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评估中,需要优化交通路网发展水平。高速公路属于新兴的网络交通工具,是打通地区化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路网发展过程中,针对某些特定地区的地形特点,挖掘隧道是必要的,以提升交通便利性为特征,注重网络交通的节约性调控过程。山岭隧道由于其周围都是地下水,在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往往会出现排水管道堵塞现象,严重影响了隧道的建设和运营。本文从现场调查和采样分析的角度,分析了隧道排水管道堵塞的原因。本文对公路隧道排水系统中的盲管堵塞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归纳,并对不同的排水系统中出现的堵塞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公路隧道;排水系统;堵塞成因;防治方法 引言
随着隧道的增多,其建设范围逐步扩大到山区,但同时也出现了排水管道阻塞等问题。其中,排水沟淤积是引起衬砌渗漏的主要原因之一,给隧道结构稳定性和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已有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尚未从不同阶段出发,系统地探讨隧道排水系统的淤堵机制,也没有考虑施工、设计等因素对淤堵的影响。
1公路隧道排水系统存在主要问题 1.1堵塞和失效
在排水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了:侧沟、中心沟淤积堵塞,排水盲沟堵塞、失效或未按照设计布设等。其中,排水盲沟堵塞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衬砌背后排水盲沟,因为施工过程中防水板位移,混凝土灌注进入盲沟,导致盲沟堵塞。二是在边沟盲槽出口的施工中,没有及时凿开清除,导致了边沟盲槽的阻塞。三是由于山中地下水中的钙化物和矿物质等结晶沉积,导致了盲沟的阻塞;
1.2可预见的次生病害
边沟,中心沟淤塞,会引起排水管道不畅或水冲道床。盲沟被堵,会引起隧道后方地下水位上升、水压上升,并可能引发三种次生灾害:1)隧道围护结构不完善时,会产生渗水灾害;2)隧道围护结构设计。二是在仰拱和仰拱填筑质量较差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轨板上拱;三是当混凝土在施工冷缝、防水板二衬剪切等情况下,会产生应力集中,造成混凝土开裂,甚至崩塌等病害。
1.3养护维修难度大
设计中,隧道周边采用环向和纵向直线盲沟作为排水措施。工程部只能清理排水死角,但清理起来很困难。对整个排水管道,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水泥的淤塞,则不能进行疏通与清除。
2隧道排水系统堵塞成因 2.1人为因素
在岩溶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中,大部分工程都没有按防晶化的相关要求来进行选材与规范的设计。在进行纵向排水盲管的安装时,在盲管的底部要设置一个混凝土底座,之后要设置一个3~5 cm的碎石反
滤层。但是,在施工现场,往往没有设置一个混凝土底座,而是任意地进行了安装,造成了盲管的高低不均匀,不能满足纵向盲管的坡度要求。另外,在纵排水盲管上半部分设置了透水孔,使地下水从透水孔流入纵排水盲管,但在施工中往往忽略了透水口的设置,致使纵排水盲管不能有效收集地下水,使纵排水盲管不能正常工作,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局部堵塞。另外,在隧道拱脚处的纵向盲管上,一般覆盖有非织造土工布,但土工布的孔洞容易发生阻塞,使地下水不能通过非织造布进入盲管,进而造成排水管道阻塞。
