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济学基础与实务课程标准

2020-08-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经济学基础与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与实务 适用专业:会计与审计、营销与策划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经济学基础与实务在会计与审计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中属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本门课程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并且以实用性和操作性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则,能运用经济理论解决经济问题。

会计与审计专业中先于其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会计基础》、《企业管理》,营销与策划专业中与其同步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基础与实务》、《会计学基础与实务》。后续学习课程会计与审计专业为《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营销与策划专业为《电子商务》、《市场调研与预测》、《房地产营销策划》等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经济学基础与实务》面向会计与审计、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坚持理论够用原则,注重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2、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

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期末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鼓励其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管理实例提出问题或假设,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推理,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解与讨论、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网络、音像等组织学生学习鲜活的材料,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标准在设计上本着懂理论,重应用的总体思路,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目的。

鉴于本课程的服务面向与定位,本课程标准在设计过程中,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设计思路,通观考虑会计与审计及营销与策划专业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特点,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明确本课程是按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来构筑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并配以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课程按典型工作任务设计项目,并对按预设能力目标设计的教学项目针对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和建议学时等方面制定了参考标准。

课程内容的学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主要发展学生认知、归纳分析、迁移的能力。本课程建议课时为54学时。各课程模块的课时数以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

二、课程目标

课程紧紧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即“基础理论够用、实用,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实际运用”的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具备思考并提出解决经济问题

对策的能力。

(一)专业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 2、准确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3、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具体内容;

4、学生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 5、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

6、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方法能力目标

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2、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3、对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够利用所学原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运用,体现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三)社会能力目标

1、通过与课程内容紧密配合的课堂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开放意识、训练意识、互动意识、交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获得应有的收获。

2、从案例分析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养,让学生领悟并认识到敬业耐劳、恪守信用、讲究效率、尊重规则、团队协作、崇尚卓越等职业道德与素质在个人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能树立起自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注重日常职业素质养成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

表1 课程整体内容

学习情境 学习单元 参考学时

情境名称 情境描述 1、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3、经济学研究方法 4、经济学发展简史 1.1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3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1.4经济学发展简史 2.1需求理论:需求、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定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2.2供给理论:供给、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供给的变动 2.3均衡价格理论:均衡价格的决定;供求变动与均衡;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2.4弹性理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交叉弹性;弹性理论的运用 情境1 认识经济学 4 情境2 价格理论 1、需求理论 2、供给理论 3、均衡价格及其应用 4、弹性理论 12 情境3消费者行为理论 3.1欲望与效用概述:欲望与效用;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3.2基数效用论:总效用与边际效1、欲望与效用概述 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2、基数效用论 衡 6 3、序数效用论 3.3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消费4、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 可能线;消费者均衡的实现 3.4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消费者剩余;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4.1生产理论:生产及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 4.2成本与收益:成本概述;短期成本分析;长期成本分析;利益与利润最大化 4.3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情境4生产者行为理论 1、生产理论 2、成本与收益 3、市场结构理论 14 情境5分配理论 1、生产要素分析,工资、5.1生产要素分析,工资、利率、地利率、地租、利润理论 租、利润理论 2、社会收入分配 5.2社会收入分配 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6.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6.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五2 情境6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6 个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福利 情境7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2、总需求与总供给 7.1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消费与储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4 7.2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 8.1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 8.2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 9.1宏观经济政策概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9.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与运用 情境8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 1、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2、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2 情境9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

表2 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1: 学习情境 情境1:认识经济学 参考学时 4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熟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学习 目标 对经济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经济学发展简史等内容。 方法能力目标:经济思维方式初步体现,能将理论结合现实 社会能力目标:自主学习意识、互动交流意识、引导正确认识自我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 (教学场所、师资配建议 备等) 稀缺性与选择;资源1.1经济学研究配置与资源利用;经的对象 济制度 微观经济学定义;宏1.2微观经济学观经济学定义;微观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1.3经济学研究实证分析法与规范方法:实证分析分析法 法与规范分析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实训练习 案例分析 讲解、对比、1 讲授、案例分析 1 课时 参考讲解、对比、1 法 1.4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发展的几个简史 阶段

