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诗语言锤炼艺术

2021-01-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窒堡 一. 杜诗语言锤炼艺术 O杨希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要】杜诗语言的凝练是后人所叹服的,其在语言上的锤炼精神为后学者继承发扬。本文从杜甫炼字、 炼句两个方面研究杜诗语言的锤炼艺术,领略其诗语言风格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杜甫;炼字;炼句 锤炼即指作诗时对字词句反复推敲,使其在特定的语境下 准确、生动、形象地传情达意。杜甫是古典诗歌语言艺术的大 师。他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又有“新诗改罢自 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还有“毫发无遗憾”。这些都说明他在语 言锤炼上的执著精神,从而也使得杜诗成为语言锤炼艺术的一 面旗帜。杜诗语言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炼字、炼句上。 一(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例(1)中,红花着雨,用一“湿”字来描写它,自然真切,胜过 用“润”、“艳”、“落”诸字;例(2)中,燕体轻,不胜风吹,故“斜”, 这个“斜”字,用得自然贴切;例(3)中,“峻”写马的外貌峻,“轻” 写马的疾驰,两字抓住了马的特点;在例(4)中,“破”字,强调国 家的惨败,“深”字,突出满目凄然状。 3.副词的锤炼。副词选择精当可以使达意准确、生动,起到 言简意赅的效果。例如: 、炼字 字词锤炼之功,称为“炼字”。炼字主要是指动词、形容词的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2)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 (3)今夜廓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 锤炼。因动词、形容词具有描摹、修饰作用,更能造成刻画事物、 描写人物言行思想的生动性。另外,还有副词、虚词、叠音词的 锤炼。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例(1)中,一个“从”字点明了时令,由夏季转入秋季;例(2) 中,两个“先”字,强调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例(3)中,一个 1.动词的锤炼。精心选择动词可以准确地描写事物的动 态,使事物栩栩如生。例如: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春夜喜雨》) (《旅夜书怀》) “独”字,写出了作者和妻子天各一方,不能团聚,及小儿女们的 天真幼稚;例(4)中,一个“更”字,可见愁之深,衰老之快。 4.虚词的锤炼。在我国近体诗中,虚词出现的频率不高,却 有不凡的艺术魅力。看似信手拈来,实是诗人千锤百炼的艺术 结晶。例如: (2)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哀江头》) (4)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例(1)中,“潜”、“润”二字颇为准确、传神,把初春小雨悄无 声息、滋润万物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成为炼字的范例;例 (2)中,一“锁”字,便把往日之繁华和眼前之萧条并列在一起, (1)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 巧妙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例(3)中, “垂”、“涌”很见锤炼之功。诗人极目远眺,繁星犹垂落大地,一 个“垂”字把天地相接的情形描绘得极为生动。夜晚,月光洒在 江面上,随波流动,一个“涌”字把大江波涛汹涌的情形描绘得 (2)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春日忆李白》)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岳》) 在例(1)中,“如”、“岂”两个虚词,一虚一实,一因一果,逼 问有力;在例(2)中,“也”、“然”两个助词,作用非凡,加强了赞 美的语气;在例(3)中,“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语气词,用于旬 首,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别致而有新意,可见作者的炼字之 功。 极为传神;例(4)中,一“潜”字,表现悲辛之深。比用一个“生”或 “有”字,要生动精细多。 2.形容词锤炼。精心选择形容词能准确地描摹事物的性 质、状态,使人如视其状,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取得最佳的绘景 摹状的表达效果。例如: 5.叠音词的运用。指两个相同的词素临时组合而使用的合 成词。如关关、啾啾、茫茫、侃侃、姗姗,等等。诗歌里恰当地运用 叠音词,可产生和谐悦耳的音律,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之感。叠音词铿锵悦耳,能大大增强诗歌的音乐美。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 (1)林花着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2)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3)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房兵曹胡马》) (1)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曲江》) [作者简介]杨希英,女,山东聊城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方言学。 刊I∞ 语文学刊 (2)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春宿左省》) 比欢快的感情;在例(2)中,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本是 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 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凄凉冷 落的气氛,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例(3)中,一联之中,形、神、 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落”、“飞”、“黄”、“白”,极写落 (3)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秦州杂诗》其七) (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客至》) 在例(1)中,“深深”绘蝴蝶在花中飞舞的时隐时现之景, “款款”绘蜻蜓缓缓飞舞的悠闲之态,一幅夏日优美的风景图逼 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例(2)中,“啾啾”描绘傍晚空中投林栖 息的鸟儿飞鸣而过,自然真切,如临其境;在例(3)中,“莽莽”二 字,描绘了山川的绵延高大和雄奇莽苍之气势;在例(4)中,“日 日”来,突出了环境僻静清幽,增添了作者的隐逸情趣。 