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区域整合视角下的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2021-01-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学校代码:巡分类号:G423研究生学号:!Q星QQ至QQ垦21Z垒圣密级:玉≮◇≤,爹东北埽盔大雪硕士学位论文区域整合视角下的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PerspectiVeofregionaIintegrationresearchonoptimizationofspatialstructureinChangchunCi哆作者:王昊昱指导教师:王士君教授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位类型:学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年5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盈叁:叁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翌蔓:芝日指导教师签名:期: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高速城镇化时期,城镇群成为发展的空间单元。在此背景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必须突破传统的由内而外的研究思路,建立区域观,以由外而内的视角研究城市结构问题。本文在长吉图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确定其经济腹地一长吉都市区的范围。考虑城市之间关联与影响的复杂性,运用城市整合的理论,以及GIS辅助分析工具,对区域内的各项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区域整合思路。构建支撑城市生态城市模型,提出对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模式和思路。关键词:区域;整合;城市;空间结构;优化AbstractSincet11ebeginningof21stcentury,Chinaenteredaperiodofhighspeedurbanizatioll,onurballC0mplexdevelopstobeSpaCeu11it.111thjscontext,researchrese2urchon行omillsidetooutSidemuStbreakurbanspatia】stmcturet111.0u曲metraditionalontllinl(ing,es瑚)lishedaregioIlaJconcept,丘DmextemaltoiIlteHlaJperspeCtiVestudyUndertllebaCkgroulldofnationalChang—Ji-Tuurbanstnlcture.S仃ate醪DetenllineurbanmescopeofitSnleeconomichinterlalld—ChangClllm—Jilin证ballarea.Consideringtlleconnectioncomplex时ofbe铆een廿1ec时and砌uence,uSinganmysis锄dinte鲫ionmeoⅨ嬲weU弱GIS—aideda11alysistools,comprehensiVeeVaJualionoftlleelementsint11eregio玛andregionalinte铲ation.BuildingsupportsuI.baneco—ci锣model,proposedmodelsandideaSont11eoptillli刎onof也espatiaJs饥lctlJreinChangChullCi吼words:Regio砌;Consolidation;C时Spatials缸ucture;OptimizationKeyⅡ目摘录要.。….…。.………..….……….。…。。……...….……..….………。。....。。..……….….………….……。。I√6Lbstl·jIct……………………………………….……....………..……….….……..…………………………………….II目l坌蕾录.….……….....…...…………..………..…………………...………………..……….……….……………III论.….………。…。.…...……….…………………………….………。….…….。…………………………..….1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1选题背景……………………………………………………………………………11.1.2研究意义…………………………………….……………………………………一11.2理论研究基础……………………………………………………………………………21.2.1增长极理论…………………………………………………………………………21.2.2中心地理论………………………………………………………………………….21.2.3城市整合理论……………………………………………………………………….21.2.4新区域主义…………………………………………………………………………..31.2.5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41.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41.3.1研究思路……………………………………………………………………………41.3.2研究方法……………………………………………………………………………..51.3研究框架………………………………………………………………………………..52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分析…………………………………………………。72.1长春市概况¨…………………………………………………………………………….72.1.1区位关系和行政区划……………………………………………………………….72.1.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72.1.3历史沿革及建设历程……………………………………………………………….92.1.4社会经济概况……………………………………………………………………..112.2城市结构规划及演变历程……………………………………………………………一ll2.2.1单中心发展…………………………………………………………………………112.2.2双中心发展……………………………………………………………………….122.2.3多中心发展…………………………………………………………………………122.3区域影响因素分析…………………………………………………………………….132.3.1区域背景的分析…………………………………………………………………..13产业发展的分析………………………………………………………………….172.3.2区域自然条件的分析……………………………………………………………..152.3.32.3.4区域发展机遇………………………………………………………………………193区域整合范围的划定…...…………………………………………………………………………………203.1区域范围划定…………………………………………………………………………..203.2区域中心城市比选分析…………………………………………………………………203.3分别以长吉两市为中心的辐射范围分析……………………………………………..203.3.1长春市辐射范围…………………………………………………………………….203.3.2吉林市辐射范围……………………………………………………………………23Ill3.4辐射范围叠合分析…………………………………………………………………….253.4.1对比分析………………………………………………………………………….253.4.2边界城市位置判定………………………………………………………………一263.4.3边界城市所属区域分析……………………………………………………………263.4.4区域划定……………………………………………………………………………273.4.5区域空间层次界定…………………………………………………………………274区域空间整合………………………………………………………………………………………284.1影响因素叠加分析……………………………………………………………………..284.1.1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长春市建设条件分析……………………………………..284.1.2以判断空间的产业承载适宜性为目标的整合分析…………………………….314.2区域发展分析………………………………………………………………………….324.2.1区域发展阶段…………………………………………………………………….324.2.2区域发展趋势…………………………………………………………………….334.2.3区域整合下的发展模式………………………………………………………….334.3长吉都市区空间整合………………………………………………………………….334.3.1长吉都市区的构建途径…………………………………………………………..334.3.2长吉都市区的空间整合………………………………………………………….345长春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355.1区域整合对长春市空间结构的影响…………………………………………………355.1.1发展方向……………………………………………………………………………355.1.2战略空间识别………………………………………………………………………355.1.3对长春市空间结构的影响……………………………………………………….365.2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研究…………………………………………………365.2.1空间优化模式探讨……………………………………………………………….365.2.2空间优化模式构建~以生态城市为基本模型的城市圈层………………………375.2.3空间结构优化方案……………………………………………………………….385.2.4多中心结构优化方案…………………………………………………………….405.3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政策建议……………………………………………………405.3.1突破行政壁垒,协调区划,构建目标协同的区域发展空间…………………..405.3.2依托区域优势,提高城市的国际和区域职能…………………………………..415-3.3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升级,构建富于竞争力的城市生态格局…………………..415.3.4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协调……………………………………………………….4l5.3.5建设区域协同的支撑系统……………………………………………………….416结论…………………。参考文献……。…………………………………………………………………………….4:!………………………………..4:I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高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在国家以板块战略为导向,各区域战略为推动的发展策略引导下,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镇群率先形成,辽中、中原等城镇群相继构建。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由个体时代进入到了城镇群发展时期。城市的空间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所在区域城镇格局的影响。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振兴东北的各项措施相继启动,振兴东北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在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提出了以下的空间布局:深入挖掘哈大和沿海经济带一级轴线的发展优势,促进二级轴线集聚发展,形成”三纵五横”的空间发展格局。优先发展哈大经济带,建设以大连经济区、辽中经济区、长吉经济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为核心区域的哈大经济带,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带。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了《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在延边州的基础上,将吉林省的两个特大城市长春市和吉林市整体纳入图们江国际合作范围,共同打造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了实施长吉图战略,吉林省提出了长吉一体化的实施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春市作为区域性的核心城市,其发展必然将与区域发展产生相互影响。1.1.2研究意义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既是寻求合理性形态指引当前的发展,也是城市远景终极状态的支撑骨架。当我国的城镇发展进入以板块(城镇群)发展对推动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需要建立更加广阔的时空观,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更长的发展阶段之中来研究。此次在区域整合的背景下,在区域城镇体系出现结构性调整的时期,以区域结构的构建为背景,整合区域资源,由外而内的对长春市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本研究对优化长春市空间结构,应对全球化挑战,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着力解决空间发展矛盾,建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具有现实意义。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理论研究基础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就对空间结构展开了研究和探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2.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n1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增长极理论主要用于培育增长点或增长极,是强调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在区域开发和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增长极形成的首要标志,扩散效应是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作用形式和必然产物。实际上,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更为政府和市场所重视,因为这涉及到培育增长极的目的。由于增长极总是以城市的形式来表现的,因此一个区域上的增长极往往不只一个,正如佩鲁认为的那样,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给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1.2.2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运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城市地理,并提出中心地理论乜1,他于1933年在名为《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著作中提出。中心地理论也可以称为“中心论”或“城市区位论",其中心内容是关于研究区域内城市与城市职能、规模等级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利用图形形象地表示了区域中各个城市和聚落节点的等级与规模特征,并得j4较为合理的区域空间布局模式。中心地理论研究的对象相对静止的封闭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和空间结构的形成是以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等经济法则为基础。然而,城市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城市的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不能忽视它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作用。