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No.28,2021SumNo.544
大学生在线教学讨论的现实困境与影响因素研究
买寒笑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周笑影
上海
200333)
DOI:10.16871/j.cnki.kjwha.2021.10.015
摘要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线上讨论区应运而生mechanism,improvethemodernfunctionsoftheplatformforinteraction,andinnovatingthe“community-based”learningform.
Keywordsonlineteaching;discussionsection;interaction
且日益成为在线学习的主阵地之一。该研究以教育统计基础课程的讨论区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总结在线教学讨论区的现实情况,通过访谈法对在线讨论交互性低的影响因素进行质性归因分析,并针对目前学习者交互层次低、讨论帖质量层次不齐、提问贴无人回复、平台使用感不佳等现实境遇,提出须明确讨论区的价值与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完善平台的交互功能、创新“共同体”学习形式。关键词在线教学;讨论区;交互
ResearchontheRealisticDilemmaandInfluencingFac⁃torsofCollegeStudents’DiscussionsinOnlineTeaching//MAIHanxiao,ZHOUXiaoying
AbstractWiththepromotionofonlineteachingplatforms,on‐linediscussionsectionshaveemergedandincreasinglybecomeoneofthemainpositionsofonlinelearning.Takingthediscus‐sionplatformofthebasiceducationstatisticscourseasthere‐searchobject,thisstudysummarizestherealityofthediscussionsectioninonlineteachingthroughtextanalysis,conductsaqualitativeattributionanalysisofthefactorsinfluencingthelowinteractivityofonlinediscussionthroughtheinterviewmethod,andinviewofthelowinteractionleveloflearners,unevenqualityofdiscussionposts,noreplytoquestions,andinefficientuseoftheplatform,proposestomakeclearthevalueandfunc‐tionofthediscussionsection,givefullplaytotheteachers’guidingrole,establishascientificandeffectiveevaluation
1前言
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线上讨论日益成为在线学习的核心环节之一。线上讨论区是实现学习者异步交互的重要平台,为学习者增进了解、建立交互、创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供了可能。研究者普遍认为在线讨论能够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时空,促进各类交互的生成,是提高课程学习参与度与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已有研究者对讨论区平台的文本数据、实际问题、存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少有研究者从学习者的角度对影响学习者讨论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将对教育统计基础课混合式教学讨论区进行数据调研,对参与线上讨论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从学习者视角对讨论区异步交互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探究在线学习为学习者提供的线上交互平台是否真正达到了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的目的,是否满足了学生的交互需求,从而为完善在线教学讨论区构建现实方案。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教育统计基础课程是后疫情时代X校开设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每完成线上专题学习,便会通过线下课堂进行重点巩固、习题讲解、答疑互动。教师建议学生在讨论区提出