二、炼旬 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音色相和,生动而传神;在例(4) 中,“清”、“白”两种颜色形成鲜明的对照,“啸哀”、“飞回”描绘 出猿鸣鸟飞一幅秋高气爽的精美图画。 3.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虚、实本是我国绘画的传统技法, 诗歌借鉴了我国绘画的这种方法。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 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 界;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 实相生是指虚、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 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中的意象, 拓宽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虚实结合这一 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在诗人杜甫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收 到了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例如: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望岳》) (《春望》) 描绘出事物的声、色、态、神。清人吴雷发在《说诗管蒯》中 说:“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句中有旬,味外 有味,诗之绝类离群者也。”即写诗要做到虚实相间,态神并茂, 音味相和。强调炼句之法,切忌静止孤立,要运用多种手法,达 到“辞理”与“意兴”的统一。 1.动静结合。在古代诗歌中,诗人们为了创造出优美和谐 的意境,特别注意动态、静态的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 景手法。例如: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绝句》) (3)今夜廓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 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4)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在例(1)中,虚实结合,一“割”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 充满活力,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峻的气势;在例(2)中,作者用“移 情”手法,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了在战乱年代的掠恐心理 (2)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3)沙头宿鸯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漫成一首》) (4)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答李儋》) 在例(1)中,既有燕子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酣睡的静 态写照。燕子的繁忙暗含春天的生机,鸳鸯的闲适则蕴含温柔 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在例(2)中,前两句静态描写,后 两句用“舞”、“啼”两动词注入了生命和运动,描绘出蝶飞、鸟鸣 满院春色的热闹景象;在例(3)中,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 和恨别情绪,形象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化虚为实”;在例 (3)中,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已如何思乡,而却说妻子如何思念自 己,立意巧妙、新颖。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令读者驰骋想象 于虚实之间;在例(4)中,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 作者抓住了江上月景之特点,富于诗情画意,写得逼真又传神, 可见诗人体物之工;在例(4)中,一联之内虚实相问,形成鲜明 对比,抒发了作者物是人非之伤感。 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比,是遐想,是虚写。因实而虚,虚 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点。字面称赞花府乐歌之美, 实际是讥讽。 2.音色相和。就是将绘色和绘声结合起来,以增强读者从 听觉与视觉接受艺术的美感魅力,力求炼句的声色俱佳。例如: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绝句》) 【参考文献】 【l】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M】.语文出版社,1996. 【3】赵仲才.诗词写作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oo7. 【4】董味甘,等.普通写作学[M】.重庆出版社,1986. (《发潭州》) (3)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登高>) 在例(1)中,一联中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 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绘,传达出无 (上接第5O页) 演剧型复述:就是将戏剧语言改变为陈述性语言,复述剧 本主要内容。如《威尼斯商人》、《变脸》、《音乐之声》等编者都安 排了这种复述训练。 一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复述适宜于高年级学生。创造性复述根据 不同的训练目的,可以进行以下多形式训练:一是改变课文的文 体形式,如将《桃花源记>、 忌讽齐王纳谏》、《童趣》等文言文 改变为白话,将诗歌《天净沙・秋思》、《木兰诗》、《郭沫若诗两首》 等改变为散文形式复述;二是改变课文中的人称,比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我的第一本书》等第一人称的就要求改变为第三人 称复述;三是改变文章的结构,比如倒叙、顺叙、插叙的变换;四 是补充课文的情节,可以补充开头,可以补充结尾,也可以补充 细节,这一点最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联想想象能力。 般地说,常识性课文可以作简要的提纲式复述,ii 文艺 性强的记叙文,不仅适合扼要的复述,也适合作为详细复述。剧 本型课文则可以作为演剧型复述材料。 我们总觉得,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不管是现代创新教 法,还是传统教法,只要是围绕教学目标、适合学情、切合教材 内容特点的方法和策略都是有效的,“复述”,作为一种传统而 有效的训练形式应当受到重视。 89 iI 要 E I b1 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