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就不易读懂,更不要说能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忧患之情了,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本文,还要借助网站资源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 2、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方法
诵读 体味 探究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web课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以古典名曲《昭君怨》为背景音乐,依次链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滚动字幕、 “杜甫草堂”凄冷的flash画面。
“草堂有诗魂 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零距离接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读他将要向我们讲述的世间怎样的故事。 二、作者追踪 杜甫(712-770),唐朝伟大的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三、草堂听雨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
2、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3、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 四、品味探究 1、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并对照注释理解词义,划出难懂的字词准备讨论。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觉得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再提交全班交流。
2、挖掘文章内涵 词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所以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可能会有很深刻的内涵或者
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再读课文,并到词句中去挖一挖,试试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东西。这次的挖掘行动采取每个同学单打独斗的形式,看谁挖的越快越深。为防浅尝即止,每个同学只要挖出一处精彩即可。
师:老师先抛砖引玉,先挖一个试试。如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字,开始我感觉这个字用的不好,想换为“吹”字的,但又想“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我看还是非“卷”字莫属了。
生:我和老师挖的同句不同字,是“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三”字,“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在这里我想应该是形容少,表示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师:这个字挖的很好,这个字的句中的含义的确应该是少,那我们是否可以透过这个字试着再“深挖”一下呢?
生:我想这个“三”字可以含蓄的说明,当时人民生活贫苦到了无可附加的程度了,因为庄稼收成太差,连茅草都没有太多,仅仅能够凑够这薄薄的几层茅草,更何况百姓养家糊口的粮食呢?
生:也含蓄的再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当时是民不聊生,试想,百姓们在无法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又怎能做到安居乐业。
师:通过这些挖掘,不难看出这个虚数词用的真可谓“妙”! 生:我挖的是第二节“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叹息”一词,我感觉“叹息”包含的内容应该很多。可理解为既哀叹天公无情毁屋的无奈无助,也叹息幼稚顽皮的儿童不明作者疾苦,更叹息明天的草堂该如何进行修葺。
师:分析的不错。不过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我想他内心的“叹息”还不止这三点吧?
生:还包括叹息身处恶劣环境下,饱受战争灾难的社会底层的黎民百姓的生活困苦! 师:对,他自己此时虽然贫病交加,但却时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这样的诗人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
生:我挖的是第三节“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铁”字。从这一个字可以看出,棉被应该是——很凉、很硬。
生:也可以读出当时天气的寒冷。 生:我也补充一点,从铁的色泽上分析,“铁”字也很形象地表示棉被很破旧、很污浊,因为只有一床棉被,别无他物御寒,虽然被使用多年,它已经很脏,却无法进行拆洗。 师:分析的有道理,从那只有一床无法换洗的棉被,还能看出什么呢?
生:还可以看出诗人家境的贫寒,一贫如洗。 生:我挖的是第三节“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我认为“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师:不错,透过“长夜”两个字,我们可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3、朗读体味语言的美。
诗词本就是用来吟诵的,所以我们当然要好好来吟诵一番,看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吟出刚才挖出的各种感情,每组选读一句,赛一赛哪一组读得最好。先由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同学点评(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推选参赛选手。
师: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 强调: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在赛读过程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感情,并逐渐把词人忧国忧民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五、拓展小拼盘
1、山西民歌中有“唐朝师生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多媒体展示) 2、请同学们根据1、2段,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理想象。 六、课堂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