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学思考

2020-07-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29卷第2期 2009年5月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Journal of Chengde Teachers’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Vo1.29 NO.2 May2009 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学思考 杨红梅 (中国财经报社财经专题部,北京1 00000) 摘要:网络“人肉搜索”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社会的形成为其提供了根本的条件。从互联网技 术角度来看,网络“人肉搜索”是在搜索引擎技术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而网络社区则为“人肉搜索”传播行为提供了 一个虚拟的环境。 关键词:网络;人肉搜索;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54(2o09)02—0069—03 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源,同时也打破了地域性传播 的界限,使传播的范围扩大至全球,那么,如何能在海量的信 息中找寻到欲求的信息,从而满足受众需求?网络搜索引擎 便是提供这一需求的互联网技术。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 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 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 系统。综观搜索引擎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该技术是“使用 与满足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又一次验证。“使用与满足”把 答。在得到满意的答案后你可以选其作为最佳答案。除了“百 度知道”,“猫扑人肉搜索”、“雅虎知识堂”、“新浪爱问”等都 可称作网络“人肉搜索”引擎。 互联网发展至今,网络社区应用的逐渐普及与成熟,互 联网正逐步跨入社区时代,网络社区的形态也呈现出多元化 的发展态势。从论坛BBS,到后来逐渐兴起的校友录、博客 (BLOG)以及个人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社区的 成长、应用和发展。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推出的网民连续 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 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 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搜索引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受众 在信息搜寻过程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从而获得更全面的 信息满足。 如果说搜索引擎是利用机器自动化的收集网络信息并 有序化的一种技术,那么网络“人肉搜索”就是指更多的利用 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搜索引擎 用户行为研究系统iUserTracker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11 月,社区类服务月度覆盖人数达1.1亿人,占中国家庭及工作 单位网民总数的84.8%,网络社区服务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活 跃度普遍高于平均水平,访问所有服务类别的覆盖人数TGI 指数均高于100。由于网络社区用户乐于在互联网上发表自 己的意见,挑战权威,因此社区通常都会形成百家争鸣百花 齐放的局面,成为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的温床。这也使得诸 多网络事件都发源于网络社区,最终扩散到整个互联网,影 响社会现实生活。 个体多样化:尽管网络社区是互联网中的社群空间,并 具有一定的主题划分,但其用户结构与网民结构差异不大, 的高速反应和信息涵盖量中体现出的人工智能并不完善,使 得信息搜索的精准度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网络“人肉搜 索”可以说是从搜索引擎机制的反向来进行信息搜集传播, 即利用人工对从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进一步甄别提取。搜索 引擎成为网络“人肉搜索”这一信息传播关系网上最微观的 各属性用户的覆盖人数TGI值均在95与105之间,说明网 络社区的吸引力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征人群,而对所有网民都 环节,传播个体在使用搜索引擎的基础上,再由人工参与解 有较大的影响。网民结构的多样化分层为网络“人肉搜索”的 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形成了一种问 答式的搜索机制。 产生和运行提供了个体基础。社会角色常常会使人们内化自 己的行为,职业、归属地的差异性使得“人肉搜索”的信息源 从搜索引擎到网络“人肉搜索”,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已经具有了成形的技术模式。最为人熟知的便是百度公司打 头分布极为广泛,行为差异性较大,为信息挖掘和传播提供 了极大的可能性。 造的“百度知道”,这种有别于GOOGLE、百度搜索引擎的搜 索模式实际上是以人工搜索为基础的“人肉搜索”形式,只要 你把不懂的和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根据悬赏分的高低而定, 群体影响: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群体互动能够强化个 体的观点,使想法相似的人逐渐联合,共有倾向得以加强。