2.2非人为因素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施工、温度和承载力等因素,会产生裂缝,从而使得地下水可以从裂缝中渗入隧道。在混凝土表面裂缝很小的时候,水流所携带的大部分泥土颗粒和围岩碎屑都被阻挡在了外面,此时只有很少一部分泥土进入了衬砌内部排水管,而细颗粒则会随着水流一起排出,从而不会造成排水盲管的堵塞。随着隧道运营年限的延长,其裂隙面会产生渗流,裂隙的宽度和长度会因水力侵蚀而不断变大,从而使土粒随水力作用进入隧道内排水系统。由于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排水盲管中的土颗粒会发生沉积,从而造成排水盲管的堵塞。在我国某些隧址区,岩性以可溶碳酸岩为主,岩溶水通过白云岩等含碳酸钙矿的岩层时,会携带大量的钙盐等物质,对其形成机理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流水进入隧道排水系统后,在流速较慢的时候,存在积水的位置将会产生CaCO3、BaCO3、MgCO3、BaSO4等化学沉淀物。在长期排水的过程中,结晶物凝结成块并持续积累,最后导致排水盲管局部堵塞。
2.3结晶堵塞机理
通过对其组成及洞口观测,初步判断出其主要化学组成为CaCO3,其形成是由于地下水与初始支护混凝土的交互作用所致。隧道喷射混凝土因其使用量大、含钙量高,初期内部水化反应强烈,水化产物含量高,生成大量钙离子,在隧道动态地下水持续渗流的影响下,初始喷射混凝土中沉淀的Ca2+会与周围水体中的CO2、HCO-3发生化学反应,形成CaCO3,并在排水管、沟渠中沉淀,造成排水系统的结晶型堵塞。
3隧道排水系统堵塞防治方法 3.1规范隧道施工
横、纵两个方向的排水盲管一般都是按照隧道的斜坡来设计的,但在施工时,往往会出现倒坡、平坡等情况。因斜坡不平,容易引起泥沙颗粒、围岩碎屑等在盲管中堆积,引起局部堵塞。为此,必须按规范进行施工,并对盲管进行严格控制,并在盲管上设置混凝土基础,以保证盲管的正常工作。
3.2提高混凝土密实度
如果水泥的密实度达不到标准,则水泥石会变得松散、多孔,容易形成结晶;相反,如果增加了混凝土的压实度,则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而不会出现开裂。在实际工程中,为了使其强度和抗渗性达到设计要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配合比调整。可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以提高其密实度。
3.3设计可维护防排水系统
就堵塞原因而言,物理化学堵塞是很难完全消除的,必须从长期运行的角度考虑,要考虑到排水管道的可维护性。然而,常规的防渗系统没有设置检修机构,一旦发生堵塞,维修困难。针对现有的防排水系统存在的缺陷,要对其进行设计和研发,并采用高压水射流、气压脉冲、排淤机器人等新型技术,来对排水盲管进行清淤。
3.4砂土地质条件水平的评估
对砂质地层来说,既不适用于实际的公路隧道施工规范,也不利于实际的地形条件下进行施工。对含砂地层的隧道,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法。记下真实冲击的规模和程度。根据排水作业的管理要求,重点强化土壤等级改良,做好升级换代管理。在隧道挖掘过程中,应重视对沙土的实际评价。结合砂土基坑松散的具体评价方法,引入一定数量的材料标准,逐步提高砂土基坑工程的整体施工水平及施工效果。根据隧道工程的具体施工规程,对具体的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隧道结构进行了整体加固的效果分析。根据现行规范的规定,考虑到隧道所承受的应力平衡的比例水平及不断变化的承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沙土的实际地质情况,对其进行了有效的评价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结束语
目前,我国公路隧道衬砌后方排水盲沟易堵塞、破坏,且不可维修,需针对岩溶及富水区段隧道的排水系统进行专门的设计,使其既有效又畅通,又具有可维修性,以保证隧道的安全运行。公路隧道排水系统的病害,尤其是衬砌后盲沟的堵塞和破坏,会引起衬砌水渗漏、轨道板上拱和衬砌开裂和脱落等一系列重大的次生病害。该文从公路隧道衬砌后方排水盲沟易堵塞、破坏,且不可维修的角度出发,提出
了在岩溶地区,为隧道的排水系统专门设计,使其既有效又畅通,又具有可维修的特点,以保证隧道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蒋树屏,林志,王少飞.2018年中国公路隧道发展[J].隧道建设,2018,39(7):1217-1220.
[2]郭小雄.铁路隧道排水系统结晶机理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20,41(1):71-77.
[3]傅家鲲.公路隧道渗漏水成因及对衬砌结构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