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年级物理教案(新人教版)

2021-03-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十三章 内能

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了解热量的概念。 3、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全章概述

本章在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先介绍分子运动论,开始用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宏观现象,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接着讲述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改变。然后从内能的改变引入热量、比热容的概念。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首先介绍了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的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冷水和热水中一滴墨水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第二节“内能”。本节在分子运动论知识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内能做功的事例引出内能的概念。通过两幅漫画使学生联想分子由于热运动具有动能,由于相互作用具有势能。教材从炽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都有内能,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由于教材把宏观量(温度)和微观机理(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联系起来了,使学生对内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探究活动及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提出热量的概念。

第三节“比热容”。教材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讨论出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及温度升高的度数的关系。然后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对比、分析,为引出比热容的概念做铺垫。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和对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大小有一个具体的印象,教材列出了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通过学生讨论用水来加热和散热来理解人们对水的比热容大这种特性的应用。教材通过“想想议议”用算术法计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受热时吸收热量的公式。并用同样的道理,让学生得出了物体散热时放出热量的公式。

课时计划

本章共分三节,计划7课时。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1课时 第二节 内能 1课时 第三节 比热容 2课时

第二节练习 1课时 第三节练习 1课时 全章复习 1课时

1

课 题 13.1 分子的热运动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2.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知识目标 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学 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习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目 3、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感知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目标 物理学道理。 情感目标 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对分点 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学法点拨: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以下难 过程和方法 点 器材 空气压缩引火仪、内能做功演示仪,塑料绳、卫生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复备标注 上一章中的滚摆实验说明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大家也看到了滚摆上升的高度一次比一次小,最终停下来。滚摆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一个乒乓球在地面上往返跳,最终停下来,乒乓球原来具有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一一粒飞行的子弹具有动能,子弹打中物体后留在物体内,子弹 创设情引启动原有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境,设入课堂 这些物体的机械能没有了,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枣内能。 学生思计悬念新内能,顾名思义,这种能一定在物的内部。所以我们先学习物考、讨论 导入。 课 质内部的结构。

2

教师活动 自学课本,完成学习导航 分子有多小?你能举例说明吗? 分子很小,我们无法看到分子的运动,你能用实验间接的反映出分子的运动吗? 自你能总结什么叫做扩散现象?气体间、液体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主固体间能发生扩散现象吗?举例说明。 学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设计实验说明吗? 习 举例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引力,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斥力? 你能设计模型展示给同学们看吗?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探究发现,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1cm3水大约有3.3×1022个水分子,若把它平均洒在地球表面,平均每平方厘米有6000多个水分子。 若把水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 1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任何气体约有2.7×1019个分子,让这些气体分子从容器中跑出,如果1s跑出1亿个,约需9000年才能跑精完。 讲二、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展录像: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flash课件) 示 录像:硫酸铜扩散过程。 录象:锌在铜表面的扩散过程。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 学生设计: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比较。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生举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自学,完成提纲“知识导航”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复备 标注 小组讨论,解决组内疑难,准备展示 师生精讲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板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书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设高,热运动越剧烈。 计 4、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技能迁移 教后反思 学生归纳 课堂小结、归纳重点、 同学们写作业时,常会用透明胶带把错误处揭去,操作时往往要把胶带用手抹几下使之与纸贴紧,才能揭干净,这是为什么?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小组订正 答案展示 3

13.2 内 能

教材分析

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三节合为一节,使较抽象的内能概念变得简单些和形象些,适合学生理解。本节

课在教学中注重了提问设疑、教师演示、指导学生独立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本节课还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环保的意识和社会公民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课有关分子运动的知识,然后通过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一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推动瓶盖的能量是什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 二、进行新课 内能

通过课本图13.2-1展示的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让同学联想运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同样通过课本图13.2-2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让学生联想相互吸引或推斥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势能。在初步给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教学中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结合课本图13.2-3,说明在任何温度下的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都有内能,以防止学生认为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错误看法。对同一个物体,人们可以从温度的变化去了解内能的变化,物体温度升高,表明它的内能增大,温度降低表明它的内能减少。

