据资料,核部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和中、上石炭统地层。地层走向主要为北北东向,倾角一般在40~50之间,由于受近南北向逆断层和西侧岩体侵入影响等,使个虽地段,地层产状近直立或倒转,并使有的地层组,段缺失。东翼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炭统,二叠系地层所组成。地层走向近南北,倾角一般在10~25之间,局部达30左右。瓦家山即位于向斜核部。向斜的基底是与青白口系长龙山组不整合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中性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向斜的北、东及南部边缘。柳江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发育有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花岗岩侵入岩基,如响山花岗岩体和后石湖山碱性花岗岩体,它们在地势上构成高峻险要的山地。

根据构造形态特征,该向斜可分为东翼区,西翼区,北部义院口区及西南部上平山区。以向斜南部的韩家岭至北端的板厂峪一线向斜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东翼区,其他三个区位于西部。 —花场峪背斜

分布于张赵庄以北、吴庄、花场峪一带。该背斜轴近南北向,出露长度约3.5km ,宽约1.5km。核部为徐庄组,两翼由张夏组鲕状灰岩,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组成。在花场峪以北,背斜西翼被花岗岩吞没。从延伸趋势看,该背斜在花场峪以北和张赵庄以南仍有断续出露,即吴庄—花场峪一带仅以该背斜出露较完整的一段(见图Ⅲ.1、2)。

4.1.3 柳观峪—秋子峪背斜

柳观峪—秋子峪背斜分布于柳观峪以东,秋子峪以南,呈北北东向延伸,出露长度约1.8km,宽约0.3km。背斜核部在柳观峪以东由府君山组构成,沿裂隙发育有重晶石脉。背斜核部向北北东方向延伸到汤河以北,出露毛庄组紫红色页岩和粉砂岩,再往北褶皱轴逐渐倾没。在柳观峪以东,北斜两翼由馒毛组和徐庄组、张夏组组成,西翼被一条走向45°的断层切断。在汤河以北,两翼由徐庄组和张夏组构成。 —老君顶不对称向斜

该向斜南起大洼山,北到老君顶,东自瓦家山,西至山羊寨,南北长11 km,东西宽约3km,即呈南北向延伸。向斜核部为蓝旗组火山岩系,产状较平缓,两翼由北票组煤系地层组成,黑山窑以西发育有上三叠统黑山窑组。该向斜是在古生代柳江向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性上叠构造,西翼被南北向挤压断层切割,北票组产状变陡,东翼也发育一系列北西向正断层。 4.1.5 拿子峪向斜

该向斜从拿子峪向北东方向延至板厂峪,长约2KM,宽1KM左右,呈北东向延伸。向斜核部为蓝旗组火山岩系,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北票组之上。两翼收由北票组砂子砾岩段组成。 4.2 断层 (1)南北向逆断层 发育在外观峪—秋子峪背斜和吴庄—花场峪背斜东翼,断层面向西倾斜倾角一般大于56°。断层附近地层直立或倒转、挤压构造透镜体发育。

(2)北东向断层 一般为平移断层,即北西盘向北东错移。如柳观峪以东,北东向平移断层切割了柳观峪—秋子峪背斜断层走向北东45左右,向北西倾斜,倾角较大。

(3)北西向断层 一般为平移断层,北东盘向北西欧国家方向错移。如花厂峪—王庄断层和柳观峪—山羊寨断层。 (1)东西向断层

南刁部落—南林子逆断层 出露于南刁部落至南林子一带。断层走向近东西。在南刁部落附近,断层面倾向160,倾角60在南林子附近,断层面倾向170,倾角74。南盘为上盘,向北逆冲。

(2)南北向断层柳江向斜中,南北向断层的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大体一致,故南北向断层主要为走向断层。其中延伸较远,较大的有两大条,一条是黄土营—安子岭正断层,另外一条是北林子—潮水峪逆断层。前者断层面西倾斜,倾角70°-80°,上盘由府群山组,馒头组,毛庄组组成,下盘由下马岭组石英砂岩组成,属正断层。北林子—潮水峪断层属逆断层,从潮水峪向南延伸到浅水营北村,北林子西侧,长达8km。在潮水峪,断层面向东倾,倾角近直立。下盘为亮甲山组,上盘为凤山组。但在石门寨以南,下盘则为张夏组,上盘为亮甲山组,表现为正断层性质(见图Ⅲ.3)。 4.2.3在溪谷中的断裂