1.2.3城市整合理论城市整合是以地域中毗邻的城市为研究对象,强调了基于整合发展对城市区域的研究有关区域整合发展的研究最早始于区际联系的研究。李春芬(1995)撰文指出,区际联系是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牛慧恩等(1998)用定量的方法对甘肃与邻省的经济联系2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度进行了分析。李国平等(2001)运用类似方法对深圳与珠江三角洲经济联系度进行了测度。周一星等(2002)从航空运输网络方面对我国的城市体系网络连接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定量研究。张敏、顾朝林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图形技术,就中国省(市、区)际人口迁移、铁路客流、航空客流、铁路货流、信件流等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上述研究拓展了区际联系的研究方法,为整合发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关于整合问题,王士君口儿盯等(2001,2004)提出了近域城市整合的概念,并以长春市与吉林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规律性地总结了城市区域整合发展关系的演化过程和一般模式,认为整体考虑城市区域的长远战略,合理组织城市区域的分工,追求共赢和共同发展是城市区域发展的最佳选择,并提出了城市整合发展关系的三种调控机制,即行政协调机制、协商机制和市场协调机制。国内其他学者也广泛开展了城市区域整合发展方面的研究,从整合发展的条件、内容、途径和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根据有关理论对具体区域开展了实证研究,关注的区域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辽中南等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区。目前,有关城市区域整合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已经涉及到多中心城市区域管治等方面。1.2.4新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最早是由社会学家Howardw.Odum和HarryEstill所提出,他们用它描述了当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区域化的发展现象,并提出了一定的区域化发展措施。“新区域主义"理论哺1是指区域研究以生产的技术和组织变化为基础,以提高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为目标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导向,便构成了经济地理学的“新区域主义”(苗长虹、樊杰、张文忠,2002)。新区域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王学锋,2007):(1)新区域主义是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态势的区域发展思想,涉及对区域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引导,区域发展目标和规划理念、方法的完善,以及区域协调和管制方式的改进等;(2)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单元在发展和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鼓励区域内个体间的相互协调。(3)新区域主义关注区域发展的综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之间的综合平衡,尤其重视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社会问题。(4)新区域主义重视对区域发展的多层次和多种方式治理,即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政府和公司团体、行业组织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在区域发展和管制中的参与作用,鼓励区域内基于多元主体互动、激发内生发展潜力的各种长期政策和行动。(5)新区域主义鼓励各种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改进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制度基础,培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5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国外传统城市空间结构阳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空间结构口1(Jones、Lynch等)、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博1(E.W.Burgess、HomerHoyt、C.D.Harris、E.L.U11man、Muller等)、城乡空间协调发展嘲(Howard、Unwin等)等领域,随着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外对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J.Gottmann、w.Ress、Friendmann、Smith、Timberlake等)也成绩斐然。我国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开始真正的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规划学等不同学科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且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n们。1)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董鉴泓n¨,1982、庄林德、张京祥n羽,2002、朱喜钢n羽,2004、朱舜n4】,2008等)2)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杨荣南、张雪莲n51,1997、张庭伟n叼,200l、石崧n71,2004、杨上广、王春兰n引、2007等)3)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研究(宁越敏m3,1984、闫小培汹3,2000、夏永祥乜¨,2007等)4)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王开泳乜钉,2005、马仁峰∞1,2008等)5)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研究(崔功豪乜引、武进,1990、杨山乜朝,1998、晋秀龙,2000、孙洋、严文复,2004、周彬学㈨,2008等)6)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甄峰、顾朝林∞3,2002,2004、冒亚龙汹1,2006等)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各个研究方面的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最开始都是只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研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各类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问题的出现,逐渐转向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在新区域主义盛行的时代,通过区域整合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进行全球竞争,在此大背景下所导致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研究相对较少。1.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3.1研究思路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区域研究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认识到,城市与区域的关系随着其发展阶段的递进必将产生变化,因此必须以发展的视角,动态的思路来看待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当前,随着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影响,以及城市自身快速发展的需求,长春市以及其所在区域已经由最初的城市个体发展阶段向区域板块发展阶段迈进。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将确立于以更长的时间阶段和更大的区域空间来看待城市的发展。4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2研究方法本次总体研究采用综合地理学的方法,具体在各个工作阶段又分别采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在区域划定阶段:按照距离衰减规律为理论基础,使用万有引力理论界定区域的研究范围。(2)在区域要素整合阶段:对区域内的影响因素以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抽析,运用GIS辅助分析系统对采集数据进行综合叠加∞1。(3)在空间优化阶段:运用城市生态学的方法建立长春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理论结合实践,提出长春市空间结构优化方案。1.3研究框架蔓壤整仑税角下的长春巾城巾空问结桷优化研究匹卜巨蛰l口函盛巫口—1L—]通过研究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整合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确定r一下研究框架。即:将本次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分解为区域划定、区域分析和整合、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三大项内容。首先,确定研究范围,明确长春市所处的“区域”范围,划定“长吉都市整合区”,分析区域内城镇群的发展与影响关联,并判定该区域(即城镇群)的发展阶段。其次,考虑城市之间关联与影响的复杂性,运用城市整合的理论,对区域内区位、生态、产业、设施、政策等条件,分层进行逐项分析,并运用GIs系统建立综合分析的评价系统对区域内各节点的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其中,本论文不仅采用传统的研究思路对城市空间建设适宜性进行分析;同时,力图以区域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合的视角,探索了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对产业布局和承载适宜性的分析和引导。最后,通过区域各要素叠加分析的结论,以科学发展的思路,进行要素整合,构建支撑城市科学发展的生态城市模型,提出对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模式和思路。6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分析2.1长春市概况I删2.1.1区位关系和行政区划(1)区位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位于我国东北平原腹地,吉林省中北部地区,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与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从地理位置看,长春地处东经124。18’~127。02’,北纬43。057~45。15’,市中心坐落在东经125。19’,北纬43。45’。从宏观区位看,长春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接近几何中心的位置;从中观区位看,长春市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交通主干线京哈大动脉和图乌公路十字交通要道;从微观区位看,吉林省域的几乎所有公路如长吉、长白、长伊、长农、长双等都在长春市市区汇聚,使长春市成为地区性交通枢纽。(2)行政区划及人口长春市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全境面积2060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6平方公里。下辖朝阳、南关、宽城、二道、绿园、双阳6个城区及榆树、农安、德惠、九台等4县市。市域范围内设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分别是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11个省级开发区。其中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6个省级开发区位于市区范围。2008年全市总户籍人口752.5万人,其中非农业户籍人口331.9万;市区总户籍人口360.8万人,其中非农业户籍人口256.3万人;四县市总户籍人口391.7万人,其中非农业户籍人口75.6万人。2.1.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1)自然条件长春市域位于东北地区东部山地的西缘和松嫩平原的东缘,地处东部低山丘陵向中西部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相对高度和缓。地形以台地、平原为主,兼有山地、丘陵等地貌形态。长春境内有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拉林河等主要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切穿大黑山脉。长春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亚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适中,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60毫米,冻结深度1.6—1.8米。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西北风稍多。(2)自然资源长春市属温带亚湿润森林草原黑土和草甸草原黑钙土地带,孕育于其中的自然资7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源具有品种齐全、类型繁多、区域差异明显、群体性强、生产潜力大等特点,是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3)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长春市自然资源的一大优势。全市域土地总面积为20604平方公里,占吉林省土地资源总面积10.64%。土地类型丰富,适宜性广泛。土地自然生产力高,一直是国家的商品粮基地。(4)水资源长春市主要有松花江及其支流饮马河、拉林河、伊通河四条大河流,境内小水系、水面丰富。水资源总量为31.91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7.69亿立方米)。总体来看,长春市水资源短缺,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仅为40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3%。城市客水资源丰富,松花江和拉林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达173.7亿立方米。(5)生物资源从植物资源看,长春市属于长白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并有过渡的特点,兼有东部山区森林植被和西部平原草原植被及其过渡型森林草原植被。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种植物在内长春植物约有106科、385属、800余种,其中被子植物有85科、367属、770余种:裸子植物有4科、9属、18种;蕨类植物有7科、9属、21种。