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证业务准则由基本准则统领,按照鉴证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和鉴证对象的不同,分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分别简称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整个专业准则体系的核心。审计准则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主要是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时,通过不断修正的、系统的执业过程,采用综合的审计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合理保证是一种高水平但非百分之百的保证。由于选择性测试方法的运用、內部控制的局限性、大多数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在获取和评价证据以及由此得出审计结论时涉及大量判断等因素,因此,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鉴证对象提供绝对保证。审阅准则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主要是财务报表)审阅业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阅服务时,通过不断修正的、系统的执业过程,采用询问和分析程序(在证据收集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等方面受到有意识的限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有限保证。有限保证低于合理保证,它是一种适度水平的保证,如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表审阅。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除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根据鉴证业务的性质和业务约定的要求,提供有限保证或合理保证。如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等。
相关服务准则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管理咨询、税务咨询和其他服务,即非鉴证业务。在提供相关服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不提供任何保证。
质量控制准则用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各类业务时应当遵循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提出的制度要求。
所谓审计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总称。质量控制制度的要素(7要素)
(一)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1业务质量的最终责任人—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2行动示范和信息传达。事务所高级管理层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其清晰、一致及经常的行
动示范和信息传递,强调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重要性;3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4委派具有足够、适当的经验、能力以及必要权限的人员,承担质量控制制度运作的责任。(二)职业道德规范;基本要求:制定和实施政策和程序。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要求执行各类业务都必须遵守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职业行为等道德原则)。鉴证业务还必须满足独立性要求(三)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基本要求。只有下列情况才能接受保持客户和业务:已考虑客户的诚信,没有信息表明客户缺乏诚信;具有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无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四)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程序,合理保证拥有足够的、具有必要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人员。(五)业务执行;指导、监督与复核;基本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实现质量控制的2大目标。意见分岐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处理和解决3种意见分歧, 记录和执行形成的结论,分歧解决前,项目负责人不得出具报告。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复核的基本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要求:对特定业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完成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前,不得出具报告。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挑选不参与该业务的人员,在出具报告前,对项目组做出的重大判断和在准备报告时形成的结论作出客观评价的过程。复核的对象:对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必须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对其他的各类、各项业务(依照职则自行确定是否实施;对符合标准的所有业务必须实施)。在重大标准时,事务所应当考虑下列事项: A.业务的性质,包括涉及公众利益的范围; B.在某项或某类业务中已识别的异常情况或风险; C.法律规定是否要求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六)业务工作底稿管理鉴证业务的归档期为业务报告日后60天内;针对同一财务信息执行不同业务,出具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报告,应将其视为不同的业务,分别归档。事务所可自主决定是否允许客户获知底稿信息,但披露这些信息不得损害执业的有效性;
对鉴证业务,披露这些信息不得损害事务所及其人员的独立性。(七)监控
实施“检查”程序,检查的周期:必须周期性地选取已完成的业务进行检查,周期最长不得超过3年;在每个周期内,应对每1个项目负责人的业务至少选取1项进行检查;
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的关系
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都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的都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性。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的关系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性质不同。审计准则是每个审计师审计都应遵守的技术标准,是针对每个审计项目的完成而制定的;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遵守的管理标准,是针对整个审计工作的控制而制定的。
2.内容不同。审计准则规定了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审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过程及报告质量的要求;质量控制准则紧紧围绕质量控制,包括了各项质量控制工作应达到的要求。
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产生威胁的具体情形
自身利益:①与鉴证客户存在专业服务收费以外的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的间接经济 利益②收费主要来源于某一鉴证客户——15%③过分担心失去某项业务④与鉴证客户存在密切的经营关系⑤对鉴证业务采取或有收费的方式⑥可能与鉴证客户发生雇佣关系
自我评价:①鉴证小组成员曾是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②为鉴证客户提供直接影响鉴证业务对象的其他服务
③为鉴证客户编制属于鉴证业务对象的数据或其他记录
关联关系:①与鉴证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鉴证客户②鉴证客户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前高级管理人员③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或签字注册会计师与鉴证客户长期交往④接受鉴证客户或其~的贵重礼品或超出社会礼仪的款待
外在压力:①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与鉴证客户存在意见分歧而受到解聘威胁②受到有关单位或个人不恰当的干预③受到鉴证客户降低收费的压力而不恰当地缩小工作范围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种类
注册会计师因违约、过失或欺诈给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可能被判负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这三种责任可单处,也可并处。
行政责任: 注册会计师(个人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 )
会计师事务所(警告、暂停执业、撤消、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
注册会计师如何避免法律诉讼:
