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困于心苛政猛于虎也 B. 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C.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 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 (2)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B.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 C.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 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 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 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 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2.文言文阅读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 ①齐宣王为大室________ ②群臣莫敢谏王________ ③春子反________ ④宣王微春居________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A.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B.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C.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D.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齐宣王要建造的宫室超过一百亩,光是厅堂就能住很多户人家。 B. 春居借楚王的事来作类比,目的是批评齐宣王大兴土木。 C. 齐宣王声称春居反对自己,并责备他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劝谏自己。 D. 作者认为齐宣王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失去了春居这样的臣子。
(5)作者认为,要想国家立于不败之地,臣子应该怎样做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 3.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③,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⑤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①坐盗( )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 ) ③晏子避席对曰( ) ④故直使楚矣( ) (2)下列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晏子使楚 使子为使 B. 婴闻之 齐之临淄三百闾
C. 寡人反取病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D.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3)翻译下列句子。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然则何为使子?
(4)结合甲、乙文段的具体情节,分别评述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点。 4.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下面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画线的字。
①录毕,走送之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 (2)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 B.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4)作者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从第一段看,作者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列举。
5.阅读《狼》,完成下列小题。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划线的字。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眈眈相向________ ③意暇甚________ ④狼亦黠矣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理解填空。①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________——
御狼——________”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②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
(4)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夫/霪雨霏霏 B. 潭中/鱼可百许头 C. 策之/不以其道 D. 山行/六七里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专指男人的配偶) B.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他的) D.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和第四段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 B. 本文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借物言志的文章。
C. 文章在语言上很讲究句式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 D. 本文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环环相扣,层层蓄势。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5)本文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伟大政治抱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请联系本文,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7.阅读两段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
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两段文字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苟富贵( ) 比至陈:( ) 凡六月( ) 或说陈王曰:(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3)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4)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原因: ②启示: 8.阅读《三峡》,完成文后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虽乘奔御风________ ②衷转久绝________ ③略无阙处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冬之时 以君之力 B.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 或王命急宣 宋人或得玉 D. 故渔歌曰 桓侯故使人间之 (3)对课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一句,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B. 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C. 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D. 文中划线句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李白《朝发白帝城》)一文,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4)翻译下面句子。 ①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
(2)下列关于【甲】【乙】【丙】三选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出身贫寒,因为刘备接济他,所以对先帝感恩戴德。 B.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C. 诸葛亮追述以往经历的目的是抒发对先帝的感激和表达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D. 诸葛亮足智多谋,为官之时还有许多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4)【甲】【乙】两文写作对象不同,但【甲】文的“________”和【乙】文的“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都体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内核:________。
(5)【甲】【乙】【丙】三段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不同角色的诸葛亮,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从臣子和父亲的角色分析诸葛亮的个性特征。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划线字的含义。 ①或谓之曰 ________ ②以子之长 ________ (2)翻译句子。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解析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1)B (2)B (3)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前一个“在”,后一个“比”;B项两个都是“他的”;C项前一个“表提顿”,后一个“ ……的人”;D前一个“的”,后一个“宾语前置的标志”。