这众多的植物种属及其分布形成了长春市以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三大类型为主的植物资源基础。从动物资源看,长春陆生动物资源属东北区长白山地亚区的吉林哈尔岭落叶阔叶林动物省,松辽平原亚区的长白山前台地疏林草地、农田动物省和松嫩平原草甸草原动物省,共有脊椎动物307种,资源性脊椎动物264种,其中淡水鱼类66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8种、鸟类156种、兽类27种。按资源类别可分为毛皮、羽用、肉用、药用和观赏性动物资源。(6)矿产资源长春市矿产资源种类较少,已发现的有39种,其中能利用的矿产31种,有探明储量的矿种20种。它们分属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油母页岩和地热5种。煤炭资源的探明储量为3亿余吨,保有储量2.35亿吨以上,占吉林省保有储量的11.9%。煤种以非炼焦煤为主,其保有储量占全部保有储量的99%以上。目前,全市域已开发的有九台的营城、羊草沟、孙家沟和龙嘉4处煤田及长春、双阳2处煤田;石油是长春市新发现的优势矿种,位于双阳区奢岭镇,距长春市中心城区32公里,预测含油构造面积48平方公里,石油资源总储量为4_8亿吨;天然气资源有两处产地,一是长春油田石油相伴生的双阳区奢岭天然气,一是农安县天然气,天然气质量、气田面积和储量等尚未查明;油母页岩产地共5处,均在农安县境内,探明储量合计为168.9亿吨,占吉林省探明储量的97%和全国探明储量的50%以上。油母页岩含油率5.1—5.7%,探明储量相当于8亿余吨石油。8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热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南湖——人民广场断裂带。此外,在长春市域内的德惠与农安接壤地段还发现有万金塔二氧化碳气田,该气田二氧化碳储量约90亿立方米,是国内少有的质量高、储量大、埋藏浅、开采利用方便的二氧化碳气田之一。2.1.3历史沿革及建设历程(1)历史沿革上古时代,长春一带就有人类(榆树人)在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流域从事渔猎活动。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长春是古代少数民族肃慎族居住的地方。其后历经汉、唐、辽、金、元、明、清各代,一直是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系、高句丽族系、蒙古族系和汉族等不同民族相互接触和融合的区域。1800年,清政府在今长春以南17公里处的新立城设长春厅治,管理农垦事务。由于该处位置过于偏南、地势低洼,且交通不便,1825年,清政府将厅址迁至伊通河西岸宽城子(今长春市南关一带),并修筑了城墙。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国修筑了中东铁路支线哈尔滨——长春段、长春——大连段,并在二道沟修筑车站(称宽城子站),构筑了除旧城之外的第二街区。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获得中东铁路长春——大连段的经营权,从此铁路南北段分别由日本和俄国经营。之后,日本人在头道沟和二道沟之间建设“南满火车站"及周围“满铁附属地"。清政府为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向长春集聚,开辟了商埠地与“满铁附属地"连成一个整体,同时清政府筹建长吉铁路。1932年,长春成为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中心。城市按照《满洲国国都建设计划概要》进行建设,实施伪第一、第二期城建计划,为现代长春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此时,长春市建成大量办公、商业及文化设施,形成典型的消费型城市。1942—1948年由于战争原因城市日趋衰败。解放后随着国家“一五"、“二五"的投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客车厂、机车厂、柴油机厂、拖拉机厂等一大批中央国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长春开始由一个服务性的消费城市发展成为以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城市。建国初期长春市为特别市。1954年吉林省省会由吉林迁至长春,长春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城市建设历程长春市的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城市建设初期(1930年前)、伪新京建设期(1932至解放前)、恢复与改造建设期(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及快速建设期(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初期1930年前,长春市分别由清政府、日本人、俄国人建设管理,长春的城市发展也是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一、1840年鸦片9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战争中国战败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丰富的物产资源进行掠夺,东北地区成为日、俄等国远东战略的焦点;二、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加速了东北地区从农耕地带向近代工业地区的转变,拉开了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序幕。本阶段后期长春市初步形成以旧城、南满铁附属地、北满铁附属地和商埠地四个地区联结组成的城市,城市已成为东北中部的经济中心,成为加工和向国际市场输出农产品及帝国主义倾销商品的中心。1930年,长春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15万。·伪满新京建设期1932年,在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区位环境、交通条件等影响因素后,长春被日本定为伪国都,从而成为东北的殖民统治中心。1932年编制的《满洲国国都建设计划概要》(32新京规划)奠定了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框架。32新京规划的规划实施区100平方公里(包括建成区21平方公里,实际实施区79平方公里),其中“官用地”47平方公里,“民用地”5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50万人,城市依此进行建设。沦为伪国都的长春,城市职能由单一的东北中部的商业中心转变为东北地区殖民统治的中心,城市也由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型城市转变为以轻工业为主的消费型城市,城市整体空间发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时长春的商业较为发达,饭店、旅馆、影戏院较多,工业除一些建筑业、建材业外,主要是印刷、火柴、制粉、制油、酿酒、食品等消费资料工业,规模较小。长春主要作为殖民化的消费性城市,形成了以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80万人。1942—1948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城市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急剧下降。到解放前夕,长春市工商业全部倒闭,市政设施60%被破坏。●恢复与改造建设期解放后,长春市进行了全面的恢复和改造工作。长春于1951年编制了《长春市初步城市轮廓规划》,确定城市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工业区的位置,基本上奠定了长春的整体空间格局。1953年在国家规划小组的指导下,又制定了《长春市总体规划》。在规划中,明确了长春的城市性质为机械工业生产和科技文化中心城市。1954年省会由吉林市迁至长春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教、科研机构相继集中长春。至198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9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18.5万人。城市继续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并形成了以柴油机、拖拉机为主的东部工业区;以机车、客车为主的铁北工业区;以汽车制造和纺织为主的西南工业区。长春市区成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快速建设期改革开放以后,长春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先后设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净月经济开发区。1996年编制了《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结构。近年来三个开发区的迅速发展推动城市空间扩张,1979年一1995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量为3.24平方公里/年,年均增长率2.7%。1996年一2008lO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量为10.6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5.8%。到2008年,城市建设用地达到29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约260万人。2.1.4社会经济概况2008年长春市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5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1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32.2亿元。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34193元/人。长春市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乡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003元和5292元,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2.4%,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1.5%。2.2城市结构规划及演变历程自1800年清政府在现长春市新立城水库附近设立“长春厅”以来,长春市的发展先后历经了长春厅、老宽城子、中国东清铁路、伪满洲国及解放战争、新中国等历史阶段。从早期的长春厅、老宽城子时期、以及中国东清铁路时期等,由于建设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都未能形成城市的格局。直至1931年伪满新京规划实施,确定了稳定的城市结构,也奠定了长春市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骨架。自伪满新京规划实施以来,长春市城市结构历经“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发展等几个时期,分析个时期的城市结构,可以看到,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进,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区域发展对城市结构的影响也日益显著。2.2.1单中心发展1932年一1995年,长春市处于单中心城市发展时期。单中心发展时期按照城市功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伪满时期、建国初期、80—90年代。此三个时期内,城市都作为单中心结构发展,城市建成区不断壮大,城市与周边的城镇联络比较松散,周边的城镇不承担城市的功能。其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利用“九.一八”事变,制造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定都长春并改名新京,并制定了《满洲国国都建设计划概要》。伪满洲国国都建设计划概要确定的主要内容是:规划城市职能性质为东北地区殖民统治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城市由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型城镇转变为以轻工业为主的消费型城市。规划结构为单一集中型布局结构,即以大同广场(现在的人民广场)为中心的同心圆式结构,该规划受当时欧美的城市规划潮流影响,在空间形态上形成轴线+广场+放射的特色。建国后,在“一五时期",长春市城市性质确定为机械工业生产和科技文化中心城市。以一汽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重工业项目落户长春,光机所、应化所等国家重点科研东北9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机构和大学相机在长春市成立。这一时期,编制了195l版《长春市初步城市轮廓规划》,城市功能虽然发生重大调整,但城市基本结构却没有改变。1954年省会由吉林市迁至长春市。在此之后,先后编制了1980版、1986版总体规划,均未对城市结构进行调整。至198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9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18.5万人。城市继续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并形成了以柴油机、拖拉机为主的东部工业区;以机车、客车为主的铁北工业区;以汽车制造和纺织为主的西南工业区。长春市区成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单中心发展时期,城市与区域的关联度不高,城市完全处于个体发展阶段。2.2.2双中心发展1996—2005年,长春市内部可以称之为“双中心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单一的城市中心难以负担城市需求,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初步建立,城市建成区进一步壮大,净月、富锋、兴隆等外围城镇开始承担城市分解的功能。具体可以分为谋划和实施两个阶段:谋划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长春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先后设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1995年长春市绕城高速公路启动建设,城市结构上出现了中心城和外围组团的雏形。1996年编制《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分散组团式’’的结构,“一主一副”的城市中心,以及“解密外输’’的规划主导思想。其中,“一主”指人民广场附近现状城市中心,“一副”指规划在人民大街南端建设一处城市副中心,以达到“解密外输”的目的。实施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长春市的建成区已经达到200平方公里,并主要集中增长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单中心"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2002年长春正式提出了建设南部新城的构想,并进行国际方案征集,确定了“流绿都市"的生态新城规划理念。长春市政府政府南迁入驻南部新城,首先实现了市级行政中心的功能。但由于南部中心进入门槛较高,加之复杂的地下工程设计还没有完成,目前南部中心仅有市级行政办公和公园等功能。双中心时期,城市职能进一步增强,在区域中的集聚效应已经出现。2005年以来,城市开始突出建设各个职能中心的发展的思路。城市与区域的关联更加紧密,承担区域职能的产业中心开始出现。这一时期,长春市的产业发展主要由经开、高新、净月、汽车等几大开发区承担,但城市中心职能还是由人民广场城市中心和同在人民大街沿线的南部中心承担,“环形+放射性"的城市骨架更是引导城市中心功能的集中。因此,长春市开始寻求建设分散的“功能中心”的方式来解决,其中,长春市汽车产业中心长东北产业中心、依托西客站形成的西部新城中心等各具职能的中心相继进入实施阶段。这一时期,城市扩散效应已经出现,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日趋紧密。