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讯2班 陈⼒⽴ 20093954《河的第三条岸》赏析
⼀说起《河的第三条岸》这篇⽂章,我就想起了⾼考之前做的那些⽆穷⽆尽的阅读理解,⽽这篇⽂章便是其中⼀篇,对于当时做了⼀篇⼜⼀篇阅读的我来说,简直已经⿇⽊了,没有时间去好好的品味与赏析,⽽到了⼤学,上了⼤学语⽂这么课后竟然⼜遇到了这篇⽂章,真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品味与赏析⼀般。
⾸先⽗亲需要我替他送⾷物,我是⽗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持者,我还是⽗亲理想的继承者,所以孤独的⽗亲需要我。
母亲是⼀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活但⼜守旧的家庭妇⼥。她对⽗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持,知道⽗亲的⾏动后,她只有⼀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永远别回来。”对于⽗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是⽀持的,把⾷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可见她是⼀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活但⼜守旧的家庭妇⼥。
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亲”超越世俗的⼈⽣追求,“我”对“⽗亲”的这种追求既⽀持,但⼜害怕、不理解。⾸先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亲⼀起上船;在⽗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物;当全家⼈都⾛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亲,说“⽆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去,当⽗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战栗,害怕极了,甚⾄“发疯似的逃掉”,把⽗亲看作是“另⼀个世界来的⼈”。
“河的第三条岸”是巴西作家罗萨的⼀篇⼩说名。故事讲的是⼀个本分的⽗亲在某天忽然异想天开地为⾃⼰打造了⼀条结实的⼩船,挥⼿告别家⼈后,他⾛向了离家不远的⼀条⼤河,并不是远⾏也不是逃离,⽽是独⾃⼀⼈驾⾈河流上飘荡,只需要⼉⼦送来的⾷物,别⽆他求。家⼈想尽办法让他重返故⼟,但他依然故我。最终,已经⽩发染鬓的⼉⼦对他隔岸发誓:只要他回来,⼀定继承⽗亲未竞的事业。⽗亲兴⾼采烈向岸边靠近,可是⼉⼦却实在⽆法忍受仿佛来⾃天外的形象,在恐惧中落荒⽽逃。⽗亲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可是“河的第三条岸”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是⼀种⽣存⽅式的抉择。当⽣活让我们⽆法抵达此岸或彼岸,我们只能在第三条岸上飘荡。“第三条岸”并不存在于三维空间。可是它存在于五维、六维空间。这是⼼灵的空间;是意愿的牧场;是灵魂的梦境;是⾃you的天堂。顺应⼼灵意愿荡漾在⽔光潋滟中,其乐融融。我们凡夫俗⼦⽆法感应它,因为我们为活着⽽⽣存;⽽有⼈能感知它,是因他为灵魂⽽活着。既然这是⽗亲的选择,我们有权利尊重这样的选择。我们纵然做不到,但我们⽆权抵触并排斥。因为世界是宽容的,我们的包容也是宽泛的。
我还想把它看做是⼀种⽅法论或认识论。众所周知,⼀叶幛⽬犯的是认识论错误,⽽刻⾈求剑犯的是⽅法论的错误。⼀叶知秋使我们明察秋毫。⼊⽊三分让我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世界是美好的,属于认识论;善于把⾃⼰经营得和这世界⼀般美好属于⽅法论。我们知道河流没有第三岸,但感知它在,属于认识论,我们觉得⾃⼰正在第三岸上散步飞翔,这就属于⽅法论。
其实,我宁愿把⼈间看作我的⼈⽣第三岸。让天使上天堂吧。让魔⿁下地狱吧,我属于不好不坏⾮驴⾮马,我只徜徉于⼈间。“河的第三条岸”好似⼀个谜⾯,有⼀万个⼈读到它,就有⼀万个谜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