经分析,本区曾经发生过至少三次的构造活动,首先是NS方向的断裂,其次是辉绿岩脉充填,并发生了错断,最后是闪长玢岩脉侵入,并也发生了错断(见图Ⅲ.5)。

经分析,此处为正断层,原岩是沉积岩,现一部分已变质为断层角砾岩,砾石的磨圆不好,棱角明显,推断形成原因可能为,岩浆侵入时收缩拉张形成了正断层。可见断层角砾岩,条带状结构(见图Ⅲ.4)。 4.3节理

该地区节理发育,特别是在断层面两侧以及褶皱地区,张节理和剪节理都很发育(见图Ⅲ.6,7)。

5 区域地质发展史

本区地质历史进程中,曾经历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太康运动、

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下以地壳运动为主线讨论本区地质发展历史。 5.1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与地槽发展运动。在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话、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本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大面积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未曾出露。太古代早期,在华北翼东的迁西,遵化一带出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一迁西群为代表火山——沉积建造;太古界晚期,地壳开始分异,形成以集宁群、阜平群、密云群、泰山群、太华群等孤立分散的小陆块,局部地区发育以孔兹岩系为代表的稳定浅水盆地堆积。

5.2中元古地台发育阶段

吕梁运动后,华北地台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较强烈,地台北部出现了呈现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沉积了9Km余米后的中元古代沉积物。本区位于山海关古陆西南侧,那时仍是古陆剥蚀区,未接受沉积。 5.3晚古代地台发展阶段

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拗陷转入整体下降。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堆积了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浅海相泥灰岩,继而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海相泥灰岩。气候一度干燥炎热,生物界仅有藻类诞生。青白口期末,蓟县运动使地壳抬升,造成大面积海退。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蚀区。 5.4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

古生代伊始,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使寒武系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直接覆盖在景儿峪组上,局部地区形成含砾碳酸盐沉积。随后海侵扩大,为广海环境,有大量碳酸盐沉积。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界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府君山组底部具角砾灰岩,标志着一套新的沉积开始。馒头期海水较浅,处于滨海潮上带环境,气候干燥炎热,于其底部发育了灰质底砾岩。沉积物以紫红色粉砂岩、页岩等细碎屑岩为主,上部有少量碳酸岩沉积。毛庄期,海水略有闭塞,形成紫红色粉砂岩、页岩、泥坪相沉积。甲壳动物三叶虫增加,腕足动物无铰纲出现,顶部出现水体搅动的球形隐藻灰岩。中寒武世徐庄期、张夏期海侵扩大,气候转为温暖,海水搅动,形成鲕滩堆积。因特大高潮,海水越过鲕滩,在鲕状灰岩中发现广海生活的三叶虫。张夏组达到本次海侵高峰;晚寒武世有明显海退现象,崮山期处于宾海氧化环境,受风暴浪袭击,使未固结碳酸岩沉积物破碎成砾。长山期以海湖相大聚环柱状藻灰岩为主。凤山期再次出现台地较深水相和台地浅水冲刷相,三叶虫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以大量碳酸盐出现为特征。亮甲山期为本区历史上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很厚的质纯碳酸盐沉积。早马家沟期环境有所改变,镁质增加。早奥陶世气候温暖湿润,以头足类直壳鹦

鹉螺兴起,三叶虫的衰落为特征,腕足类、笔石、介形虫也发育起来。早奥陶世未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因气候温暖、降水量大,使已成岩石灰岩被地下水溶蚀。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本区接受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蕨类植物繁衍,海洋中以珊瑚、腕足、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以陆相沼泽为主,蕨类植物大量生长,死后堆积,形成煤层。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沉积为主,植物生长繁衍,气候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此时期也有海水短暂侵入。 5.5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后,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一次自西向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长龙山组至

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北票组沉积以前,

约在印支运动。柳江向斜轴面由压性结构面转为张性结构面。老君顶至小王山一带有一东西向平缓隆起,东西向断裂切割了绥中花岗岩,未切割中生界北票组。向斜北西端侵蚀至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在老君顶——小王山东西向隆起,其侵蚀位较抵。一个隆起带、两沉降盆地的存在说明了本区印支运动的存在,使柳江向斜成为叠加褶皱。与本区东西向构造有成因联系的岩浆活动是辉绿岩、辉绿玢岩浅成侵入体的侵入。在海西——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系北票组河流相砂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前中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大量裸子植物繁盛起来,取代了古生代兴起的蕨类植物。北票组沉积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中晚侏罗世为华北地台极不平静时期。蓝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火山岩中无沉积岩夹层火山喷发的位置在柳江向斜核部大洼山至老君顶的断裂带中,火山沉积物分布在拿子峪、大洼山两个沉降中心。本区蓝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控制,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本区响山岩体沿新华夏系NNE向再次活动断裂侵入的。响山岩体的侵入对柳江向斜西翼岩层倾角有影响,使其更陡,甚至出现倒转。燕山运动第四期以断块运动为主。 5.6新生代发展阶段

