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杜诗意象的突破和发展

2022-08-24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7期 2006年7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nggaa ̄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01.27 No.7 Ju1.20o6 论杜诗意象的突破和发展 刘景会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意象”一词也许是中国诗学中最具特征性的术语之一。杜甫的意象思维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他 的意象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都有不少他人难以比拟的地方。杜甫常常把前人诗中很少出现的日常生活题材入诗, 塑造了许多日常生活意象。杜甫不仅在突破传统意象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而且在发展新的意象方面有其积极的作 用。 关键词:杜甫;意象;日常生活意象 中围分类号:I2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718(2006)07-0037-04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歌在反映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 社会政治事件、时代动乱及民生疮痍等方面,都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被誉为“诗史”【 】 ‘ )就题材而言,杜甫所写的,主要是时事,是战乱 。的内容、语言方面造成了类型化、程式化倾向,束缚 了诗歌的发展。正如林庚在《唐诗综论》中所说的 “然而这些敏感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滥 调,一种无病呻吟,于是新的敏感的事物,便又成为 生活中的必要了”四(啪)。 林庚所说的后来形成一种滥调的事物,到了诗 歌发展的高潮一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已经慢慢 和民生疾苦。除此之外,他也写日常生活中琐细的 物事,写闲适的物趣。而这些题材大多是通过对传 统意象的突破和对新的日常生活意象的发展来表 现的。 一、杜诗对传统意象的突破 地露出了它的弊端。杜甫大胆地进行自觉的探索,摆 脱了传统意象的束缚,恢复了意象本来的面目,使 这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物象又焕发了青春。 下面试以“蝉”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古人认为 “蝉”是靠吸风饮露来维持生命的,因此把蝉看作是 洁身自爱、品质高洁的化身,常用它来比拟高人隐 士。历来最有名的咏蝉诗莫过于骆宾王的《在狱咏 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 《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 予心? 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 产物。诗歌的意象,是千百人集体创造的成果。这种 按照历史继承关系进行共同创造的一个积极的结 果,是使意象日趋纯熟化、定型化,造成了唐诗空前 繁荣的局面。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过:“古诗之 妙,专术意象。”意象的使用,更利于诗歌的凝练,寄 托灵感,构成“心物对应”,从而创造真正意义上的 诗美。但这种意象的纯熟化、定型化发展到一定的 限度,同时也就开始走向它的反面。诗歌是语言的 艺术,作为意象外壳的语词,应当是那些具有表象 性的词汇。而我们之所以把这种与一定的意象对应 语词称为表象性的语词以区别于其它概念化的语 词,就是因为它们带有形象性、具体性和情感性。但 是这种东西使用多了、久了,它们所具有的感情特 点也就慢慢地减弱,一旦被赋有一种固定的公式化 的意义,其与所谓概念性语词的差距也就逐渐消失 了。回 ’言美人必日芳草,论离别则言杨柳,在诗歌 收稿日期:2006-05-07 诗人虽在咏蝉,却写入自己的遭遇,是借咏蝉而自 喻。在这首诗中,我们已经很难找到那个夏天聒躁、 让人生厌的蝉了。诗中的蝉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的蝉 了,而是文人笔下所赋予的新的风貌,是高洁的化 身。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草堂 蜇恐临秋集,山里蝉声薄暮悲”(《早秋山中作》)也 写到了蝉声。当我们读到这两句诗时,脑海里很自 然就会浮现一幅清幽的画面,秋暮山中的蝉鸣蜇响 作者简介:刘景会(1983一),女,山东临沂人,古代文学唐宋方向研究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8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7卷第7期 撩人愁思,但却很难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似乎 这样的情景很难在生活中感受到,这里的蝉鸣仍有 着高人隐士的影子。 但是,蝉到了杜甫诗中,似乎又让我们找到了 那在诗歌中早已消失的生活中熟悉的蝉了。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 城南楼。 傍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 酒不。