网 络社区中的网民构成的群体在网络事件发生的时候,互动性 大大增强,群体讨论可以产生一系列观点,而多数观点都和 主导性观点一致,具有同样目的的人很快集结。在网络“人肉 不用多久就会有网友关注到你的问题,甚至已经有数条回 搜索”事件中,网民通过互相提供信息、过滤筛选、去伪存真, 收稿日期:2009—01—07 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当事人的详尽资料搜索出来。在因为 作者简介:杨红梅(197o_-),女,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国 财经报社财经专题部金融版主编,主任编辑。 事件所形成的群体中,他们脱离了能令自己情绪缓和的影响 因素,彼此间相互交流,使得“人肉搜索”行为显得不顾一切。 一69— 杨红梅/著 正因为网络社区参与个体的空间密集性和多样性等特 征,网络“人肉搜索”在其中获得了产生、发展和扩大的必要 条件。“人肉搜索”的概念最初源自猫扑网,一个人气非常旺 的社区论坛,在此后陆续发生的多起热门“人肉搜索”事件也 都产生于诸如天涯社区、猫扑社区等知名网络社区。 尽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人肉搜索”的出发点主要 是用社会道德评判来约束不道德行为。但由于网络从技术上 具有发布信息简易、传播速度快、发布者隐匿等特点,个体所 传播的信息来源不可考察,因此虚假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十分 猖獗,这也造成了一些“人肉搜索”事件成为了莫须有的闹 剧,甚至出现失控、过火的局面。如发生于2007年7月的“最 毒后妈事件”,互联网上一篇题为《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 得狂吐鲜血》的热帖,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后妈如何残酷虐待 继女的行为,让人看过之后无不感到切齿痛恨。当这些帖子 被一些知名网站转发后,立即在全国网民中掀起滔天大浪。 广大网民强烈呼吁警方调查此事和惩治“凶手”,并且各种愤 怒声讨语言甚至种种最恶毒诅咒话语都铺天盖地而来。然而 事件的真相却是后妈毒打继女致其“狂吐鲜血”证实为谎言。 虚假信息泛滥,是伴随网络技术而来的问题,由于技术 的超前性,相应的社会管理与社会监督机制都相对滞后。 Johnson T.J和Kaye B.K在分析网络信息缺乏可信度的原因 时说,“大多数网站对网络信息的真伪都没有具体的检测措 施,网络环境中把关程序的缺失导致网络信息内容的准确性 较之传统媒体,没有社会与职业监督的压力。”①网络“人肉搜 索”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无国界、无管理、无法律的三 无自由王国”,这一网络行为更大化地纵容着人性的弱点,使 个人游离于社会规范的约束之外。 传播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传播伦理是人类交 际的基本秩序。所谓传播伦理,“就是传播过程或传播行为所 涉及的道德关系”,②传播伦理属于社会道德的一个方面,但 又不等同于社会道德。“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其传 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伦理基础,反映了各传播主体的道德价 值观念。网络“人肉搜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道德 缺失的约束与批判,但同时,由于“人肉搜索”事件所引发的 问题也不断对传播伦理产生着亦是亦非的影响。 由于“人肉搜索”的媒介是互联网,因此在其传播行为中 更明确地体现出了网络传播伦理的各种冲突。网络传播伦理 是传播伦理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晚期,关于网络伦理的 相关论文与专著才在我国问世。关于网络伦理的概念有这样 一个界定,即为“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 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传播活 动主体在相互交往中引发的伦理问题不断深入化和复杂化。 这是由于,在互联网建立之初,网络空间便缺乏必要的人文 关怀,这种缺失表现在于:“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科技工作者 和管理决策层往往有意无意把伦理因素视为无关宏旨的因 素而略去,由此引发了诸多伦理、法律等社会问题。”c 伦理问 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日见突出。这类问题包括在网络 活动中人的隐私权被侵犯的问题,以及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 一70一 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学思考 已存在,但在网络发展之后由于受了网络技术特征的影响, 又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利用传播媒介进 行诈骗。归纳起来,网络传播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网 络安全及计算机犯罪、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 传播、色情泛滥、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⑤网络“人肉搜索” 的传播行为中则凸显了某些问题。 第一,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特质,使得网络中的行为 主体的真实身份被有效隐匿,即便在触碰伦理禁区时也可以 避免承担道德责任。因此“人肉搜索”中的网民们在进行搜索 的时候大可不必顾忌是否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个人 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从而激化了网络传播过程中的道德问 题。 