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3期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Vo1.28 No.3 Journal of Linyi Teachers"College Jun.2006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红梅 (临沂师范学院图书馆,山东临沂 276005) 摘 要:建设生态城市、注重“生态文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特征.人类的居住模式也将围绕着“生态城 市”这一主题而展开.只有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寻求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协调好以人为主的人类社会 经济系统与其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的富裕、健康、文明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09—6051(2006)03-0102-04 1生态城市提出的背景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社会发展前进的主要动力.近年来由于城市 人口的过快增长对资源开发形成很大压力,城市污染日趋恶化,严重危及生态环境,已影响到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显得尤为宝贵,为了提高土地使用率,城市越 来越高、越来越厚,使城市成为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建筑容积率过高,城市空间容量过大,是造成城市环 境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利润驱动下的房地产开发,片面追求空间容积率,不仅给城市带来了混 乱,而且造成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也降低了城市和建设本身的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r¨. 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 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在本世纪,全世界6O多亿人El中的大部分将居住 在城市,全球正面临着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现象正在加剧,全球1/4 的城市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国家的社会环境继续恶化,居民的健康幸福受到艾滋病和许多重新 出现的传染病的威胁.人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社会里,就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而言,不存在简单 的答案和单一的解决办法.面对过度增长的现状,许多城市在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保障适宜的住房以 及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等方面显得束手无策.不少城市充满生机,它们在发展中实现了公平,贫困持 续减少,文盲得以消除,妇女受到教育,并获得应有的机会,出生率逐渐下降;而另一些城市则面临着人 口老龄化、城市衰败、资源非持续利用等问题,亟待调整与改变Lz 尽管人类在种族、宗教信仰以及性别上存在差别,但是,人们在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重点上,都共同期 望城市能够实现以下目标:①消灭贫困;②提供令人满意的、有足够收入的工作;③在生态环境方面与大 自然和谐共处;④有清洁的空气、安全的水源和适当的卫生设施;⑤提供适宜的住房,并保障其使用权; ⑥可以方便地往来于住处和工作单位、商店、学校以及其他目的地之间;⑦拥有牢固、平等的友谊和邻里 关系;⑧能够享受居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参与决策、获取信息和实现公正的权利;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感. 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 盾.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 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2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构建 2.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是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先提出来 收稿日期:2006-03—22 作者简介:张红梅(1962 ̄),女,山东莒县人,临沂师范学院图书馆员. 1O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张红梅:生态城市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不仅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态城市,而且对生态城市内涵的认识也还在不断深 化,当然也存在争议 . 俄罗斯O.Yanitsky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其社会、经济、自然得 到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得到高效利用,生态进入良性循环,也就是一种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 :. 美国Richard Register则认为生态城市是指生态方面健康的城市,生态城市所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健 康,并希望它们能充满活力与持续力[5].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 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 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 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溶为一体,互惠共生L6 .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探讨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是研究在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包括人与资源的 协凋、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人类发展所需的质量之间的协调.生态城市建设是指在城市规划和 城市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将城市看成一个兼具自然特征和人工特征的复合 生态系统,注重城市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考虑城市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 各种影响,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都要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容量、演替和质量等,寻求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LlJ. 2.2生态城市的构建 人类在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生态自发一生态失落一生态觉醒一生态自觉4个阶段,这反 映了人与自然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再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的演进过程 j. 为此,探求更加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形式,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公正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 的人居环境,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和学术团体越来越重视的课题. 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 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它还是一种紧凑、充 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当代城市观念由单纯的自然优美环境取向趋于更新的全面生 态化,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生态和历史文化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L8]. 从生态学原理出发探讨城市发展,人们必须做到在承认城市和区域、城市和乡村以及城市和自然保 护区之间相互依存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城市政策和规划程序,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 机结合.城市政府应该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区行动等手段,努力减少贫困,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 求;采取必要的社会政策和措施,减少暴力和犯罪行为;采用信息和通讯技术,鼓励居民终身接受教育, 建设知识城市,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倡使用那些不破坏环境的技术和材料,包括使用再生能源,提高自然 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历史遗产,使其成为集艺术、文化、建筑和景观于一体的优美场所,给居民带来欢 乐和鼓舞;编制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采取积极的实施措施,推动经济蓬勃发展、调节土地市场、提供经 济适用住宅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综合公共交通系统具有快速、安全、便捷和经济等优势,促进其发展, 对私人轿车的使用进行更好的管理,鼓励采用不破坏环境的交通方式;努力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 平衡,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空气、水、土壤和噪声污染,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engine)和文明的摇篮.目前,人们正跨入城市千年(urban millenni— um)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挑战,只有采取积极地倡导教育和可持续发 展,推进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实行民主和良好管治,保证妇女和社会大众的地位,才能够真正建设起美好 城市、生态城市、经济城市和社会公平城市(cities of beauty,ecology,economy and social justice). 3城市建设的生态原则 3.1普遍联系原则 城市环境问题一方面表现为城市之外的活动过程对城市造成污染(如源于农业和乡镇工业的水源 污染);另一方面,源于城市内部的污染物可被转移到城市周围地区(如城市工业污染).因此,城市有可 能在区域、国家甚至全球尺度上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深远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决策者要努力认识环境 的这种相互依赖,把对城市内部和外部的影响降到最小.