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材料工程系 刘希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着眼点应放在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上。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
在当今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只有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加快教学改革创新,突破长期形成的按传统,积极探索具有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新途径和新方式,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质量要求。
一、加深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先导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着眼点应放在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上。为此,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要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弄清高职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特定内涵以及影响和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何谓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认为,人才培养质量不等同于人才质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既包含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也包含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品质。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高职院校要在坚持全面发展质量标准和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质量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建立多种规格的质量标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途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以满足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适应差别化竞争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模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贯穿于学校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不但要关注一节课、一次考试,而且要从某一较长的教学阶段,甚至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开始到毕业设计任务的结束为止的全过程来检验、评价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教学中要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单凭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考试成绩来认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质量,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也是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我们应建立涵盖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指标的评价标准,并据此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进行全面观察和综合评价。学校的任何教学过程,都有一定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质量要求。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人才培养环境泛指所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学校的基础设施、实训设备等硬件资源是人才培养的硬环境,高等学校的学术、人文环境和作为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企业环境等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软环境。以增加设备投入、改善实训条件为代表的硬环境建设固然重要,但相比
2
之下,软环境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机制也是一种软环境,它折射出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对教师和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关系到能否激发教学双方的动力和活力,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学校在设计和运行教学管理制度时,从“管理就是服务”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更多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二、改革高职教学模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步骤,都存在质量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教学模式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系统而综合地组合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整体地操作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形式。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其目的是要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理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最优化。高等教育传统的理论教学大多以学科和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体现“学科本位”“认知本位”,这种教学模式维护学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有悖于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合
3
作关系;就是要贯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能力本位”,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2.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有效教学模式的运用。实际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多样而丰富的,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多方面的,试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并交替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共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主题所规定的任务。要用现代教学论和职业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既有认知目标,又有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要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目标,通过每个单元、每个环节目标的综合积累,形成最终的教学成果。以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侧重方面为核心目标的不同教学模式,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问题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独立人格和协作能力。发现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它是设计教学模式程序和操作体系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各门课程和各项活动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加以灵活地运用。
3.以模式管理为引导,促进主导教学模式的推广。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必须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管理。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激励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改革原有的教学过程与结构。要开展评优与奖励,有效促使教学模式的运用从教师个体的活动转化为教师群体的活动,促进教学模式的推广。要加强调控、指导、评价、考核,确立教学模式运用时的具体操作标准和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过程。高职院校应从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确立一些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并以此来推广主导性教学模式。工学交替、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订单培养
4
等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无疑是适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学校要组织和引导教师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并通过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推广,使主导性教学模式逐步为大部分教师所认同、掌握和采用。教学模式的管理将使学校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终端管理转为教学的过程管理,是当前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最佳切入点,体现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有利于培育和形成学校的教学精神、教学风格和新的教学传统。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