第二,网络的非中心化特点,助长了网络社会中的道德相 对主义,使人们淡漠了是非善恶观念,从而也导致了“人肉搜 索”行为多具有盲从性。网络所提供的海量信息的真假很大 程度上并不易于为人们所甄别,很多人在看信息的时候,不 辨真假就盲目跟随,这也容易对当事人造成不当的侵扰和伤 害。 综上所述,针对这一新出现的网络传播行为已经引发了 伦理冲突,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不良的社会效果。 “人肉搜索”本身是互联网发展中一个阶段产生的事物, 反映了互联网的功能正在不断地拓展,这种方式如果在合理 的监管下,可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协助刑侦等方面。另 外,网民展开人肉搜索的事件的初衷是要彰显正义,揭露社 会不良现象,抨击道德缺失行为,这是人肉搜索中的正面影 响力。但目前网络“人肉搜索”更多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极端和 失控的态势,如果毫无约束地在社会生活领域使用“人肉搜 索”,便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一)网络正义还是网络暴力? 纵观不同时期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网络“人肉搜索” 的初衷几乎都是针对社会不良现象、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进 行真相揭露,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警示世人、震慑道德缺失 行为的作用。英国《泰晤士报》日前撰文指出:“中国网民成为 ‘网络义务警察’,‘人肉搜索’迅速兴起,被用来惩罚犯下婚 外恋、家庭暴力和道德犯罪的当事人”。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 顾理平教授认为,人肉搜索发挥了凝聚人心、倡导正义、揭露 丑恶的作用,普通大众的情绪和力量由此得以爆发,其出发 点也是揭露假恶丑。 正义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范畴,是人们公认的衡量社会现 象的一种统一的价值标准,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就 没有停止过对正义的追求,正义始终被人们视为人类社会的 一种最基本的崇高美德和价值理想。在伦理学上,正义是一 种个人美德或是对人类的需要和要求的一种公平合理的满 足,人们追求正义就是要按照正义的标准去改造和构建社 会,使之日趋公平合理。在互联网空间中,个体的权利行使更 加自由,自我展示更充分,因此个体的伦理意志能够更加完 全地转化为对正义的追求的网络行为。网络“人肉搜索”实际 上是网民伦理价值观从网下传播至网络中,再体现到现实生 杨红梅/著 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学思考 活的一个传递。在大规模的“人肉搜索”事件中,追寻真相和 正义是其原始动力。传播效果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周培勤认为,网络和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 国的社会管理模式,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民主和透明,信息 更加公开,而这些反过来也培养了全社会的公民意识,让人 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 但“人肉搜索”也因其不受约束的强大攻击性而引发全 社会的忧虑与争议。在有“人肉搜索第一案”之称的王菲事件 行为自律能够控制网络传播失范行为、调整网民之间的关 系、帮助网民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培养,同时能够弥补法律 的不足。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行为。反映了传播主体以及 传播环境的道德状况,显然,一个成熟的传播社会秩序的建 立和维护需要道德成熟的传播个体。在一个拥有成熟的传播 个体的网络社会中,即便出现了失范的传播,凭借良好的传 播伦理机制,也能够抑制和纠正其错误的传播行为。 第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监督、网络监控已经成 中,除了王菲本人之外,王菲的亲属也受到了恐吓与谩骂。社 会学者夏銮说,“我觉得网络之所以频频出现这种集体声讨、 讨伐运动,当然一般是出于正义的义愤。但是,有的人在这些 集体行为中扭曲了是非观把某一事件、某一个人变成了一个 宣泄的工具,在网络上寻找替罪人,把平时在现实生活中积 累的一些愤怒、不满转移到网络上,转移到别人身上,随便找 了一个替罪羊进行发泄。”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大量不文明 词语被用作了攻击当事人的语言武器,而各种隐私材料的广 泛散播则是更为严重的网络暴力现象,其结果使当事人不堪 其扰,严重的甚至造成当事人的死亡,这实际上是“人肉搜 索”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表现形式。 (二)网络“人肉搜索”行为的规范策略 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工具,和所有社会群体性 活动一样,也需要相应的规范和约束,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 俗和道德规范。 第一,从法律规范的角度来看,与其它传播类型一样,网 络“人肉搜索”需要来自伦理秩序和法律秩序两方面的约束, 而道德规范依靠的是社会舆论及社会习俗来调控网络传播 行为,这种调节力度和范围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通过法律 的形式,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在法律方面,关于“人肉搜索”的 争论一直没有停息,也尚无定论。