4

探究

使粗铁丝温度升高有很多办法,大致分两类,一是通过热传递,另一是通过做功。教师先不要进行分类,先鼓励学生多想办法。 物体内能的改变

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热传递的实质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要使学生了解热量的概念,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内能,内能改变的多少不能用功来量度,而要用热量来量度,并介绍热量的国际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

压缩空气点火的实验如课本13.2-5甲所示。只要按照课本写法做(注意棉花只要少量),实验即可成功。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不容易做成功,实验效果往往不明显。 科学世界 地球的温室效应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提倡节约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归纳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四、练习:《练习册》中相应练习 五、作业: 课本P10 1、2

六、板书设计:

13—2 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①、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②、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③、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高,内能大,温度低,内能小。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①、热传递,②、做功。 三、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 教学后记 】:

5

13.3 比热容

教材分析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通过探究实验,让

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不同,最终抽象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容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烧水的经验,来讨论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与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并进而推广到其他的物质也是这样。

二、进行新课

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进行探究活动前,要使学生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让学生自己考虑用什么实验器材,比如天平。学生根据两个杯子里的水和砂子的质量是相等的,两个酒精灯是相同的,可以想到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去反映吸收热量的多少。实验时,当学生观察到砂子的温度升高得较快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砂子和水在吸收了相等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是不同的。而要使水和砂子升高相同的温度,则必须停止对砂子加热而继续给水加热,并使学生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其他物质,得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这个一般性的结论。 比热容

根据探究活动的结果,教师向学生提出:怎样比较物质的这种性质呢?引导学生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而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kg),温度都取升高1℃,比较起来最为方便(还可以对比密度的定义方式),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比热容的定义。

比热容的单位是由质量、温度、热量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复合单位,是初中阶段最为复杂的一个单位。为避免死记硬背,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来掌握复合单位的组成。可以类比密度、速度的单位组成,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 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1)一滴水和一盆水的比热谁大?(2)把一根铁丝截为长短不同的两段,哪段铁丝的比热容大些?每段和整根铁丝相比,其比热容有无变化?

在介绍比热容表时,可以任选一种物质(比如干泥土),让学生在表中查出它的比热容,并说明表中数据所表明的物理意义。另外注意到水的比热容较大而泥、石、金属的比热都较小。可根据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向学生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

6

想想议议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由于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热(或放热)很大,有利于用水作冷却剂或取暖。比如北方楼房取暖用的“暖气”,就是用水做介质。有一些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如发电机,这些机器可以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热量的计算

根据比热容的概念教师通过提出如果质量不是1kg,温度升高(或降低)不是1℃,能不能算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多少?来引出课题。 想想议议

用算术法计算出铝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2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

33

0.88×10J×2 = 1.76×10J

2kg的铝块温度升高100℃-30℃ = 70℃时,吸收的热量是:

35

1.76×10J×70 = 1.23×10J 上述计算可以写成一个算式:

35

铝块吸收的热量 = 0.88×10J/(kg·℃)×2kg×(100℃-30℃) = 1.23×10J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受热时吸收热量的公式: Q

= cm(t-t0)

用同样的道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出物体散热时放出热量的公式: Q三、归纳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 cm(t0-t)

四、练习:《练习册》中相应练习及课本P14 1、2 五、作业: 课本P15 4、5 六、板书设计:

13—3 比热容

一、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

二、比热容的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三、热量的计算公式:Q Q

= cm(t-t0) = cm(t0-t)

【 教学后记 】:

7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课程标准的要求

1、了解热机及其工作原理。

2、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的效率。

3、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 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全章概述

本章在上一章基础上讲内能的利用,介绍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最后给出能量守恒定律,使两章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节“热机”。教材通过演示实验展示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从而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教材通过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过程,展示热机是如何持续做功的。

第二节“热机的效率”。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热值的概念,并分析了热机效率不高的原因。最后通过STS介绍了热机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观点进行的一次综合。教材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反映各种不同现象的联系,向学生初步揭示出能量概念的物理实质。接着通过学生讨论,分析了能量不能凭空消失,只能相互转化,并给出能量守恒定律,阐述了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课时计划

