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发展的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空间架构
2022-10-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25卷第12期 科技进步与对策 V_0】.25 No.j2 2008年12月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Dec.2008 基于产业发展的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空间架构 李星明 ,冯 娟 ,赵良艺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空军雷达学院政治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19) 摘 要: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多主体、多机制、多空间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空间结构是以产 业集群为基本节点的多重空间组织网络。武汉城市圈的创新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组织路径不畅、网络节 点关联松散,降低了区域创新资源的创新绩效。区域创新体系空间构架的参考路径之一是构建基于市场联 系的产业集群网络。根据武汉城市圈创新资源的特点及产业基础,提出了构建基于产业发展的武汉城市圈 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产业发展;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8)12—0055—03 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发展产业集群、强化市场 0 引言 联系是区域创新体系构架的核心。 自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C.Freeman)于 1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空间特征 1987年提出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以 来,区域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日益 1.1 区域创新资源的地理格局 深化。区域创新体系(RIS)建设业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区 创新资源包括科技创新所需的创新资本、创新主体和 域发展的有力政策工具 。在相关学术研究方面,我国学 创新基地等投入要素及其依托的组织与平台,创新资源的 者多侧重区域创新体系内涵及其区域构建的理论探讨[3-7]. 空间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区域创新体系空间特征的静态 并注意到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意义[8-9]:国际研究则偏好基 反映。武汉城市圈创新资源的总量较为丰富,但空间分布 于区域创新体系框架的区域和产业创新的实证分析 ].提 不平衡,武汉市的垄断地位突出(见表1)。在创新资本的 出了“空间创新系统(SIS)”ll5 的概念。总体上讲,区域创新体 构成中,武汉市集中了城市圈科学家工程师的82%、科研 系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成果丰硕,但从产业创新的视角 仪器设备原值的98%、创新主体的56%和创新基地的 进行区域创新分析的案例并不多见。本文在此作出尝试, 99%;国家重点高校、院所和国家级创新基地也几乎全部 旨在为构筑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借鉴和启示。 布局于此。 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是指区域创新节点间的空 武汉城市圈创新资源的地域组织初具形态,但空间集 间位置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路径。区域创新节点是创新资源 聚方向不明,产业趋同引发无序竞争。以开发区和工业园 富积和创新密集的空间域,它具有3个空间层次:以各级 区为载体的产业空间集聚迅速发展。现有市级以上(含市 城市(城镇)为节点的宏观层次、以各类产业集群为节点的 级)工业开发区63个(包括高新区7个).据此形成的各种 中观层次和以各种创新基地为节点的微观层次。区域作用 产业集群(集聚区)主要呈西北一东南向带状分布,在以武 路径是推动创新节点关联互动的空间通道,存在3种作用 汉市高速外环为中心的地带,在西北沿京广线、东南沿沪 方式:以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为主体的技术联系.以产业 蓉线(长江水道)的两侧,集中了圈内产业集群(聚集区)数 链、价值链、创新链等为主体的市场联系,以地缘文化、人 量的70%(44个),并初步形成了与东湖高新区和武汉经 脉网络、地域认同等为主体的社会联系。其中。产业集群是 济区的对接态势。 创新主体集聚区和创新基地综合体,它们问的市场联系是 l-2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 创新活动的本质联系,产业集群与市场联系架构在区域创 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 收稿日期:2007—04—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2BJL054) 作者简介:李星明(1970~),男,湖北谷城人,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城乡规划;冯 娟(1978~),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区域经济;赵良艺(1972~), 女,湖北老河口人,硕士,空军雷达学院政治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地理学、军事心理。 ・56・ 科技进步与对策 表1武汉城市圈主要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 2008正 2基于产业发展的武汉城市圈创 新体系的空间架构与组织 2.1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空间架构 根据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空间特征, 基于产业发展的创新网络的空间图式应是一 种多层次、循环式、网络状的开放创新系统。 整个城市圈可分为3个创新层次:区域层次, 以武汉市为创新中心;地方层次,以周围8市 为创新中心;区位层次,以周边城镇为创新中 心。各级创新中心以地区特色产业为依托、产 业集群为载体,形成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创新 平台再带动产业发展,构筑循环式创新格局: 各类创新主体应以产业链为纽带.立足创新 平台进行互动和创新,实行不同层次对接发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科技统计年鉴(2004)和湖北省科技发展报告(2004)整理。其中, 企业研发中心为国家级,其它创新基地均为省部级及国家级.工业企业为进入科技统 计年鉴统计口径的大中型企业 展、相同层次错位发展战略,形成区域创新的 网络状结构。创新系统时刻保持与区域外部 的动态关联.并积极促成包括跨国公司及其 新服务的功效,通常南知识生产、知识流动和知识运用等 研发部门等创新主体的网络连接。 2.2 区域产业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 要素来衡量 。创新能力的总体状况及其空间差异是区域 创新体系空间特征的动态表现。武汉城市圈创新能力的空 间差异巨大.但互补性强,圈内各城市创新能力的个体比 较和差异分析见表2。 表2武汉城市圈不同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空问网络的核心是区域产业集群 的发展及其空间关联。因此,区域产业的空间分工是构建 和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空间网络的基础,而产业集群与区域 创新体系存在多种关联 ]。根据武汉城市 圈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的空间格局 区域 产业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可以选择价值 链、创新链、产业链作为通道。依托价值链, 武汉市主要进行研发、营销和成品组装等 高端价值部门的布局.重点发展总部经济: 周边8市分别承接相关生产基地的转移, 合作发展部门经济。