但根据“人肉搜索”现在所 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力来看,没有相应的法律对其 进行规范,就意味着“人肉搜索”任何时候都不需要承担法律 责任。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余海认为,越来越多的“人肉搜 索”事件正在向私刑的性质发展,亟待接受法律的规范。⑥因 此,面对不断衍变的网络传播行为,首先要加强网络法制,建 立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网络信息传播自律对于网络“人肉搜索”传播行为 的规范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把社会控制的 手段分为两类:伦理的控制和政治的控制手段。⑦尽管自网络 出现后不久,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 系统安全保护条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由于网络传播形 态不断变迁、传播行为不断发生变化,行政、法律等手段对网 络领域中存在的失范传播行为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某些方 面法律尚且无法起到作用,法律治标,道德建设才治本。因 此,网络“人肉搜索”中的失德行为更需要广大网民的道德约 束,需要建立网络信息传播自律机制。 自律是一种伦理的控制手段。合乎伦理的管理的特征是 强调责任,是超越法律的,是自律。⑧自律主要通过网民的自 我约束、群众监督以及网络机构恪守准则来实现。网络传播 为可能,网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系统进行监 控。鉴于网络“人肉搜索”不同于一般网络违规行为的特征, 从媒体技术角度来看,作为“人肉搜索”的载体,相关网站应 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技术和管理方面对这一网络传播 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控,对“人肉搜索”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过 滤和管理。例如在社区论坛中,已有相当部分的网站通过对 关键词的过滤,以及管理员的人工干预来控制传播内容,调 控传播行为。尤其在目前一些网站已经将“人肉搜索”作为一 种商业模式来发展的情况下,网站理应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和人工控制,对不正当言论和行为加以约束,从而维护网络 搜索平台的秩序,减少因“人肉搜索”而引发的伦理问题。 综上所述,网络“人肉搜索”既是一种互联网技术的延 伸,又是人类社会在虚拟空问的拓展,其对传播伦理道德的 影响既体现出积极的一面,同时更多地表现出了失控的一面。 这些伦理问题的产生与网络技术的特征、网络道德体系的不 完善等有密切关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 施,从道德、法制以及技术等方面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 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Johnson T.J,Kaye B K.Cruising is believing?Comparing Intemet and traditional sources On media credibility measures.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8,Vol 75。 ②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③严耕,陆俊,孙伟平周络伦理【M].北京出版社,1998. ④宋建国.生命哲学[J】.世界科技与发展,1995,(5):79—83. ⑤吴风.网络传播学【M】冲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⑥新华网.“人肉搜索”.边赢点击边惹争议[EB/OL].http: #news.xinhuanet.corn/focus/2008—07/14/content_8541539—1.htm. ⑦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⑧周祖成.管理与伦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霍华德・里恩戈德(Howard Rheingold):《虚拟社群》,1 993. [2]据百度百科:搜索引擎.http:#baike.baidu.COm/view/1 1 54. htm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H].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99. [4]据iResearch艾瑞咨询:http:llwww.iresearch.cn/ [5]戴维・迈尔斯(David.G.Myers).社会心理学[H].人民邮电出 版社,2006. [6]陈汝东.传播伦理学[H].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一71— 第29卷第2期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Vo1.29 NO.2 2009年5月 Journal of Chengde l'eachers’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Mav2009 从“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 荧屏内外的狂欢与思考 成锦艳 (北京市丰台区广播电视中心,北京100071) 摘要:中国3O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并促进了大众娱乐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娱乐节目取代传统的 综艺节目席卷荧屏。