情境2: 学习情境 情境2:价格理论 参考学时 12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讲授 1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需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供给理论与价格的决定,理解均衡价格理论的形成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掌握弹性的含义,熟悉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分析其与经学习 济收益的关系,了解其他弹性理论。 目标 方法能力目标:学会运用需求供给理论对市场进行分析,能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社会能力目标:发散思维能力、互动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 提升竞争意识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 (教学场所、师资配建议 备等) 需求、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定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供给、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供给的变动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讲授、案例分4 析、实训练习 课时 参考2.1需求理论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2.2供给理论 讲授、对比、案例分析 2 均衡价格的决定;供2.3均衡价格理求变动与均衡;均衡论 价格理论的应用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交叉弹性;弹性理论的运用 讲授、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实训练习、分组讨论 2 2.4弹性理论 4 情境3: 学习情境 学习 目标 情境3:消费者行为理论 参考学时 6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熟悉消费者剩余的含义,注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了解消费者均衡的内容。 方法能力目标:能将理论与自身实践结合,从消费者角度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社会能力目标:培养良好的消费行为,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具备严谨的态度 教学条件 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 (教学场所、师资配备等) 欲望与效用;基3.1欲望与效用数效用论与序概述 数效用论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3.2基数效用论 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 无差异曲线;消3.3序数效用论 费可能线;消费者均衡的实现 消费者剩余;收3.4消费者行为入效应与替代理论的运用 效应 情境4: 学习情境 情境4:生产者行为理论 参考学时 14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案例讨论 1 析 析 讲授、案例分2 建议 讲授、案例分析 1 课时 教学方法和参考讲授、案例分2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规模经济的内容,短期成本、长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四种市场结构的含义,利润最大化原则,理解长期与短期的含义,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生产者均衡的实现,注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模经济的应学习 用。 目标 方法能力目标:能对生产者的行为进行分析,能指出不同生产者行为对市场的影响,能根据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 社会能力目标:注重良好的个人修养,培养市场敏锐力,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 (教学场所、师资配建议 备等) 4.1生产理论 生产及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讲授、案例讨论 6 课时 参考成本概述;短期成本分析;长期成本分4.2成本与收益 析;利益与利润最大化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垄断市场4.3市场结构理上的厂商均衡;垄断论 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情境5: 学习情境 情境5:分配理论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讲授、实训练4 习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讲授、案例分4 析 参考学时 2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工资、利率、地租、利润理论,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内容并注学习 目标 重应用,理解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了解公平与效率。 方法能力目标:能运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合理处理公平与效率 社会能力目标: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参考课时 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 (教学场所、师资配建议 备等) 5.1生产要素分生产要素分析,工析,工资、利率、资、利率、地租、地租、利润理论 利润理论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讲授、案例分析 1 5.2社会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衡量:洛伦茨曲线与基尼教材 系数;引起收入分案例 配不平等的原因; 公平与效率 讲授、案例分教室、专职教师 析 1 情境6: 学习情境 情境6: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参考学时 6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核算方法,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学习 目标 的关系,注意区分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了解经济福利的内容。 方法能力目标:能通过网络等手段获取我国国民收入的相关数据;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社会能力目标:分析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 (教学场所、师资配备建议 等) 国内生产总值的教材 6.1国民收入核含义;国内生产算体系 总值的核算方法 案例 五个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国6.2国民收入核民生产总值与国算中的其他总内生产总值;国量 内生产总值与经济福利 情境7: 学习情境 情境7: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参考学时 4 讲授、案例分教室、专职教师 析,实训练习 3 课时 参考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讲授、案例分3 析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总需求决定理论、乘数理论和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学习 目标 值和物价水平,理解消费函数理论 方法能力目标:能分析理解简单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 社会能力目标:问题意识,表达沟通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教学条件 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 (教学场所、师资配备等) 消费与储蓄;7.1简单的国民均衡国民收入收入决定 的决定 7.2总需求与总总需求曲线;供给 总供给曲线 情境8: 学习情境 学习 目标 情境8: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 参考学时 2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析 建议 讲授、案例讨论 讲授、案例分2 2 课时 教学方法和参考专业能力目标:掌握失业的种类及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源泉,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理解通货膨胀的其他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方法能力目标:能正确运用经济波动相关理论研判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社会能力目标:敏锐观察社会中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现象 教学条件 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 (教学场所、师资配备等) 8.1失业与通货失业理论;通膨胀理论 货膨胀理论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教室、专职教师 论 建议 讲授、案例讨论 讲授、案例讨1 1 课时 教学方法和参考教材 8.2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理经济周期理论 论;经济周期 案例 情境9: 学习情境 情境9:宏观经济政策 参考学时 2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学习 目标 方法能力目标:能准确判断一国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缘由,及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预期目标;能客观分析判断一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 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对不同经济现象作出合适的反应 教学条件 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 (教学场所、师资配备等) 宏观经济政策9.1宏观经济政目标;宏观经策概述 济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的内9.2财政政策与容与运用;货货币政策 币政策工具与运用 表3 实验实训课程 序号 1 实验(实训)、实习 实验(实训)、教学要求 项目名称 价格理论分析运用 实习内容 影响需求的因素;替代品与互补品;均衡价格的形成;弹性理论 具体了解影响需求的因素;辨析替代品与互补品的区别;会对需求弹性理论运用。 项目设计 学时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4 角色扮演、计算演练 实验(实训)、实习 参考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教材 教室、专职教师 案例 析 建议 讲授、案例分析 1 课时 教学方法和参考讲授、案例分1 2 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运用 效用分析的方掌握效用分析的法;边际效用递方法;能对边际效减规律 用递减规律运用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规模经济;成本分类及成本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不同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规模经济内容的分析运用;能对成本分类及成本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运用;认识不同市场上厂商均衡的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具体运用;能区分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 2 3 生产者行为理论分析运用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4 计算演练 4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分析运用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2 计算演练 5 经济周期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运用 经济周期的特具体分析经济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 征;财政政策与期的特征、阶段;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 2 合计实验(实训)、实习学时: 14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广泛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从理论的传授过渡到方法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的基本思维方式及管理经济生活的实践技能,在每一次课上都有相应的案例,与现实经济现象结合紧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同时密切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寓教于乐,通过与课程内容紧密配合的课堂活动(游戏、讨论、案例分析等),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互动交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式教学