122.2.3多中心发展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区域影响因素分析2.3.1区域背景的分析(1)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镇群发展时期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高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在国家以板块战略为导向,各区域战略为推动的发展策略引导下,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镇群率先形成,辽中、中原等城镇群相继构建。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由个体时代进入到了城镇群发展时期。城市的空间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所在区域城镇格局的影响。(2)东北地区的竞争格局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振兴东北的各项措施相继启动,振兴东北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在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提出了以下的空间布局:深入挖掘哈大和沿海经济带一级轴线的发展优势,促进二级轴线集聚发展,形成”三纵五横”的空间发展格局。优先发展哈大经济带,建设以大连(辽宁沿海)经济区、辽中(沈阳)经济区、长吉经济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为核心区域的哈大经济带,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带。从东北振兴规划上可以看到,同位于哈大经济带上的四大经济区均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可见,哈大轴线是一条制造业的轴线,同时,各经济区又因其城镇群的资源禀赋不同而各有侧重。其中:①沈阳——沈阳经济区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八个城市,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对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其战略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建设一个超大经济核心,增强沈阳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重点产业基地和集群建设,增强产业竞争力。加速推进区域产业经济带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构筑国际大沈阳都市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区域内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完善创新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统筹资源配置,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产业优化与空间布局方面,按照分工有序、结构优化、整体发展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产业集群。立足于发挥“哈大”城市绵延带中心枢纽的作用,沿“哈大”发展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构筑“一核、五带、十群"的区域产业空间发展格局。②大连——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目前核心城市(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的实力有限、城镇间的分工协作尚不紧密、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等原因,辽宁沿海经济带尚处于城镇群发展的雏形阶段,目前仍处于培育中心、集聚产业、拓展腹地的阶段。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这里拥有以大连、营口国家主枢纽港为中心的港口群和大型国际机场,与广阔的大东北腹地有便捷的交通走廊联系,对内是东北与华北、华东、华南等大宗货物交流的出入口,对外是东北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出海大通道,地理、资源、环境条件优越。随着各类开发区在沿海的兴起和国际交流的加强,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和高级化,成为辽宁经济成长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空间依托和支撑。在空间发展上提出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升核心城市大连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大连、营盘、锦葫、丹东四个都市区,提高辽宁沿海对外开放水平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重点推动以“五点”为核心的开发区建设,引导开发区有序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利用高新园区等载体,培育地区创新中心。发挥城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强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的互动。加强与东北内陆腹地的交通联系,扩大沿海的辐射带动范围。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在区域交通、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推动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协作。以口岸经济为突破口,加强跨境地区的合作。加快县城和重点镇的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引导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为前提,根据水、土地、能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确定开发建设的规模和布局,构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区域空间新格局。(D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大齐工业走廊’’是指由黑龙江省的省会哈尔滨市经大庆市到齐齐哈尔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37.1平方公里的新型工业经济园区。这三个城市形成一条直线,从哈尔滨到大庆,从大庆到齐齐哈尔,各100余公里,因此辟建于高速公路两侧的是一条约长200公里的工业走廊。“哈大齐工业走廊”除哈大齐三市外,还包括沿途的肇东和安达两个县级市。“龙头’’是哈尔滨市松北区。哈尔滨突出高新技术,大庆以石油、天然气和化工产业为主,齐齐哈尔以装备制造为主,而肇东和安达则以农业副产品加工、轻工业等为主。(3)东北重要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按照《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0》数据显示,东北地区有5个城市进入前50名,其中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庆分别为位居第9、14、29、46和47位。大连进入topl0行列,长春市落后于沈阳、大连,但高于哈尔滨,居于29位。按照四市城市竞争力排名显示,长春市进入中国前10的单项有发展成本指数、人才知识水平、社会协调,进入前20的单项还有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制造能力、企业营销能力、生产性服务竞争力、行政机构竞争力、医疗卫生竞争力、教育环境、信息基础设施等等。14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rtl,四市对比长春处于优势的单项有:发展成本指数、人/j’知识水平、企jIp小体竞争力、食业制造能力、行政机构竞争力、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协调、城乡协调。(4)区域背景分析的小结通过以L分析可以看出,位于哈大现代制造业带上的四大中心城市已经分别构建各Fj城镇群,从而集区域合力形成更加富于竞争力的经济区。目前,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发腱相对稳定,但产业同构现象明显。其。}1:辽宁省的两大经济区因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1月显,地位稳固。哈大齐【)(域和长吉区域持续现有发展模式难以打破目前局面,未来发展面临选择。2.3.2区域自然条件的分析利用研究区内2009年6—9月份的LandsaLTM7遥感影像、shuttleMiRadarTopography-c-∥州。枞‘一。.。‘1-、.苍籼ssi()n(SRTM)高程数据、1:50万地质图以及i1彳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牛态系统.服务功能、牛物多样性、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水源保护地等数据,采川(;Ts的水文分析、空问叠置分析方法和遥感影像臼动解译方法进行F..广一.一j=t.一I“+“‘‘j、.:lk.:。。。糸¨1r、‘≮燃、r’乏、‘、√臼。’舻垣阶。矗了。一墨痔I,一.。+”-‘7研究区基本地貌类型和上地利用类型的提取‘j解译。一。+¨0i-:^‘!’’}、≯,卜I舢毋..i。,(1)区域生态景观类型与空问分布区域景观分类沿用2000年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结合城市乍态研究实际需要,将研究IX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农田景观、森林景_一+图2—1吉林省中部地区-寸二地利用图观、草原景观、城镇景观、乡村景观、水域景观、湿地景观和未利用地景观。农田景观包括水田和早田,森林景观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草原景脱指以生长革本植物为丰的商、中、低覆盖的土地:城镇景脱是指城镇建设用地:乡村景观是指农村建设用地:水域景观足指河流、湖泊、水库以及坑塘等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湿地景观是指地势平坦低洼,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以及河湖、沿海高低水位之问的滩涂、涮泽等区域:未利用地足指植被覆盖度很低或无覆盖的土地一L要包括枯碱地、裸地、沙地。在ENVI4.5的软件环境卜,根据解译标志建.涉训练样I×,采J玎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jt次要分析和类别集群,将连续区域面积小于lkm2的区域转换为周围最人类型像元的类别。将每景分类影像进行镶嵌,并转换为矢量数据,生成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分类结果如上图和下表所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2吉林省中部区域景观类型面积一览表(注:表单位为平方公里)\\类型\地区\\磐石辽源市辖区四平市辖区东辽东丰伊通梨树双阳长春市辖区公主岭农村和其他城镇建旱田林地水田河渠建设用地12820沼泽湖泊水库坑塘滩地盐碱地草地裸地沙地设用地3.844.O138477197l10334710.30.08233.44O.748024.5lOO240.0O.0002.21O.000O4.27O02760.92785000.0O.Ooo3.70O.52l0.1086.20O0826.2746113924l2.40.00036.770.025O.Ooo42.63OO80lO.968212474100.6O.00024.472.627O.75346.870017011.7127576618l0.O0.00057.69O.OooO.00019.8lO035633.729584332lO7.5O.00025.8839.8037.81647.90O.399O020515.4l109406250O.OO.83446.534.163O.Ooo22.56D.000139417.O65913l928.10.00076.00O.09l2.7482.680.000036033.1334613518315.1O.53055.3030.2350.90l27.15D.1270吉林市辖区永吉长岭九台,.德惠农安乾安前郭合计79135.832744l12324.6O.0001.14618.85O.038O.069O.4lD.000OO+22712.81479243054534723.1148.1llO.435O.00027.830.00024617618.O36770O.O72.49891.1212.290455.67621.7l1.4121.970.159I.22lD.000017.620265834421.2O.00073.1621.630.23619.822794777752.95.26811.6886.456O.0007.421.837039820.441976923722.870.23393.8332.18990.916173.660.2322.32657.804486.5259.530.00妇010311.O222280l1.7135.639210.49O23029.9311541872835.7189.862372.75350.8759.79D.0003.7152.7544.9363262902.131837109945094205.9476.09l1381.98301.3801397.72096.9l(2)生态格局特征通过分析比较各种景观类型数据发现,农田景观面积最大,占区域总面积的54%,其次是森林景观,占区域总面积的19%,而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总计占区域总面积的7%。区域纯自然空间(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一湖泊水系景观)约占20%。可以说,区域生态基质是以农田景观为主体、森林景观为辅。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区域生态基质人工化趋势明显,自然生态空间被人工、半人工化空间包围的态势。进一步将各种景观类型归类,分为自然生16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态空间(林地、水域、湖泊、滩地、裸地、沙地)、农业生产空间(旱田、水田)和人居生活空间(乡村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三大类型,通过面积数据比较发现农业生产空间占区域总面积的64%,位居首位;自然生态空间占29%,约占区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3)影响城市生态的核心生态要素地形:长吉都市整合区内的地形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为大黑山脉。大部分海拔高层在200一250米之间。比较典型的地形特征为:西部有分隔辽河和松花江水系的松辽分水岭:西北为长长岭一前郭一线地形相对高耸、’二的高地;中部为大黑山脉低山丘陵;南部为长白LJJ余脉的低山丘陵。-洲”∞训。’‘。..一"o地貌:区域内地貌形态类型包括低海拔平’原、低海拔台地、低海拔丘陵和低海拔台地四…/:i’’≯:…h”。碑一r畸“‘,∥●一‘1‘种类型,具体分布详见吉林省地区地貌类型分布图。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低海拔平原,约占区.‘㈣曼一=兰厂“j”㈣^立z(=、域总面积的51%,其次为台地和丘陵。因此可以所长春市一座少山、台地平原型城市。森林草地:区域内主要自然生态空间由森_¨叫囊t^’7.6:蓼“’~,.、’f一;_‘,i’’、-’林和草地构成,由于受吉林省中部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条件影响,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图2.2吉林省中部地区土地利用图地区,而林地空间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低山和中部大黑山脉丘陵地区。河流水系:包括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水系如饮马河、伊通河、西新开河、雾开河等,还有大的湖泊水库如石头口门水库、新立城水库、太平池水库,以及大型湿地如波罗泡湿地等,河流水系是联系区域内各生态斑块的主要廊道。