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的创作缘由
2023-05-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0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年第25期 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的创作缘由 林莎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本文阐释江淹创作《杂体诗三十首》的动机。笔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拟古风气是江淹创作拟诗的外部客观条件,而江淹创作 这组诗的根本原因则是为了阐发个人之文学观点,即“通方广恕,好远兼爱”。 【关键词J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创作缘由 江淹的拟作中,《杂体诗三十首》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对于这组 明江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诗的创作缘由.历来争论颇多,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就教于 2.3摹拟的形象逼真。这组拟作每首拟诗下都附有副标题,如班婕 方家。 好下注曰“咏扇”,曹植下注日“赠友”,等等,江淹仅用两个字就抓住了 各家的特色风格。在此基础上江淹娴熟地运用诸种艺术手段进行创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拟诗风气 拟诗意识是伴随着诗歌创作活动发展起来的,“大抵摹拟盛行,必 作,拟作颇有以假乱真的效果,如其《杂体诗三十首》中《陶征君-田居》 首,曾被误收入《陶渊明集》,当作《归园田居》的第六首 ;《鲍参军・ 然在文学传统已经形成.或文人对传统有深刻认识的时代”④。魏晋南 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对文学艺术形式的逐步重视,促使诗 戎行》中的“竖儒守一经,未足识行藏”两句,《南史・吉士瞻传》就将之 一人注重模拟前人。而前代文学的宏富恰恰也为诗人提供了范本,在这 误认为鲍照的作品⑤。如此种种,不但遣词造句相似,就是神韵风格也 颇逼真,俨然是一组成熟的作品。因此《杂体诗三十首》受到了历代诗 种客观条件下。拟诗便大规模发展起来。 翻检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在诗题或诗序中标明拟作 选家的重视:陆时雍《古诗镜》选取二首,王士祯《古诗选》选其十六首,性质的魏晋六朝拟古诗就达369首之多。而《昭明文选》中单列“杂拟” 沈德潜《古诗源》选其五首,王阎运《八代诗选》三十首全部选人。这些 类.收录陆机、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及江淹等的拟古诗共六十四首, 说明这组诗是经过了并经得住推敲和检验的,绝不是用于学习的“演 练品”。 数量居各类诗歌的第二位。 一江淹是一个“尚新”的人。《自序》日:“爱奇尚异,深沈有远识”②,可 见他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在这样一个拟诗成风的时代,江淹当然不会 3.阐发个人之文学主张 要认清江淹创作《杂体诗》的根本目的,有必要对这组诗的诗序进 例外。根据胡之骥校注的《江文通集汇注》统计,江淹的诗歌现存一百 行系统分析。江淹没有专门的理论著作.这篇诗序,其性质可以说是诗 零七首(其中包括拾遗三首,古乐府三首),明确标明拟古的显题拟诗 论,表达了江淹自己的文学理论观。江淹的《杂体诗》主要是针对当时 有《学魏文帝》、《效阮公诗十五首》、《杂体诗三十首》计四十六首,未标 文坛的具体情况以及文学的发展状态有意为之。 3.1江淹申明了自己对于各个时代不同文学风格的审美主张:“夫 明拟古但结合作品看有拟诗性质的还有《清思诗五首》、《采菱》等篇, 拟诗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拟诗风气的蔓 楚谣汉风,既非一骨;魏制晋造,固亦二体”,江淹注意到了不同时代、 延和诗歌本身的发展正是江淹创作拟古诗的外部客观原因。 地域作家风格之差异,重在说明不同文学作品虽然风格不同,但它们 彼此之间并无轩轾,而是各有其美,“蛾眉”与“芳草”皆能“俱动于魄”、 2.学习前人创作经验 朱熹在《论文》中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 “皆悦于魂”。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在“动魄”、“悦魂”方面的意义是一 之既久,自然纯熟”“前辈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拟作一篇,故后 样的。江淹在《杂体诗三十首》中选取了30位诗人,目的并不在于将他 有所作时左右逢源”④。古人常常以摹拟前代佳作作为学习属文的有效 们区分出优良上下.而在于向世人展示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 方法。于是,多有研究者认为,江淹创作《杂体诗三十首》的目的是为了 点。3.2江淹批评了当时文坛上的种种不良倾向。并阐明了自己的看 学习前人作诗的经验。一个作家在模拟前人佳作的过程中,细心揣摩, 法。概言之.包括这样两个方面: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把江淹创作《杂 体诗三十首》的主要目的归结为“学习前人创作经验”,这种说法是值 3.2.1对于前代作家“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的“各滞所迷”的 倾向,主张“通方广恕,好远兼爱”。江淹的这种批评是有其深刻的社会 得商榷的。 商榷不同”,凭一己之 2.1从创作时间与拟对象的多样性来看,依常理,要学习诗作通常 背景的。当时的“王公缙绅之士”只是“随其嗜欲,会选择同一题材或者同一风格的作品,反复研究摹拟。这组诗,根据俞 喜好,缺乏包容的气度。江淹正是看到了这种情况,主张兼收并蓄,只 绍初先生考证,大约作于齐建元末至永明初年之间。《粱书・江淹任防 要是能够“动魄”、“悦魂”的作品,就应该承认它的存在,承认它的价 列传》说江淹卒于梁天监四年,年六十二,依这个时间上推,江淹写作 值。江淹在选取摹拟对象的过程中确实体现出了“通方广恕”的文学精 这组诗的时候,已经步入“不惑”之年。江淹在这组诗中选择了不同题 神,拟作的三十首诗题材不同,风格亦多种多样。 