本章共分三节,计划6课时。

第一节 热机 1课时 第二节 热机的效率 1课时 第三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课时

全章复习练习 2课时 全章检测 1课时

8

14.1 热 机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内能”一节的应用与深化,通过探讨热机的构造、工作原理、能量转化与损失、热机效

率以及热机与环境保护等问题,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而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在“学以致用”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利用挂图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了解汽车的一些常识。 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的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的效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课本图14.1-1所示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它所包含的物理内容:酒精燃烧放出热量(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通过热传递将一部分内能转移给水,水的内能增加使其温度逐渐升高直至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汽,水蒸气越来越多,对软木塞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将软木塞推出试管口,这就是水蒸气膨胀对软木塞做功。这个实验虽然简单,它却能启发学生: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热机就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二、进行新课 汽油机

汽车是学生常见的交通工具,教师可以从汽车的动力来自于内燃机引入课题。内燃机的主要特点是:燃料直接在汽缸内燃烧,因而省掉了笨重的锅炉。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可结合模型、挂图和课本图14.1-3来讲解,课本中未提出的构造不必补充。

9

想想议议

1.在四个冲程中,做功冲程发生了能量转化。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变成内能,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2.做功冲程使汽车获得动力。 3.排气冲程排出了汽车的尾气。 柴油机

与汽油机进行对比,分清两者的异同是关键。 科学世界 现代汽车

很多学生对汽车感兴趣,阅读这篇文章后,让学生谈论一些汽车方面的问题。 三、归纳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四、练习:课本课本P21 2、3 五、作业: 《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14—1 热机

一、热机: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

二、内燃机:把燃料放在汽缸内燃烧的热机。

三、汽油机的四个冲程:①吸气冲程;②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③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④排气冲程。

【 教学后记 】:

10

14.2 热机的效率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热机”一节的应用与深化,先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探讨热机工作时的能量转化与损失、

热机的效率以及热机与环境保护等问题,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的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料的热值。

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的效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一节热机的工作原理。 二、进行新课 燃料的热值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首先使学生知道燃料燃烧的本质是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经验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是不同的,从而引出热值的概念。讲热值的时候,要说明完全燃烧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看热值表,对常用燃料的热值一定的了解,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有效利用燃料是节能的重要措施,可让学生结合实际来讨论,然后得出结论。

根据课本图14.2-2让学生讨论,内燃机中的燃料燃烧放出的能量是否都能用来做功。在内燃机中,燃烧不完全损失的能量很小,排出的废气温度较高,要带走很大一部分能量,一部分能量消耗在散热上,

11

还有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克服摩擦做功上,所以只有一部分能量能够用来做功。从而引出热机效率问题。教学中,可启发学生从热机的能量损失去寻找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途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燃料利用率的好办法。 STS 从火车到火箭

让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热机的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三、归纳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四、练习:《练习册》中相应练习 五、作业:课本P26 1

六、板书设计:

14—2 热机的效率

一、燃料的热值: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 热值的单位:焦每千克(J/kg)

公式: Q=mq或Q=vq

二、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 教学后记 】:

12

14.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的形式,使学生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

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能的转化和守恒规律。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它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定律。

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能的转化

要求学生完成小实验中一些实验,这些实验较容易完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四个小实验中发生了哪些能量转化?

13

1.来回迅速摩擦双手,手会感觉到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放在阳光下,过一会儿,可观察到温度升高,光能转化为内能。

3.将连在小电扇上的太阳能电池对着阳光,小电扇会转动起来,光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4.用钢笔杆在头发或毛衣上摩擦后再靠近细小的纸片,小纸片会被吸到笔杆上,笔杆会发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及内能。 二、进行新课

课本图14.3-1是转化过程示意图,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填写,不要强调答案统一,只要学生认真思考,合理就行。主要通过此图对能量转化有一个具体的理解。例如摩擦可以使机械能转化为内;电动机可以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火力发电站可以使内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可以把光能转化为电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炽热的铁水可以使部分内能转化为光能;蓄电池在充电时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想想议议

