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翠英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9年第8期
谢翠英/山东省东营市图书馆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群众的信息获得途径变得多样化,群众能够自主筛选、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并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在网络时代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广大群众的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文化发展,不仅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更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网络环境;群众文化;文化舆论导向
面对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党的群众工作也应随之有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适应新变化、探索新思路,把握网上群众工作的新特点,不断创新网络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方法。
一、网络环境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的优势条件
(一)网络环境满足了群众的文化诉求
目前,互联网的改革成果正惠及千家万户。人们在享受物质成果时更加注重精神状态的愉悦,追求高雅的文化来促进自身发展。借助网络环境提供的资源,群众文化的发展变得更加便捷化,群众可以根据自我需求寻求网络资源,以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同时,网络环境较为自由,信息量大,身处网络时代的人们融入新媒体环境的速度也加快了,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渠道容易接触且容易满足人们的需要。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群众文化都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使得群众文化诉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1]。
(二)网络环境创新了群众文化面貌
在传统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比较单一与枯燥,网络时代则催生了新的沟通渠道。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发展的创新性与新颖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环境创新了群众文化的发展面貌。群众文化可以依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来创新文化表现,赋予当地的人文更广的意义。不同地区的文化也能够得到交流与借鉴,群众文化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当地,而是不断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2]。因此,群众文化是一种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产业能够树立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传播。在实践中,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革新积极整合传统文化,从而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3]。
(三)网络环境有助于群众文化的开展
在网络时代,群众文化的开展仍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文化工作者凭借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可以多方吸收群众意见,从而在文化实践过程中将意见或好的对策实施下去,从而真正意义上促进当地群众思想的进步。例如:群众文化工作者可以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实现意见建议的双重传递,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利用群众的力量,将群众的想法或建议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让群众对文化活动既感兴趣,又能发挥个人所长,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
(四)网络环境有助于传播群众的积极思想
在网络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减少部分物质投入,降低资金筹集难度。另外,传播文化活动的方式也更加多样,不需要经费支持。因此,在活动现场,群众就能够用一部手机实现文化传播。例如:将活动信息以新闻、图片或者小视频的模式进行发布,充分宣传文化活动体现的思想,让更多群众参与到优秀的文化活动中[4]。
(五)网络环境有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便捷性开展
在网络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以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进行。群众可以通过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接收信息。科技类讲座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掌握、一场高标准的演奏会、无法参与的现场活动的内容学习,都可以通过网络形式获取,很多国家社会科研等非盈利组织,每年都会发布社科主题的视频、音频来丰富广大群众的专业知识。其受众的广度和延展的深度,是普通定点式现场式活动无法比拟的,因此,网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广大群众受益的便利性。
二、网络环境发展给群众文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群众思想理念发生变化,思想领域常被网络思想影响
网络发展带来信息传输的便捷,很多网民每天通过网络环境接收不同的信息。网民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会逐渐丧失自我判断能力。例如:在短视频平台兴起的“网络毒鸡汤”,满视频宣传的个人主义观点被所谓的“教授”经过洗礼以后,裱上金边荼毒着每位倾听者的思想,逐渐将人们的思维观念进行转化,与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景相背离,严重制约人们的思维判断能力提升,也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另外,由于网民进入网络环境的门槛较低,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素质层次的人接触,而不同的见解会导致网民之间出现矛盾,破坏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5]。
(二)网络占据人们的碎片时间,导致网民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如今,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畅游在网络的海洋里,上网方式的便捷让人们在闲暇的时间里会更偏重于上网娱乐,而忽视自我能力提升。如今,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如社交能力、处理事务的能力等。但由于网络对人们生活的渗透,逐渐让很多人在工作之余沉迷短视频和社交工具以及游戏世界,不再通过学习提升自我能力,阅读兴趣下降、工作浮躁现象司空见惯,最终的结果就是员工工作能力与实际岗位要求不匹配,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三)网络普及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当前,大街上放眼望去,人群中十有六七在低头玩手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每年因为上网而导致的不良社会事频频出现,甚至不断增加。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网民素质各异,经常会有很多不文明现象出现,这对于懵懂时期的学生是最为不利的。学生受到网络语言和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片面追求物欲上的满足,从而忽视精神上的追求。一项调查显示,如今学生的词汇储备已经出现严重下降,面对相同的事情,很多学生在形容时甚至只会用口头语进行表述,词不达意,导致交谈不畅。而且,由于网络的发展,很多人在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而是上网寻找答案。这些现象都是网络环境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网络环境下群众文化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坚持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
在网络时代,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和发展社区文化,需要社区文化管理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从而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理念的传播。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国家的文化政策方针走向,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推动文化活动创新。比如,从小事入手,在街边的实体围墙上,阿城版画“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系列作品随处可见,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行为处事;在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中,积极投放公益广告等[6]。
(二)加强文化平台建设
在网络时代,有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建设文化平台。因此,强大的资金保障才可以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党的群众工作者应该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文化水平,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推进社区群众文化场馆和设施建设[7]。另外,要建设高质量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群众文化活动配备电脑、电视、影碟机、移动音箱、棋牌桌、书橱等公共设备,统一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推进社区文化的建设,利用先进的设备、实施工具,有效搭建辅助文化平台。
(三)投入更多精力与物力,凸显群众文化的公益属性
群众文化的开展,除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平台建设作为首要基础外,文化内容的先进性和知识性、趣味性也是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的根本要素。群众文化发展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知识层次人群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提供符合各社会阶层、年龄等自然、社会属性分层的群众文化内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要向各盈利培训机构“取经”,向广大群众征集社会最热点、最关注的知识内容与问题,组织编制带有广泛时代特点的文化内容,使广大群众感兴趣、爱参与、愿分享,形成良性的学习和应用的文化传导循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党的群众工作者应下大力气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将群众感兴趣、乐意学的文化知识转变为公益无偿的内容,免费向广大群众传播。例如:各城市的职业培训机构均有免费的厨艺等技工培训课程,只要符合条件的社会居民(有些城市要求是城镇生活的失业居民),只要提交相关资料,均可以免费进行学习。这一举措,从小处说,是丰富了居民自身的餐桌,为家庭餐饮健康提供了更好的选择;从大处着眼,是对居民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很多失业居民通过职业学校的免费学习实现了再就业[8]。因此,公益性的群众文化对促进广大群众家庭和谐、个人增值、社会稳定、促进就业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上述举措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推广的方式方法,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就是大力使用网民喜闻乐见的微语言,打造多元化网络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互动,传导信息的同时多听取群众的声音,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和践行形成声势,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乡工作,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四、结语
互联网环境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群众也会发动自身力量建设群众文化。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表明我国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在增强,群众的文化素质在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利用网络环境大力传播优秀的群众文化能够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孔凌媛.网络环境下群众文化的发展[J].北方文学(下旬),2016(9):147-148.
[2]高燕,高昶.新媒体环境下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J].学理论,2015(13):203-204.
[3]乔丽.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8(1):47-48.
[4]霍红.网络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的发展[J].电子测试,2016(17):112,20.
[5]刘子昂.群众文化与互联网关系研究[J].魅力中国,2016(5):87-89.
[6]梁培发.孙玥:给网络一份温暖[J].社会与公益,2015(7):22-25.
[7]吴玉伦.网络环境下群众文化发展研究[J].经营者,2015(3):69-71.
[8]陈红.南海网络众筹 帮扶困难群体[J].社会与公益,2015(7):78-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