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十三课走之底与走字旁

2023-03-17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十三课 走之底与走字旁

教学目标

1. 掌握走之底与走字旁的书写方法,了解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的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近、通、起、超”,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感受中国书法结体变化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走之底与走字旁的书写要领。

难点:掌握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的书写规律。

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板书设计

走之底与走字旁

走字底轻重适宜,捺画平而舒展

走字旁两短横向左伸展,撇细短,捺平而舒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用幻灯出示“近、造、起、赵”,请学生说说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偏旁。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走之底与走字旁》

二、学习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走”字的字形演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所书写的汉是经过了几干年的演变而来的。在古代,“走”不是“走路”的意思,而是“跑”的意思。金文中可以看到上半部分是一个奔跑的“人”,下半部分是一个“止”字,代表一只脚。隶书中上面的“人”变成了“土”,下面的“止”也改变了形象。慢慢演变成我们现在书写的楷体字——走。

3. 学习书写走字旁。 出示“赵、起”。

这两个字认识吗?看看这两个字中的“走”,你有什么发现?带有走字旁的字都是左下半包围。写走字旁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走字旁先写“土”,再写竖和短横,最后写撇和捺,撇短呈纵势,捺长取横势。 4. 学习书写走之底

教师分析走之底的结构,讲解走之底的书写要领:点的位置、横折折撇的写法(分解练习,书空练习)、捺的写法。走之底点取平势,横折折撇短小呈纵势,平捺上平下斜。

4.请学生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近、造、起、赵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

5.请学生观察“近、造、起、赵”四个字走之底与走字旁的特征,并说一说,然后自己练一练。

走之底由点、横折折撇、捺组成,重点注意横折折撇的写法,要轻重适宜,捺画平而舒展。走字旁上两横上短下长,左边参差,右边较齐,撇细短,捺平而舒展。 “近”字为半包围结构,走之底的捺画向右伸展,托起“斤”;“斤”部的首笔短撇起笔略高于走之底的点。

“造”字为半包围结构,走之底的点和横折折撇窄长,撩画右伸展,托起“告”部;“告”部高于右边走之底。

“起”字为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上两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捺画向右伸展,托起“己”部;“己”部较小,末笔为竖折。

“赵”字为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两短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捺画向右伸展,托起“肖”部,“肖”部与走字旁紧凑。

学生练习书写这四字,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

6.观察比较。

观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道,起”,请学生感受并说一说不同书法家书写走之底与走字

旁的特点。

三、自主练习

1.说一说特点:观察“通、遂、超、赵”四个字的结构特点

“通”字走之底横折折撇粗细分明,“甬”的起笔高于走之底,末笔为垂露竖,不碰到走之底的捺画。

“遂”字走之底横折折撇粗细分明;“家”部上两点起笔高于走之底的点,末笔为反捺,不超过走之底捺画的长度。

“超”字走字旁的两短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捺画向右伸展托起“召”部;“召”部笔画紧凑。

“赵”字走字旁的两短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第四、五笔分别为点、撇,捺画向右伸展,托起“肖”部;“肖”部与走字旁紧凑。

2. 写一写范字:学生试写四个范字各两遍,初步感知体验两部分的比例关系。

3. 找一找规律:总结出半包围结构两部分所占的位置比例有大小之分。

4. 评一评作业: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5. 学生再次书写四个范字各三遍。

6.学生课堂作业展示。

四、整理反思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走之底由点横折折撇、捺组成,重点注意横折折撇的写法,要轻重适宜,捺画平而舒展;走字旁上两横上短下长,左边参差,右边较齐,撇细短,捺平而舒展。

3.清洁、整理学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