材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摹拟,题材方面有离别,有从军,有咏怀,甚至 3.2.2反对当时文坛上“贵远贱近”、“重耳轻目”的错误倾向,认为 有玄言诗,风格方面有绚烂的,有平淡的,有雕琢的等等,涉猎很广。以 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时的习俗是以古为尚,厚古薄今,而又重虚 这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外,齐永明之初,江淹的创作 名轻实际,这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有碍于文学的发展,江淹认为时移世 高潮已经过去,距离“江郎才尽”已经不远了。如果说他写这组诗的目 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风格,诗歌创 的是学习作诗,那他的这种学习活动不但没能提升艺术素养与写作水 作之异法也属必然,不应该以古非今。从其《杂体诗三十首》所选诗人 平,反而使他进人了“才尽”的尴尬期。显然。写作目的并非出于学习经 的情况来看,江淹选取的29位作家(第一首为无主名古诗),其中汉2 验。 人、魏6人、晋l3人、宋8人,晋、宋以来的作家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 2.2选择拟对象的独具匠心。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统 江淹确实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对当时文坛“贵远贱近”的倾向作了有力 计,从李陵到汤惠休,共有诗人341人(不包括乐府民歌和古诗的作 的批驳。者),江淹从中精心选取了29位(第一首为无主名古诗)。笔者以为江 另外,对于新兴的五言诗体,江淹本着“通方广恕.好远兼爱”的态 淹是经过反复思考和斟酌的。而选取什么题材的作品来显然也经过了 度,认为虽然“谅非复古”,但“亦合其美并善”,应该给予发展的空间。仔细地斟酌,挑选的都是原作者颇具风格特色的经典作品.体现诸家 其实在当时的文坛上,对于五言诗的系统评论尚未出现。江淹的这组 的创作特色。如颜延之,写故国之思与行役之苦的诗如《北使洛》、《还 诗虽非论诗之作,但江淹通过拟作实践。把自己对于这段时间内五言 至梁城作》等,感情真挚、语言也朴质,是颜诗中写得较好的,但代表颜 诗发展的理解与把握贯穿于诗作之中。表达了他对五言诗以及诗歌发 诗创作倾向的是那些雕绘满眼的朝庙应制唱和之作,江淹就选取了此 展的深刻认识。 类诗来模仿。此外,对左思、潘岳、刘桢、张华等诗人诗作的选取.都说 在序言最后,江淹明确表明写作这组诗的目的是(下转第158页) 123 科技信息 。高校讲 ̄rf o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年第25期 当前经济形势下,政府相继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 调结构”等一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我国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矛盾.2008年 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 的金融危机又使得这一矛盾更加尖锐。当前大学生虽承受着巨大的就 十项措施》,投资4万亿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铁路、公路、机场等重 业压力,但只要不断提高其就业能力、稳定经济形势、消除就业信息障 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一旦到位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将逐步发挥; 碍、增强政策的作用效应,相信在一定程度上矛盾将得到缓和。当前对 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 于大学生来说,必须树立信心,温总理都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拥 有制企业就业;责令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更多的毕业生就业:进 有信心,才能正视困境,走出心理误区,提高自身能力。政府必须以多 步落实毕业生自主创业等。可看出。中央出台的政策是及时的.具有 角度、宽层面、深层次的方法审视问题.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最终 针对性的,我们要做的是狠抓落实,提高这些政策的执行力度。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l 一3-3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人才,提 供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0大 [1]《上海外服:09年大学生就业现状勘测报告》《新民晚报》2009年3月23日. 2]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C】.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 [版),2004,(8). 就业能力,有效改变就业难的局面。 教学中.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大学 生的专业能力;探索新型教育模式,把学习创新落到实处,提高大学生 的学习能力;注重“实践”与“创新”的力量,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基 [3]刘冰.《大学毕业生:请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23 日. 金、建立创新实验基地,培养、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等教育 只有培养出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为社会输出 合格的人才,才能最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3.4削减信息不对称,消除柠檬市场 鉴于柠檬市场效益,权威的、可信的“鉴证”体系必须予以建立。舒 尔茨1964年写到。