作者简介:买寒笑(1999—),女,回族,湖北荆门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原理;周笑影(1998—),女,江苏扬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院校研究。
4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改教法
自己的疑问或进行交流互动。本研究以教育统计基础课程的讨论区平台为研究对象,对平台讨论的交互质量与交互层次进行分析。2.2研究方法
首先,对讨论区的留言文本进行分析,探究讨论区的交互质量。其次,在对讨论区的文本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后,再对学习者进行深入访谈。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对象为教育统计基础课程中具有不同讨论风格的8位学生。最后,借助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对讨论区的交互质量与交互层次进行定性分析,梳理讨论区平台的主要困境,为探索造成困境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
占比95%,学习者仅停留于最初的交互水平,即提出疑惑。而探索、整合、解决三个阶段仅占比5%,表明学习者没能把握时机进行信息交流、交互质量不理想。
4学习者交互层次分析
4.1理想与现实之差
讨论区作为线上教学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物,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讨论、知识分享、自我反思的重要场域,发生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人机之间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3]在访谈过程中,被访者多次提及对讨论区的期许,被访者期望讨论区兼具自由性与灵活性,成为为学习者提供集资源共享、交流答疑、过程考核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颇多问题。例如:讨论区从信息与资料共享的平台沦为复制讨论区答案的平台,从促进师生交流讨论的平台变为交流甚少、互动寥寥的平台,从过程性考核的推动力变为学生获取分数的手段,从进行线上交流较为便利变为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解答滞后甚至无人解答的局面。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悬殊,引导我们思考形成交互困境的缘由。在认知、环境、动机、技术、讨论题、教师行为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见图1),学生对讨论区的各类期望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不仅没有发挥出讨论区应有的价值,还变相加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对于讨论区的情感失落。当询问受访者是否愿意继续进行线上讨论时,大多数受访者虽然认为线上讨论区有颇多问题,但他们仍然对线上讨论区的未来怀有期待。他们认为在线讨论这一形式能够辅助学生的学习,是符合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产物,只是因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偏差导致了现状的不尽乐观。
表1学习者讨论话题的分类
类型思考答题型
分类
回答课后讨论题针对课程内容的提问
图1情感失落的因素图
提出疑问型
建议老师再次讲解
对其他同学的困惑表示认同
交流讨论型
回复其他同学的提问
教师答疑型礼貌用语型其他
教师回帖
对老师/助教表达感谢
662162
1%16%4%1%
95
2%1%数量170119
占比44%31%
3学习者交互质量的分析
教育统计基础课程的讨论区平台共有留言帖389个。通过对留言贴的内容进行话题分类,可分为五种类型:思考答题型、提出疑问型、交流讨论型、教师答疑型、礼貌用语型。思考答题型与提出疑问型的留言贴数量占据总留言帖数量的77%,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讨论区承载着更多学习者回答讨论题或提出疑问的功能,只有极少的学习者会主动回复其他学生提出的疑问或进行深度讨论。
加拿大远程教育学者Garrison、Anderson和Archer共同提出了针对混合教学和在线学习过程的理论模型——探究社区模型。[1]该模型将认知性存在定义为学习者通过持续性对话和反思来促进意义的分析、建构与确认的过程,并把学习者交互阶段分为触发事件、探索、整合、解决四类。[2]首先,在教育情境中通过定义问题或提出学习任务,触发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疑惑或提出疑问。其次,学生在表达疑惑或回答疑惑的过程中,交换分歧,进行信息交换。再次,学生能够在广泛的信息交换中整合、分析不同的观点,形成相对正确的意见。最后,学习应用新知识,创建问题的解决方案。实践探究模型通过四个阶段刻画了学习者通过交互后逐步深化认知的过程。将实践探究模型运用至教育统计基础课程的在线讨论区,从学习者交互类型来看,触发事件46
4.2无人回复:回复消息是谁的责任?
