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界史名词解释

2024-01-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美西战争:是1898年4月21日到8月12日,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经历了菲律宾,古巴等战役。1898年6月20日,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夺取关岛。

日俄战争:1904至1905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英布战争:1899~1902年,在非洲大陆南部,因英国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双方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最后,以布尔人的失败而告终,历史上称之为英布战争,也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

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即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大棒政策:20世纪后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大棒政策”即说话温柔,但带根大棒,就定能成功。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金元外交:1909年美国总统塔夫脱年提出的主要应用于拉丁美洲的外交方针。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的一种外交政策,并且与大棒政策交替使用加强了对拉美的侵略。

三国同盟: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军事集团形成。

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1894年,法俄同盟形成,1904年,英国和法国缔结条约,构成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施里芬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实施的战略计划。针对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将面临与法、 俄两线作战的情况,其主张首先在西线迅速打垮法国,然后再全力打击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利,施利芬计划破产。

马恩河战役:一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1914年8月,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突击协约国的防线右翼。在战役初期,德军取得较大的军事优势。后在英法的防御下被英法盟军所阻止,德军的基本军事目标没有达到。9月,英法协约国在马恩河向德发动进攻,最终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西线战局开始陷入对峙之中。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的一次重大战役。1916年德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选择法的凡尔登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与德军在法国北部地区发生的重要战役。1916年7月一11月,英法联军在西线索姆河地段发动军事进攻,试图减轻德军在凡尔登地区的军事进攻压力。双方均损失军队在百万人之上,但是,英法军队并没有打破西线的战略

僵持格局。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英国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德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完成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德国十一月革命:一战结束前后,德国爆发的无产阶级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基尔港水兵起义,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接着首都柏林爆发革命,武装工人和士兵控制首都,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独立的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手中。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斗争。

四月提纲 :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这是列宁在沙皇被推翻、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的政权、任务和方式等问题,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布列斯特和约 :一战中,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规定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同时也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实行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共产国际: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巴黎和会:一战后协约国与战败国签订条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会议。1919年,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

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召开的国际会议。与会国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和补充。但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凡尔赛条约: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其内容: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条约是协约国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为二战埋下伏笔。

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协调其在华利益所达成的国际协定。公约提出,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完整;各国在与中国关系不得妨碍“门户开放”政策及“机会均等”的原则等。《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领域完整与行政主权,但事实上却把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占领变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中。

圣日耳曼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奥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条约规定:南蒂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的里雅等地归属意大利,波斯尼亚、黑赛哥维那以及达尔马提亚海岸及岛屿归属南斯拉夫,波西米亚、摩拉维亚等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加利亚归属波兰等。奥陆军不超3万人,德奥永不合并。奥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该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争夺利益的产物。

特里亚农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匈牙利于1920年签订的停战与处置条约。规定:斯洛伐克与喀尔巴阡乌克兰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归属南斯拉夫,巴纳

特一部与特兰西瓦尼亚归属罗马尼亚,匈牙利陆军人数不得超过3、5万人,境内多瑙河由协约国管制,匈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2亿金法郎。该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争夺利益的产物。

洛桑条约:一战后协约7国与土耳其在瑞士洛桑订立的代替《色佛尔条约》国际条约。规定, 协约国与土耳其恢复和平,取消外国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权,土耳其放弃奥斯曼 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土耳其保护境内一切居民等等。条约是土耳其人民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它部分地维护了土耳其的主权与领土、行政完整,激励了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四国条约: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

《五国海军条约》: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就限制远东地区其海军规模而订立的国际条约。美英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还对各国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条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利益冲突。

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土耳其武装力量被限制在5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

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1922.2.4,中日在太平洋会议上签订的条约。内容: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胶济铁路等由中国赎回;矿产由中日合办;日本于6个月内撤兵等等。这些条款,仍保留了日在青岛和山东的许多特权,违背了全国人民要求无条件收回青岛的意愿,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归还山东主权的历程却曲折而又艰难。

国际联盟: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成为英法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英国工党: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纲领是: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并不代表英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自由党 英国资产阶级政党。前身是1679年成立的辉格党。1832年议会改革后,辉格党逐渐转向自由主义,要求自由贸易和自由政治。1839年,开始使用自由党名称。19世纪最后30年,自由主义开始衰落。1886年,因爱尔兰自治问题,自由党分裂。