通过讨论秋千和小球的运动,提示学生思考机械能减少了,是不是能量就丢失了?实际上是通过摩擦把机械能转化成了内能。从而引出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讲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要突出定律的物理意义,即突出“转化”和“守恒”。教学时要向学生强调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比如,向学生介绍这个定律与发现细胞、进化论一起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引起学生对这个定律的重视。要在课本图14.3-1的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说明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生活和生产活动,都含有能的转化问题,自然界的任何实际变化,也都含有能的转化问题。因此有关能在转化中守恒的规律,就成为最重要的自然科学规律了。 想想议议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图14.3-3,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永动机”是不可实现的。 三、归纳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四、练习:《练习册》中相应练习 五、作业: 课本P29 1、3

六、板书设计:

14—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一、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 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 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 教学后记 】:

14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通过干燥的天气,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出现让头发竖起来的例子,引入新课。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小 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5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7.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5.1 两种电荷

1.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16

2.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 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电子:带负电

4.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 教学后记 】: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元件电路中的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辨别通路、开路、短路,并说出短路的危害。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连接简单电路的过程,通过活动认识短路并了解短路的危害 经历从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体会电路图的规范画法。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到物理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重点难点】

1. 记住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 短路及其危害

【教具】短路演示器、电路板,灯泡,灯座,开关及导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板上有一个电铃,还有电池、导线、开关等,怎样让电铃响起来? 这就需要学习有关电路和电路连接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电路

提问:电灯发光,有电流通过,要满足什条件?

学生: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提供电流;(2)电路闭合为通路。 你能否以同样的方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呢?

[分组实验]连接单灯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针对有些组灯不亮的现象,及时讨论提问。那你分析一下灯泡不亮的原因。 学生经过猜想、分析、讨论,分析各种可能原因,会对开路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以上种种情况,都是电路中的某处断开了,电路就没有了电流,用电器也就无法工作。断开的电路叫开路。

合上开关,小灯泡亮了,电路中又有了电流。要想让用电器正常工作,电路中必须有持续的电流,也就是

17

电路必须是处处接通的。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分析:闭合开关后,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开关、小灯泡流向电源的负极。 小结: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就叫电路。

讨论: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必不可缺的是哪些元件?如果把电池和小灯泡直接连接起来,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结:电路元件的作用。指出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 2.通路、开路和短路

教师:在前面的分组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把小灯泡、导线、开关连接起来后,闭合开关,灯却没亮,这是什么原因呢?

演示开路现象:在演示板上把小灯泡(故意用断丝灯炮)、开关、干电池用导线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小灯泡不亮。

讨论:灯泡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演示]把小灯泡从灯座上取下,灯泡尾部的金属触点直接接触干电池的两极,用导线把灯泡螺丝套和电池的负极相连,灯泡不两,说明灯丝断了。

演示通路现象:换上一只好的灯泡,把它用导线、开关和电池相连。 提问:有什么办法使小灯泡熄灭?

演示短路现象: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在短路的瞬间,灯泡熄灭了,拆掉这根导线灯泡又亮了。

分析: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灯泡为什么不亮呢?这是因为电流直接从导线和开关中流过,而灯泡中几乎没有电流,因此灯不亮。不仅如此,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上,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还可能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种情况叫短路。

小结: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短路。 3.电路图

如何把演示板上的电路连接情况反映出来呢?用画实线代替导线,画出课本实物的连接图,及时反馈、矫正。

教师:如果都用实物连接图来表示电路连接情况是费时、费力的,其连接情况也不易识别。 下面我们用统一的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各元件。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电池、开关、灯泡、电铃、电动机等元件的符号,要求同学跟着一起画。 教师示范门铃电路的电路图画法。仔细观察不妥电路图,归结电路图作图规则。

再要求学生把课本的实物连接图画成电路图,及时反馈,同时指出同学画图当中出现的错误。 小结: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电路图不仅画起来比实物图方便,而且看起来也方便,所有复杂的用电器的电路都有电路图。