深究为何会出现“提问数量较多而回复寥寥无几”的情况(见表1),会发现学生在认识上可能存在两种“不良”心态: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自己的疑惑就不予关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改教法
注;二是认为回复同学的疑问应当属于教师的责任。有受访者认为,讨论区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场域,学生间的困惑不尽相同,回复学生的疑问是教师应尽的责任。
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促使教师义不容辞地成为回复学生答复的主力军。但教师的课业和科研压力大,让教师时时刻刻关注线上平台的讨论情况,无疑会更为加重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师往往安排助教在线上回复疑问,在线下统一答复疑问。但讨论区不仅是教师答疑解惑的平台,更是为生生互动提供便捷性的通道。搭建“随时提问—及时答复”的良性讨论环境,绝不是任课教师一人的责任,需要教师、助教、学习者多方的积极参与。4.3讨论题:褒贬不一的矛盾体
在每一个专题结束后,教师都会分享讨论题供学生思考,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研讨提供方向。部分受访者表示,讨论题具有一定的促进思考、加深理解的作用。但这类“褒奖”仅仅是讨论区的“附加”功能。受访者从“任务式回答”“增加负担”“无讨论性”三个方面集中回答了讨论题的弊端,由此可见讨论区促进交互的基本目的还远未实现。
受访者普遍反映讨论题难度低且答案固定,并不能起到激发学生讨论动力的作用。由于讨论题的答案可以不经过思考而快速获取,相较于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提问,其时间成本更低。对于部分同学来说,讨论题已经异化为快速获取平时分数的手段。对教育统计基础课程讨论区的回帖数量进行统计可以得出,思考答题型讨论题的帖数占总量的44%,而提出疑问型讨论题的帖数占总量的31%(见表1)。讨论题本该是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激励学生通过思考提出疑惑,并能够为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契机的产物。但目前由于思考题的答案可快速获取、不具有讨论性
以及平时分数的制约,“复制粘贴式”的讨论题答案逐渐占领讨论区。讨论区的讨论功能发生异化,自由讨论的氛围不佳。
4.4交互行为:动机、认知、环境的共同作用
2005年,西门思在《联通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中提出联通主义的思想。联通主义认为课程本身的知识仅仅是交互学习的起点,鼓励学习者之间通过学习交互共享共建课程资源与机制。[4]混合式教学的讨论区平台为学习者增进了解、建立交互、创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供了可能。在访谈过程中,可将影响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三大主观因素归纳为认知、动机、环境(见表2)。
认知主要指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和投入程度。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又与课程内容的难度、学生的知识基础息息相关。如果学生掌握程度不佳,在认知上会出现畏惧心理,不敢参与讨论。学生的投入程度不仅包括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重视程度,还涉及学生是否参与小组活动、是否对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环境主要指同伴行为的影响、课堂整体的研讨氛围。讨论区是一个共享共建的平台,学生在此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有受访者提到同辈群体对自己的发帖行为存在影响。动机是指学生参与讨论的目的。受访者的研讨行为可分为三类:分数驱使型的发帖行为、解答疑惑型的发帖行为、无欲无求型的发帖行为。由于受到分数激励的影响,讨论区出现了许多低质量的讨论帖。分数作为外部激励的手段,逐渐“反客为主”,成为学生的“梦寐以求”,导致讨论区出现一些只停留于触发环节的思考答题帖,而缺乏学生间深度交互的交流讨论帖。4.5平台使用感:交互助推剂
受访者均提到了线上讨论的异步性,大家并不是在同
表2交互行为的主观因素表
三级编码
二级编码
一级编码
认真程度
是否开展小组合作课程内容有趣程度
认知
实践操作畏难心理
影响交互行为的主观因素
课程难度分数驱使
动机
解答疑惑无欲无求讨论氛围
环境
同伴行为
看到同学们在讨论区里发帖,我就很紧张、很疑惑
要吸收这门课程内容对我来说已经很难了,我不能再去发布一些有质量的讨论帖我就想凭此获得平时分数,否则就挺不划算
我主要是以提问为主,自己有疑问才会在讨论区上留言我不爱发言,我不在乎分数激励
周围的讨论氛围良好,能激发我的讨论欲望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基础
原始材料
看视频也不是很认真,感觉看不懂,问题也提不出来
由小组一起完成一个课题的话,边学边应用,也可以增进沟通课程内容让我产生兴趣,我才能有所见地地讨论后面讲的方法,我没有实操过,问题也会变少不太可能去回答,因为大家问的问题我肯定不会
学生有各种不同的背景,有的学生没有学过相关知识,对这些知识是陌生的
47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改教法