保守党是英国的老牌大党,是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另一个是英国工党。保守党在20世纪的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政党,出过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等著名首相,不过保守党自从于1997年大选败于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以后,它一直处于反对党的状态。

1926年大罢工:第一届工党政府执政不到一年就因社会改革引起资产阶级不满而下

台。微不足道的社会改革未能缓解战后相对紧张的阶级矛盾。1919年以来英国罢工运动不断,其中以煤矿工人斗争最为激烈持久,煤矿主企图用降低工资、增加工时的办法来摆脱因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困境,这加重了工人的负担,从而导致1926年大罢工的发生。

帝国会议:在英帝国与英国本土矛盾加剧情况下,为解决英国本土与自治领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英国于1926年10月召开帝国会议。在会议上,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但由于各自治领与英国经济联系密切,而且需要英国的军事支持,所以仍承认自己是英帝国成员并宣誓效忠于英王。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威斯敏斯特法批准了帝国会议的决议。

蒙德主义:一战后,英国出现的一种工会领袖同工业巨头为巩固资本主义而实行的合作政策。1926年大罢工后,资产阶级反攻倒算,于是工会领袖号召工人放弃斗争与资本家合作。以蒙德为首的20名企业家响应号召,与工会签订协定,规定以“调节制度”代替罢工,开展生产合理化,提高工人生活水平。蒙德主义缓和了英国的劳资矛盾,是经济趋于好转。

威斯敏斯特法:1931年英国议会确认各自治领土地位的一项法律。内容:根据本法,自治领为独立和平等的主权国,共戴英王为国家元首。主权国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在对外事务上,规定自治领有独立的外交权。标志着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自此以后,英国通过英联邦形式,加强在贸易领域中的协商,增强联邦内各国经济上的互惠,并组成英镑集团。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内容有:确立了德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

责任内阁制等。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卡普暴动:1920年3月13日发生在柏林,由卡普博士领导的保皇党未遂政变。叛军占领了一些政府大厦,迫使政府撤到斯图加特去。但是,德国工人被激怒了,立即号召举行总罢工。面对这一局面,叛军毫无办法,只得逃亡。政变只持续了几天就遭到失败。

鲁尔危机:1923年1月,法联合比,以德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的鲁尔工业区,即“鲁尔危机”。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引发了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赔款问题上丧失主动权,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啤酒馆暴动:1923年11月希特勒等人在慕尼黑发动的法西斯未遂政变。1923年,德国内外形势急剧恶化,希特勒企图利用局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举行啤酒馆暴动。政变失败,希特勒被捕入狱,大部分参加暴动的纳粹头目被捕判刑,啤酒馆暴动失败。

法西斯党: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是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政党,是1922年至1943年间意大利的执政党。

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德国法西斯政党。宣扬种族主义、复仇主义和沙文主义。1933 年,纳粹党成为执政党。希特勒当权后,宣扬泛日耳曼主义,打击和取缔其他政党,确立一党专政。在国内取消民主自由,实行法西斯恐怖统治。对外撕毁《凡尔赛和约》 ,疯狂扩军备战,实行侵略扩 张政策,挑起二战,给德国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职团制:

柯立芝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迅速发展和高涨的繁荣局面。因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股票投资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协调外交: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主张通过经济渗透而不是武力征服的手段,被称为“温和外交”。根本目的是维护日本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权益。

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方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要》,明确指出:日本对满蒙,特别是东三省应与中国本土区别看待等。正是这一纲领所确定的侵华方针,导致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

道威斯计划: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美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赔款问题报告, 即道威斯计划。内容包括:德赔款由第一年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英美为稳定德经济,建立正常金融秩序;平衡德的预算收支。道威斯计划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使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为其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基础。

杨格计划:20 年代末协约国提出的新的德国赔款计划。1929年,在美国的赔款委员会代表杨格领导下,提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该计划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210亿金马克,为期59年。成立国际清算银行,负责接受并管理赔款问题,使德国赔款商业化。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停止支付赔款,1932 年杨格计划停止实施。