农田:是区域内最大的生态要素,是人工化的生态空间。主要包括中部黑土农田区、西北轻度沙化土地、东部缓坡台地以及众多河谷水田和河口优质水田区。人居空间:主要包括集中布局的城市和城镇空间,主要分布在交通道路沿线,还包括散落在大面农田和森林斑块间的乡村聚落。通过相互影响和共存,上述六大核心生态要素形成了影响区域生态稳定的四大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乡人居生态系统等,这些要素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生态影响,承载着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消化吸收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为区域内人类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态服务。2.3.3产业发展的分析为了了解本区域未来的产业发展情况,我们力图通过对现有产业构成和发展进行17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析,提出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建议。通过对研究范围内2005年以来的GDP构成进行分析,寻求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哪些要素。现阶段评判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即:GDP的构成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GDP=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出口一进口:值。由第一种构成分析可以看到,投资驱动是本区域当前经济增长最为突出的增长方式:GDP=一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99%;消费贡献率为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的三分之一左右;易能力较低。外贸对GDP的贡献率为一58%,说明本区域的贸易逆差严重,对外贸表4.32007.2008长春市GDP增长构成分析200720081818.8945.7.5502561.9增长量468.2167.4.275472.9增长贡献率99%35%.58%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总额进出口差额GDP1350.6778.3.2752089数据来源:长春市统计年鉴2007、2008由第二种构成分析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在区域中,长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逐步缩小,而二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7%以上,且有逐步放大的趋势。在第二产业当中,汽车产业的比重占近60%,是绝对的主导产业。然而,势头强■47%砒75.95.129151177218277341391446511580638727840.103三二一--5031【1615216519121224228935341648457568S71085210413l47.58.72.92.102110118110121131140151161162200{218一氏陡险增增增加加加值值值弘图舢3长春市历年GDP构成分析劲的汽车产业既面临着其他汽车产业基地的挑战(见表4—4),同时汽车产业也是一种已经接近发展顶峰产业类型,这种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18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4企业上汽一汽东风2008年汽车产业销售集中度(单位:万辆)占汽车总销售量比重18.3416.3414.08汽车销售量172。06153.29132.06累计百分比18.3434.6848.76总结分析,可以看到目前长吉区域的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发展还是以内向为主,对外贸易能力较低;二是产业发展以固定资产投入拉动为主,还属于低效能型的增长方式;三是主导产业单一,且风险系数较高。从产业发展来看,未来长吉区域的产业发展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依托区位优势,主动寻求、制造机遇,构建参与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二是依托自然山水、科研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能的“制造业”,即:信息、研发、休闲、会展等创意消费型的现代服务业。三是依托传统的汽车产业、石化产业、资源和科技研发优势优势,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具有带动未来区域发展的“朝阳产_匕"。2.3.4区域发展机遇(1)长吉图国家战略正在改变东北地区的发展格局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一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纲要》内提出了将长吉作为经济腹地的概念。《纲要》对长吉区域发展的意义在于:明确提出了“城市群"理念,并首次自上而下的明确提出了区域的协调和整合。自此,长吉区域不仅作为哈大经济带上的一个节点,更因“长吉图战略",使东北地区在中部增加了对外窗口,可以说,东北地区的格局正悄然改变。(2)国家产业发展策略的变革给长吉区域带来新的机遇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带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重组。19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区域整合范围的划定从长春市所处的区域背景来看: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纲要》D"提出后,吉林省明确提出了建设长吉经济区,推进“长吉一体化”的实施战略;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是吉林省中心城市;在《吉林省中部城市群规划》眦3中确定长春市为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可以初步确定长春市的区域研究范围在吉林省中部,包括长春、吉林等21个市县。3.1区域范围划定我们按照以长春市为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影响能力划定区域研究的范围∞钔。按照距离衰减规律为理论基础,使用万有引力理论界定区域的研究范围。目前,我国经济学界与地理学界都在探索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本次研究范围的划定,是建立于我国学者研究的引力测算模型基础上而进行的。本次长春市的区域研究范围划定采用引力与场强模型进行空间界定。3.2区域中心城市比选分析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必须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经济中心m3,好要具备以下的功能:交通中心、流通中心、生产中心、金融中心、科学技术教育管理和信息中心。经过对本区域内各个城市现状的初步认识,选择本区域能具备中心城市的只有长春、吉林两市。3.3分别以长吉两市为中心的辐射范围分析3.3.1长春市辐射范围(1)以交通时距法汹1对长春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时距进行计算。公式为:E=a·B·D,式中:E为经济距离;D为空间距离;Q,B为修正权数,Q为第一次修正权数(通勤距离修正权数),其取值由城市间的交通运输状况决定;B为第二次修正权数(经济落差修正权数),其取值由吉林省中部、长春市周边20个城市(县)与核心城市的2010年人均GDP㈨值之比决定。具体取值如下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3—1经济距离修正权数a与B的赋值通勤距离修正权数a交通工具组合火车权数Q1汽车1.2轮船1.5火车与汽车O.7火车与轮船0.8汽车与轮船火车、汽车与轮船1.10.5经济落差修正权数B周边城市人均GDP/核心>70%城市人均GDP权数量O.81.01.270%≥比值≥45%<45%表3—2长春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时距组号经济距离范围1城市农安(33.5),九台(27.4),德惠(45.2),吉林(48.5),公主岭0<E<=50公里(31.9)四平(67.1),辽源(67.5)松原(74.4),永吉(74.3),磐石(61-9)250公里<E<=75公里伊通(70.8)375公里<E<=100公里桦甸(82.5),双辽(94.6)榆树(109.3),蛟河(106.8),舒兰(108.9),东丰县(104.4),4>100公里扶余(100.9)长岭(144.4),乾安(141.2)交通时距分析表中数据显示,长春与农安、九台、德惠、吉林四城市之间的关联度最高,其中吉林市的距长春市的距离最远,但是由于人均GDP较高,所以体现其交通时距与长春的关联度较高。(2)以城市引力分析法对长春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时距进行计算。引力是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能力,所谓城市引力是指两城市之间的相互吸引的能力。城市规模愈大,经济愈发达,引力场的范围和强度也就愈大口"。&=公式为:式中:I为城市间的引力;S为核心城市的场强;P为城市市区人口;V为城市市区GDP;i为周边城市;c为核心城市。表3—3长春与周边城市的引力计算结果分组编号1引力范围I>500100<I<=50010<I<=100城市23吉林(199),九台(135)四平(40),辽源(24),松原(36),农安(85),榆树(12),德惠(58),|华甸(10.5),磐石(28),伊通(10.8),公主岭(78.9)40<I<=10永吉(8.5),蛟河(5.4)。舒兰(6.17),双辽(6.2),东丰县(4.3),长岭(3.5),乾安(2.4),扶余(9.2)计算结果显示,目前长春市与周边城市的引力值均未能达到500。区域内引力范围2I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100—500的也只有吉林、九台两个城市。可见,长春市作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还不足够强大,对周围市、县之间的影响能力不够强大;加之周围市县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因此区域结构十分松散,甚至出现断层。(3)以城市场强分析法对长春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时距进行计算。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以“城市场强"评价一个地域内,其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能力的大小。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的范围啪1。场强模型,公式为:分析结论反映了本区域城市间经济上相互作用的空间结构,并可以此为依据(参考)划分出qf一1F表3—4长春与周边城市的场强分组编号1g一犯咋场强范围S>0.5城市农安(O.85)、九台(1.28)、公主岭(O.94)吉林(0.41)、四平(0.21)、辽源(O.21)、松原(0.17)、永吉(0.17)、桦甸20.1<S<=O.5(O.14)、磐石(O.25)、伊通(0.19)、双辽(0.11)、德惠(0.47)30.05<S<=0.10<S<=0.05蛟河(O.08)、舒兰(0.08)、榆树(0.08)、东丰县(0.09)、扶余(O.94)长岭(O.046)、乾安(O.048)4从前边的计算可以看出,长春市是在区域中首位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但其影响范围内还有空间空白区,说明其影响能力尚不够强大。本区域中其他市县,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影响也较弱,区域还关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城镇群。(4)以长春市为核心计算区域空间的影响范围结果经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到区域内各市县的判断向量(E’,I’,S’)。根据我国学者相关研究的结论,其判断标准为:若E,,I’,S’中有一个以上值为4,则不将相应的城市划入该核心城市影响范围,反之都划入核心城市影响范围。具体情况见下表:表3—5以长春市为核心计算都市区影响范围序号1234567城市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农安九台榆树判断向量(1,2,2)(2,2,2)(2,3,2)(2,3,2)(1,3,1)(1,2,1)(4,3,3)是否划入都市区是是是是是是否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德惠永吉蛟河桦甸舒兰磐石伊通公主岭双辽东丰县长岭乾安扶余(1,3,2)(2,4,2)(4,4,3)(:j,3,2)(4,4,3)(2,3,2)是否否是否是是是否否否否否(2,3,2)(1,3,1)(3,4,2)(4,4,3)(4,4,4)(4,4,4)(4,4,3)计算结果表明,以长春市为核心计算区域范围包括5个省内地级市,4个省直管市,共11个城市。分别为: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农安、九台、德惠、桦甸、磐石、伊通、公主岭。由于城市之间的引力和场强作用是自上而下的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在计算结果中的吉林、辽源、松原、四平等四城市在与长春市的相互作用的同时对下属城市同时也产生引力和场强的作用,因此…‘,7.。一?。7.-j‘j_.1.◆。本次以长春市为核心计算区域影响范围包括核心圈层、辐射圈层两部分。核心圈层包括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农安、九台、德惠、桦甸、磐石、伊通、公主岭11个城市,辐射圈层包括榆树、永吉、蛟河、舒兰、双辽、东丰、长岭、乾安、扶·。j..。’:’◆7_,一‘。’,·■.·4.:i,■.7.-_图3-1长春都市区影响范围示意图余9个城市。两圈层之问存在“空白区”,区域格局尚在构建中。3.3.2吉林市辐射范围运用与长春市同样的计算方法,对吉林市的交通时距、城市引力、城市场强进行分析,最终计算吉林市的辐射范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吉林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时距组号l23经济距离范围O<E<=50公里50公里<E<=75公里75公里<E<=100公里>100公里城市永吉(16.5),九台(46.1),长春(48.5),蛟河(46.6)桦甸(55.O),磐石(59.5),德惠(70.6),舒兰(59.2)农安(87.3),公主岭(99.3),榆树(91.1)伊通(160.7),四平(133.1),辽源(108.7)松原(110.4),双辽(169.7),4东丰县(126.4),扶余(110.8)长岭(297.5),乾安(225.9)从交通时距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吉林市与长春、永吉、九台、蛟河四城市之间的关联度最高。表3—7吉林与周边城市的引力计算结果组号l引力范围I>500100<I<=50010<I<=100城市2长春(101.2)永吉(86.4),九台(24.2),德惠(12),桦甸(12.0),磐石(15.5),蛟河(14.3),舒兰(10.6)3四平(5.3),辽源(4.7),松原(8.4)。农安(6.3),伊通(1.1),公主岭4O<I<=10(4.1),榆树(9.0),双辽(1.0),东丰县(1.5)。长岭(O.4),乾安(0.5),扶余(3.9)从表3—7吉林与周边城市的引力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显示,吉林市在区域中的影响力明显小于长春市。’一~表3—8吉林与周边城市的场强城市组号场强范围1S>0.5永吉(1.78)舒兰(0.14)、蛟河(O.22)、长春(0.21)、桦甸(O.16)、磐石(0.14)、20.1<S<=O.5九台(O.23)34O.05<S<=O.1O<S<=0.05榆树(0.06)、农安(0.06)长岭(0.01)、乾安(0.01)、四平(0.03)、德惠(0.01)、公主岭(O.049)、伊通(0.02)、双辽(0.02)、东丰县(0.03)、扶余(0.04)、辽源(O.04)、松原(0.04)从表3—8吉林与周边城市的场强的计算可以看出,吉林市对区域内各县市之间影响力也较弱。