一时间加入讨论,一些问题提出后可能“石沉大海”或延时反馈。这是线上讨论因空间和时间的交错性所产生的固有弊端。但同时,线上讨论也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可以在不同时空里实现人与人的交互。对于线上讨论不能一票否定,而要通过技术改进和功能开发,使异步交互更为科学有效。受访者普遍反映教育统计基础课程讨论区平台的界面排版相对陈旧且新功能开发不足。平台使用感不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交流研讨的欲望。平台技术的更新换代,可以为学习者带来更为舒适便利的学习体验。结合自身的使用感受和学习需求,受访者也对讨论区提出了多种改进建议与愿景,例如同步讨论、消息查看、点赞、检索、聊天等。在与受访者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讨论区现状的不满以及未来的期待。技术的革新是需要时间的,很多技术已经应用于其他盈利性平台,高校课程平台应主动适应技术革新的浪潮。高校课程平台也要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升级换代,改良技术,为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不断的尝试。
水贴的现象。
5.4完善平台的交互功能
目前,讨论区的界面简洁,异步交互较为完善,但也存在着界面长期不更新、教师收集学生问题的工作量大、交互功能不便捷等问题。在线交互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因此须进一步优化平台的交互功能。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增强发帖、跟帖的方便度以及界面的美观度,优化边看视频、边讨论的同步交互功能,还可以增加点赞、质疑、反对的按钮键以方便学生表明自己的态度,让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增加激励分数的运算功能、对学生疑惑的收集与分类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5.5创新学习形式
调查发现,学生的交互意愿受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影响较大。即便讨论区功能最优化,也不能解决此问题;唯有改变教学活动形式,才能实现技术与课程的有效配合。针对学生基础差异大、讨论表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依据不同的前期基础将学生分组,构建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于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在线上,组织小组内具有不同学习特点和能力的学生共同合作学习,克服单个学生难以开展讨论的缺陷,同时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形成组间竞争。在线下,本门课程并不提供生生互动的渠道,但有很多学生反映自己的问题因不够典型而未被解答,这时学习共同体便给予了学生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交互活动中,形成线上、线下教学互相促进的良性局面。
5结论
5.1明确讨论区的功能价值
对于教育统计基础课程而言,通过讨论进行学习并不是它最主要的学习渠道,讨论区更多的是起到辅助性作用。促进学生对课程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才是讨论区的主要功能。因此,要想充分发挥讨论区的功能价值,须引导学生减少发送停留于触发环节的思考答题贴,激发学生通过讨论进行深度思考。
5.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需要承担起多重角色。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价者,更要成为连接线上、线下课程的引导者、倾听者与反馈者,而讨论区正是这座桥梁之所以得以建立的坚实基础。[5]
教师应明确指出讨论区的作用与功能,设计有梯度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唤起疑惑”到“解决问题”的交互层次迁移,进行高质量的讨论;在课程中,教师或助教应该全程参与讨论,特别是在课程中后期更不能松懈,应加大回帖力度,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困难,鼓励参与度低的学生加入讨论。
5.3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本课程的考核中,教师并未明确指出讨论区表现的考核占比。一部分学生表示不在意平时分数,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出于获取平时分数的动机才进行发言的。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讨论区评价机制。首先,需要提高讨论区的评分比重;其次,需要合理配置“主题讨论”与“自由讨论”的评价权重,同时引入“参与度”与“贡献度”两项激励指标[6],以“质量”为主、“数量”为辅的形式鼓励学生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并进行高质量的讨论,避免出现机械回48
参考文献
[1]兰迪•加里森,特里•安德森,沃尔•阿彻.基于文本环境的批判
性探究:高等教育中的在线学习[J].互联网与高等教育,1999,2(2-3):87-105.
[2]兰迪•加里森,特里•安德森,沃尔•阿彻.远程教育中的批判性
思考、认知存在和在线网络[J].美国远程教育杂志,2001,15(1):7-23.
[3]王鶄,杨倬.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华师云课
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85-89,102.
[4]乔治•西门思.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J].国际教学技术与远程
学习杂志,2005,2(1):3-10.
[5]邢丽丽.基于精准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20(9):135-141.
[6]巫锐.当“讨论”移到“网络平台”:北大教育统计基础课程教学
网“线上讨论”激励机制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3):115-121.
编辑张效瑞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