4.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不仅要学会看电路图,辨认通路、开路和短路,还要学会根据电路图来实际连接电路。连电路使要注意以下几点:(1)电路的连接要有序(通常按电流方向);(2)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是断开的;(3)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有无短路;(4)若连接无误,要试触(点接开关),观察有无异常现象,(若异常,应立即断开开关)。 【板书设计】:

5.2 电流和电路

1、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 2、电路的三种连接方式:短路、通路、开路 3、电路符号:课本P38

【 教学后记 】:

18

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学习目标:

1. 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区别。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学习重点:什么是串联和并联电路,会连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学习难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区别。

自主学习:

1._______电路和______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实际应用非常普遍 2.(1)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图 (2)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并联联电路电路图

(3)画一画:请在右边方框里画出图1的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根据图2给出的电路图,连接图3的实物图。

想想做做:

给你两盏灯、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你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思考并讨论,有几种接法? 【探究】:

1、组成串、并联电路:

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尽可能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不同小组间讨论比较。

当电路中有两个灯泡时,连接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如图4所示:把两个灯泡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这种电路我们叫做串联电路。 在图5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19

方法:模仿课本41页图15.3-1 图5 图7

另一种像图6那样,将两灯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只灯是并联的.我们不妨将L1从电路中取下,闭合开关后L2照常发光,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并联电路. 在图6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方法:对照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

总结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填入下表: 定义 (元件连接特点) 电流路径特点 用电器工作特点 开关 作用 电路中只有 电流路径,一处断开所有用电器都 工作。 各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与否? 控制 串 联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有 条, 各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与否?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 。 支路中的开关控制 。 并 联 电路图 实例

3.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5.3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用电器首尾相接、依次连接的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开关位置不影响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并列连在一起的电路。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各支路开关分别控制本支路用电器。

【 教学后记 】:

20

第四节 电流的测量

学习目标:

1. 通过灯泡的明亮程度,认识电流 2. 会使用流表, 会读电流表的读数 学习重点: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和读数 学习难点:电流表的正确的连接

自主学习:

1. 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字母 表示,电流的单位是 ,符号 。 2.雷电的电流可达2×105A= mA= μA。

3.在实验室中,用 来测量电路中的电流,该仪表用符号 表示。

4.使用电流表要注意:(1)电流只能从电流表的 接线柱流入,从 接线柱流出;(2)电流表只能 联在电路中;(3)被测电流 (选填 能或不能 )超过电流表的量程;(4)读数时,应该认清所用 及 值;(5)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在 上。 5.如图是在一次实验时电流表的示数,由图可知,I= A。 小组讨论(团结协作)

6.使用电流表时,若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则 若电流表接线柱接反了,则 7.如图所示电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1、L2串联 B.开关S只控制L2 C.电流表测干路中电流 D.电流表测L1的电流

8.如下图所示,将所给的元件连接起来,要求L1、L2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根据实物连接图画电路图。

21

本节内容,你还有何疑问? 小结:

1、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 单位是 符号是( )、还有毫安(mA)、微安(μA); 1A= mA,1mA= μA。

2、电流表有两个量程:分别是 (每小格 A) (每小格 A) 使用:(1)、电流表要 联在被测电路中; (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从“ ”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 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确定时用大量程 。 (4)、 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3.一台家用小型(47厘米)彩色电视机正常工作时,通过它的电流强度与下列哪一组 数据最接近( )

A.18A B.1.8A C.180 mA D.18 mA 4.如下图所示,甲电流表的读数是 A,乙电流表的读数是 A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5.4 电流的测量

1、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符号是I。 单位是安培,符号是(A)、还有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2、电流表的使用:

(1)、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 + ”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确定时用大量程试触。 (4)、绝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 教学后记 】:

22

第五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学习目标:

1.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2. 熟练电流表的使用

3.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合作探究: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探究课题]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提出问题]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猜想或假设]你认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可能有怎样的关系?(要有猜想依据) [设计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需要什么仪器?如何连接?测量什么数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实验电路图