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学中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主导的学习活动中来,主动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学会解决问题。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以实际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围绕任务的完成而展开。如关于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状况分析,要求学生应用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运用网络媒体等方式

自主完成。

3、讨论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设疑、设问等形式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展开讨论。课堂上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学生可带到课后继续讨论,去查阅资料,通过这种讨论式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收效很好。

4、角色扮演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就某一问题结合现实,模拟现实经济生活片段,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增强体验、丰富情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5、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以经济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为例,将《经济学基础与实务》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会解决”,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渐将经济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结合,从而刺激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将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转为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

(二)学习方法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而学生要在自主探究、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职责变为更多的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学生应主动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知教学情境。积极思考,逐渐认识到经济理论是如何适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激发自身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编写选用建议

为实现将学科教学转变为技能培养的高职理念,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采用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精品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教材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应该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思考一下教材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先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是否继续使用该教材等。

(四)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本课程教学资源条件包括:

1、依据本课程性质要求编制的教案、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材料

2、本课程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案例材料、图片、信息、网络、图书馆,以及专业期刊、电视广播等。

(五)教学条件建议

在教室中的课堂教学可考虑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教师板书和学生抄笔记的时间,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可借助学院图书馆、网络、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等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自学。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经济专业网页等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六)师资条件建议

1、任课教师应按照学院规定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

2、学校应注重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和后续教育的跟进。相关部门应考虑采用学术会议、进修、观摩和学习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保证他们有一定的进修学习时间和到企业实习、学习的机会。

3、直接从企业选聘行家里手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

(七)教案编写

依据学院要求,按课程标准编写教案。教案的编写明确本次授课应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体现理论够用、技能达标的高职教育特点;教学活动方式要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程序设计要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教学的方法要不仅适应教学目的,更应渗透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分析;

2、是否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自信; 3、是否积极认真地参与模拟实践和应用实践; 4、是否敢于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5、能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中得到启发与进步; 6、是否有认真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本课程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要侧重实践能力的考察,对本课程就是要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分析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多方面,与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结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考核以4:6的比例给予最终评定。

(三)评价手段和形式要体现多样化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强调过程考核在学生评价中作用,强调实际应用技能的掌握。学生成绩评定以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

过程考核评价通过课堂教学各种不同教学活动方式下的表现记录进行综合评定,如考察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课后小组讨论作业等,重点考察学生分析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学习迁移能力、自主学习、继续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着重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强调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