“教育开发一个人的潜能,启迪人的智慧,也只有通 过接受教育,一个人的能力才可被发现和挖掘,获得社会的认可”。当 前。我们衡量一个人的素质、能力也只能通过教育体系的认证。由此. 加强教育投资,建立正规的名牌大学显得尤其重要。优质的教育可提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乔治.阿克罗夫.《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1970年. 注释: ①美国D・格林沃尔德主编的《现代经济辞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 157页 ②社科院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 ③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08年12月份统计数据. ( 田卫东.浅谈如何提高就业能力为生职业教育.2002 10 作者简介:李蓉(1984 9.27一),女,陕西成阳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0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在读。 高一个群体的素质,也可提高其“鉴证”的可信度,最终改善一个群体 中成员的就业机会和生存状况。 4.结语 [责任编辑:张艳芳] 994年,第95页 (上接第123页)为了“商榷”。“今作三十首诗,效其文体,虽不足品藻 集》。文史哲出版社1②《自序》,江淹著,见《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78页. 渊流,庶亦无乖商榷云尔”,写作这组诗不是为了“品藻渊流”,也不是 ( (宋)朱熹着,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八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99 泛泛地评论作家作品。而是为了“商榷”。那商榷什么呢?笔者认为,江 淹是以一种通达古今之变的眼光,希望“世之诸贤”能够“通方广恕,好 页.第3321页 ④关于《陶征君・田居》这首拟诗被误收的情况在多部诗话中都有提及。如 远兼爱”,对于整个文坛,无论是文体的兴变还是文学的演化都要有种 “通方广恕”、“兼容并包”的心态.这样才能使文学沿着多样化的道路 六首末篇乃序行役,与前五首不类。今俗本乃取江淹‘种苗在东皋’为末篇。东坡 发展,呈现异彩。 亦因其误和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等等. 综上所述.江淹在创作这组诗时是以“兼爱”这种主张为依托的。 ⑤《南史》卷五十五,第五册,第1363页. 无论是作家的选取还是题材内容无不体现着“兼爱”。江淹正是以拟古 “江淹之所拟,今泛滥入于陶之集中,未有辩之者”(晁说之《嵩山文集》);“田园 为评论,通过拟古诗的创作倡导多元的、兼容的艺术审美主张。● 注释: 作者简介:林莎,女,助教,汉族,山东威海人。 [责任编辑:王静] ①邓仕梁《论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邓文载《魏晋南北朝文学论 ein Langguage Education Press,1969.・ (上接第187页)论主张归化,那么他的理论是保护中国的文化不受 For[4]刘宓庆.论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JJ.中国翻译,1989,(1). 侵害。而不是体现英美国家的文化殖民主义。 5.结束语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读者的反应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跳 [5]刘英凯.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叨.上海科技翻译,1997, (1). [6]钱霖生.读者的反应能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吗?:向金陧、奈达两位学者请教 Ⅲ.中国翻译,1988,(2). 出了直译意译之争的圈子.有很大的进步意义。虽然其在满足翻译的 文化本质的要求方面有其缺憾之处,但总体上讲,它毕竟在一定层面 [7]孙致礼.关于我国翻译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1997,(2). 上实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功能对等”理论首先肯定了不同文化间 [8]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f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差异的存在,其次它还主张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与译人语之间的差异 [9]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评奈达的“读者同等反应论”[A】.郭建中 (除非直译会引起误解或不懂),尽量做到“求同存异”。因此我们应该 主编.文化与翻译fC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说,“功能对等”理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可行的,对翻译实践是有很大的 [10]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的。D 【参考文献】 [1]]in Di,&E.A.Nida,On Translation[M].Beijing: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4. [11]张南峰.从奈达等效原则的接受看中国译论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叫.外国语: 1999,(5) 作者简介:茹明阳(1987一),女,江苏常熟人,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 士。 [2]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64. 【责任编辑:张艳芳] [3]Nida,E.A.,&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