延债宣言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打乱了“杨格计划”的实施。随着外国尤其是美国投放到德国的短期贷款被迅速抽回,德国经济再度面临破产。1931年6月2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致电美国胡佛总统,陈述德国财政困境,声称无力还债。而此时美国自身的经济危机还在扩大。美国意识到,德国经济的衰退关系到欧洲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美国的投资安全,因此对实际上与战债密切相关的赔款问题必须予以重新考虑。

洛迦诺公约: 20 年代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订立的边界保证与仲裁协定。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召开会议,签订了《莱茵保证公约》以及 7 个条约, 统称 《洛迦诺公约》 该条约保证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法德以及比德边界安全, 。守莱茵兰非军事化的规定,约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各国间的分歧,其他条约则约定了法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之间的边界保证。后由于德国进军莱茵兰地区,公开违反条约规定,《洛迦诺公约》废止。

非战公约1928年美英法等国在巴黎签订的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公约。全称《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非战公约》包括序言和正文3条。在第一条中,缔约各国郑重声明: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三条是规定程序问题。《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它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

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1929-1933年苏联大规模开展的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

集体化步伐。到1937年,绝大部分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其中出现的强迫命令现象,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后果。

大清洗运动:大清洗是1936年至1939年间在苏联爆发的一场主要针对原苏共高级领导人的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一般认为其最终目的在于巩固斯大林的权威。 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作法对苏联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导致苏联开展的肃反运动出现了扩大化的情况,大批无辜的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了“清洗”,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肃反扩大化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它是斯大林体制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30年代印度人民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国大党领导下,从1920年8月开始,印度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荣誉与官职,抵制英货,恢复手纺车运动。然而,由于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运动最后失败。30年代初,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次兴起,国大党发起了向食盐进军的运动,要求英国殖民统治当局释放政治犯,允许印度独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统治,鼓舞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与勇气。

甘地主义、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在南非领导印侨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并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人们把甘地主义概括为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

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国大党接受甘地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和领导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抗英非暴力运动。但由于这种思想把非暴力看成唯一的、“宗教式的善”的真谛,因而它又有限制群众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健康发展的局限性的一面。

• 凯末尔主义、形成于1919—1931年,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由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和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凯末尔所倡导。1919凯末尔主义可于阿塔土克改革运动里找到其意义,即寻求缔造一个现代、民主及世俗的国度。凯末尔主义是基于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及启蒙时代的科学及教育进程所引导的。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六项原则,这六项原则是:1.共和主义和民主共和主义2.民族主义3.平民主义4.国家主义5.世俗主义和反对教权主义6.改革主义。六项原则首先表现了凯末尔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坚持民族独立,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思想。其次它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专制神权主义,坚持共和制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突出特点。最后,它坚持发展民族经济,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洋溢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进取精神。

卡德纳斯改革、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在其任内(1934—1940)实施的资产阶级改革。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严重影响了墨西哥社会经济,原料生产因世界市场萎缩大量减产,国家财政极其困难,失业剧增,农产品价格大跌,社会矛盾尖锐。为了在工业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国家政权必须是强有力的、有权威的。在墨西哥革命爆发后的最初十几年中,由于地方考迪罗势力的重崛起,墨西哥曾再度陷入军阀混战的政治危机之中,摆在墨西哥革命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彻底摧毁考迪罗主义政治传统,实现政治现代化,为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为此,墨西哥著名

总统卡德纳斯提出“六年计划”的竞选纲领,得到广泛拥护。 1934年7月当选为总统后,他依靠工农革命力量,在墨西哥进行了深入的政治改革,建立起了一个新的、与自主型的经济现代化模式相适应的政治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是制度化的强有力的总统制,一个是职团主义结构的官方党一党民主制。改革基本上摧毁了封建大庄园制,并使民族资本取代外国资本掌握了全国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基本上完成了1910—1917年革命以来由半封建社会过渡到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任务,为墨西哥比较稳定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夫脱党 推动埃及国家独立和废除君主制度的政党。又译埃及国民党。1918年11月13日作为一个埃及人民的常设代表团,由札格卢勒建立。1923年9月正式成为政党。它要求埃及实行自治,成立立宪政府,给予公民权利,由埃及人管理苏丹和苏伊士运河。1924年大选后,华夫脱党于同年1 月28日组织政府。1936年埃及完全独立后,华夫脱党政府与国王长期发生冲突。1937年左右,华夫脱党组织华夫脱青年联盟,努力培养骨干。1952年废除君主制度后,埃及解散一切政党。1978年2月萨达特总统实行多党制度,重新建立华夫脱党。但在同年6月该党自行解散。