[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写下来。

IA/A IB/A IC/A 第1次 第2次 [分析论证]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评估]实验设计有不合理地方或不充分、不完美之处吗? (仅测两到三次电流是否能归纳出普遍适用下结论)

操作中你出现了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灯亮了吗?电流表是不是正确接入?读数时是否与所需量程对应?) 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吗? [交流]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知识技能方面,过程和方法的能力方面。)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

23

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探究课题]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提出问题]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

[猜想或假设]你认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可能有怎样的关系?(要有猜想依据) [设计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需要什么仪器?如何连接?测量什么数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实验电路图

[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写下来。

IA/A IB/A IC/A 第1次 第2次 [分析论证]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评估]实验设计有不合理地方或不充分、不完美之处吗? (仅测两到三次电流是否能归纳出普遍适用的结论)

操作中你出现了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灯亮了吗?电流表是不是正确接入?读数时是否与所需量程对应?) 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吗? [交流]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知识技能方面,过程和方法的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还发现或产生了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吗?

★实验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5.5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公式:I=I1=I2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公式:I=I1+I2

【 教学后记 】:

24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第一节 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 还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 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5

(2)、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2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1确定量程„„选择 ○2确定分度值„„ ○3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4、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作业P59、1 【 板书 】

第一节 电压 一、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 还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 1V=1000mV

(3)常见的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家庭电路电压:220V

对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二、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2电压必须正线柱接正极,负接线柱接负极。 ③选择适当的量程。

④可以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教学后记:

26

第二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

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压表测出各导体两端的电压,找出规律。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串联,2并联)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二、导学达标: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引入课题:1、 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 在并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a=Ub=U总

Ua+Ub=U总 „„„„ (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 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a两端的电压Ua b两端的电压Ub 电源两端的电压U总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27

教师总结: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即U总=U1+U2+„„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 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U1+U2 U>U1>U2 „„„„ (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a两端的电压Ua b两端的电压Ub 电源两端的电压U总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即U1=U2=U3 =„„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3、实例:上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作业:P62 3

【 板书 】

第二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一、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U=U1+U2

二、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U1=U2=U3 =„„

教学后记:

28

第三节 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了解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重、难点:

电阻的大小因素。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阻丝 教学课时: 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导体„„ 绝缘体„„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试验:课本13页图6.3-1示 结果:不同的电阻丝,灯泡的亮度不同。 进行新课:

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符号:R 单位:欧姆(欧)(Ω)

其他单位:千欧(kΩ) 兆欧(MΩ) 1kΩ=1000Ω 1MΩ=106Ω 例: (2)、一种元件:电阻器,符号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a、材料

b、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c、横截面积:

学生阅读:13页表格,了解电阻的属性。

学生阅读: 半导体、超导现象(教师可进行一定解释) 电阻的大小如何判断?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作业:P67 2、3

29

【 板书 】 第三节 电阻

一、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 (1)符号:R

(2)单位:欧姆(欧)(Ω)

其他单位:千欧(kΩ) 兆欧(MΩ) 1kΩ=1000Ω 1MΩ=106Ω (2)、一种元件:电阻器,符号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教学后记:

第四节 变阻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结构简图,元件符号。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30

◆过程和方法:通过思考观察实验、对比、探究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

【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滑动变阻器、示教板、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 【教材教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新课引入(5分钟)

创设情景,采用多媒体实验引入新课。 三、变阻器原理的学习(10分钟)

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启发学生猜想:铅笔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实验探究 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灯泡亮度变化,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灯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

四、学习正确使用变阻器(20分钟)

(1)变阻器结构的学习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然后提问: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 (板书)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

◆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31

(2)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法?

实验探究 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接着上台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同时,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导实验学生每次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电阻总是很小。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五、变阻器的实际运用──油量表(5分钟) 六、小结、拓展与作业设计(2分钟)

作业:完成练习册P51, 课本P71 1 【板书设计】

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2.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等。

3.符号:

4.使用:(口诀)一上一下,近小远大;同上同下,没有变化 【 教学后记】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