中生代以后本区已成为高山峻岭,未见第三系沉积物,约在早第三纪本区达到了准平原化状态,地表河流侵蚀由向斜核部转入翼部,晚第三纪时,形成了本区第二夷平面。第四纪时,以石门寨为中心的地貌上的盆地已形成。因本区地壳运动的特点为间歇式,形成了本区山羊寨、程庄的洞穴、大石河、汤河的三级阶地。周口期形成了三级阶地及溶洞内的堆积物。因地壳上升运动,地下水溶蚀作用留下了多层溶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如:狼、熊、鹿等曾在洞中栖身,给哺乳动物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新生代时期,受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区内差异升降明显。形成南部平原,柳江盆地,大石河谷地及山海关——秦皇岛海滨等今日地貌。第三纪时,除古新世因地壳上升遭到剥蚀未接受沉积外,从始新世到上新世,本区以差异缓慢升降明显,致使山地、平原、海洋、盆地等初步形成,受第四纪古气候变迁影响,渤海海岸线曾发生多次上下变迁,但陆地与海洋基本轮廓并未改变。

6 矿 产

柳江盆地矿产以沉积为主。岩浆矿床和变质矿产不重要。沉积矿产有煤、耐火粘土、用做玻璃原料的石英岩、冶炼用的白云岩等,其中煤和耐火粘土的开采具有一定规模。此外,可到处见到石灰岩采石场,用做建筑材料和烧石灰。 6.1煤矿

柳江盆地为一含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的太原组。下二叠统及下、中侏罗统。由于向斜东西两翼构造的差异性。煤矿多分布在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地层中。而侏罗系煤层可开采的主要限于义院口附近。由于煤层受花岗岩热液作用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故煤质灰分高,硬度高,成块状,多为无烟煤。受岩浆影响,煤层变质程度有自东而西和自南而北增强的明显特征。本区煤质变化大,石炭-二叠系的煤的含s的量在1~2%之间,含磷量低,最大为0.09%,一般为0.02%,侏罗系煤层含s量<1%。本区最大煤矿由柳江煤矿、长城煤矿。 6.2耐火粘土

主要分布于向斜的东翼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内。由于受成矿条件的影响,层内常有相变。所以矿体多呈透镜体状且大小不等。主要开采区在半壁店及欢喜岭。规模较大。其他多为生产队作为副业而小规模开采。 6.3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铜,铁,铅,锌,锰,钴等,主要集中在青龙县,昌黎和卢龙县仅有少量的有色金属矿产。青龙县的金储量为13t,铜23410t,铁20630t,并是我国万

两黄金岛之一。 (1)王庄铁矿产

该矿产位于杜庄车站西约4.55km,小王庄西山坡上,矿体产于响山岩体B下,中寒武统碳酸盐接触带,矿体的延伸方向与接触带一致,呈透镜状、脉状富存在矽卡岩体内。 (2)上平山重晶石、萤石、铅锌矿产

该矿产位于柳江向斜西翼上平山倾伏背斜核部。重晶石铅锌矿脉沿背斜轴分布。矿体为脉状,出露宽度为2-3m,少数达10-20m,水平延伸达40-400m。沿背斜轴分布。矿体为角砾状、晶洞状、脉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萤石化。该矿产形成与西部响山岩体侵入有关,距响山岩体与灰岩接触带仅2km,属远离接触带低温热液矿床,形成于燕山运动的晚期,该矿采矿坑大多已废弃,现由上平山村或个体开采。 6.4非金属矿产

秦皇岛市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灰石、石棉、花岗岩、石英、白云石等。抚宁县有小规模的长石、石英石、粘土岩开采。石灰岩储量十分丰富,仅驻操营、石门寨一带储量就达3亿吨,为该市的石灰厂和水泥厂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青龙县和昌黎县的花岗岩和大理岩也是较为优质的建筑石材。石英岩也很丰富,是秦皇岛市耀华玻璃厂的主要原料。沿渤海海岸的砂石更是丰富,为秦皇岛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的砂石建材。 6.5其他矿产 (1)石英砂岩