(2)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前一个“将要”,后一个“率领”;B项两个都是“中”;C项前一个“犯错误”,后一个“经过”;D前一个“表现”,后一个“开放”。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先理解文章内容,在逐项理解分析。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角度来论证的。 2.【答案】(1)建造;劝说;通“返”,返回;没有 (2)C
(3)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多像宣王,然而他们的祸患就在于没有春居这样的谏臣。 (4)B
(5)围绕“臣子要敢于直谏,并注意劝谏的方法”,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①齐宣王为大室:建造。②群臣莫敢谏王:劝说。③春子反:通“返”,返回。④宣王微春居:没有。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本选句符合第③条规律,所以断句选择恰当的是:C.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重点词语有:“由是”,由此;“失”,亡;“如”,像;句意为: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多像宣王,然而他们的祸患就在于没有春居这样的谏臣。
(4)选B。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春居借楚王的事来作类比,目的是批评齐宣王大兴土木。
(5)本题考查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围绕“臣子要敢于直谏,并注意劝
谏的方法”,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即可。
【点评】(1)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2)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4)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5)本题考查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参考译文】齐宣王建造大宫室,面积超过百亩,堂上有三百扇门。以齐国这样的大国,筹建了三年却没能建成,群臣没有人敢规劝齐王。臣子春居问宣王说:“楚王抛弃先王的礼乐,因而礼乐变得轻狂,我敢问楚国还有贤君吗?”宣王说:“没有贤君了。”春居说:“楚国朝廷中臣子数以千计,却无人敢于劝谏,请问楚国还有直臣吗?”宣王说:“没有直臣了。”“现在您建造大宫室,其面积超过百亩,堂上有三百扇门。以齐国这样的大国,建造了三年却没能建成。群臣中没有人敢规谏,请问大王,齐国还有直臣吗?”宣王说:“没有直臣了。”春居说:“我请您让我走吧。”便快步退出。宣王说:“春子!春子请回来!您为什么规劝我如此之晚呀?我愿意现在就停止修建宫室。”他立即召来主管记录的掌书官,说:“记录下来:我不贤德,喜欢建造大型宫室,春子劝止了我。”规劝君主不可不审慎。无人敢劝谏宣王,这并不是他们不想劝谏。春居想要劝谏宣王的愿望和别人是相同的,但他进谏宣王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宣王若没有春居,差一点被天下所耻笑了。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多像宣王,然而他们的祸患就在于没有春居这样的谏臣。所以,劝谏国君的忠臣,也应遵从适当的方法进谏,对此不可不小心谨慎,这是劝谏成败的关键。
3.【答案】(1)①因某事犯罪,或者犯……罪 ②熙:通“嬉”,戏弄 ③座位 ④所以 (2)D
(3)叶子只是相似,但它们果实的味道是不同的。 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 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 (4)楚王:仗势欺人 晏子:机智善辩。
【考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坐”根据“坐盗”可知,是“犯……罪”的意思。“熙”是通假字,先写出所通的字,再解释。“席”和“故”都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此句中也是该字的常规用法,即分别为座位和所以的意思。
(2) A中加点的字,前一个是动词,出使,后一个是名词,使者。B中加点的字,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助词。C中加点的字,前一个是羞辱的意思,后一个是生病的意思。D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均为“在”的意思。
(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其实”“ 善盗”‘ 然则’“何为”等。“其实”是它们的果实的意思,“善盗”是善于偷盗的意思,‘然则’是个复合词,既然这样。“何为”为什么。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楚王仗着自己是大国,三度羞辱晏子,甲文中羞辱齐人善盗,乙文中先是让晏子从小门(狗洞)进入,再是以晏子身材小羞辱齐国无人。 可见其嚣张霸道、无事生非。是仗势欺人的表现。而晏子面对楚王对自己和对齐国的羞辱,运用灵活的头脑,
善辩的口才化解了危机,并使得楚王丝毫没占到便宜。
【点评】(1)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文下注解里面的词句,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根据语境去推断也是一种极佳的方法。
(2)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4)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既要做到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4.【答案】(1)跑;穿,穿着 (2)B
(3)①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懈怠。
②我在他身边站着侍奉,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4)①刻苦勤奋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
(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2)A项前一个“之”为介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后一个“之”为介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项两个“其”均为代词,译为“他”。C项前一个“以”为代词,译为“把”;后一个“以”为连词,译为“因为”。D项前一个“于”为介词,译为“向”;后一个“于”为介词,译为“在”。
(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4)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5.【答案】(1)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注视的样子;这里指神情、态度;空闲 (2)①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②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狼;杀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议论。启示: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多么奸诈,终归要失败。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与妥协,必须敢于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考点】文章脉络,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议论,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意”:神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黠”字的意思,理解
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①是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读懂内容后,归纳答案,要考虑到所给情节的语言特点,两个字“遇狼”和“御狼”,所以要填出“惧狼”和“杀狼”或“毙狼”。②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句末的观点句或结论句,即“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考查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及启示。一问,从表达方式说,最后一段属于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二问,此文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总的启示是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也可以从狼的角度考虑作答,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多么奸诈,终归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故答案为:(1)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注视的样子;这里指神情、态度;空闲 (2)①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②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狼;杀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议论。启示: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多么奸诈,终归要失败。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与妥协,必须敢于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2)题中要特别注意“缀”“黠”“变诈”“几何”等字词的翻译。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6.【答案】(1)B