电视娱乐节目从“娱乐大众”走向“大众娱乐”,在经历了游戏明星、平民选秀后走向大众K歌、共 娱共乐,中国电视实现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狂欢,迎来了全民参与的大众狂欢时代。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娱乐大众;大众娱乐;大众狂欢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54(2009)02—0072—O3 1928年,一个叫贝尔德的英国人在远洋客轮上实验远距 游戏的前提是人性的解放,狂欢的本质是个性的张扬。而游 离图像传送:让客轮上的一个小伙子通过贝尔德的电视与远 戏之所以能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蔚然成风,大行其道,是因 在伦敦的未婚妻见面。这件事至今已经过去81年了,这种颇 为大众文化的复苏与扩展,不可阻挡地消解着政治文化与精 具浪漫色彩的游戏在今天的电视屏幕上不断演绎、放大,发 英文化的话语方式。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 展成电视荧屏上最抓观众眼球的风景,随着不同频道的竞相 言》中所说的那样,“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 效仿、克隆,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流。从最早的“游戏”“明 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 星”类的《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到现实体验式的“真 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Ill 人秀”—— 专业竞技的“青歌赛”到不问出处的“超女”、“快 长期以来,娱乐精神在中国就是缺位的,传统的中国人 男”;从明星汇聚的《舞林大会》到普通人圆明星梦的《星光大 缺乏一种娱人娱己的精神,直到社会经济全速发展,带来中 道》、《j}常6+1》,电视娱乐节目经历了“游戏”“明星”、“游戏” 国的城市化与市民阶层的崛起,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 爱情到观众参与、自娱自乐、众娱众乐的过程,荧屏内外,欢 国城市人口达到3.5亿,从事商品生产的人口已有6.9亿,中 歌笑语,众人游戏,花样翻新,气势如潮,电视娱乐节目从“娱 国的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民人口,中国走向 经济轨 乐大众”走向“大众娱乐”,成就了中国电视在大众文化语境 道并逐步向消费社会转型;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 下的狂欢! 美元,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 一、成因 期 突出表现就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 游戏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生最高最完美的境界。正如席 恩格尔系数下降至37.1%,由寻求温饱转向谋求住、行条件的 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说的:“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 改善以及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带来了大众文化转 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向,文艺价值取向进一步向大众娱乐方面转换,文艺的大众 娱乐消费功能被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这既在实践上促成了 收稿日期:2009一O1—07 当今大众娱乐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大众 作者简介:成锦艳(1966_-),女,河北省怀来县人,北京 的审美娱乐需求,使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充分体现。 市丰台区广播电视中心主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 二、表现 硕士。 “快乐”旋风席卷荧屏 [7]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H].北京d{版社,1 998. paring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sources On media [8]宋建国,生命哲学.世界科技与发展 ].1 995。(5):79--83. credibility measures[J].<Journalism and Communica— [9]吴风.网络传播学[H].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6). tion Quarterly>.1 998,Vol 75 [1 O]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 4]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H].中央编 [11]艾秀梅,江波.论网络空间中的语言暴力[J].江苏广播电 译出版社北京,2004. 视大学学报,2007,(4). [1 5]高兆明.社会失范论[H].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 2]李伦.网络传播伦理[H].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 6]周祖成.管理与伦理[H].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 3]Johnson T.J。Kaye B K.Cruising 1s believing?Co rn一 一72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