石英砂岩为玻璃原料,主要分布于柳江盆地南缘鸡冠山。石英砂岩的底层层位,属于万元古代龙山组。矿石就时厚层质地较纯的白色石英砂岩。 (2)白云岩

作冻冶用的原料。夏奥陶统亮甲山组顶部,有厚达50米以上的白云岩,是本区白云岩的主要层位。 (3)石灰岩

石灰岩是做烧制石灰及其他建筑用的良好材料,下奥陶统亮甲山组的厚层石灰岩是主要开采对象。

7 环境地质与旅游地质

7.1本区环境地质和旅游地质

秦皇岛市是驰名中外的旅游、避暑胜地,拥有众多自然美景、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如:北戴河海滨、莲花石公园、黄金海岸、鸽子窝、长寿山、悬阳洞;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古城、孟姜女庙、等都是驰名的自然景观及历史古迹、文化遗址。

北戴河海滨北依联峰山,南连渤海,气候怡人,是良好的天然海水浴场。偶尔会出现海市蜃楼的美景。位于北戴河区东北端的鸽子窝,是向海突出的海岬。巨型礁石矗立岸边,礁石经年风化浪蚀,横生石缝,昔日常有成群的鸽子聚集其上,夜栖于石隙之中,故名鸽子窝。鹰角石南,有大型汉白玉卧碑,其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1954年着写的词篇《浪淘沙·北戴河》。 位于昌梨县东部海滨的黄金海岸旅游区,因海洋、风力的长期合作,共同造就了近27Km长,沿海罕见的独特自然景观——海洋沙漠风光,景致怡人。花岗岩区下水的地面流水风化地貌铸就了长寿山。长寿山中怪石林立,山上苍松碧绿。

秦皇岛市面积窄小,所能利用的水资源为地表水、地下水,自产地表水量很少。秦皇岛市区处于各河下游,且邻近大海因而能利用的为各河过境水。本区岩层出露状况较好,岩石形态较为典型,如:鲕粒灰岩具显着的鲕粒结构;竹叶状灰岩具明显的竹叶结构。本区为典型的地质实习、填图的适宜之地。 7.2本区各类地貌简介

石门寨地区震旦系和古生代石灰岩广泛分布,这些石灰岩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岩溶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奇特的岩溶地貌景观。我们所观测到的岩溶地貌依据其形态和规模分为:溶沟、石芽、落水洞以及小型溶洞。 (1)溶沟与石芽

溶沟和石芽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地表岩溶地貌,在沙锅店所观测的溶沟和石芽发育完好,远远望去如雨后春笋般挺立于地表,大多都在0.5m以上。石芽间的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中分布有少量的岩溶堆积物。

溶沟是地表流水沿石灰岩表面的裂隙流动,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所形成的。随着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灰岩表面的裂隙不断扩大,其沟通性也越来越好。因而也加速了地表流水的循环,岩溶作用也愈加容易进行。随着溶沟的不断发生发展,其规模也愈来愈大,介于其间的石芽渐渐显露于地表,形成了现在的地表岩溶景观。有的石芽发育在比较平缓的斜坡下部,常被坡积物等松散堆积物埋藏或半埋藏,形成了埋藏石芽和半裸露石芽。 (2)小型溶洞

该区灰岩属下奥陶统亮甲山组灰岩沉积,是在滨海环境下沉积的,岩石主体蓝色,中常夹有

2+2+

白色和土黄色斑快和条痕,是有Mg交代Ca作用形成的。该区岩溶发育沿一定方向排列现象十分明显,说明显然是受到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影响明显。降水水流沿灰岩岩层层理流动向斜下方流动,受到东南—西北走向的侵入岩墙阻挡,水流只有向下侵蚀,形成落水洞,且有小型溶洞形成。 由于岩浆的侵入作用,在此地出现了岩溶地貌与火山岩墙不谐和接触现象。岩浆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钠长石、钾长石等;而该区侵入岩浆中石英、钾长石含量较多,且石英硬度为7,抗风化能力强,故在灰岩与岩浆岩接触形成的地貌中,出现了岩墙高耸出灰岩现象。 (1)风积地貌