(2)A (3)D
(4)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平常心。②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年代:北宋。
(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B句正确的句读是:潭中鱼/可百许头。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是妻子和儿女,不是专指男人的配偶。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思路的理解。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
D项中“先写景,后叙事”的表述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①句中的“以、物、己”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注意互文修辞;②句中的“微、吾、归”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5)本题考查归纳主旨和探究启示。①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文章通过叙写“迁客骚人”的“因物喜,因己悲”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据此可作答。②本小题考查对作品创意的解读能力。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本题围绕着“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方面内容来谈。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1)B;(2)A;(3)D
(4)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平常心。②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点评】(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答题时应注意,考虑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B项应为“潭中鱼(主语)/可百许头(谓语宾语)”。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通假字、此类活用、词语用法、固定句式等。“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指妻子和儿女。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思路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辨析选项正误。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互文修辞,“吾谁与归”是倒装句,翻译要调整语序。
(5)本题考查归纳主旨和探究启示。答题时应注意,第1题较简单,政治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2问围绕“心态平和”、“平常心”“居安思危”等阐述。【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7.【答案】(1)如果 等到 总共 有的人
(2)①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②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
(3)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
共苦的心愿。
(4)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 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
(1)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先读懂全文,再思考所学过的这几个字语有哪些含义,根据句意推断。注意“比”的含义。“或”的含义,常考。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注意1句中的“太息、鸿鹄之志”的含义,2句中的“去、亲”的含义。
(3)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及陈胜的身世不难回答。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两文内容,再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1)即使;消失;通“缺” (2)A (3)B
(4)①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②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选自:《三峡》 作者:郦道元《三峡》 年代:南北朝(1)解释句中的划线词,要考虑具体语境,切忌断章取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句的“虽”字定是“即使”的意思,这是有后一句“不以疾也”决定的。
(2)A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B前者为“如果不是”,后者为“从” C前者为“有时”,后者为“有个人” D前者为“所以”,后者为“特意”
(3)B.“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的说法有误。
(4)“襄”的理解有难度,就不好翻译,要将原句语义疏通就能大致判断这个词的意思了。“回”的意思是“回旋”,否则,语义不明。
9.【答案】(1)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2)C
(3)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
(5)臣子的角色:从诸葛亮因为受了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追随效忠刘备长达二十一年可见其忠诚;从诸葛亮为官多年无多余钱财可见其清廉。父亲的角色:从谆谆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注重孩子的修身养德;从诸葛亮为官多年无多余钱财可见其以身作则,是孩子的榜样。 【考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甲】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者:诸葛亮。年代:三国。【乙】选
自《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年代:三国。【丙】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年代:西晋。
(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A项表述错误,应为刘备赏识诸葛亮的才华,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所以诸葛亮对先帝感恩戴德。B项表述错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常被人用作“修身养德”的座右铭;D项表述错误,诸葛亮为官清廉,没有任何其他的经济来源。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淫”是“放纵、放荡”的意思,“慢”是“懈怠”的意思,“躁”是“浮躁”的意思,“治”是“修养”的意思。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甲】文中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乙】文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都标相处诸葛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了解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甲】【丙】两文是从臣子的角色表述心志的,诸葛亮受了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追随效忠刘备长达二十一年可见其忠诚;从诸葛亮为官多年无多余钱财可见其清廉。【乙】文则是从父亲的角色对儿子进行告诫,注重孩子的修身养德。比较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2)C。
(3)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
(5)臣子的角色:从诸葛亮因为受了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追随效忠刘备长达二十一年可见其忠诚;从诸葛亮为官多年无多余钱财可见其清廉。父亲的角色:从谆谆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注重孩子的修身养德;从诸葛亮为官多年无多余钱财可见其以身作则,是孩子的榜样。【点评】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10.【答案】(1)有人;凭
(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考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或”
是古今异义,“有人”的意思。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如本题中,要注意“冠”是在这里是“戴帽子”之意,两处“而”是“表转折,但是,然而”的意思。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态度和情感的把握。解题时,要通读全文,把握整体内容,再探究其主题。本题中,结合对鲁人到越必穷的解答可明确答案: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故答案为: (1)有人;凭
(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人物情感的掌握情况,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理解体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