要避免法律诉讼,就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尽量减少过失行为,防止欺诈行为。
1. 注册会计师减少过失和防止欺诈的措施
(l)增强执业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生命。(2)保持职业谨慎;(3)强化执业监督。
2. 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诉讼的具体措施
(1)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2)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3)与委托人签订业务约定书;(4)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①选择正直的被审计单位②对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尤为注意(5)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6)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7)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
管理层认定
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审计重要性的含义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的概念运用贯穿于这个审计过程。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师应当考虑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原因,并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的含义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3.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公司大水平高) 4.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所说的重要性水平指金额的大小。审计风险越高,越要求审计师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证据之间也是反向变动关系。
审计师不能通过不合理地认为调高重要性水平,降低审计风险。因为重要性是根据重要性概念中所述的判断标准确定的,而不是由主观期望的审计风险水平决定的。
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等之间的关系
①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
②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数量是正向关系;
③检查风险、审计风险(要求的、可接受的)与审计证据数量是反向关系
④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水平是反向关系;
⑤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是反向关系
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流程包括: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评估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每次会计报表审计都必须执行的程序。)2.必要时进行控制测试,以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尽管大多数的会计报表审计都执行控制测试程序,但并不一定每次会计报表审计都必须执行这类程序。) 3.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实质性测试在每次会计报表审计中都必须执行。)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称为风险评估程序
(1)风险评估程序的方法(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①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②分析程序。审计师实施分析程序有助于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对财务报表和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③观察和检查。观察和检查程序可以印证对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询问结果,并可提供有关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信息。
审计证据的含义
指审计人员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审计证据的特性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足以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审计证据应与审计目标相关
可靠性——审计证据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
充分性和适当性之间的关系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也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也就是说,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相关,但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注册会计师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
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永久性档案: 综合类工作底稿 (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审计报告书未定稿、审计总结及审计调整分录汇总表等综合性的审计工作记录。) 备查类工作底稿(包括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重要法律性文件、会议记录与纪要、重要经济合同与协议、企业营业执照、公司章程等原始资料的副本或复印件。)
当期档案: 业务类工作底稿(包括在执行预备调查、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审计程序时所形成的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1.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性质(1)永久性档案。(2)当期档案。
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期限
所有权——事务所 归档期——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60天内。
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后的六十天内
函证(函证法) 函证是指审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的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 函证法: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来了解情况并取得证据的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函证有肯定式(积极式)和否定式(消极式)两种方式。
分析程序(分析法) 分析程序是指审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新准则】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注册会计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
▪ 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反方向变动: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
小。
▪ 抽样风险
由于采用抽样审查方法,即并非对总体中100%的项目进行审查,而只是对抽取的样本进行审查,并从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由此得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间必然存在着差异。
▪ 抽样风险的影响因素:1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信赖过度风险 二是信赖不足风险2实质性程序中的抽样风险实质性程序中的抽样风险也有两种,一是误拒风险(α险)二是误受风险(β险)
▪ 抽样风险的控制:依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都是将正确判断为错误的风险,我们称其为I类风险或α风险。对I类风险最为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扩大审查的样本规模,因为增大样本容量,可以提高样本对审计总体特征的代表性,从而使抽样结果更为有效。与I类风险相对应,过度依赖风险和误受风险都是将错误判断为正确的风险,称其为Ⅱ类风险或风险。由于Ⅱ类风险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而且不易被审计师较早地察觉,因此对Ⅱ类风险的控制更加重要,控制Ⅱ类风险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进抽样方法。
▪ 内部控制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
