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2024-05-07 来源:好走旅游网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P3,9)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三大规律。(P40,43)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3、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3)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95)

第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心主义 的根本标准,体现了历史观上两种根本性对立的立场。

第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历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 的根本问题。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P235-237)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

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大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

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

3、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4)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P30)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姐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意识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一如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P58)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意义: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

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131)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简述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P255)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2、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个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的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l)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 )材料 4 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 l )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2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二)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自动化水平达到了空前规模,20

世纪60年代工业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除了“蓝领”和“白领”以外,有增添了“钢领”即机器人。由此,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声称劳动价值论过时了,现代化的机器和劳动一样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不如丹尼尔·贝尔说:“在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起着决定作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要改变,过去是劳动创造价值,现在是知识和技术创造价值。”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指出:“在信息经济社会,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的。”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价值和使用价值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的观点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

(1)上述观点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现代化的机器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但并没有创造更多的价值,当然,率先采用现代化机器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上述观点也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现代化机器只是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不会创造新价值。工人的劳动和剩余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是因为这些企业工人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二是因为它们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1)材料l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