24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3—9以吉林市为核心计算都市区影响范围城市长春四平辽源松原农安九台榆树德惠永吉蛟河桦甸舒兰磐石伊通公主岭双辽东丰县长岭乾安扶余判断向量(1,2,2)(4,4,4)(4,4,4)(4,4,4)(3,4,3)(1,3,2)(3,4,3)(2,3,4)(1,3,1)(1,3,2)(2,3,2)(2。3,2)(2,3,2)(4,4,4)(3,4,4)(4。4,4)(4,4,4)(4,4,4)(4。4,4)(4,4。3)是否划入都市区是否否否否是否否是是是是是否否否否否否否从以上计算结果表明,以吉林市为核心计算其区域影响范围包括:长春、九台、永吉、蛟河、桦甸、磐石、舒兰。吉林市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其行政辖区内,其区域影响能力远远小于长春市。3.4辐射范围叠合分析3.4.1对比分析长春和吉林两市对周边城市的引力和场强对比分析。长春和吉林两市和周边城市的比较中,只有永吉、蛟河、桦甸、舒兰与长春市的关联度次于吉林,其他城市与长春的关联度均高于吉林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春跟吉林对周边城市的引力比较长春跟吉林对其他城市场强比较}}长吉春林一驿毒嚣i3.4.2边界城市位置判定以上通过都市区划分的方法对长春市都市区进行划分。下面利用断裂点理论判断边界城位置,同时用城市场力、场强对比分析对边界城市进行验证。断裂点理论啪1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P.D.Converse)于1949年对赖利(W.J.Reilly)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两个城市影响区域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公式如右图。式中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DAB为A、B两城市间的距离,PA为较大城市A的人口,PB为较小城市B的人口。d^断裂点公式m3:置详见下表。一惫1+√嚣.判断长春和沈阳、长春和哈尔城市之间断裂点位~、—\距离人口比值断裂点位置表3一10长春与沈阳、哈尔滨断裂点距离对比表长春一沈阳300k册300/506长春一哈尔滨250km300/460距沈阳163km距哈尔滨134k帕经分析,长春一沈阳断裂点位置大约在四平市;长春一哈尔滨之间断裂点位置大约在德惠市,哈尔滨对扶余县的吸引力已经远远超出长春。由此可以看出,长春市的腹地范围在沈阳和哈尔滨的挤压下,面临着逐步缩小的趋势。增强长春的辐射范围从公式看就是要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增加长春市的市区人口,就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便于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其核心也就是要把长春市做强做大。3.4.3边界城市所属区域分析对各个边界城市与区域内的中心城市长春的经济时距、城市引力、城市场强上,与区域外的中心城市长春、哈尔滨进行对比分析,判断中心城市的腹地范围。计算结果显示,四平、辽源、德惠、松原均应属于长春市的都市区,但是德惠市可能受到长春市和哈尔滨的双重辐射,但是长春市对于德惠的影响力更强。26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4.4区域划定基于以上的计算、分析结论,可以对本区域范围进行划定,并得出以下结论:长春市所处的区域长吉都市区,本区域结构较松散,目前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因此可以称之为长吉都市整合区。其范围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农安、九台、德惠、桦甸、磐石、伊通、公主岭、榆树、永吉、蛟河、舒兰、双辽、东丰、长岭、乾安、扶余。其中,长春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吉林市是次中心城市。3.4.5区域空间层次界定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发展中的时间、空间的变化,笔者按照区域内部关联的紧密度,界定区域空间层次:(1)区域空间与长春市关联的区域概念涉及长吉都市区、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东北地区、长吉图区域、大图们江和东北亚地区等,经过前一阶段的分析和划定,笔者认为:长吉都市区、吉林省中部城市群是长春市的直接影响区域,而东北地区、大图们江乃至东北亚等更大的区域范围,应作为区域的外部影响范围,是长春市的间接影响区域。经研究划定,长春市所在的区域是的长吉都市区,该区域与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范围基本一致,从区域发展目标的导向性来看,长吉都市整合区的概念更符合本阶段长春市发展的目标。(2)近域空间近域空间是长吉都市整合区的核心圈层,是按照区域动态发展的规律提出的。其范围包括长春市、农安、德惠、九台、双阳、伊通和公主岭。(3)中心城区空间中心城区是一个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专属名词,由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平原城市的中心城区,在没有空间制约条件时,一般都会出现功能分区,但在空间上则有序蔓生的情况。长春市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就属于这种情况,中心城区形态上基本一个整体,不宜做牵强的结构性划分。笔者认为,从功能划分的角度上,长春市的中心城区应该确定为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的空间,从而更加清晰的突出区域中心的职能。27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区域空间整合4.1影响因素叠加分析由以上几项影响因素的单项分析我们可以看:区域内的各项发展条件和资源中,优势与问题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提出与构建与区域发展目标相协同的整合思路,必须将各项影响因素叠加分析。叠加分析分为以下两项内容:4.1.1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长春市建设条件分析(1)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在生态现状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区域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水源护区以及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重要性评价,在分级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分级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表4—5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表权重0.1一级指标土地利用分值林地lO二级指标草地8水域8农用地居住用地滩涂湿地614未利用地1O.2水源保护区分值保护区内10周围涵养区6非涵养区10。1动物栖息地群分值农田4居民地l其他栖息地4水域1O.15风景区分值风景区内lO边界缓冲7无10.15生物多样性分值极高10中8比较高4一般2水域10.2生态敏感性分值极高10中8比较高6一般4低2O.1生态系统服务分值好10中6低2按照评价分值的高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分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即评价分值在8分以上的区域,重点保护区即评价分值在6—8分之间的区域,一般保护区即评价分值在4—6分的区域,引导开发区及评价分值在4分以下的区域,各分区面积见下表。28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6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分区及面积一览表分区名称引导开发区一般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核心保护区重要性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分值O一44—66—88—10面积(公顷)1401624171678810495641611076从下图可以看出,核心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和西部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以及重要河流水库等区域,广大的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不高。城市空间的拓展应避开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高的地区。一一.一’■—■·’¨..·‘图4.1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评价图(2)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区域内地形、地貌信息、地质基础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自然保护区、水域等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进行分析,识别自然条件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制约作用。表4—8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权重O.1一级指标土地利用分值二级指标林地0草地l湿地滩涂l居住地5农用地3水域O未利用地20.2地质分值地层河流湖泊O现代沉积2其它地层5断层lkm内21km外适宜50.1地貌分值山地l丘陵3台地5平原5O.2地形0—5度5一lo度10~15度大于15度29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值O.2532l水域分值自然保护松花江2饮马、伊通河2其他河湖2超出范围5保护区缓冲区内缓冲区外内O350.3区分值按照评价分值的高低,分值越高,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越大,越适宜城市建设。表4—9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分区及面积一览表分区名称不适宜建设用地较不适宜建设用地较适宜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适宜度及分值不适宜(0—2)较不适宜(2—3)较适宜(3—4)适宜(4—5)面积(公顷)184068475985615247961653716从下图可以看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农田区域,区域东部、南部地区由于地形、地貌条件和森林自然条件的原因而成为不适宜建设的区域,这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评价是一致的,即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大的区域就不适合城市建设。(3)生态适宜的城市发展空间评价依据GIS空间叠置分析的方法对生态环境状况和城市建设适宜性状况进行叠置分析,获取城市扩展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进行分级,以确定今后城市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量及其空问分布格局,详细结果如图所示。由于资料数据的限制,生态适宜的城市发展空间分析中没有考虑基本农田。但是从右图一’‘-■可以看出,未来适合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还是一分布在城市西南、东北方向以及西部区域,城为连片的城市建设用地。图4—2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市空间拓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基本农田这一主要限制要素。城市东南及南部地区不适宜作表4一lO生态适宜的城市发展空间评价一览表分区名称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适宜性不适宜较不适宜较适宜适宜30面积(公顷)187955612349001747832916764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2以判断空间的产业承载适宜性为目标的整合分析按照区域整合的理论,系统分析各项区域要素对长春市的城市建设空间利用影响。力图使前期研究的各项结论有机整合,使之成为有效引导长春市空间发展的依据。本阶段的研究重点确定为判断城市空间对产业承载适宜性。为此,笔者再次建立系统整合的思路对各类影响因素的叠加和整合。(1)建立对产业承载空间适宜性的评价和整合系统‘按照区域产业的分析结果,本长吉都市整合区的主要产业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按照三种产业的对区域空间要素的依存条件建立此系统。二一=空间要素、\区位哈大复合发展轴图乌复合发展轴要素其他次级发展轴与中心城市的距离生态要素地型(高、中、地)地貌(平原、台地、丘陵)表4—11产业承载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现代制造业+2+1+1O—lO一20—20O一2一1+200O一2022O2一22一2现代服务业中心型服务业+2+10O一2O都市农业O0创意消费型服务业+1+1O0OO一2+2+1+2O0O+2+10000O2220OO02—200OO0OO1O一2O0O2O2OO2—2—2—22—22—2O森林和草地农田河流和水系人居空间产业基础制造业服务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农业商业街、商圈基础设施机场公路铁路22O快速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廊道其它空间要素城市中心城市物流通道2—2—1—2城市山水大道2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中轴线风景名胜区环境良好居住区道路网密度(可达性)一2一2一2一22002l+2210100(2)各类空间的产业承载适宜性的整合通过建立的评价和整合系统对长吉都市区范围内的适建区进行空间适宜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指引,未来长春市的四类产业的空间(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一中心职能型、现代服务业一创意消费型、都市农业)在长春市范围内的布局应呈现以下规律,其中:适宜现代制造业的空间沿西南至东北,并经城市西部呈带带形分布;适宜中心职能型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中在现有城市中心并沿人民大街、解放大路呈十字方向延伸,其中,南向延伸趋势最强;创意消费型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则沿图乌轴、城市大黑山脉分布,并集中分布于长吉之间的散点状适建区之中,以山水大道附近最为强势;都市农业空间则最适宜与创意消费型的现代服务业相邻。4.2区域发展分析4.2.1区域发展阶段为了判断长吉都市区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趋势,笔者搜集长吉都市整合区内各县市2020年的规划预测数据,力图再次通过引力模型。通过长吉都市区内各市县2020年的规划预测数据进行引力模型的推算,可以看出,长春市对周边城市的引力以及周边城市形成的场强都在加强。经过判断,可以看出,长吉都市区20lO年一2020年中,主要是集聚效应在发挥作用,属于城镇群发展构建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如下图)。在此阶段,城镇群内部主要体现为核心城市的集聚效应,长春和吉林明确的目标指引下,确定各自分工,按照各自的功能做强做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在增强,与都市区内的各县市联系更加紧密。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本阶段由于核心城市的进一步极化。区域内各县市之间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2区域发展趋势趋势一,核心圈层成为建设重点。趋势二,城际合作深化,区域一体化显现。