内部控制是指审计单位为了合理的保证财产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与效果性,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 1.健全性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表现为内部控制尽量完整,各主要业务程序和高风险领域都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2.合理性评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是指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并非越多越严密越好,而应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和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如果经过评价后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合理,不能将其作为实质性程序抽样的依据,审计师就不能对内部控制加以信赖,从而
没有必要对内部控制进行下一步的测试,应修改审计策略,直接进入实质性程序。通常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审计师将不再信赖内部控制,而直接进入实质性程序:(1)内部控制不存在;(2)相关内部控制虽然存在,但审计师通过了解发现其并未有效运行;(3)控制测试的工作量可能大于进行控制测试所减少的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内部控制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它是基于正确评价内部控制可靠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在调查了解内部控制设置状况的基础上,对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的测试。控制测试的方法
1.询问;审计师可以向被审计单位适当员工询问,获取与内部控制运行相关的信息。2.观察:观察是测试不留下书面记录的控制(如职责分离)的运行情况的有效方法。3.检查:对运行情况留有书面证据的控制,检查非常适用。4.重新执行:通常只有当询问、观察和检查程序结合在一起仍无法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时,审计师才考虑通过重新执行来证实是否有效运行。控制测试的范围: 控制测试的范围直接受审计人员计划控制风险估计水平的影响 ; 控制测试的范围和数量取决于对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结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为高水平时,表明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很低或者根本不能依赖,此时可执行很小范围的控制测试,或者不再进行控制测试,而执行更大范围的实质性测试;将控制风险评价为低水平,表明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高,审计人员应执行更大范围的控制测试,以获取证据表明内部控制设计合理、运行有效
审计报告的概念是审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审计工作的结果向委托人、授权人或其他法定报告对象提出的书面文件。
审计报告的作用: 1.审计报告是审计师完成审计任务的标志.2.审计报告是审计师在实施审计后评价被审计人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需要3.审计报告是国家审计机关向被审计人出具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4.审计报告有鉴证、保护和证明作用
审计报告的分类:按照审计报告的性质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用语。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标准审计报告以
外的其他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包括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1.标准审计报告:如果认为财务报表符合下列所有条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财务报表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
2.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强调事项段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的对重大事项予以强调的段落。强调事项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恰当的会计处理,且在财务报表中作出充分披露;(2)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
3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如果认为财务报表整体是公允的,但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财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2)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4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如果认为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5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于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审计抽样:审计人员根据抽样结果的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
2.统计抽样: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将数理统计的方法与审计工作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3.非统计抽样:审计人员完全凭借主观标准和个人经验确定样本规模、评价样本结果的一种方法。
4.信赖不足风险: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没有充 分信赖实际上应予信赖的内部控制的可能性。
5.信赖过度风险: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信赖超过了其实际上可予信赖的可能性。
6.误拒风险: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并不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
7.误受风险: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不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
8.可信赖程度:测定样本可信水平的尺度,通常用预计抽样能够代表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百分比来表示。
9.可容忍误差: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所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局部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期间内有关经济活动的部分业务和涉及的部分职能部门进行的审计。局部审计可以是对某一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领域进行审计,如费用审计;也可以对它的某一方面进行审计,如对费用计算真实性审计、或只对费用开支合规、合法性审计,或只对费用开支有效性进行审计等。
责任方是指下列组织或人员:
(一)在直接报告业务中,对鉴证对象负责的组织或人员;
(二)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对鉴证对象信息负责并可能同时对鉴证对象负责的组织或人员。
责任方可能是鉴证业务的委托人,也可能不是委托人。
三方关系,cpa,责任方和除责任方的使用者.责任方,说白了就是管理层和治理层.
责任方认定,举个例子把,管理层编制的报表让投资者看,但投资者为什么会看这个报表呢,因为这个报表包含了一个潜台词就是:我这个表是按会计准则编的,没问题你看吧.这个就是责任方认定.cpa干什么呢?他出鉴证报告就说,你看我是专业人士,对这个了解没谁比我更好了,我看过了他们确实是按规矩编的,但你怎么看表是你自己的事,我只说这一点,看完你怎么办是你的事.然后投资者就看表,看表里的数据以及它能反映的其他东西,这些就是鉴证对象信息.
重大错报风险即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审计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可能性。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通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绕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最终进入了财务报表系统,注册会计师有责任采用必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来发现这些错误和舞弊,并把它们从会计报表中剔除出来,以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任何审计方法或审计判断的失误都会使其不能发现这些错误和舞弊。审计过程中存在这种不能被发现的错误和舞弊可能性,就是审计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某几个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
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1101号审计准则及其指南指出:(1)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之间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2)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成反向关系。解读以上规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