纳粹党:是20世纪前半叶的一个德国政党,创立于威玛共和时代,前身是的德国工人党,后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在德国议会大选中获胜,担任党魁的希特勒于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执政后,威玛共和时代结束,德国进入希特勒独裁时代,俗称“纳粹德国”或“第三帝国”。纳粹党极力宣扬狭隘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散布对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的刻骨仇恨,还竭力宣扬种族优劣论、个人独裁论和生存空间论,为其侵略扩张和战争政策制造理论根据。1945年5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并由盟国占领后,盟国管制理事会第2号法令将纳粹党解散并宣布其为非法。

军财抱合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不可阻挡地席卷日本,使持续萧条的日本经济遭受

新的打击。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政府不是设法减轻人民的痛苦,而是向人民转嫁危机。为了扭转国内生产萎缩局面,刺激国内生产,日本政府还实行“军需通货膨胀”政策。所谓军需通货膨胀,就是通货膨胀与政府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相结合,在促进国民经济恢复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向军事化方向发展。危机期间,无论是经营电力、化学、飞机等行业的新财阀,还是生产钢铁、煤炭和造船的老财团,都更加依靠国家政权,加强与军部的联系,靠着政府与军部的支持,大力发展与军事有关的新工业新产品。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使日本工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民经济加速向军事生产转化。另一方面,由于生产产品的变化,使新老财团本身与军事有关的经济利益发生联系,其军事扩张倾向大大加强。这样一来,军阀与财阀前所未有地紧密结合起来,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作“军财抱合”。“军财抱合”使得原本军国主义传统浓厚的日本社会更加军国主义化,对日本最终走上发动战争的道路具有重要影响

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5月间日本在河北挑起事端,7月压迫中国地方当局作出了屈辱的让步。6月间日本在察哈尔制造事端,逼使中国地方当局签订了“秦土协定”。在此以前,日本向国民党政府提出要求: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和平津的党部,撤退国民党驻河北的中央军和东北军,撤换日方指定的中国军政人员和禁止一切抗日活动。7月6日,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致函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承认了日方的要求,称为“何梅协定”。这些协定使中国在冀察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了。

国策基准、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通过《基本国策纲要》(《国策基准》)。它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内容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名义上是确保东方的和平,为世界人类的安宁和福利作出贡献,实则旨在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体现霸权主义

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在反共旗帜下结成侵略集团的条约。出于反苏反共的需要,1936年11月,德国、日本在柏林订立《反共产国际协定》,商定交换共产国际活动的情报,并采取联合防止措施。该协定还备有反对苏联的秘密附件。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结成三国同盟。后西班牙、匈牙利加入。

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绥靖”一词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现代,作为政策,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人民阵线运动:工人阶级政党和中产阶级政党为保卫民主制、防御法西斯进攻而结成的联盟。1930年代中期,欧洲共产党人为法西斯主义的得势感到忧虑,加之当时苏联政策有所转变,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就同社会党、自由党以及温和派政党结成反对法西斯的人民阵线,但其最终结果却加深了西方资本主义者对苏联的恐惧和不信任。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针对当时的经济危机,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 , 即复兴 (Recovery)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 。新政的主要措施实施结果:“应当指出,罗斯福新政措施是总统权力全面扩张,终于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他是总统职权体制化的开拓者。”

华格纳法: 1935年7月5日美国政府颁布的国家劳工关系法,是议员华格纳提出的法案。法案规定赋予工人以组织工会和与企业家签订合同的权利;雇主不能采用任何方式禁止工人罢工或破坏工会组织。这个法案是在强大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颁布的。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危机的困境后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和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旧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法国的火十字团、英国的法西斯联盟、美国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等法西斯团体也兴盛一时。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鼓吹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代表的是社会在经历一连串经济动荡,各种民主政府挽救经济的手段都告无效,在经历中央集权和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恶性循环后,人民诉诸绝对独裁者的声浪所必然造成的。