在核心圈层,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发展将以深化的城际合作方式体现。不断深化的城际合作,使长吉都市区的结构关系愈加紧密,逐步显现一体化的都市区。趋势三,中心城市进一步强大。体现为区域要素将进一步向中心城市聚集,核心圈层是未来发展的热点空间。4.2.3区域整合下的发展模式.在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战略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四大中心城市中,沈阳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的目标已经确立,大连依托港口优势,同样在向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而长春、哈尔滨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依旧迷茫。同时,长吉都市区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自身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转型需求。城市发展方向的选取,根据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关系,面临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科研、创新"驱动的创智城市、另一个是以“服务+创新"驱动的中心性城市。因此,要在转型中,坚持错位发展的原则,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才能占得先机,率先实现突破。长吉必须以构筑创智型城市为其发展目标。实现创智型城市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未来5.10年,长吉区域由工业城市向“工业+消费”城市转型,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成为探索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实践区。第二阶段:未来10一20年,长吉区域依托生态资源吸引力,由“工业+消费”城市向创智生态城市转型,不断吸纳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企业集聚,抢占产业链条制高点,培育创智产业,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建设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绿色宜居都市区。第三阶段:未来30.50年,长吉都市区域将跨入世界最富竞争力的绿色宣居都市行列,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智生态城市实践区。4.3长吉都市区空间整合4.3.1长吉都市区的构建途径在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时代,产业转型和生态构建是吉林省、长春市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两大途径,其中产业转型是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支撑,生态构建是以产业转型为目标,产业转型与生态构建两大途径的融合共将会激发出更大的生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释放更大的区位潜能,最终转化为独具地域和生态资源特色的强大生产力。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2长吉都市区的空间整合本次研究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尚不充分,初步提出长吉都市整合区的空间整合策略可以确定为“两圈两廊、梯次发展、轴线合作、强轴突破”。长吉都市区的整合将按照两个圈层,沿哈大、图乌两个复合发展廊道,梯次进行。其中:核心圈层发展:在未来的10年中,核心圈层是长吉都市区发展的重点。也是长吉一体化重要承载空间。核心圈层的发展模式体现为一体化。一体化的实施途径是“城际合作’’。按照合作方式可分为两类型,即:资源互补性合作和联合发展性合作。其中,资源互补性田¨:二.::嚣?:。施一:口墨碰虱田圆=嚣.譬:■”‘1。‘合作体现为长德合作(长春与德惠)、长农图4.3长春都市区空间发展示意图合作(长春与农安)、长九合作(长春与九台)、长平合作(长春与四平)、长伊合作(长春与伊通);联合发展型合作体现为长吉合作。长吉都市区整体发展:在未来的20—30年中,在核心圈层的带动下,发挥区域辐射作用,在长吉都市区范围内,逐步形成稳定协调的区域结构。届时,长春市将实现规划愿景,成为中国北方最具竞争力的绿色宜居都市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长春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5.1区域整合对长春市空间结构的影响5.1.1发展方向作为平原城市,起初,长春市的空间拓展的局限条件不多。在各个发展阶段,曾经提出过向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拓展;曾因西部大房身机场净空和西部沙化的影响,提出过“西控”;也曾提出过“X轴”Hu,即:西南一东北产业轴、东南一西北生态轴的发展设想。其实,这些提法都是在不同的时期和尺度下提出,并不矛盾。笔者认为,“城市发展方向”一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分别含有拓张、聚集和构建三种含义,同时,城市发展方向中要体现城市功能的发展。其中:在近建成区,按照我们对长吉都市整合区的区域发展阶段还处于吸纳一扩张阶段的判定,仍会出现一定的综合圈层拓张;在近域,城市制造业将沿着主要轴线发展,形成聚集的产业集群或产业带;在区域中,还存在着主观构建的发展、新的城市产业和功能的进入,这种发展一般依托资源禀赋,还有一定的跳跃性,如新城的选址。按照区域影响因素叠加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区域中看来,长春市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沿西南、东北和东部。在近域,主要拓展空间在形态和功能上有着更精细化的差异。与哈大轴一致的沿西南、东北方向发展,将形成制造业的产业带,空间上也呈聚集的态势。在城市东部,虽是城市产业的重要构建空间,但却不是空间拓张、产业聚集的主要方向,在此方向上,受图乌轴的影响,并依托长吉之间生态自然资源条件,存在着建设生态新城的可能,新城的适宜承担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即“智造业"。在中心城区,城市还会存在小规模的综合功能托张,城市西部很可能因空间限制因素较少,成为联络西南、东北两大产业带的配套空间。5.1.2战略空间识别(1)区域空间长吉都市整合区是一个双核的大都市圈,由长春、吉林,一主一副两个核心城市的都市圈影响范围综合和叠加构成的,也可以说是由长春的都市圈和吉林市的都市圈有机叠加,形成具有新兴区域职能、功能更加合理城镇群,可称之为长吉都市整合区。长吉都市整合区是东北地区的哈大复合发展轴上四大城镇群之一。其主要的发展轴是哈大和图乌轴线。其中,哈大是当前推动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主轴,是资源与制造业的发展轴线;图乌是增进区域合作机遇发展轴和长吉图体系的联系轴,应该作为机遇主轴,适宜发展新兴产业。按照前期区域发展阶段的判断,长吉都市整合区在目前以及未来的10年里,其发35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展阶段还处于城镇群发展的第二阶段并逐步向第三阶段迈进。本发展阶段在城镇群内主要体现的集聚效应,其中,核心城市的极化将更加突出,以实现带动整个城镇群的发展良性发展。因此,长春市在此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做大核心并加强县市联系的理念,也是最符合目前发展趋势的空间格局。通过重点强化核心职能、发展近域空间,实现做强长春和加强长春对周边辐射功能的空间结构形态指引。(2)近域空间其范围包括长春市、农安、德惠、九台、双阳、伊通和公主岭。通过之前对区域空间要素分析、发展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域空间长春市在本阶段发展建设的重点,整合的重点在近域空间。在长春市近域空间内,各项区域要素也十分清晰,长春市未来城市结构的拉开主要体现近域空间结构、功能的构建。产业空间适宜性的分析可以看到,现代制造业和创意消费型的现代服务业都集中在近域内的发展空间中。(3)中心城区空间中心城区的发展重点应突出区域中心型现代服务业的建设,以绿色依据的生态建设理念,精细化的梳理城市空间和功能,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区域增长、面向东北亚国际平台的区域核心。5.1.3对长春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基于前期分析以及对长春市战略空间的识别,笔者认为:(1)在区域整合的视角下研究长春市的空间结构,必须建立空间分层、时序分段的思路。(2)必须确定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总体指导区域要素整合,并在各个空间圈层制定鲜明、有效的空间引导思路。(3)在以区域发展时序的观点下,本阶段对长春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可能集中体现某一特定圈层。5.2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研究5.2.1空间优化模式探讨2005年的长春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在城市结构的研究中,编制单位提出了“由产业到空间"的规划思路,确立的中心城区“双心两翼”的城市空间结构和规划区“一城、一区、十组团、九城镇”的城镇空间组织体系。近年来,当我们解析“摊大饼”和“工业围城”的现象时,不得不反思“产业一空间"的先后存在逻辑关系,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城市规划必须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提出结构和功能的明确引导。今天,我们建立以区域整合的视角来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其实质是在确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立区域发展目标的情况下,以综合地理学的方法,在前期对区域中各类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对长春市城市结构的空间优化模式讨论。可以看到“产业一空间”是在,发展”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提出的。在我们倡导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仅仅“发展"是不够的。因此,在“产业一空间"的模式之前,必须加以科学:协调、可持续的人与环境共生的理念。5.2.2空间优化模式构建一以生态城市为基本模型的城市圈层j·通过前期分析,进一步明晰城市在各空间尺度下将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态的判断。因此,我们延展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模型,按照城市生态学的理论,构建长春市的城市空间结构。首先,将城市按照区域、近域和中心城区(近建成区)划分为城市核心圈、生态控制圈层、自然生态圈。(1)城市核心圈中央的城市核心圈层主要为城市中心城区(近建成区),是我们传统认为的“城市”,主要为居住、生活、商业金融、文化等主体功能,生态空间主要是城市绿化空间为主。(2)自然生态圈外围自然生态圈层是大区域的生态基质,是城市最重要的基本养护空间,包括山地、农田、森林、草地和大面积湖泊湿地和水系等自然生态空间。(3)生态控制圈层以上两个圈层中央是生态控制圈层。笔者认为生态控制圈层的构建是生态城市模型建设的关键。生态控制圈层是人工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过渡带、是城市空间拓展的前沿阵地、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能量、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外围自然基质向城市空间渗透的圈层,类似于生物细胞壁的功能;同时,该圈层也是城市功能向外拓展、集聚和构建的空间。因此,城市生态系统中半自然生态圈层(即城市空间拓展圈层)是塑造生态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转变的主要空间。该圈层既要保证适度的建设需求,也要确保外围自然生态圈层向内输送通道的畅通。基于此构想,笔者认为生态控制圈层主要为绿楔(生态通道)、环形通道、生态组团三项功能。其中:绿楔是联系外围自然生态圈层和中央的城市核心圈层的生态廊道,其必须确保开敞性、贯通性和一定的宽度。绿楔一般由林带、农田、湿地、果园等要素组成,其中可以布置低密度的游乐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环形通道是介于圈层边缘的综合通道和隔离绿带,其宽度约为1000米左右,其形式为在绿化林地中布置交通性环线、信息通道、基础设施廊道等。37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态组团是承担城市功能的外围组团,生态组团尺度不宜超过15平方公里,由多个组团组成的组团轴带沿主要交通轴延伸,组团之间布置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生态组团与楔形绿地有明确的边界界定。随着生态组团组成数量、在城市区位和承载功能的不同,可以形成散点状的卫星城、指状或带型城市、网络城市等各种近域的空间结构。环形通道+生态组团的模式在生态控制圈层可能会多次初次出现,形成多各圈层。图5—1生态控制圈层示意图5.2.3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在区域整合的背景下,在长春生态城市三大圈层模型的理念下,提出长春市空间结构方案。(1)区域空间结构围绕着长吉之间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在长吉都市区核心区内将形成“两核、绿网、多点”的空间结构和“三带”的功能布局。两核:依托长春市、吉林市两个特大核心城市。绿网:利用长吉之间优质生态资源,构建快速便捷的绿色交通道路网络体系和生态怡入的景观道路网络体系。多点:在绿色网络之间,点式布置着承担不同创智功能生态组团,利用优质的生态资源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实现产业的转型和不断升级,形成创智产业与生态城市的融合。三带:实施产业转型和生态构建两大策略,形成“三带”的功能布局。图5.2长春都市区空间发展构想图38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部现代制造业产业带:沿长春西部复合货运通道、长吉北线、舒梅通道发展,由长春西南汽车产业基地、长春西部轨道客车产业基地、长东北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九台产业基地、吉林西北部产业基地组成,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形成横跨于哈大经济轴线上的巨型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中部高端服务业产业带:在长吉之间沿长吉高速,由莲花山高端休闲消费中心、生态会展中心、度假中心、左家生态旅游度假中心等节点和龙嘉机场、高铁、西营城镇交通枢纽换乘中心、优质信息高速公路等设施组成,是带动北带和南带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动长吉一体化实施的重要支点。南部创智生态产业带:沿长春东部山水大道、长吉南线等,在长吉之间生态环境优良的大黑山脉低山丘陵之中,点式布置若干各具产业特色的生态创智小镇,形成创智生态产业带,最终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态创智新城。(2)近域空间结构在区域整合理论指引下,按照打造“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按照西南一东北,“西产业、东生态’’平行发展的思路,在长春市的近域空间提出“两轴、两带”的空间发展设想。同时,按照生态控制圈层中“绿楔(生j态通道)、环形通道、生态组团三项功能”,根据各个发展方向上的不同空间需求,形成“带型+指状+星座”的近域城市空间形态。其中:/.~皇.两轴是指在城市西部“复合货运通道”7和城市东部的“山水大道’’。两带是指在长春市西南至东北方向,构图5.3长春市近域空间结构图筑西部产业发展带和东部生态功能带的空间战略。即:在城市西部沿复合货运通道构筑“现代制造业发展带’’。