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2020-04-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复习教案

一、字词积累

媲pi美 威慑she 咀嚼jujue 时髦mao

蜕tui除 得逞cheng 烙lao印

事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迁:变动

抱残守缺: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原本比喻泥古守旧。现多比喻思想守旧,不求上进,不肯接受新事物。抱:坚持不懈。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昙tan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

一蹴cu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蹴:踏;就:成功。

班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斑驳,色彩杂乱;陆离:参差不一。

攻讦jie: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多指因个人或派系厉害矛盾)。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媲,比。

有史可稽:有历史可以考证。稽,考核、核查。

二、文学常识(零距离P141) 三、内容结构

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按照“传统”这一概念,本文的结构可以浓缩为:总—分(传统分化、文化传统)—总。

第一部分(1—3)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4—7)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8—13)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一层(8—9)对于概念的界定。

第二层(10)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层(11)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第四层(12—13)分析传统文化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14—19)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四、重点段落

(一)文章第一部分

1、什么是传统?(用原文回答)

传统是那个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2、传统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怎样?

传统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既密不可分 又有差别(蜜蜂与蜂蜜)

3、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

类比。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虽然字相同但内涵不同,差异很大,引出下文。

(二)“传统文化”部分(第二部分)

1、什么是传统文化? 它的特点是什么?

(1)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2)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三)“文化传统”部分(第三部分)

1、什么是文化传统?它的特点是什么?

(1)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民族精神)。

(2)不可捉摸、无处不在、惰性、渐变性

2、结合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来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因为作者的意图(中心论题)就是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看待传统。

(四)“财富与包袱”部分(第四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读文找出作者的观点

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传统是财富——传统文化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传统是包袱——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起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

总结:传统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有丰富的遗产、宝贵的精神,所以说它是财富;又具有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所以说它是包袱。

3、目前对待传统的错误态度有哪两种?

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

——(认为传统是包袱 排斥)

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切忌刮垢磨光。

——(认为传统是财富 固守)

4、既然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呢?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总结

1、主旨: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要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发展、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2、归纳写作特点

1)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语言: 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入了一汪活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