依托创新链,武汉市主 要立足自主技术创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周边8市分别承接相 关技术的扩散,选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传统制造业。依托产业链,武汉市主要发展 主导产业部门和加T度高的下游产业部 根据表2的内容以及相关调研材料的分析表明.区域 门:周边8市错位发展辅助产业部门和加 创新资源的垄断性集中和产业发展的主导性优势成就了 武汉市超强的创新能力和无可争议的区域创新中心地位; 周边8市的创新能力普遍较弱,但存在整合和提升的空 工度低的上游产业部门。据此确定武汉城市圈各自产业发 展与创新的重点领域(见表3),进而形成多种链条纵横交 错的城市圈产业地域综合体。 间。黄石具有一定的综合创新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创新基 础;鄂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创新环境优越;孝感体 现出新兴农业的朝气;潜江蕴含着传统工业的凝重:仙桃 的民营经济发达,中小型民营企业活跃:黄冈的社会资本 3 结语 从产业发展视角构筑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与发 展的基础与核心。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可 优越,人力资源潜力巨大;咸宁的创新能力具有相对优势: 看成是由3个层次构成的复合空间网络,但因网络路径不 天门的农业资源具有明显特色。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应通过创新空间的互补和创新能力的整合,形成以产业为 纽带的城市圈创新网络有机体 畅、网络节点的空间关联松散,降低了区域创新资源的创 新绩效。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 空间架构的思路,旨在使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向以区域产 ¨ ],J 1j]i]J 第l2期 李星明,冯娟,赵良艺:基于产业发展的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空间架构 ・57・ 业为纽带与核心的实体靠近。但产业集群网络或产业集群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133—136. [7] 阎官法,魏艳,陈一静.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地 域研究与开发,2005(2):20—24. 簇网络的创新功能则仍需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多样本的 实践检验。 表3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空间重点发展方向 [8] 陈林生.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4):108—110.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9] 陈柳钦.[J].新疆社会科学,2005(3):37—42. TAGAWA,FUMI.Regionalization ofInnova— [10] KItion Policies:The Case of Japan European PlanningStudies[J]Jun2005,13(4):601,18. LARANJA.MANUEL.Innovation Systems as Regional Policy Frameworks:the Case of Lisbon and Tagus Valley Science&Public Policy(SPP)[J].Aug2004,31(4):313,15. ITrON,JOHN N.H.Network structure of [12] BRIan industrial cluster:electronics in Toronto 参考文献 Environment&Planning A[J].Jun2003,35 (6):983,24. 龚平.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 技,2005(1):57—58. COOKE,PHILIP.The Role of Research in Region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De— [13] STERNBERG,ROLF.velopment—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Regional Innovation Survey(ERIS)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J].Aug2000,8(4): 389,19. Systems:New Models Meeting Knowledge Economy Demand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 28(3-6):507,27. [14] FREEL.MARK S.O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lllustra- tions rfom the West Midlands Environment&Planning C[J]. Government&Policy,Oct2002,20(5):633,22.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 [15] OINAS,MALECKI,EDWARD J.王稼琼,绳丽惠,陈鹏飞.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与功能分析 [J].中国软科学,1999(2):53—6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 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20o4,4:3-32. gies in Time and Space[J].National and Regional to Spatial Innovation Systems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郭娟,吴得胜,梁樱.安徽省区域创新体系的规划研究[J].华 东经济管理,2004(1):23—26. 刘凤朝.潘雄锋.老工业基地辽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Jan2【】02,25(1):102,30. (责任编辑:万贤贤)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Wuhan Urban Cluster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bstract:Regi0nal innovation is sophisticated spatial system in which multi—bodies,dynamic mechanism and multi—spatial—lev— els exist.Its spatial structure is spatial organizing network consist of many basic nodes called as industialr clusters.Although Wuhan urban cluster boasts of abundant innovative resource,the linkages among the nodes are spatial loose and the resource mobility is slow.Thus the great’。gap”appears between the core and the periphery i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One approach of the improvement in the spatial stucture is to buirld up networks based on industialr clusters.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Wuhan urban cluster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foundation. Key words:Wuhan Urban Cluster;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Industrial Development;Spatial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