秦皇岛地区位于暖湿半湿润季风带华北型大陆性气候区内,常风向是西南,强风向是东北,海岸侵蚀、堆积、和滨岸沙丘堆积方向与风向一致。在秦皇岛市昌黎县东南侧着名旅游风景区翡翠岛上有大量细沙,在常年风向的作用下,形成了显着的新月形沙丘。沙丘平面形状如同新月故称其为新月形沙丘。其纵剖面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微凸、平缓、延伸较长;背风坡微凹且陡。该类沙丘在翡翠岛上高度较大,供游人滑沙游玩,十分惊险刺激。 (2)七里海 七里海,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海域,更不要以为他是一个有七里长的海岸的海,这是一个湖泊。七里海是属于泻湖与海迹湖的过度阶段的湖泊,因为在海水退潮的时候,它完全与海水隔绝;在涨潮的时候,海水又与湖水连为一体。现在通往翡翠岛的大桥上就可以看到七里海,但此桥已是危桥。

秦皇岛地区海岸,一部分凸向海中,一部分凹向陆地,构成了一种弯曲的岬湾式海岸。秦皇岛海港区、山海关、北戴河分别位于海岬地部位。在海岬地带,海岸基岩裸露,水深坡陡,波能聚合,是海蚀作用为主的地区。海水强烈掏蚀撞击岸崖的基岩,在海岸形成各种海蚀地貌。秦皇岛海岸常见的海蚀地貌有海蚀穴(洞)、海蚀崖、海蚀平台和海蚀阶地等。 (1)海蚀地貌

在山海关地区,海蚀地貌比较明显:在山海关老龙头地区,海蚀阶地非常明显,可以十分明显的观察古海岸变迁过程;而在姜女庙望夫石上的“脚印”也是古海蚀现象,是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地貌现象。 (2)海积地貌

在山海关、秦皇岛海港区和北戴河之间海岸部分凹向陆地,构成了秦皇岛地区的海湾。在海湾地区,波能辐散,海蚀作用比较微弱,海积作用比较盛行,在这些地区形成海积地貌,如老虎石公园的连岛沙坝等。

8 结束语

为期十几天的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填图实习终于结束了。27号清晨全体师生乘坐4496次列车,踏上了回京的归途。许多同学多秦皇岛依旧恋恋不舍,蜿蜒起伏的山峰,山谷间轻快流淌着的小溪,还有那殷勤而淳朴的石门寨人民,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不仅在此次野外填图实习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而且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团队合作能力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深入地巩固和掌握地质专业方面的知识,将课本知识和野外实际充分的联系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会和掌握了通过岩石风化面、新鲜面、颜色、结构、构造、成分成熟度、矿物含量等多个方面的观察与判别,鉴定岩石种类和属性。

第二, 进行了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的确定,通过地层之上下界线、接触关系及层序的研究,依据每一地层单位或火成岩体的分布界限、上下围岩的接触关系,对层序加以确定。

第三, 对岩石、化石标本的采集和编录,通过对沉积岩的细心查找,学生们确定了有无化石及判定了所含化石的种类。

第四,通过对实测剖面方法的学习,掌握导线测量法、用罗盘测量产状和坡角的方法等。 第五,通过岩石观察分析,分层和定点,描绘新手剖面图,以及根据坡角,岩层产状,导线方位角,通过计算分析画出实测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图。

第六,通过在地形图上的分层和定点,用V字形法则连线,画出最终的实习测量成果图。 没有跑过野外的地质专业学生是终究不会成为一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的。可见,野外实践经验对于地质专业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同学们这次实习都很用心刻苦,没有人迟到,也没有人因病请假,始终按时、按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鼓励和表扬。但本次实习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不是每位同学都积极都能认真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走错路定错点的事情时有发生;同学与老师之间不够默契,有时老师和同学的节奏不一样,不是在前就是在后,野外测量时老师的指导不够好;小组之间没有提前安排好工作,图纸、罗盘、地质锤等没有很好的整理,导致丢三落四。相信通过这次实习,同学们总结经验,力争在以后的地质工作中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此,感谢带队的方老师,以及随同指导的郝老师、鲁老师等人给予同学们的教导和帮助。正是有他们的细心指导,才有同学们此次成功的野外填图实习。同学们在这短短的十几天里,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坚强、自信、毅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与师生之间的那份情谊。相信由此出发,同学们将更加努力地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成为优秀的地质工作者。

9 参 考 文 献

[1]《秦皇岛石门寨地质测量教学实习纲要》----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石门寨地质概况及地质教学实习指南》孙士超编 地震出版社 1992年出版 P1-188。 [3]《石门寨地质实习指南》----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编 西北大学出版社。

[4]《秦皇岛地区区域地质考察》 王建国编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P1-122。 [5]《岩石学简明教程》 卫管一编 地质出版社 1995年出版P1-150。 [6]《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教师用书)》,王家生主编,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P1-11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年出版 P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