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明朝,估计很多人就会想到八股,想到《儒林外史》里的范进,想到范进中举以后的荒诞行为。
外史有时候就是比正史有用。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吴承恩在自己的《西游记》里面通过孙猴子的嘴说出了这个事实。
对八股文的了解很浅显,只知道是农民朱元璋当皇上的时候定的。想着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底蕴的人制定了这么繁琐的规章制度,很是感慨。然而更加感慨的是在对明朝的文化和前朝文化对比之后。
明朝以前就有璀璨的文化。唐诗宋词,光耀千秋,然而文化走向平民,走进基层人民群众,还是明朝最繁荣。这是不是和农民朱元璋有关系,真的不好说。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做为一个文化底蕴不是很好的农民,听故事,听戏曲,也算是陶冶一下情操,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明朝以前的文化就如同珍珑棋局,阳春白雪,属于垄断行业。小小的方仲永因为作了一首诗,竟然被热情吹捧,就可以想见诗歌的伟大,伟的太大。唐诗宋词,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作者意识形态的表现,思想内涵上也只是作者个人的见解。往往是风花雪夜,或者是豪气云天,或者是心灵独白,或者是怨天尤人。当然,篇幅的原因限制了思想的发挥。而一个缺少丰富思想的作品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可以想象是多么的脆弱。
明朝的小说和戏曲弥补了这个空白,让中华文化真正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和国际接轨。应该说,明朝之前有这样的作品,但是只是凤毛麟角。明朝是大批量的生产。可以认为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但是明朝的八股就没有从形式上有所作为吗?要知道,离开土壤,种子是不会发芽的。
通过八股文成功晋级人生的一些人,比如解缙,比如唐寅,这些都是文化人。他们没有反八股,因为他们是八股的受益者。还有陪伴明朝最昏庸的皇上明武宗朱厚照的那位杨廷和,陪伴最慵懒的皇帝朱翊钧的张居正,当然,还有很多张居正杨廷和这样的内阁成员,都是八股的受益者,没有反对的理由。高官厚禄,丰衣足食已经不够显示他们的成功,应该是锦衣玉食了,谁还反对就是有病。在丰富自己的同时,他们也殚精竭虑,为江山社稷做出了贡献,为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
之所以说昏庸和懒惰的两个皇上,只是想说说在这样的领导领导下,杨廷和张居正依然力挽狂澜,显示出能力非凡。这非凡的能力来自什么?是上天的恩赐吗?如果这样的话,都等着上天恩赐吧!肯定的说,不是,只能是来源于勤奋。
没理由上天恩赐这些优秀人才来辅助这些不思进取的朱元璋的后人。要说恩赐,那是老朱同志给后人留下的一大财富,不是八股本身,而是通过八股取士形成的一种副产品,那就是勤奋,扎实。这有例子可以为证。
李时珍没有考上举人进士,然而他很勤奋,因为有刻苦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保留着,就算是当了医生,成为名医,依然喜欢读书。
李时珍读遍前朝遗留下来的医书;读书养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走遍山山水水,历尽艰险,寻找可以治病救人的灵药奇方;做事扎实,所以对前朝出现的典籍反复查验考证。最终完成一部《本草纲目》。可以认为《本草纲目》和李时珍只是一个个例。
还有《永乐大典》,就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书生,埋头苦干,历时五年,终于
完成了一部三亿七千万字的作品。一群的意思就是有很多,多到有上千人,足可以编制一个团的兵力。这些人的作用就是抄写,当然,也得有筛选,有编撰。
该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各种书籍7000多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万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要知道,这是真真正正用时间熬出来的。
量变最终导致质变。
思想的出现为明朝的作品赋入了灵魂。明朝四大名著,三言两拍,成就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石。
八股不一定能够取到真正的人才,但是通过十年寒窗,磨断几条板凳,培养了一群有毅力,肯吃苦,做事认真负责的人。正是这种副产品,让这个社会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伟大的成就。这不一定是朱老先生当初的愿望,但是这个副产品带来的价值真的很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外国人不一定能懂唐诗宋词,可是一定懂《本草纲目》,一定懂《三国演义》,一定懂《水浒》,只不过老外就是老外,市场意识很强,把《水浒》拿过去,改了个名字,叫做《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很暖味。
有人说,除了一部《红楼梦》,几百年间没有哪部作品可以和明朝的四大名著媲美,我底子浅,所以就盲从了。
学有所用,那是最好的。毕竟有的放矢。然而学习同时培养出来的一种习惯,一种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