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 惊秋。 巢多众乌斗,叶密呜蝉稠。苦遭此物聒,孰谓吾 庐幽。 水花晚色静,庶足充淹留。预恐樽中尽,更起为 君谋。 (《夏日李公见访》) 此诗因李公见访而写。先叙所居景事,而兼述留饮 之情。后写清风左右至,方喜凉气披襟,忽而鸟斗蝉 鸣,又觉繁声聒耳。这让我们情不自禁就会想起夏 日一个鸟叫蝉鸣、聒人心烦的午后。杜诗中的蝉,不 再是失意文人笔下的高洁的带有诗人影子的昆虫, 而是恢复了自己的特征的大自然的昆虫。 竹的秀色韵味,历来受到文人的喜爱,更使它 成为品质高洁的象征。早在《诗经・淇奥》中,就有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 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 俗不可医。”他从士大夫人格美的角度立论,是人们 耳熟能详的名言。竹在这里也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杜甫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 首》其四,却一反他平日爱竹的趣味,称之为“恶竹” 了: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诗人从JlI东北赶回成都,在途中给成都尹兼剑南节 度使严武的诗,首先不是谈旅途辛苦,而是谈作为 安身立命之地的成都草堂破败不堪。在这里,竹已 经不再是君子的象征,而是草堂里的普通植物。 杜甫对传统意象改造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 一列举了。杜甫这种做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 范围,而且解脱了传统意象对诗人的束缚,恢复了 自然事物本来的面目,给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杜甫不仅在摒弃传统意象方面有其独特的贡 献,而且在创造新的意象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 二、杜诗对日常生活意象的发展 在唐诗史上,早自四杰“长风一振,众萌自偃” 的初倡文学革新,诗坛中心“从宫廷走到市井”、“从 台阁至江山与塞漠”,诗歌表现就已超脱出宫廷诗的 狭隘范围。到开元时代,随着众多诗人的广泛经历, 诗歌表现范围更是大规模地推广到山水、田园、边 塞的广阔天地。然而,一方面,在积极进取的士人心 态与昂扬高朗的时代精神的渗融之中,形成一种理 想化的创作倾向与艺术追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诗歌表现向社会现实问题掘进的广度与深度; 另一方面,在唐音自立向艺术高峰的诗史进程中,始 终伴随着“尽扫六朝弊习”的复古观念,其中以陈子 昂、李白为代表,其革新齐梁浮靡文风的最高理想 显然在于恢复风雅旧制,这就更在根本上限制了诗 歌体制本身表现范围的开阔与拓展。嗍 ’ 由于受传统审美趣尚、审美心态、审美意境等 方面的影响,在杜甫以前的诗人的诗歌中,诗歌多 表现传统抒情文学的高雅趣味和典雅形式,以世俗 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诗歌非常少。杜甫则突破了传统 的诗歌表现功能,扩展了诗歌表现功能的内涵与形 式。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即体现在杜甫对传统意象的 发展,把大量在前人诗歌题材中很少出现的日常生 活题材入诗,塑造了许多日常生活意象。 所谓的日常生活意象,是指与人们的世俗化、 日常化生活密切相关,并且未被前人赋予深层的文 化内涵或特别的美感意味,而只是作为人们日常 化、世俗化生活的一个符号。杜诗中的日常生活意 象很多,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服装、住 房、动物、植物等无所不包。 (一)杜甫诗中日常生活化的人物意象 杜甫有些诗是直接以自我形象和思想情感作 为描写和表现对象的,而这些形象和情感有着浓厚 的生活气息。杜甫不仅写自己“至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豪情壮志,更 多的则是塑造了一个一头白发、穷酸潦倒的意象。 如: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在作歌七首》其一)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在作歌七首》其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他在《北征》一诗中写到: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 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 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 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祖褐。 这是写诗人从行在回到家后的种种情状,他的妻子 衣服百结,而他的女儿衣衫破旧,补丁上图案颠倒。 杜甫把这些生活细节入诗,更能真实地反映生活。 杜甫的生活是穷困潦倒的,但是诗人却是一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7期 刘景会:论杜诗意象的突破和发展 39 十分好客的人。如《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就醅。 乐活动,而这里的“斗鸡”也具有引发性,让读者很容 易就联想到放荡不羁的生活。可见,上述所举的例 子与“鸡”在早期的诗歌如《诗经・君子于役》里面的 鸡似乎已经不同了,这些鸡的身上更多地带有了人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诗中展现主人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尤其是最 后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的细节,写得精彩细 为色彩……杜甫在还郎州道中所作的《羌村三首》, 是其著名的诗篇。