英法不干涉政策:1936年7月起,德意公开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构成对英、法两国潜在的威胁。但英法统治者敌视西班牙革命,害怕被其人民阵线运动蔓延欧洲,遂以避免世界性冲突为借口,采取对西班牙事务不干涉的政策。不干涉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牺牲弱小国家,姑息纵容法西斯侵略,维护自身利益的政策。

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慕尼黑协定》。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英法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的妥协,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协定签字后,希特勒得寸进尺,很快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从而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苏台德问题:1938年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与纳粹德国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的原因是对苏台德地区主权的争执。1938年德国以此为借口,要求割让,英法采取牺牲捷的绥靖政策,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召开慕尼黑会议,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1939年德更进而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二战后苏台德地区归还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族被遣返德国。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前夕苏德双方订立的联盟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他国彼此进行武力行动;如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以支持;条约还就波兰的战略利益进行了分割。条约排除了法西斯两线作战之忧,尽管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半的战备时间,但是却损害了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加快了战争的到来。

《霍尔-赖伐尔协定》:英法与意大利在1935年12月8日拟定的协定。英法试图以此结束第二次埃塞俄比亚战争,不惜出卖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利益,以满足意大利法西斯的野心。结果使意向德靠拢,助长了德的侵略野心,摧毁了欧洲的集体安全体系。

美国中立法:美国在二战前及大战初期先后通过的几个避免卷入国际冲突和战争的法案。美国先后通过三个中立法,这三个中立法实际上援助了侵略者,而不对被侵略者提供援助,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二战爆发后,在罗斯福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新中立法,它的通过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即在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尽可能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钢铁同盟(《德意友好同盟条约》) :1939年纳粹德和法意签订的同盟条约。德意日都希望把三国轴心协定变成军事同盟,但由于日希望盟约针对苏联,德意认为盟约应把英法作为打击对象,因此,德意撇开日本,于1939年4月达成所谓的钢铁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法西斯的勾结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它们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步骤。

东方战线:二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这一措施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之上的,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壮大了法西斯德国而消弱了自己。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很快越过东方战线,屏障荡然无存。

海狮计划:二战中德军对英国作战的计划。为尽快征服英国,希特勒拟定了名为“海狮”的行动计划。却被英国的空中游击战所败。战后英得以保存军事上的优势,使德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希特勒发动战争来首次遭遇失败,德国的空军遭受重创。

不列颠之战:1940年英德空军在英伦上空上演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这次战役迫使希特勒在没有把不列颠完全逐出战争之前,即先回头来对付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盟军的反攻提供了根据地,打击了德国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丘吉尔给与不列颠之战最高评价是英国的军挽救了英国。

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反法西斯联盟在人口,资源,生产能力,人心向背方面团结互助,为以后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得战场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苏日中立条约》:二战期间,苏联与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在战争中相互

保证中立的条约。日本希望以此调整关系稳住苏联。规定了缔约双方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包括承认伪满洲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租借法案: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它是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的决定性重要步骤。租借法案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停止执行。

大西洋宪章:1941年邱吉尔和罗斯福于大西洋美国军舰上发表的宣言。主要内容: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公海航行自由;放弃使用武力等。该宣言对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联合国家宣言: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志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与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合约。《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战役的结局是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全歼。此会战是苏德战争中历史最长、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对二战胜利进程具有决定意义。

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发表的宣言。“开罗宣言”郑重宣布把“日本所窃取的一切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群岛”归还中国。开罗宣言还决定战后让朝鲜独立。开罗宣言的发表,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它是盟军战胜日本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了战时第一次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主要议题是开辟西欧第二站场。三国首脑就战后处置德国,波兰疆界的变迁,成立国际组织,以及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议最后通过了《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诺曼底登陆:1944年二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它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战役是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雅尔塔会议: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2)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3)联合国问题。决定召开联合国会议。(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会议加速了战争的胜利,促成战后稳定,为建立联合国奠定基础。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至8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的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战后世界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具体化。就解决欧洲部分国家的领土疆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会议对于加速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彻底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阿拉曼战役:二战中的著名战役。1942年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对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战役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