现代制造业发展带由西南汽车工业区、西部轨道客车园区、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等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及其配套产业园区组成,各产业园区之间预留有多功能的楔形生态绿地相间。在城市东部沿山水大道构筑“城市生态功能带”,保护和利用大黑山脉的生态资源,连接新立城水库、净月潭等区域,建设功能多样的“城市生态功能带"并承载创意消费型一现代服务业的职能。(3)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现有中心城区沿通过人民大街和伊通河人文、自然复合发展轴的整体发展、纵向拉开,突出城市中心体系建设,解决城市服务功能结构性缺失的问题,精细化梳理城市空39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问和职能,强化区域性中心职能,不断增强对外开放能力,提升城市空间宜居性,打造功能完备的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5.2.4多中心结构优化方案未来的城市中心体系,是由多中心网络下集合而成的中心结构,在长春市近域将形成两套“中心网络",并体现以下特征:(1)辐射“两极化’’国际高端服务和生态创智中心:在长春东部,依托长吉之间的生态网络,建设高端消费中心、生态会展中心、度假中心以及各具特色的创智中心等,共同构成辐射东北亚区域的高端服务、生态创智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中心区,由城市cBD、产业中心、商业中心等共同构成具有强大服务职能的“网络中心’’,是辐射东北地区和服务省域的综合服务中心。(2)布局“网络化’’两级中心都是基于网络化的复合多中心体系构成。其中:国际高端服务和生态创智中心,依托东部图5-4长春市近域多中心发展构想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以绿网为骨架,串联各个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依托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以路网为骨架,串联各个中心。网络化的中心体系是有效支撑千万级人口大都市区的必然选择。(3)成长“轨道化”城市多中心的成长与培育,必须结合大运量轨道交通的建设。依托轨道交通线路的延展,围绕普通列车、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地铁、轻轨等站点周边地区,打造城市中心,拉开城市结构。5.3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政策建议53.1突破行政壁垒,协调区划,构建目标协同的区域发展空间在城市发展进入城镇群时代,城市的空间优化也离不开区域协同的策略。因此,长春市必须突破行政及现有规划限制,从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定位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在制定区域中各类发展规划时,做到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近期来讲,就是要突破行政规划限制,在行政区划上要将公主岭、伊通纳入长春市行政范围,在策略上协同吉林,逐步形成吉林省中部紧密联系、协调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展的城镇群。5.3.2依托区域优势,提高城市的国际和区域职能面向东北亚,提高长春市的国际和区域职能,积极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制定提高市场国际化和有利于企业跨国投资的鼓励政策,完善金融、技术研发、商务服务的市场化机制,搭建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的平台。打造东北亚资源要素集聚高地、产业和科技创新高地、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东北亚国际商务服务基地。加强与吉林市的城市协作,完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长吉两地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旅游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合作。依托山水优势,不断提升长吉地区的国际影响力。5.3.3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升级,构建富于竞争力的城市生态格局在生态文明时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生态资源就是竞争力、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格局构建目的一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建设绿色宜居生活空间;二是激发生态资源的绿色生产力,促进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5.3.4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协调创新农村城镇化模式,实现农村生活环境的城镇化。发挥优良的生态基础优势,优先发展绿色农业,走精品化农业发展的道路,带动区域的农业发展的现代化。5.3.5建设区域协同的支撑系统加强长吉大都市区支撑系统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与合作,协调解决跨地区、跨流域重大环境问题。共同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地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加强区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协调,共同编制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区域能源和水资源的共享;实现在长吉大都市区内空港物流、重大交通设施和重大基础设施、廊道以及环保设施的共建共享。4l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确定,长春市所处的区域为长吉都市区,其区域内部结构尚处于集聚阶段,需要有序整合。长吉都市区内,区域整合对长春市空间发展的将在各区域圈层产生不同的影响,长春市的近域空间是未来10年发展建设的重点。区域发展策略的落实和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将主要在长春市的近域空间进行。区域整合是基本方法,还必须确立明确的目标导向,要以科学发展为总领,建立“生态一产业一空间’’优化思路。在区域整合理论指引下,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按照区域、近域、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提出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其中,按照西南一东北,“西产业、东生态"平行发展的思路,在长春市的近域空间可确定“两轴、两带”的空间发展设想。通过此次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结论的研究进展,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将在未来的研究中持续探索。一是在区域的城镇体系构架方面;二是在长春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方面;三是对长吉之间空间结构的进一步研究。42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Fpellroux.Economicforspace【M】.QuanerlyaJo啪alofeconomics:Theo拶锄dapplication,64(2).89Bulletill,200【2】Hall,P.C11ristallerglobalage伽.CaWCRese∞hl(59)【3】王士君,高群.论长春一吉林城市整合发展【J】.经济地理,2001.21(5):593【4】王士君,吴嫦娥.东北城市组群整合关系及其调控机制——以长春市、吉林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4.59(增刊):116-124【5】苗长虹、樊杰、张文忠.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J】.经济地理.2002.22(6):644.650【6】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1997(6):122-132.【7】w.1li锄C,wheat∞.AT1leoⅨl974.9(2):223-23.【8】SRcomparatiVe蚴ic觚alysisof瑚.b硒spatials咖c缸lre【J】.J叫malofEc∞omicJollIIson,J锄esBK挑.Urb锄spatials仉lctu聆:An柚alysisw油aVa拶ingc∞伍ci∞tmodel【J】.JoumalofUrb锄Ec∞omics,1980.7(2):141·154.【9】张京祥.西方城镇群体空间研究之评述【J】.国外城市规划,1999(1):31.42.【10】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l】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匕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2】庄林德,张京祥冲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3】吴启焰,朱喜钢.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l,17(2):46-50.【14】朱舜,高丽娜.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及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4):ll0.【15】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J】.地域开发与研究,1997,16(2):l-4【16】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7):7-14.【17】石菘.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149(1):50·52.【18】杨上广,王春兰.国外城市社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综述及政策启示【J】。2007(2):42-50【19】宁越敏.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区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84,39(6):163一172.【20】阎小培,柴彦威,张志斌.广州CBD的功能特征与空间结构【J】.人文地理,2000,55(4):475-486【21】夏永祥.城市体系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江海学刊,2007(2):36-40.【22】王开泳,肖玲,王淑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回顾与展望【J】.热带地理,2005,25(1):28·32.【23】马仁锋,刘修通,张艳.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研究的评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2):35-40.【24】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一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1990,20(2):400-409.【25】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3):19-23.【26】周彬学.城市边缘区区域空间一体化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一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43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2):73-76.【27】甄峰,顾朝林.信息时代空间结构新进展【J】.地理研究,2002,21(2):257—266.[28】冒亚龙,欧阳梅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J】.规划师,2006(12):77-79.【29】吕安民.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转换叨.干旱区地理,2002.25:170-175.【30】‘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31】‘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32】<吉林省中部城市群规划(2006-2020)》【33】李彦军.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武汉都市圈的划分【EB/oL】.2009【34】吴文恒,牛叔文,董晓峰.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原理及对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启示【J】.干旱区地理,2007(2):311.319【35】陈斌.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一以南京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为例【J】【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36】长春市统计年鉴2010年【37】李彦军.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武汉都市圈的划分【EB/oL】.2009【38】李彦军.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武汉都市圈的划分【EB,oL】.2009【39】闫卫阳,秦耀辰,郭庆胜,李圣权.城市断裂点理论的验证、扩展及应用【J】.人文地理,2003,19(2):12·16【40】吴殿廷,朱青.区域定量划分方法的初步研究——兼论用断裂点理论进行区域划分问题【J】.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39(3):412-416【4l】‘长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3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在我从事了12年规划设计工作后,带着一份欣喜,重新回到校园,并有幸师从于王士君老师门下学习。回顾三年来的学校与工作,得到了许多人的无私帮助与支持。在硕士论文定稿之际,向给予我真诚帮助的老师、同学、家人和同事颔首致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士君教授,在我研修期间,老师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和支持,给了我迎接艰辛和挑战的信心。三年来,老师以严谨的学风引领我,以宽广的胸怀包容我,更以敏锐的思维启发我,以宽厚的师德感染我。多少次艰难的时候,总因想到有老师无限的支持而充满勇气,在此向我的恩师致敬!感谢李诚固、修春亮、杨青山、梅林等各位老师,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众多老师的帮助和体谅。感谢同门师兄、师弟的帮助,感谢宋飚、冯章宪两位老师,感谢王永超、贾建生两位师弟对我的无私帮助,祝愿永超和建生在新的工作和学习中都更加出色!感谢我的家人给了我广阔的空间和温暖的港湾,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感谢我的同事,感谢我们研究中心的所有弟兄,希望我们的城市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更加美好1王昊昱2011年5月15日长春45区域整合视角下的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王昊昱

东北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J0058075.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