在第三章开头即写: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 柴荆。 古代北方农村大概有鸡宿树上的习惯,汉乐府《鸡 腻,语态传神,显出邻里关系的亲密和谐,也突出了 主人的热情好客。不仅是诗人好客,诗人的邻居也非 常好客。如《南邻》: 锦里先生鸟角巾,园收芋栗不全贫。惯看宾客 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 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杜甫到他邻居家作客,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 人,家境虽不富裕,却十分好客,连儿童都笑语相 迎,甚至阶除上啄食的鸟雀也不惊飞,可见这家是 常有邻居作客。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 月色新”,塑造了一个热情好客的山人形象。 杜甫以El常生活为题材,以生活中的人物人 诗,塑造出了一系列生活化的人物意象,这在前人 的诗歌中是很少出现的.这既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内 容,又有利于营造一种闲适清幽的意境。杜诗中诸 如此类的描写还有很多:“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 子浴清江”(《进艇》);“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 色凄凉”(《狂夫》);“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 钓钩”(《江村》)等。 (二)杜甫常常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入诗, 塑造了丰富的日常生活意象 生活是诗的最终源头,尽管诗是心灵的乐章, 但心灵永远是在生活中的心灵。诗人把与生活有关 的事物人诗,必然会给诗歌吹人清新的气息。 鸡可以说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家禽。它在早期的 诗歌中也会经常出现。如“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 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 役》),“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孔雀东南飞》)。但 是后来随着诗歌的雅化和意象的纯熟化、定型化的 趋势,慢慢地诗歌中出现的就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 鸡的面目了,这在杜甫之前的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大 多如此。如“鸡鸣朝谒满,露白禁门秋”(沈俭期《和 崔正谏登秋El早朝》),“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 (王维《送张道士归山》),“虎啸俟腾跃,鸡鸣遭乱离”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人秦》)等,这些鸡已带上浓浓 的人为色彩,或者是作为一种时间的象征,或者隐喻 着国家的动乱。当然在有些诗人的诗句中似乎也写 的是“鸡”,但是如联系整首诗所营构的意境而言, 似乎又脱离了生活。如卢照邻的《结客少年行》: “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这里的斗鸡是一种娱 鸣》,首二句为:“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杜诗借 鸡这个日常生活意象,把这种北国习俗写得非常生 动热闹,创造一种非常质朴的能够容纳自然人性的 氛围和境界,烘托着家乡父老携酒为千里归客洗尘 的可贵情谊。 鸭是鸟类的一科,有家鸭野鸭两种。鸭在早期 的诗歌中并不常见。在《乐府诗集》中只有7条记 录。如: 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紫骝马歌辞》 春月故鸭啼,独雄颠倒落。《阿子歌三首》 鸳鸯逐野鸭,恐畏不成双。《夜黄》 鱼藻池边射鸭,芙蓉园里看花。 (王建《宫中三台二首》)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蒲桃初酸醅。 (李白《襄阳歌》) 悠溶杳若去无穷,五色澄潭鸭头绿。 (温庭筠《襄阳歌》) 从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鸭在早期的诗歌中多 是作为自然物象出现的。这种现象一直在杜甫之前 的唐人诗歌里也是非常普遍的。“鸭”在《全唐诗》中 共有74条记录,在杜甫之前的唐人诗歌中,只占极 少一部分。“水苔共绕留乌石,花鸟争开斗鸭栏”(张 说《同赵侍御巴陵早春作》),也不脱自然景物的范 围。而在杜甫的诗中,“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花鸭无泥 滓,阶前每缓行”(《江头四咏・花鸭》)似乎并没摆脱 自然景物的影子,但在“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 恼比邻”《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 首》中,却已经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熟悉的家鸭了。 狗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种家畜,在汉乐府诗 集中就曾出现。