例如,美国克里夫兰市的生态城市议程中包括 了区域主义(Regionalism)的思想,城市政府必须在复杂的区域环境中进行协调工作,城市面临的许多 1 O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 重大事务必须在区域的层面与众多参与者协调;德国Erlangen市主张跨区域的交通量的增加和全国性 的自然土地的快速消耗必须得到解决或者至少在区域国际乃至欧洲范围内得到解决;弗莱堡市制定了 长期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局部环境政策,并规定局地的环境政策必须与区域发展政策相协调 . 3.2废物最小化原则 “废物最小化是一个必须应用到整个产品生命循环,而不仅仅用于循环结尾的原则,因而目标控制 必须应用到原料开采、生产、产品使用和处理,这需要技术、规划和重新定义良好家政劳动的组成”[ .废 物最小原则通常是就能源生产与利用、不同废物的循环和低废与无废技术(LNWT)展开讨论的.然而 它也适用于其它方法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 近几年来,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废物最小化及与此有关的降低消费型的消费上.处理过的污水、其 它废水和城市降水径流可以回收以供使用,从而使水的消费量最小化.目前在以色列,全部废水的再利 用被列为一项基本国策,约有30 9/6的城市废水得到再利用,大多用作农作物灌溉.这一举措使得可用水 资源显著增加,河流、海岸地区污染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利用废水也为农作物提供了所需 的大部分营养.然而,家庭用水的回收利用将要困难得多,因为许多住户偏爱使用高质量的饮水,甚至用 于诸如洗车、冲洗马桶浇花等不必要的方面.既然城市的持续增长可能迫使我们回收使用家庭用水,因 而必须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态度L1。。. 3.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通常是指在全球和地区水平上对生物多样性的持续需求.M.Hough指出L1 ,如果健康被 描述为抵抗压力的能力,那么多样性也意味着健康.在城市背景下,生物多样性既能产生社会效益,也能 产生生态效益.在其他方面,生活质量也意味着有能力在一地与另一地、一种生活方式与另一种生活方 式之间做出选择.在城市,鼓励保留大量生长植物的开敞地区,能够使城市气候产生凉爽效应,促进土壤 水和地下水的补充.必要的多样性原则也适用于城市的文化环境和人为环境.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需要不 断得到来自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各种不同刺激. 3.4识别和尊重不同层次区域的环境容忍度 该原则的核心是承认地方灵活性在处理不同环境波动时的极端重要性.例如,澳大利亚部分城市的 规划者制定出只有在最能处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地区允许城市开发的方案,如悉尼市.这可能意味着 转向开发接近海岸的地区,那儿环境吸收污染的能力比内地高,安排污染控制措施容易Lg . 4生态城市的发展机制 生态城市是以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公平的涉足今世和后代再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 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差异是巨大的.比较而言,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构筑城市的生态框架是 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为此,要健全气流通道,协调水利,通过绿色通道以及“绿楔”、“绿脉”布局和生态 设计,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主城区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使城市的动植物群落之间相适 宜. 4.1加强污染预防,推行清洁生产 “三废’,的处理和处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装置、设备的建设和常年运行.这些装置和设备的运 行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因此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近10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实施I2N防为主的污 )染防治策略,采用各种手段在源头削减或消灭污染.清洁生产就是一种被实践证明成功的新策略.它旨 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实施清洁生产可以使产品、原料、生产过程都不致危害环 境,还可以节约资源,因此符合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4.2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维持城市生命和功能的各项设施.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政治、 经济、文化活动中所产生的人流、物质流、交通流、信息流的庞大载体.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城市基础设施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显露出来.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 基础设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又总是处在先行的地位.它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能源系统;②交通系统;③供 水系统;④环境保护系统;⑤防灾系统. 1 0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张红梅:生态城市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4.3提倡绿色消费 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是城市生态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建设需要绿色消费方式的支持. 那种认为生产越发展,生活越改善,能源资源消耗量就必然越高的观点是错误的.生态城市的居民应以 绿色消费为新时尚.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现代人类的节约意味着后代人类更多的财富及城市更长的寿 命.应该提倡节约能源、节约用水、抵制对环境有害的产品,购买环境友好产品. 5 结语 21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 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区,是人类居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建设生态城市、注重“生 态文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特征.人类的居住模式也将围绕着”生态城市”这一主题而展开.只有转变城 市的管理模式一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也只有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寻求城市发 展的方向和道路,协调好以人为主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其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才能实现 城市可持续的富裕、健康、文明发展. ・ 参 考文献 E13 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J].城市规划汇刊。2000,(6):7—12. Ez] 21世纪的城市:关于城市未来的柏林宣言(2000年7月6日)[J].城市规划,2000t24(12):7—8. [3] 马交国,杨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5):1O8—117. [4] E如松.高效、和谐一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和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68. [5] Richard 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M].North Atlantic Books,USA,1987. [6] 黄光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z].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规划与设计研究所,1989. E73 季昆森.关于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J].安徽建筑,2002,(1):5—7. [8] 张彩虹,董岩.建设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J].建筑,2002,(4):41--44. E9] Simpson S.The Times Guide tO the Environment[M].London:Times Books,1990,84. [1o JCairnes L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Water Use[J].Urban Futures,1993,3(1):25—29. [11 IHough M.formed by Natural Process--A Definition of the Green CityEM].In;D.Gordon(ed).1990 t 1 7. [I2 】汤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2):38--41. Study on the Construct of Eco。City and Ecological Principles for Su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ZH ANG Hong-mei (Library。Linyi Normal College,7Linyin Shandong,276005,China) Abstract:An eco-city refers to a city in which the structureo function and services 0{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in the city area coordinate and integrat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social and ec0nomic system in the same area.Construction of an eco—city indicates that city development enters a new Dhase,and requires new theories and new thinking for its development for city development.Now eeo—city wilI be the only and inevitable choice for 21 century cities due to its strengths as follows:or— derly developing according to the time.reasonable space arrangement,welI metabolism process,sound industrial structure,right economy,abundant landscape diversity,competition,symbiosis and spontane— ity. Key words:eeo—city;construc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