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上)

2022-03-31 来源:好走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上)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二)物质

四、1.概念20世纪初,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三)物质的存在形态

4.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2)相对静止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3)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3)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

方面的规定性。

(4)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有限的和无限性。

(5)方法论意义: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四)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

1.如何从事件触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列宁:“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二者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二者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表现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何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意识统一于物质

第一,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第二,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第三,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2)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

一于物质。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既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点:(1)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2)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多样性(4)条件性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3.方法论意义(1)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2)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3)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

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内容与形式

1.含义: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关系: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3.方法论意义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二)本质与现象

1.概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2.关系(1)相互区别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

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2)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3)方法论意义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三)原因与结果

1.含义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2.关系(1)相互区别。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2)原因与结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事物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有“无因之果”;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

3.方法论意义能够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只有全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我们才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不利的原因,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四)必然与偶然

1.含义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2.关系(1)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2)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3.方法论意义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我们的目标和计划,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现实与可能

1.含义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关系(1)相互区别。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2)相互转化。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3.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一方面立足现实,对可能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预判;另一方面着眼长远,防止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同时善于创造条件,促使好的可能获得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