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
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P28)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世界能否被认识的
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2.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29)
1) 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 辩证法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而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
的存在和作用。
3. 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
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
了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 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 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32)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非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 5.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3)
1)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2)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 什么是实践?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P39)
1)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物质活动 。 2)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1)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 它是贯穿于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以及唯物主义
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 它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它在事物发展中有何作用?(P43)
1)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 第一,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
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第 1 页 共 8 页
9.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P45)
二者辩证关系即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相互区别: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不能相互替代;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0. 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 什么是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P55)
1)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性。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12.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6)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 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怎样才能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58)
1)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4.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64)
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15.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什么?(P66)
1)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
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3) 总之,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16.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
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4) 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7. 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实现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是什么?(P69)
1)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即是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运
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18.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是什么?(P70)
1)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 2 页 共 8 页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4)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什么是真理?为什么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P72) 1)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P94) 1)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
济根源。
2)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3) 它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4) 它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 1) 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2)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
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98) 1)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
式和规律。
2) 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
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含哪些内容?(P132) 1)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P147)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决定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实现规律
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的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49) 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这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得命运。 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价值?(P154)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P159)
1)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二产生的
剩余价值。
2)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
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第 3 页 共 8 页
28. 什么是资本循环?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什么?(P165)
1)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的
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
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一次连续性。因此,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五、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说明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P21)
1)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
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得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才能做到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P22)
1)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
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
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 总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
义。(P45)
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特色是个性。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原理的生动体现。 4. 联系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说明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59)
1)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题选择
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何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概念阐述) 2) 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
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受外列强欺凌,内部积弱不振,莽莽神州,风雨飘摇,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民面临着重大选择。革命先驱者们提出过种种主张,作出过不懈努力,然而,“长
第 4 页 共 8 页
夜难明赤县天”,破碎山河依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抉择,一马列主义指矢,射中国革命之的,走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之路。实践已经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探索,作出了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同样面临着不同的选择。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们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结合历史实践分析说明) 3) 总之,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
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
5. 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
义。(P104)
1)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认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
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史“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原理阐述) 2) 在当前,(插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联系实际分析)
6.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它对经济活动有何积极作用?会产生哪些消
极后果?(P147)
1)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
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基本内容)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 积极作用表现在:
a)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 产生的消极后果:
a)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b)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
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c)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
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7. 运用马克思资本积累学说的相关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P163)
1) 所谓资本积累,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所谓相对
人口过剩,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它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流动的过剩人口,第二种时潜伏的过剩人口,第三种是停滞的过剩人口。(概念解释)
2)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
产生的根源。(引子) 3)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
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的资
第 5 页 共 8 页
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人口过剩。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的,而是由于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所需要,成为“过剩”的或者:“多余”的了。(具体分析)
8.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P164)
1) 所谓资本积累,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概念解
释)
2)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
产生的根源。(引子)
3)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其表现是:生产
资料的使用社会化了,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大生产;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加;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国家,甚至扩展到全球,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按照资本家个人的意愿来进行;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由资本家所占有,并按照他们的私私利来进行交换和分配。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分析原因)
9. 联系实际,说明学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69)
1) 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
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物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 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
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3)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注意中间插入实际)
六、补充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来源 两大统一
名称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 黑格尔、费尔巴哈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在自然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的统一 资本分类
第 6 页 共 8 页
按在m生产过程中不同作用划资本的不同部分 按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 分 劳动资料(机器、厂房、工具等) 固定资本 不变资本 劳动对象(原料、燃料、辅料等) 流动资本 可变资本 工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 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 商品资本 价值规律字母含义及相关公式
m——剩余价值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工资) m′——剩余价值率 W——总价值量 P′——利润率 C——总资本
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W=c+v+m C=c+v P′=m/C
社会意识形式的构成
第 7 页 共 8 页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
艺术 宗教 哲学 自然科学
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语言学 逻辑学
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