如“兔从狗窦人,雉从梁上飞”(《紫 骝马歌辞》),“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鸡鸣》), “走狗通西望,牵牛向南直”(《轻薄篇梁・何逊》)。但 是到了李白的《行路难三首》“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 白狗赌梨栗”中的狗当然指的是同一种动物,但是 读者从这首诗中体会更多的还是“狗”所象征的放 荡不羁追求享乐的那种生活。我们可以看到“狗”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0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7卷第7期 个意象的定型化、象征化的过程。 人唐以来,诗歌在对前代遗产继承中反复熔裁 变创,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诗歌的意象经过集体 的共同创造,越来越丰富。意象的纯熟化、定型化发 展到一定的限度,同时也就开始走向它的反面。诗 杜甫关于日常生活意象的诗歌虽然不是很多, 但他这种大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家禽或者是 把以前是自然景物的意象转变成日常生活意象的 做法,拓展了诗歌意象的范围,是对意象的重大发展 和突破。杜甫的这种创新,给当时日益雅化的诗坛 吹人了世俗的气息,也促进了俗文学的发展,这对 于当时意象日趋定型化、衰老化的诗坛,具有难以 估量的价值。 杜诗对意象的突破与发展,不仅有助于表现诗 人诗歌的思想内容,而且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增加 了诗歌的表现功能。杜甫的这种做法,给他以后的 诗人很好的启示,影响深远。在杜甫以后的唐人的 诗歌中,表现日常生活题材的诗歌明显地增多,到 自居易时达到了高潮。后人只注意到自居易对俗文 学的贡献,其实从杜甫开始,就已经大胆地向这方 面的题材拓展了。杜甫对韩愈的影响,不仅体现在 句式行文方面,还表现在物象的选择方面。只是他 又把杜甫的这种做法向前推了一步,去追求险怪的 意象。杜诗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唐人从中吸取了 充分的营养,宋人也受益匪浅。在宋代的诗人中,日 常生活题材的诗占很大的比重。且宋诗中的日常生 活意象也远比唐诗中的丰富,在唐人的基础上成功 地开拓了诗歌题材,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杜甫。 参考文献: 歌意象的老化使得诗歌越来越倾向于类型化。在 《全唐诗》中,诗中带有“狗”的一共有61首。但是在 杜甫之前的诗人中,只有少数诗人的不足十首诗, 且都是用的“狗”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谁念复刍狗,山河独偏丧。 (卢照邻《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 鸡呜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宋之问《过函谷关》) 不应永弃同刍狗,且复飘鲺类转蓬。 (骆宾王《畴昔篇》)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王维《凉州郊外游望》) 对于一个意象是否带有比喻或象征意义,不仅要从 意象本身考虑,还应该把意象放在整个意象系统中 考虑,放在整首诗所营构的意境中考虑。在上述所 举的例子中,“刍狗”紧接着的意象是“山河”,这就 更容易想起“刍狗”的比喻义,在这首诗中诗人所指 的就是非常微贱的事物。而杜甫在《述怀一首》中写 到安史之乱的情景:“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 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鸡狗”的意象后面紧接着 是“茅屋”,再结合整首诗是写的安史之乱后的情 景,“狗”不再是用的比喻或象征的意义,而是日常 生活中常见的家畜。这种写法,让人自然地想到战 乱的血腥,更让我们觉得战争的残酷性和杜诗的真 实性。 【1】郭预衡.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林【4】许庚.唐诗综论[M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总.唐诗史(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About Breakthrough and Development of。Du Fu,s Poem LIU Jinghui (Ji蚰 Normal University, ̄mture Academy,Nanchang 330022,China) Abstract:Perhaps“image”is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words in Chinese poem theory.Du Fu's image thought takes deeply root in Chinese culture.The pr0fundity、diversity of his image thought goes far beyond other people.Du Fu often writes daily life which little appears in other people"s poemsc ̄ated ,many daily life images.Du Fu not only has its unique contribution in the breakthrough of tradiitonal image, but also develops new image. Key words:Du Fu;image;daily life image . (责任编辑:萧世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